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縣邢窯遺址文化產業園
㈠ 河北優待證免費景點有哪些,哪些比較值得去
有吳橋雜技大世界、滄州鐵獅子、衡水湖景區、直隸總督署、淶水縣百里峽等景點,這些景點都值得一去。
1、吳橋雜技大世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是我國雜技發祥地之一,被國內外雜技界公認為中國雜技之鄉。1993年,吳橋縣政府與香港國旅合資興建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把雜技藝術作為一項獨有的旅遊資源加以開發利用。
4、百里峽由三條峽谷組成。即:海棠谷、十懸峽、蠍子溝、總長105華里。它有雄險奇秀幽的天然資源,容近朴歸真的古老文明及原始生態的無窮魅力,是聞名遐爾的旅遊勝地。2004年1月,百里峽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5月,百里峽被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定為「世界語旅遊基地」,2006年9月,百里峽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㈡ 邢窯的簡介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注的問題。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曾對邢台地區所轄的沙河、邢台、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一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至此,為中外學者一
直關注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窯白瓷,作為傳世品尚未見到,但作為出土文物,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後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所佔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學者認為,邢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㈢ 邢窯的發掘
邢窯是中國最早的白瓷窯址,白瓷的發明在中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瓷獨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為中國後世的花瓷生產尤其是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邢窯的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不論對中國還是對外國的物質生活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從20世紀起,中外學者開始注意了對邢窯的研究。明清時代,中國出現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論》、谷應泰著有《博物要覽》,在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窯白瓷。中國學者對邢窯的真正研究,是從20世紀20年代之後開始的,作為中國第一代古陶瓷專家的吳仁敬、陳萬里、傅振倫等都對邢窯關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內丘白瓷甌」、「邢甌」一類的詞彙,至於它的真正產地、范圍、產品以及發展進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從5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幾代工作者便為解開邢窯之謎做著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權威陳萬里曾幾次到內丘實地考察,未能發現邢窯,史學界專家楊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屢次到內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樣失望而歸。1980年初,臨城縣陶瓷廠成立了「恢復邢瓷技術小組」,一年時間,小組在臨城境內共查出包括祁村、崗頭、山下等在內的古瓷窯址17處,神秘的邢窯揭開了一角面紗。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臨城縣召開了由中央、省、地、縣和新聞部門參加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為邢窯之謎付出了幾十年心血的老專家們在會上激動地表示,這標志著邢窯與邢瓷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尋找邢窯的信心,調查工作進入沖刺階段。1982年至198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賈中敏等人在內丘縣境內共查出邢窯遺址20餘處,1987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邢窯考古隊開始進入內丘、臨城工作,共對內丘城關、臨城祁村、山下等處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時期的窯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細白瓷的面世,為此後邢窯的精略分期斷代及對邢窯不同時期遺跡遺物的認識、了解提供了可能。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出邢窯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對於中國陶瓷史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他們提出:邢窯的發展特別是白瓷對鄰近諸窯諸如定窯、平定窯等有很大影響。
㈣ 張志忠的「邢窯研究恢復第一人」——張志忠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窯·網路》
邢窯遺址發現的親歷者
邢窯是我國古代燒制瓷器的著名窯廠,是唐代燒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到了元代以後,邢窯卻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窯遺址在哪裡?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學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謎。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幾代工作者便為解開邢窯之謎做著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權威陳萬里、傅振倫、馮先銘、葉喆民曾幾次到內丘實地考察,未能發現邢窯,史學界專家楊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屢次到內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樣失望而歸。
1980年初,臨城縣二輕局成立了「邢瓷恢復研製小組」,張志忠所在的陶瓷廠也參與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小組在臨城境內共查出包括祁村、崗頭、西雙井等在內的邢瓷窯址18處。1981年春天,張志忠首次與專家一起參加臨城縣祁村唐代邢窯遺址的挖掘。扒開1.5米厚的黃土,發現了60公分厚的瓷片堆積層。深埋在地下一千年前的一件件器物標本漸漸浮出,那「釉色潔白如雪」的細白瓷殘件、那保存較完整的「瓣口瓣腹瓣足盞」、「平沿弧腹圓足托」、「短頸短流鼓腹執壺」、「提梁刻花馬蹬壺」、「唇沿淺腹玉壁底碗」,讓他驚嘆,從此張志忠與邢窯結下不解之緣。
1981年4月25日至27日,邢台地區科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在臨城縣召開了由中央、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和新聞部門參加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與會專家首先考察了瓷窯遺址,對出土器物進行了鑒定。大家一致認為,臨城發現的瓷窯遺址,應是「唐代邢窯」或者說是「邢窯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窯的正統或親支近派」。5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向海內外播發了《臨城探尋到新的唐代瓷器窯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窯之謎」的解開》等報道,將我國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公布於世。
1984年夏至1985年夏,內丘縣先後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邢窯考古隊開始進入內丘、臨城工作,對所有已發現的窯址進行逐一調查核實,確定邢窯窯址21處。到2011年,確認邢窯遺址26處。
邢窯研究的三十年,是張志忠人生經歷中最為重要的三十年,張志忠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並記述了邢窯研究的幾次成果:
1988年至1992年,邢窯考古隊發掘了內丘縣城區及臨城縣祁村、山下3處窯址,為邢窯的粗略分期斷代以及對邢窯不同時期遺跡遺物的認識提供了依據。內丘縣西關窯址出土了隋代薄胎透影細白瓷,這一發現將我國薄胎細白瓷的創燒時間提前了近千年,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台市文物管理處對邢台市順德北路施工工地發現的隋代邢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首次明確了邢台市城區內也存在著豐富的邢窯遺址,出土的黑瓷筒瓦、板瓦、尖頂桃形器等建築構件,是已知我國最早的建築瓷器。對研究建築瓷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證。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研所對內丘縣步行街(禮堂)建設施工工地所涉及的邢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一些唐代的細白瓷碗、盒、罐類的器物底部或蓋子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為各地遺址和墓葬出土的相應款識的白瓷找到了窯口。特別是出土的十餘件「官」字款器物,改變了古陶瓷學界一直以來認為是定窯特有款識的觀點,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處、臨城縣文管所對西瓷窯溝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不僅發現了金元時期的窯爐和作坊,而且還出土了大量的白底黑花與刻印花瓷器標本,特別是白底黑花瓷器標本,不但為邢台一帶出土的相應瓷器解決了窯口歸屬問題,還反映了邢窯與磁州窯之間的交流與影響。
邢窯研究的佼佼者
1987年以來。張志忠相繼發表了20餘論文,出版了6部專著,從邢窯瓷器的工藝技術、裝燒方法、裝飾風格、化學組成等諸多方面,對邢窯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確定了邢窯燒造的地址及年代,解決了邢窯遺址之爭。確立了邢窯隋代透影細白瓷在中國古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提出了「邢窯白瓷是對越窯青瓷的超越和發展」的觀點,批駁了「邢不如越」的舊論,從而奠定了他在邢窯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
關於邢窯燒造的地址及年代,張志忠認為:邢窯的燒造歷史從北齊、隋代、唐代至五代、宋、金、元、明,源遠流長。包括內丘、臨城、邢台的窯址,均為邢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集中在高邑縣北焦村以南(2011年3月,在此地發現初唐時邢窯窯址,當時高邑和臨城為一縣管轄,名曰房子縣),邢台縣西堅固村以北約七、八十公里,寬約三十公里的地帶。解決了邢窯遺址「內丘」、「臨城」之爭。
邢窯白瓷在隋、唐時期最為鼎盛。在隋代,邢窯窯工不僅發明了白瓷,而且成功創燒了薄胎透影白瓷。這種透影白瓷薄處不足1毫米,瓷化程度很高。有的肉眼已分不出胎釉,達到了半脫胎的程度。而江西景德鎮窯直到明朝成化年間,才燒制出同類瓷器。
為了弄清邢窯隋代透影白瓷的內在結構,張志忠請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透影白瓷殘片進行化學分析,發現透影白瓷粘土原料中氧化鉀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一定量的鉀長石,瓷坯中長石的配比量高達40%以上。這種採用石英—長石—粘土三元系統原料配製而成的古代陶瓷產品,胎釉硬度較高,與傳統一元配方的瓷器相比,其質量有顯著提高。我國北方地區富產高嶺土,而且還有豐富的石英、長石等制瓷原料,加上邢窯高超的工藝,使得透影白瓷脫穎而出,光艷照人。張志忠認為,邢窯透影白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關於邢窯白瓷在中國古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張志忠認為:細白瓷的發明是邢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貢獻。邢瓷窯場自北朝末期開始,到金、元之際,燒造的時間長達八百餘年之久。它的主要技術成就就是創燒成功精細白瓷,結束了自商周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在中國陶瓷史上形成「南青北白」爭奇斗艷的兩大體系,標志著我國古代陶瓷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邢窯不但燒制出於青瓷完全不同的新品種——「白瓷」,而且不斷改進配方,由一開始的粗白瓷向不用化妝土的細白瓷轉變,質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晚期,就已經能夠燒制出符合現代細白瓷標準的產品。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2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邢窯從產品的種類上說已多於越窯,質量也有過人之處,因此,說「邢不如越」,今天看來是無法成立的。
讓千年邢瓷重放異彩
2012年8月3日,張志忠帶我們走進臨城縣普利街邢州窯陶瓷藝術有限公司。和公司一牆之隔就是臨城縣著名景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普利寺塔。
院內擺滿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壺、罐、壇,雖然還沒上釉,卻已顯出它的古樸典雅之美。拉坯機旋轉著,張志忠現場為我們表演拉坯,只見一團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會兒功夫便變出圓圓的瓶身,細細的瓶頸,圓潤的瓶嘴,一個梅瓶便成型了。
張志忠深有感觸地說:「別看拉坯才十分鍾,我可是練了三十年的功!」
張志忠出生於臨城縣西鎮村,1979年他高中畢業後,父親問他想幹啥工作,那時,農村做木匠活很吃香,他想到縣木器廠學木匠,結果父親把他安排在離家20多里的縣陶瓷廠工作。沒想到,這一安排卻「歪打正著」,使張志忠與邢瓷結下一世情緣。
當年縣陶瓷廠主要生產面盆和大缸等產品。因他長得瘦小,領導擔心他沒力氣,搬不動大缸,便把他安排在廠美術組,負責設計、繪圖和一些技術性問題。
當時,張志忠只知道瓷器是百姓和面、裝米、吃飯等生活的日用品。只是因為廠里搞邢窯恢復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細白瓷窯址,才使他真正愛上了白瓷。
邢窯遺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圓唇、短頸、豐肩和鼓腹的特點,狀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形體線條有直有弧,有行有止,有抑有揚。或一氣呵成如飛瀑直瀉,或輕攏慢捻若小橋流水。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唐代邢窯工匠將玉石雕刻、金銀器的造型藝術應用於陶瓷製造上,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莊重大方,雍容華貴,美不勝收。
邢窯白瓷,如大海一樣浩瀚無邊,如高山一樣聳入雲端,張志忠潛心鑽研,倍感它的珍貴。他決心要傳承白瓷的燒制技術,讓千年白瓷重放異彩。
1981年4月,在臨城召開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上,一位北京的陶瓷專家說:「不解決拉坯技術,恢復邢瓷只是一句空話。」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張志忠。
北方拉坯工藝幾近失傳,於是張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鎮,他花2角錢買了一張參觀古窯瓷廠的門票,在這里看到了拉坯的老師傅,可一打聽讓他傻了眼,這兒技術不外傳。
經了解得知,這個廠辦室主任是臨城東鎮人,他找這位老鄉幫忙,可好說歹說廠長仍然不同意。於是,他在附近找了一個簡陋旅店住下來,每天找廠長軟纏硬磨,29天後廠長被他的真情所動,破例讓他進廠學徒。他拜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歲的拉坯大師程光逵為師,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後的時間,用別人剩下的泥跟師傅學藝。師傅答應他每天跟著在自己家中學藝,又練了三個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術,便告別師傅,回到臨城。
張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時又遇到了難題,於是,他又向師傅請教。師傅不顧年老體邁,從景德鎮趕往臨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術。他斷斷續續跟師傅學習不到一年,使他受益終生。
1981年12月,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到臨城考察邢窯遺址,張志忠做了一隻花口深腹碗,送給路易·艾黎先生作禮物。
1983年,河北省輕工業廳成立了由臨城縣經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參加的河北省邢窯研究組,承擔「邢窯恢復研究」課題。1984年,該課題又被列入輕工業部課題。1985年,張志忠被破格調入縣文保所,之後,張志忠和有關專家在內丘、臨城進行了大量實地勘查,確定了邢窯的窯址范圍,並對實物和資料,從藝術造型、裝飾技法、以及工藝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張志忠經過上百次試驗,成功仿製出玉壁底碗、玉環底碗、平底碗、執壺、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壇等20多種產品。該課題於1987年1月15日順利通過省部級鑒定。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窯工藝程序和造型裝飾藝術做出的產品是成功的,達到了試制的目的,胎釉特點比較准確,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藝術水平。」
三十年卧薪嘗膽,三十年打磨錘煉,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燈黃卷。張志忠潛心研究邢窯文化,傳承發展邢瓷精湛技藝,漸入佳境。終於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宮折桂。
張志忠的工作室,我們看到繪制在邢瓷上的瓷畫,眼前一亮:「龍騰盛世」,群蝦嬉遊;鷹擊長空,「大展宏圖」;牽牛花開,「蒸蒸日上」;構圖雅緻,筆觸清新,晶瑩剔透,色彩斑斕。細細端詳,落款為「李春造」。張志忠介紹說,李春造是河北巨鹿人士,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第三代嫡傳弟子,人稱當代「蝦王」。其精品佳構曾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收藏。這批瓷畫由李春造創作,張志忠親自燒制。為了把大師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再現,張志忠在畫紙上配色,突出質感,然後配瓷、配釉,先燒盤,再製版,再燒盤,經過上百次試驗,用了上千個盤子,終於達到透明透亮的效果。蝦王瓷畫,邢州白瓷,珠聯璧合,美不勝收。
如果把邢瓷比作張志忠的戀人,那麼台灣地區著名詞曲作家梁弘志的《讀你》,便能恰如其分表達張志忠對邢瓷的深情:
……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象春天,喜悅的經典,美麗的句點。你的眉目之間,鎖著我的愛憐,你的唇齒之間,留著我的誓言。你的一切移動,左右我的視線,你是我的詩篇,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一部永遠讀不完、讀不懂的書,他用眼看,用心讀,一次比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日新,日新,日日新。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每當他迷茫、困惑、無所適從的時候,他總是從邢窯那裡,汲取營養、智慧和靈感。
在張志忠眼裡,邢窯是一位女神,她美若天仙,奪魂攝魄。在她面前,張志忠崇拜得五體投地。總是恭恭敬敬,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恭。
「我這一生註定離不開邢瓷了。」張志忠說。
㈤ 內丘縣的介紹
內丘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隸屬於邢台市,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區的回重要組成部答分,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轄5鎮4鄉,常駐人口26.66萬,縣政府駐內丘鎮。1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邢台市第一平台縣行列。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內丘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全國平安鐵路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1被評為「中國邢窯文化之鄉」、「中國扁鵲文化研究中心」。內丘縣交通區位優越,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和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等4條國家南北交通大動脈縱穿南北,邢衡高速、隆昔公路橫貫東西。內丘縣資源豐富,中葯材和農產品產量可觀,邢棗仁聲名遠播,富崗蘋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旅遊方面有鵲山、寒山等自然風光,長壽百果庄園、22富崗山莊等生態景觀,扁鵲廟、邢窯遺址等人文景觀。其中扁鵲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景區,邢窯遺址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內丘縣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
㈥ 內邱縣的風景名勝
內丘縣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東麓,轄4鎮5鄉、309個行政村,總人口26萬,總面積788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呈三元結構,山區、丘陵、平原約各佔三分之一。內丘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100公里。京深高速公路、l07國道、京廣鐵路和正在興建的京武高鐵縱貫南北,隆昔公路橫穿內丘直通山西。
內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華夏醫祖扁鵲的行醫聖地、生前封地、逝後葬地,扁鵲文化發祥地。縣內建有全國最大的扁鵲廟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內丘古城在隋唐時期是聞名全國的瓷都,代表中國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發源於內丘,所產帶「盈」字款的邢白瓷是陶瓷界的稀世珍品。因此,內丘被譽為「扁鵲行醫故里、邢窯文化之鄉」。歷史上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兒得黃金的故事就發生在內丘,以及現代影劇院的前身——牛王廟戲樓、佛教雕刻藝術的寶庫——千佛閣等構成內丘豐富的人文景觀。近代歷史上,內丘是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宋任窮、陳再道等許多革命先驅都在內丘工作過、戰斗過,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境內現存有原始社會末期新石器時期的許多文物。有不同時期的古文化遺址62處,古墓群3處,古建築6處,古石刻7處,現代革命文物3處。其中,邢窯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有扁鵲廟群、王交台古戲樓、中張村千佛閣、寺溝且停寺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旅遊景觀令人神往,有聞名遐邇的扁鵲廟群,盤根山石的九龍柏,雄偉壯觀的太子岩,曲徑通幽的且停寺,鐵土封頂、保護1600餘年的晉代後趙宰相張賓墓,分布縣城周圍28處的邢窯遺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被專家學者贊譽為「大、險、奇、秀」、與贊皇縣嶂石岩毗鄰的杏峪風景區和寒山風景區,「鶴度仙蹤」的鶴度嶺和綿延起伏的明代長城等等。
以寒山、杏峪、鶴度嶺、雙樓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以扁鵲廟、牛王廟戲樓、且亭寺為代表的人文名勝古跡,以長壽百果庄園、富崗山莊為代表的生態特色農業,共同組成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王勝紀念館
「展現王勝先進事跡,弘揚王勝奮斗精神」。
日前,內丘王勝事跡展館進入開工建設階段,場館地基已回填平整完畢,與之相關的王勝同志生前遺物、用具、圖片等史料也進入搜集整理階段。
按照建設規劃,王勝事跡展館將建在百果庄園內門西側、遊客中心北側,總建築面積738平方米,建築風格與王勝同志生前修建的遊客中心、生態餐廳等大體協調。
據了解,展館將以王勝同志生前事跡為主,同時擬對內丘基本縣情、發展思路等作簡要介紹。除開工建設王勝事跡展館外,內丘縣還將對王勝同志故居進行修復性保護,並擬建設王勝紀念碑和小廣場等紀念設施,最終建成王勝先進事跡教育基地。
㈦ 邢州磁窯在哪
您說的邢州磁窯應該是邢窯吧,古代窯址位於今邢台市臨城縣與內丘縣一帶。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中國古代最早的官窯之一。
㈧ 邢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瓷器,和他的來歷,朝代
中國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窯遺址首先在河北省臨城縣境內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祁村、雙井村一帶發現,其中祁村窯燒制的白瓷最具邢窯白瓷的特徵。但根據唐李肇《國史補》中關於「內丘白瓷甌」的記載,邢窯的中心窯址應當在內丘縣境內。據此,考古工作者又在與臨城相鄰的內丘縣廣泛進行了調查,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並採集到大量白瓷標本。從所獲資料看,臨城與內丘燒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徵基本一致,應當屬於一個瓷窯系統。這一重要的發現,解決了邢窯遺址的問題,並對邢窯歷史、品種及其窯口分布范圍等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總面積約 300餘平方公里。其中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制白瓷的質量也最為精緻。因此,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瓷器的燒制中心。它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唐代瓷窯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內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隸邢州,故名邢窯。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這說明陸羽《茶經》中所描寫的僅僅是邢窯瓷器中的精品,並不是邢窯瓷器的全貌。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佳,當是還原焰燒成。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種形式,最多的為淺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緣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內丘城關地區白瓷窯燒制的玉璧形底碗與臨城祁村窯同類的精緻白瓷製品相同,並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劃有一個「盈」字。此外,還有斂口碗,分深淺兩種。圈足較玉璧形底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緣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線。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為盤形,托口微高出盤面,矮圈足。臨城祁村窯還出土 1件皮囊壺,殘高約16厘米,上部扁形,中間有提梁,流口殘失,壺下部飽滿,平底,左右兩側有線紋凸起,形如皮囊縫合痕,壺前後兩面有劃花三角形紋飾。注子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為圓唇口,頸極短,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從上述這些精細白瓷來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並不過譽。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為多,此外有注子、長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妝土,大碗多為平底,小碗多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採用疊燒法,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殘留有支具燒痕。枕為長方形小枕,裝飾以褐色斑點,有的裝飾以篦點紋。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淺碗、唇口小罐、花口缽、雙系罐等,胎體與釉均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處呈黑色。
邢窯瓷器素以色白見稱,歷來不見邢窯器有附加裝飾的記述。但是在邢窯遺址范圍內卻發現了一些用模印、劃花和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白瓷標本,增進了對邢窯白瓷的進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窯器最為有名,李肇《國史補》說那時邢窯白瓷已經天下通用,表明邢窯絕不是初創。繼唐代邢窯遺址發現以後,考古工作者又在內丘、臨城發現了隋代白瓷窯址多處,證明邢窯在隋時就已開始燒制白瓷了。
唐代後期,邢窯由於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漸趨衰落。河北曲陽定窯受邢窯的影響繼之而起,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與定窯外,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與渾源窯等,也都以燒白瓷為主。正因為有眾多的白瓷窯的出現與發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從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陝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為多,有些白瓷可能屬於鄰近瓷窯的產品。其中一部分為精緻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陽薛家莊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盞托等。特別是盞托的製作精工,是絕無僅有的珍品。這些白瓷與邢窯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可見它們應出自邢窯。此外,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中出土的帶「盈」字款的碗與內丘城關邢窯遺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內丘窯的產品。
邢窯白瓷當時曾遠銷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國家的古代遺址中,均有發現。
祝你好運
㈨ 邢窯的分類
邢窯白瓷的分類到底有多少種呢
歷史典籍對邢窯的記載是比較多的,專邢窯瓷器傳世與出土屬物也都比較豐富,邢窯在歷史上的存在當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從一定意義上講,邢窯還是一個千古之謎,這個謎就在它的確切窯址的問題上。
史籍稱,邢窯在今河北省的內丘,而長期以來,卻無人能在內丘發現這個名窯的窯址。這件事牽動了一位在邢台地區工作的歷史教師的心。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范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內丘的臨城縣境內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於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於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產規模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
㈩ 唐代的「南青北白」是指 什麼 和 什麼
「南青」指越窯青瓷,「北白」指邢窯白瓷。
1、南青
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窯青瓷。以慈溪縣上林湖、上虞縣窯寺前的產品最具代表性,從商周戰國秦漢六朝幾代,這里一直以燒制青瓷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礎和技術力量,至唐代技藝更加嫻熟,被稱為「諸窯之冠」。
2、北白
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窯白瓷,以內丘城為中心發展起來。其歷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後期曾短期繁榮,經過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產極盛,晚唐開始衰落。
南青北白瓷質極佳,晚唐時代,擊甌作樂風靡,用一些越甌、邢甌注以多寡不同的水,擊以成樂,聲音極其美妙。
(10)內丘縣邢窯遺址文化產業園擴展閱讀:
1、越窯青瓷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贊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
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里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2、邢窯白瓷
邢窯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窯瓷場,有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窯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和臨城縣一帶,因唐時地屬邢州,故名邢窯。
唐代,邢白瓷與越州窯青瓷都作為貢品向宮廷進貢,內丘也發現有"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盈"字款瓷,應為唐宮中大盈庫的定燒器,專供皇帝宴飲賞賜之用)。
如今邢窯的所在內丘被當稱為瓷都,內丘現有如今位於河北省內丘縣的邢窯博物館、邢窯遺址博物館,邢窯文化體驗館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青北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窯青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邢窯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