西周墓葬在遺址的什麼方位
Ⅰ 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商周西周墓葬遺址
西周墓葬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辛村衛國墓地)和陝西寶雞斗雞台墓地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豐鎬遺址中的張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遺址中的西周墓,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國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實例之一。
分區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Ⅱ 西周墓葬隨葬品位置
身上的飾品在身上,大件的東西一般都在二層台上!也就是墓室上方頭部上面約五六十公分高的土台上面!
Ⅲ 評論西周墓葬制度
西周墓葬,公元前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發現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辛村衛國墓地)和陝西寶雞斗雞台墓地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豐鎬遺址中的張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遺址中的西周墓,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國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實例之一。
分區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
Ⅳ 河姆渡、半坡時期和夏、尚、西周的墓葬情況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得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四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發現,共發掘房屋遺址45座、圈欄2處、洞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1961年國務院頒布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
周原考古引起世界矚目為時已久。周公廟遺址西周墓葬群的發現,使這里再次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陝西省周原一帶是周朝發祥地。周原遺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周原東起武功縣、西至鳳翔縣、北至北山、南到渭河,總面積數百平方公里。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商朝末期,古公亶父率領周部族從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遷徙到周原,在這里建邦立國,定國號為周。西周時這里是王室重地。狹義的周原遺址指岐山、扶風兩縣接壤處的周原核心區20多平方公里。周原自漢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是國內出土西周青銅器最多的地區,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
1976年前後,國家文物部門在周原組織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取得許多重要考古成果,在岐山縣發現了鳳雛西周宮室建築基址並出土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卜甲293片、共900餘字;在扶風縣庄白一號窖藏一次出土青銅重器103件,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1982年,周原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聯合組成了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再次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幾年來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03年,周原考古隊在扶風縣李家村發掘一處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范,其年代跨越了整個西周時期,對西周歷史文化及鑄銅工藝研究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同年1月19日,在大周原保護區范圍內的眉縣楊家村,5位農民在村北坡取土時發現了青銅器窖藏,他們立即報告文物部門並妥善保護現場。經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共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並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與其對應關系,為研究西周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的關系以及單氏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材料。這次發現也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5位農民受到重獎並當選為2003年度全國傑出文化人物。在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當中,陝西周原獨占兩席,足見周原"古"味之濃烈,因而令許多地方的考古專家羨慕不已。
Ⅳ 西周有哪幾處遺址發現女性墓葬最好是女性貴族墓葬.
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和周公東征後,為鞏固王朝的統治勢力,大規模的分封諸侯。目前所發現西周時代各諸侯國的青銅器,不僅數量眾多,且分布亦廣。近年來,由於中國考古挖掘的資料日益增多,尤其是西周各侯國及方國大墓的相繼出土,使得西周豐富多樣的青銅器、玉器等得以為世人所見。在各侯國及方國所出的青銅器及所伴隨的墓葬現象中,其中所謂的夫妻異穴墓此一墓葬制度,在西周中期之後,不僅在各國國君與夫人墓中常見,年代的跨渡更幾乎橫跨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例如位於山西天馬―曲村的晉侯墓地,截自目前為止已出土9組晉侯與其夫人之異穴合葬墓。其中我們在女性貴族墓葬中看到豐富陪葬品的出土,有些在數量及精緻度上與男性貴族墓不相上下,甚至由有甚者。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山西翼城,佔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有墓葬千餘座。M2為一座三鼎墓,土壙豎穴,東西向,墓主頭向西,墓口長3.51米、寬2.49米、墓底長4.2米、寬3.47米、自深8.2米,兩棺一槨,墓主為女性,仰身直肢。隨葬銅器有鼎3件、簋1件、甗1件、盤1件、盉1件、盆1件、鍾1件等,陶器有鬲1件、罐1件、三足瓮1件、未燒結碎陶器7件,玉石串飾7 件、項飾2件、玉玦8件、握玉2件、柄形飾2組。另外還發現蚌器和貝等。在M2銅甗內壁發現有鑄銘「唯正月初吉霸(□)伯作寶甗其永用」。
西周中期弓魚國國君弓魚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位於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1974~1975年寶雞市博物館發掘。1號墓墓主為弓魚伯,2號墓墓主為井姬。年代約在昭、穆之際。兩墓東西並列,都是土坑豎穴墓,墓室南面有斜坡墓道並有隨葬的車馬坑。墓室內築木槨,安放棺木。□伯墓墓室南北長5.2米,東西寬8.48米,木槨長3.2米,寬4.2米。槨內分隔成深淺不同的甲、乙兩室,乙室底下有一腰坑。□伯埋於較大的乙室,有內外兩層棺。甲室另埋一人,有人認為是弓魚伯之妾。兩墓都有殉葬人,□伯墓殉7人,井姬墓殉2人。
Ⅵ 大河口西周墓地的發掘歷史
2007年5月大河口西周墓地被盜發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進行了考古勘探和試掘,共試掘了6座墓葬;2008年9月至12月進行了全面普探,通過勘探發掘了解到墓地分布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埋藏西周墓葬 1000餘座。2009年5月開始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出土的青銅器種類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車馬器、樂器等;陶器組合主要有:鬲,鬲罐,罐,鬲盆罐等。玉、石、骨、蚌器、貝和串飾較多,部分墓葬隨葬錫器或漆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到2011年4月末,大河口西周墓地發掘工作進入尾聲,僅剩下數十座小型墓葬尚未發掘、保護。
為了保證遺址科學順利地發掘,工作人員進行了全面部署。以勘探結果為依據,選擇重點區域,確定發掘面積,設立坐標基點,統一分區布方,首先進行抽樣式小探方發掘,再進行大面積探方揭露,按層位發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層,暴露墓口,拍攝探方全景照後,打掉隔梁,然後將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對墓葬進行統一測量繪圖、航拍、編號,再按計劃有步驟地發掘單個墓葬。墓葬填土採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結合的發掘方法,按照逆埋葬順序逐層發掘,並及時做好記錄資料、取樣和現場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多學科合作。此次大規模發掘發現並搶救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
Ⅶ 西周墓葬習俗
西周墓葬形制 中原地區的西周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版都權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台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
Ⅷ 豐鎬遺址的西周墓葬分為幾類,分別是什麼
豐鎬遺址的千餘座西周墓葬分為3類:第一類為帶墓道的大墓,包括帶一條墓道的版甲字形大墓和帶兩條墓權道的中字形大墓。如在張家坡的3座大、中型墓,其中一座墓葬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的銅器有井叔銘文,可能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這類大墓的周圍多有數座車馬坑、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應為京城范圍之內的公卿或侯伯,張家坡墓地中幾代井叔的墓葬都屬此類。第二類為土坑豎穴墓,數量最多。早期墓坑狹長,有腰坑,晚期墓坑寬短,很少見到腰坑。中型墓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和漆器,少數有殉人。第三類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豎穴墓道,在一側挖出偏洞墓室。這種墓數量比較少,其形制反映出西周文化與甘青地區青銅文化的密切關系。
Ⅸ 有誰知道周公墓的近況以及重大發現
周公廟墓地當來時轟動一時源是因為根據商周墓葬制度的等級制度,周公廟墓地發現四條墓道,按照商周禮制,一條墓道為「甲」字形墓葬,葬士大夫,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葬,葬諸侯王,而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墓葬應為西周王陵,在此之前,從未發現西周王陵墓葬,因此轟動一時。但隨著墓葬清理工作的深入,除了墓道上未發現任何其他的證據可以證明此墓主人為西周在位王,沒有銘文和其他有力證據,也無從斷代,因此沒了動靜,至今西周王陵仍未發現。
Ⅹ 中原西周墓陪葬品排放位置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發現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辛村衛國墓地)和陝西寶雞斗雞台墓地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豐鎬遺址中的張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遺址中的西周墓,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國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實例之一。
分區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墓葬形制 中原地區的西周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都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台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則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隨葬器物的多寡來區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個「腰坑」,坑內埋1條狗。葬具大都為木質棺槨。木槨一般都在墓底架兩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縱鋪方木構成槨底,槨室四壁用榫卯結構的方木壘成,其上橫鋪方木為槨蓋,棺木置於槨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數重棺槨,中型墓多為1棺1槨,小型墓多為有棺無槨,也有少數小型墓不見棺木痕跡。
長江下游地區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鋪出與墓室相當的范圍,其上放置各式隨葬器物,然後堆築封土。句容、金壇、溧水發現的土墩墓,多數不用卵石鋪墊,因而也沒有明確的墓室范圍。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內都沒有發現葬具和屍骨的痕跡。
葬俗 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極個別的為屈肢葬。頭向不固定。除寶雞茹家莊的?伯墓外,絕大多數是單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層台上,有的還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沒有發現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則發現有殉葬人。可見是否用人殉葬並不完全取決於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在張家坡已發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發現有殉葬人的約佔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卻不見有用人殉葬的現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隨葬品 西周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隨葬品很豐富,有製作精緻的成套青銅禮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觶、尊、卣、壺、鎣、盤、匜等。其組合以鼎、?為核心,用鼎的多寡標志著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銅禮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同商代晚期沒有多大差別,西周晚期酒器類大大減少,食器類數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長安普渡村發現的穆王時期的墓葬中還發現有3枚一套的編鍾。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壺、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隨葬陶器的組合與器形上都有較明顯的區別。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銅禮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徵,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錐狀,器物也往往兩兩成對。此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一對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對五柱形器。這一地區的墓中通常隨葬較多的原始瓷器,器類、器形變化也較多。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中雖也有隨葬原始瓷器的,但數量很少,器形也較單一,多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裝飾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飾以及魚、龍、鳥、獸等動物雕像,還有瑪瑙、琉璃串珠等飾物。在琉璃河等地還出土有西周時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沒,僅存痕跡,可以復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見彩圖)
車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車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車馬,少者1車2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十匹馬。埋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整車埋葬,馭馬卧於車轅兩側,另一種是將車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內,馬的排列也不整齊。也有將車拆散放在主墓內,而另行挖坑葬入馬匹的。車馬坑內多有車馬飾物,有的車馬坑保存較好,痕跡清楚。因此,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復原西周時期車馬的形制和轡飾。
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體上可劃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是滅商前的周墓,即所謂先周墓葬。現已發掘的這種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隨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極少有青銅禮器。鬲多作高領袋足,這種鬲被認為是先周時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銅禮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隨葬陶器的組合主要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約在穆王時期。第三期為西周晚期,所出青銅禮器如鼎、?在器形、花紋上有顯著的變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幾乎絕跡,出現?、壺、盤、匜等新的器形。隨葬陶器組合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變化。年代約自穆王以後到西周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