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大城遺址
1. 吳哥窟和大城遺址哪個年代久遠
——吳哥窟更早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
阿瑜陀耶(Ayutthaya),漢譯大城,在曼谷上游,有船可達,乘車北行約兩小時。14世紀中葉,拉瑪鐵菩提王以此為首都,建立了阿瑜陀耶王國(又譯阿育陀耶王朝、大城王朝),至1767年被緬甸所滅
2. 盤龍城遺址是怎麼樣的
盤龍城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北郊,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古城坐北朝南,緊鄰市區,遺址面積7.5平方公里。它是3500年前,長江流域孕育的一座商代古城。
城址位於府河北岸高地偏東南部。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約290米。東西寬約260米,北偏東200米。四面城牆中部各有一個城門,南牆、西牆及北牆西端還保存有高出地面1—3米的夯土殘垣。夯層厚10厘米左右。城牆內側坡度較緩,有支撐夯築城垣主體時使用模板的斜行夯土,並形成斜坡以便登臨,城牆外側較陡可以有效地御敵。城垣外側有寬約10米、深約4米的護城壕,壕溝內側邊略高出外側邊。在壕溝底部發現橋樁的柱穴,說明壕溝上當時架有橋梁,以利城內外的交通。
城內東北部高地上有宮殿基址,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下層宮殿建在生土上,營建上層宮殿群時,地表經平整,大型夯土台基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60米,高1米左右,再在上面修築宮殿,有3座前後並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宮殿基址。
l號基址長39.8米,寬12.3米,有高出地面0.2米的夯土台基,台基表面已遭破壞,僅保留建築物的柱洞與牆基。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洞,東、西兩側各5個,南邊20個,北邊17個。前後並不對稱,可能是在柱頭架檐檁,檐柱直徑半米左右,埋在深0.7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塊柱礎。房頂出檐,檐柱前部兩側有直徑較小、埋得較淺的挑檐柱穴。整個建築面寬38.2米,進深11米。中心為四間橫列的居室,面寬33.9米,進深6—6.4米。中間二室面寬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門,中間二室北壁又有後門,四壁都是木骨泥牆。在四室與檐柱之間,形成一周寬敞的外廊。屋頂為四阿重屋式,頂部覆蓋茅草。2號基址不如1號保存完整。位於1號基址南部,相距13米,建築技法與1號基址相同,但檐柱前後左右對稱,頂上的梁架結構更加整齊。以古代前朝後寢的宮廷建築制度考慮,採用的是「前朝後寢」的格局,2號基址可能是只有一個大廳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號基址則是後寢部分。在這個基址的西側還發現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設施。宮殿區四周分布著居民手工作坊遺址和小型墓地。
在城址的四周都有商代的文化堆積,但不見大型建築基址,當為一般居民區和手工業區。另外在城址的東、西、北部還有商代貴族的墓葬。大型墓葬長寬都在3米左右,有精緻的雕花木槨,外壁陰刻餮餮紋和雲雷紋,陰線內塗朱,余者塗黑。槨內有棺,底有腰坑,殉人或殉狗。雕花木槨之外也有殉人。墓主的隨葬品有鼎、簋、甗、鬲、圈足盤、小盤、晷、盉、斝、觚、爵等青銅禮器,還有鉞、戈、矛、刀等青銅武器和戈、笄等玉器,陶器有鬲、罐及印紋硬陶的尊、瓮等。普通貴族墓墓壙長2米、寬1米左右,皆有棺、槨和腰坑,腰坑內殉狗一隻。隨葬品為青銅的鼎、斝、觚、爵、鬲等,但每個死者只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另外往往有戈、鏃、斧、錛等青銅武器、工具,石鐮等農具,鬲、缸等陶器和尊、瓮等原始瓷器隨葬。平民墓墓壙窄小,往往寬僅0.4米,長2米左右,有棺無槨。但有殉狗的腰坑。隨葬品主要是很少的陶器,有時也有1件小型青銅禮器,如爵。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造型獨特、花紋綺麗,是中國青銅時代一個縮影。其數量占整個商代前期出土青銅器的三分之一,是我國迄今發現商代前期最多的一組銅器群,數量及種類都超過了當時的王都——鄭州商城。
盤龍城青銅器在器類、紋飾、鑄造等諸多方面有特殊的地位。有中國最早的青銅大圓鼎、精美的雕花鉞形器、鉤刀等皆為精品,其中一件青銅鉞長41厘米,實為罕見。墓葬中出土的提梁卣,造型、裝飾乃至鑄造極其精緻,是已知的我國最早用分鑄法鑄成的實用器。盤龍城出土的一批先進的青銅農具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金屬工具之一。玉器是商朝身份、權利和財富的象徵。出土的一件長達94厘米而厚只有0.5厘米的大玉戈,在商代玉器中非常難得,是中國古代的「玉戈之王」,顯示出商王朝當時在南方的軍事實力。在墓葬中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木雕藝術品,雕刻著由饕餮紋和雲雷紋組成的花紋,出土時色彩十分鮮艷。盤龍城的制陶業很發達,已收集的陶片標本數以萬計,已復原陶器2000餘件,其中不少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把我國古代燒造瓷器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1500年。這里出土的一個大陶缸,直徑約50厘米,高達100厘米以上,是迄今商代陶缸中最大的。
盤龍城內僅有宮殿建築,具有宮城性質;城外則是居民區和手工業區,反映這一古城尚屬早期城市的形態。盤龍城遺址在城牆的夯築技術、埋葬習俗、陶器特徵、青銅工藝、玉器風格等方面,均同黃河中游的鄭州商城二里崗上層文化具有明顯的一致性,而宮殿的營建手法則同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安陽小屯宮殿基址的建築技術屬於同一個傳統,證明商代中期時商文化確已分布到長江流域。同處長江中游的不少同時期的遺存,雖曾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原地區二里崗上層文化的強烈影響,但遺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印紋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繼續。盤龍城遺址的內涵,則基本為二里崗上層文化因素,屬商文化系統,僅紅陶缸的比例遠遠大於黃河中游,說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長江之濱建立的一個重要方國。
盤龍城是中國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壞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其燦爛的青銅文化、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對研究城市文明發展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它的城址規模不大,但「五臟俱全」,宮殿區、手工作坊區、生活區、墓葬區分布明顯,開辟了我國前朝後寢等的宮殿建築的格局形式,其基本布局與商朝王都鄭州商城相仿,但卻保存了比鄭州商城更原始的城市歷史形態,因此被譽為研究我國早期城市和國家形態的一隻「麻雀」。
3. 客旅大城始建於哪一年
大城府Ayuttaya。通王從北部將首都前置至此。大城時代歷經417年,33位君王,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
Ayuttaya輝煌時期不僅其文化、藝術得到傳揚,國際貿易的發達更曾超越了巴黎和倫敦。遺憾的是後來遭侵緬軍縱火而被徹底破壞,現只剩下部份宮殿遺跡、殘留的佛像供人瞻仰。當然這些大家都可以網路到,別人問起來的時候還能抬高一下自己的逼格~沒有什麼特別建議來玩的時間,你想來什麼時間都是好時間。泰國的新年宋干節,每年的3月14日左右,水燈節11月中,據說都很漂亮,
從曼谷到Ayuttaya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沿途不僅能看到衰敗的舊宮殿遺址,還能欣賞到田園風光,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太多的車輛在路上行駛,陽光灑在道路兩旁的樹葉上,小販們在叫賣。你可以選擇包車(tuktuk)、騎自行車、徒步等方式遊玩,小編一般會選擇包車前往遺址處,不僅能夠節省路途的時間,更能在眾多相似的遺址中找到獨一無二的拍照聖地。
進入Ayuttaya會發現路邊停著很多彩色的tuktuk車,按小時收費200泰銖/1人,什麼統一定價的都是鬼話,一定要講價!司機會給你介紹11個遺址和寺廟,小編第一次去的時候計劃在一天之內把所有的遺址和寺廟都游完,時間是足夠的,只要你早起七點鍾出發九點鍾准時到達Ayuttaya那下午六點以前一定能回到曼谷。
這其中的11個遺址和寺廟小編不推薦全部都去,很多遺址在外觀上都沒有太大的區別,其中有兩個大的遺址是需要門票的50泰銖1人。還有很多朋友會問《泰囧》裡面的一排佛像雕塑的景點在哪裡,容我吐槽半分鍾,一部電影的選景除了方便拍攝以外,還有就是就近,你一進門就能看見了,每個人都要來一張剪刀手紀念照,以證明我看過《泰囧》到此一游。實在沒必要,把你的相機收好,更多好的景色是《泰囧》里沒有的,觀光客的時代不會過去,但你可以揮揮手告別這些「大眾景點」。
4. 「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的都城,都是現在哪有何依據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
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下面請走進土鱉盤道。
臨淄城遺址分為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為宮殿區和貴族居住區,大城則是市井區和商業區。城內目前遺有夯土台、排水道、道路、鐵匠鋪、銅匠鋪、鑄錢局、陶窯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骨器文物,其中包括錯金銀鑲嵌銅犧尊、燕王劍、龍紋矩形銅鏡、大銅盂等珍貴文物。
5. 臨淄城遺跡的古城構成
前幾年,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考察認為:「自從獻公遷都臨淄之後,又經過歷代的締造經營,至遲至春秋晚期,已經成為一座規模宏偉的大城。」侯教授所說的宏偉大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其東北部伸過大城的西南隅,兩城巧相連接。大城的南北近9華里,東西7華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4華里余,東西3華里,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兩城總面積達60餘平方華里,正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
故城的城牆殘垣尚存,夯築痕跡依稀可辨。據文物部門探測,故城城牆有的呈直線,有的沿河岸蜿蜒曲折,有城牆拐角24處。小城牆寬一般在二十至三十米,最寬處達五十五米至六十七米。大城牆基均在二十米以上,最寬處達四十三米。大小城周長約計四十二華里。在城垣遺跡中,保留較好的一段是大城西牆南端與小城北牆交接的地方,位於小城北門以西一百米處。城牆殘高約五米,全部用泥土分層夯築而成。一九八二年國家建有拐角型牆壁式磚房保護。據民國九年《臨淄縣志》記載,齊城有十三門,即:雍門、申門、楊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因未記確切方位,後人說法不一,比較肯定的是:申門、雍門為西門,廣門為大城的東門。現已探明十一座城門遺址。
從城垣遺址東去不遠,在莊稼盈疇的錦綉原野上突立著兩座上山,土山上樹木雜生鬱郁蔥蔥。這就是城內有名的桓公台和晏嬰冢。
6. 齊國的首都
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東瀕淄河,西依系水,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政府駐地東北7公里的齊都鎮。東、西、北面是遼闊肥沃的平原;東北距渤海百餘里;南面是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齊淵。
臨淄原名營丘,後因瀕臨淄河而定名。據《爾雅·釋丘》、鄭康成《詩經·齊風》注、晉人郭璞《爾雅》注、《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綜合考證:淄水從營丘的南面和東面流過,營丘、臨淄是一個地方。營丘在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齊建國時即被定為國都;公元前866年,齊胡公姜靜從營丘遷都薄姑(今臨淄北博興、桓台一帶);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姜山復都營丘,並以營丘臨靠淄水而改名「臨淄」。從此,「臨淄」之名傳稱到現在。
臨淄的建置沿革源遠流長。三皇五帝時期,臨淄先後是太昊伏羲氏、顓頊高陽氏、少昊爽鳩氏的集居地;夏朝時期,季崱氏棲居在這里;商初,臨淄是逄伯陵氏的屬地;商末,薄姑氏在此居住。周時,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386年,姜姓齊國傳660年在此建都;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田姓齊國傳166年在此建都,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長達824年。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劉邦封他的庶長子劉肥為齊悼惠王,都臨淄,傳多代西漢齊王於西漢末。3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封劉璋為齊王,都臨淄,傳數代東漢齊王於206年。由上述可知,臨淄齊國故城作為「三齊故都,兩漢王城」,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先秦兩漢時期,是聲名顯赫、地位極其重要的。
臨淄久負盛名,在東漢以前一直是全國最大、最富庶的工商業都市之一。春秋齊桓公時,臨淄居民就有四萬余戶,人口二十多萬;戰國齊宣王時期,臨淄居民多達七萬余戶,常住人口保守估計也在五六十萬以上;到西漢初年,臨淄「巨於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有戶十萬(當時都城長安僅八萬多戶),人口過百萬,人物眾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稱為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漢朝有「五都」的稱號,臨淄是其中之一(成都、邯鄲、南陽、洛陽),因此有「西有長安,東有臨淄」的傳統稱譽,在當時世界上也赫赫有名,可與古羅馬相媲美。由上述可知,臨淄齊國故城在中國古城乃至世界古城中的地位都是極高的。
六十年代,山東省文化部門組織全國考古工作者,對臨淄齊國故城進行了全面勘探,對地上、地下文物進行了探掘、考察。1972年發表了《臨淄齊國故城勘探紀要》。又經過幾十年的發現、探究,目前已搞清了齊故城的基本面目。先秦學術界普遍認為,在眾多的先秦國都遺址中,臨淄齊國故城遺址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遺址之一。
先來看最大。臨淄齊國故城分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為平民所居,建於西周時期,南北9華里,東西7華里,周長14158米;小城位於大城的西南隅,是國君居住和官吏辦公的宮城,建於戰國時期,南北4華里,東西3華里多,周長約7275米。大城和小城總周長約21,433米,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臨淄齊國故城因沿河而建,故有城牆拐角24處(僅沿淄河東牆就有14處),這是其他先秦諸侯國都所沒有的。城垣基寬一般在20米左右(最寬處達55—67米),頂寬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約為「七雉」,即約14米左右,四周角樓高度為18米左右。另外,齊國故城有門13座(已探明11座),見於史載的有申門、稷門、雍門、楊門、廣門、東閭門、虎門、龍門、鹿門、郎門、章華門、北門、南門、東門、西門等(其中可以確定的是,申門、雍門、楊門是西門,東門、東閭門、廣門為東門。章華門為北門),其中小城城門5座:南門2座,東、西、北門各1座;大城城門6座:南、北門各2座,東、西門各1座。齊國故城大、小城內發現十條幹道,其中小城中3條,路寬一般為6—8米,最寬者17米;大城內7條,路寬10米、15米、20米不等。交通布局規整合理,符合「道路不必中准繩」的原則。
據《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即說當時天子之城的建制是九里,諸侯大國之都城一般為七里。周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周長為34.92里;魯都魯城(今山東曲阜附近)周長為23.542里;蔡都蔡城(今河南上蔡附近)周長為20.98里;宋都宋城(今河南商丘附近)周長為20里,均遠遠小於臨淄齊國故城的規模。由此看來,始建於姜太公、經由歷代齊君不斷改建、擴建的臨淄齊國故城,可謂中國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都城之一。臨淄齊國故城之所以超越周禮的規定,原因有三:一,太公建齊城在前,周公制訂周禮在後;二,太公建齊城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富有實事求是、創新變革精神,與「因俗簡禮」的建齊方針相呼應;三,符合 當時穩固政權、集聚民眾、抵禦外來侵略的實際需要。
再來看最完整。臨淄齊國故城有規模龐大、保存完整的城建設施、宮殿建築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墓葬區,這在其他先秦王都遺址中極為罕見。
臨淄齊國故城的城建設施除保存有城垣、城壕遺跡外,還保存有城市排水系統。根據勘探得知,齊故城大、小城設有三大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排水系統如此完備、系統、精巧,這在中國甚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臨淄齊國故城的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宮殿建築遺址主要保存有桓公台和「金鑾殿」。桓公台,俗稱梳洗樓、梳妝台,秦漢時稱環台,魏晉時人稱營丘,唐長慶年間(821—824)建齊桓公和管子廟於其上,故名桓公台。台頂部分為3層,現高14米,南北86米,東西77米。為宮殿區的中心建築,整個齊國故城的制高點。「金鑾殿」位於小城東北部,與桓公台遙相呼應,夯築台基較小,現存面積6000平方米,亦是宮室建築遺址。四周以自然石壘砌,周圍地勢低窪,當是台榭別館遺跡。在此宮殿遺址上,出土了大批鋪地花紋磚、脊磚以及各種紋飾的全、半瓦當。另外,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齊威王與田忌賽馬、景公與晏子論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辦學府和社科院——稷下學宮遺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門外有一代賢相、廉潔奉公的楷模——晏嬰故宅所在以及晏嬰冢;大城東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時期孔聖人聽齊韶後盛贊「盡善盡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聞韶處;大城東門外有無鹽女鍾離春進諫齊宣王、孟子見齊宣王論「與民同樂」的雪宮台;故城西北10公里處有屈原來齊下榻過的齊國國賓館——梧台等。
臨淄齊國故城的手工作坊遺址在大城內分布密集,足可證當時齊都、齊國手工業的繁榮、發達。目前發現冶鐵遺址6處:小城內2處,西部1處,東部1處;大城內4處:西部、中部偏西、南部、東北部各1處。煉銅遺址2處:在小城南部和大城東北部。鑄錢遺址2處:「齊法化」鑄錢遺址在小城南部居中;西漢半兩錢、五銖錢鑄址在大城東北部。鑄鏡遺址2處:一在劉家寨村東,一在蘇家廟村西。制骨作坊遺址4處:集中在大城東北和北部,今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闞家寨村南、東古城村南、田家莊村東北等。制陶作坊遺址多處:主要在大城西,長胡村、督府巷村、西石橋村、邵家圈村等發現多處陶窯遺址,出土大量瓦當。
臨淄齊國故城的大型墓葬區主要分布在在大城的東北部,今河崖頭村村中和村西,經考證為姜齊君主和大貴族墓地。目前已探出大、中型墓20餘座。其中5號墓東、西、北三面發現215米殉馬坑,殉馬據推測在600匹以上,為全國最大殉馬坑。墓主經考證確認是姜齊第25代國君齊景公姜杵臼。
綜上所述,臨淄齊國故城遺址規模龐大,為先秦國都遺址之冠;都城各功能分區均保存完整,雖歷經三千多年風雨,仍可清晰的窺其「海內名都」的風采,在先秦各諸侯國都遺址中確實一枝獨秀,獨領風騷。因為臨淄齊國故城的學術價值極高,意義非凡,在中國先秦史中地位顯赫,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月4日,國務院因臨淄齊國故城鮮明而獨特的價值,公布臨淄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臨淄區正以齊國故城為主體積極申報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遺產。
7. 常州無錫「闔閭城」遺址就是春秋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嗎
是的。闔閭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雪堰鎮城裡村與無錫市胡埭鎮湖山村之間,為春秋時期城池遺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軍事站略要地闔閭城。
該城始建於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時間。城址呈長方形,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城壕總長約4000米。發現陸門和水門、大型建築群、護城河等遺跡。西城遺有練兵場和點將台,一土墩傳為兵器庫遺址。城東北胥山傳為伍子胥屯兵處。
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紅陶和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的曲折紋、回紋、菱形填線紋等幾何形殘陶片。為研究春秋晚期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作為吳都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這個吳都存在的時期正是吳國最輝煌的時代,從吳國精神楷模季子到吳國最偉大君主闔閭。
(7)盤大城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過程
200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開始了對蘇州先秦時期古遺址的全面調查、發掘和研究。這同時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近六個月的調查和發掘,一座面積大、遺存豐富、等級高的大城漸漸掀開歷史的卷簾,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在口傳歷史中不難發現,今天的蘇州西南部山間盆地,也有多處與吳國建城有關的地名,如木瀆、館娃宮、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城邑》也記載:「而流俗或傳吳之故都在館娃宮側。」在考古隊看來,除了上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外,這座古城所處的位置,也比現在的蘇州市區更適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吳國都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楊先生提供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古城遺址位於盆地之內,三面環山,只有一個主要的山口可供軍隊進出。將城門設在山口所對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極好的防禦效果。胥口新鋒村發掘點發現的水門遺址緊靠太湖,也與史料中,吳國擁有強大水軍的記載相對應。
8. 泰國大城府遺址怎麼樣
大城府(Ayutthaya),兩百多年前的一場戰爭讓曾經的燦爛文明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遺跡。殘破的各色建築靜謐地矗立在一片寧靜的土地上。當你身在其中的時候,人會很自覺的安靜下來,靜靜地感受著這不一樣的國度。面對那些已經沒有了頭顱的佛像,真的會不經意間駐足不前,體會到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更珍惜現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