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府遺址
⑴ 遼的上京都城在哪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1961年,遼上京城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遼上京遺址被列入100處全國重點保護的大遺址;
2001年,遼上京遺址的保護被列為西部大開發文物重點保護項目;2002年3月13日,遼上京保護規則通過國家級專家鑒定,並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實施;2012年,遼上京遺址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4月,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蜀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上京的規模:
遼上京城是契丹族營建的第一座都城,規模宏大,形制特殊。遼上京遺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2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 。
遼上京遺址的中軸線呈東西走向,體現出以東為尊。遼上京皇城內依東向軸線對稱分布的主要建築包括:皇城東門、宮城東門、1號院廊廡及其大殿和2號院廊廡等一組東向的大型建築院落及貫穿其間的東西向道路遺址,呈東西向軸線布局。
遼上京皇城東門至宮城東門之間的道路在遼代時的寬度不窄於40米,貫穿宮城南門的南北向街道在遼代寬度約為20米。遼上京皇城和宮城西門均為單門道,而皇城和宮城東門均為一門三道,可見東門等級更高。遼上京城內建有孔廟、佛寺、道觀等
⑵ 遼上京遺址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遼上京遺址南部城牆底寬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為10米多。牆體結構為內外3層的版築結構,特別表現為底部土層薄而密集,越往高處土層越厚,最厚處可達20米左右。由於城體保存尚好,清晰可見築牆時夯窩的痕跡,每平方米有270多個,十分堅固。遼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長約6.4千米,城牆均用黃土夯土版築,殘高5至9米。京城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皇城位於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貴族宮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築的皇都。東、南、北3牆都呈直線,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千米,東、西、北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瓮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西牆內的山岡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跡,在此可以俯覽全城。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千米。內有宮殿、門闕、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漢城位於南部,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居住區域,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東、南、西3牆系擴築。牆身較皇城低窄,殘牆最高3米,無馬面,原有6座城門。原來流經城南的小河,經過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過東北角,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僅余靠近皇城南門的小片地區。城址附近現存磚塔兩座。一座位於城址東南的山坡上,俗稱南塔,為八角密檐式,殘高約25米,尚存7層塔身及塔基,塔剎及檐椽都已塌毀。
塔身第一層每面鑲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薩、天王、力士和飛天像。塔東南處有遼代開悟寺遺址,此塔當是開悟寺塔。
另一座位於城址北,俗稱北塔,為六角密檐式,僅存5層塔身,殘高約6米,傳為遼代寶積寺塔。遼上京遺物中最精美的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另外,遼上京遺址還發現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⑶ 西安為什麼沒有皇宮
西安有皇宮。
只是大部分被毀,西安的宮殿大都焚於戰火,目前還有紅光路西段阿房宮遺址、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二馬路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具體如下:
1、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3)蜀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參考鏈接:網路-大明宮
⑷ 北京值得去玩20個地方有哪些
北京值得去玩20個地方有:故宮、天安門、陶然亭、長城、圓明園、潭柘寺、頤和園、北海公園、後海、南鑼鼓巷、天壇、園博園、什剎海、鳥巢、水立方、798藝術區、雍和宮、香山、國家博物館、景山公園。
1、陶然亭
北京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建於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AAAA景區(點),北京市精品公園。
2、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5、天壇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⑸ 宋時的上京指哪個城市
宋朝時遼國的上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東南郊,林東鎮東南;宋朝時遼國的南京在北京市西南。在北京西南部。城牆五個首都中最大的城市。南京市,又稱內城、皇城,位於西南角,與大城市共用西門、南門。
遼上京遺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2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 。皇城為宮殿衙署所在,為皇親國戚達官貴族住地;漢城是漢及其他少數民族集居區,作坊遍布 。遼上京在遼國軍事、政治和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
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敖漢旗東部)稱帝建遼,918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
(5)蜀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現皇城內仍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等。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不知是否挖走了好東西。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2015年,上京的宮城位置也已經被初步確認。2014年,考古工作隊已對遼上京遺址宮城北牆、南牆、西牆上的6處城牆遺址以及西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面積1000平方米。
⑹ 皇城根遺址公園
北京紫禁城外圍有皇城,皇城之外有內城。現今皇城根遺址公園復建於2001年。南起東長安街,北至平安大道。全長2400米,寬29米。在中部有一段長57.60米為原皇城的東皇城城牆的牆基。為保持其原有景觀,這一段城牆全部用舊牆磚和老工藝生產的牆磚進行修復、堆砌。為使這一公園成為北京市中心的一個「氧吧」,公園的綠化率達90%。
此園區內的6塊獨峰石全部為靈璧石,每塊峰石都各有特色。內中有兩塊獨峰石的基座屬「量身定做」,在北京新置放的獨峰石中十分罕見。
北京的奇峰名石
皇城-1 此石置放在西城區皇城根的遺址公園北區北端,灰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石高1.70米、寬1.10米、厚0.45米。此石形似卡通片中站立的大象。石體表面具無序的溝槽和細弱紋理,使象的形態更顯逼真。石體背面較為平坦,並留有開挖時留下的痕跡。石體置放在水泥平面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皇城-2 此石置放在西城區皇城根遺址公園(南區西側)竹叢中,灰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石高2.60米、寬1.66米、厚1.30米。石體中部最寬,向上收縮較緩,至頂端呈寬圓形。下半部呈柱狀。石體表面有少數幾條溝槽。整體形態不太復雜。基部直接放置在泥地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皇城-3a,b,c
此石置放在北京西城區皇城根遺址公園(北區)的「書香名苑」北側,灰白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此景由兩塊條形靈璧石組成。東側石高3.10米、寬1.35米、厚1.06米;西側石高2.40米、寬1.30米、厚1.26米。兩塊條形石形似兩位身穿長袖舞裙的苗條女子在翩翩起舞,潔白光亮的石體給這兩位舞女增添魅力。不足之處是東側石體表面有點削落。石體背面基本平坦,表面留有少量土黃色殘積物。此景另一不足之處是在兩石前面有一棵細弱的小樹,被捆綁在一棵已枯死的樹樁上,影響此景視覺。此兩石基部直接置放在泥地上。
皇城-3a
皇城-3b
皇城-3c
皇城-4a,b 此石置放在北京西城區皇城根遺址公園北區的「書香名苑」南側,灰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石高1.93米、寬1.73米、厚0.80米。石體形似一座山,左側經過切削。石體表面分布很多縱橫溝壑,寬窄深淺各異。其中有的溝壑背腹相通。石體背面平坦。有土黃色殘留物。石體中部有一孔洞,似人工開鑿。基座由大理石製成,長方形,高0.64米、長2.30米、寬1.33米。四壁刻有花紋。
皇城-4a
皇城-4b
皇城-5a,b
此石置放在北京西城區皇城根遺址公園(南區)花壇東側,灰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石高1.46米、寬0.82米、厚0.48米。此石呈「S」形,似一位身穿白色綢裙形體苗條的仕女的背影。特別是裙下擺幾個弧形褶曲,使整個形體更顯神韻。石體基部固著在一個橢圓形基座上,基座高0.25米、長0.65米、寬0.50米。基座盆緣呈波紋狀,使這仕女背影猶如在雲霧仙境之中。
皇城-5a
皇城-5b
皇城-6a,b
此石置放在北京西城區皇城根遺址公園(南區)中部的花壇中,灰色灰岩,習稱:靈璧石
石高1.26米、寬1.30米、厚0.36米。此石形似一條飛翔的龍,龍首上仰。石體表面凹凸適中,使龍的整體形象增添真實感。石體背面較平坦,但有許多開鑿石時留下的痕跡。基座橢圓形,座高0.30米、長0.95米、寬0.45米。盆體口緣波曲狀,周邊刻有花紋。北京近些年來置放峰石時,依石「量身定做」基座極為罕見。
皇城-6a
皇城-6b
⑺ 西安古代的皇宮都在哪,詳細一點,比如說上朝的地方在現在的哪一塊,哪個什麼娘娘住的在哪一塊。
1、以唐代為例,西安的皇宮是大明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明宮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2、興慶宮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
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
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7)蜀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
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唐大明宮佔地3.2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於3個凡爾賽宮、4.5個故宮、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15個白金漢宮,充分顯示了唐代宮城建築的雄偉風貌。
[千宮之宮 盛世大唐]唐大明宮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重要場所,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⑻ 蜀王府遺址出土大規模瓷器,中國還有哪些類似的考古發現
2019年7月22號,在成都蜀王府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殘片超過了萬件。在明朝一共有13個蜀藩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
萬曆皇帝就是為了這個兒子,和朝臣們開了幾十年的拉鋸戰,用不上朝的方式,想獲得這個福王的皇位繼承權。但也因此揭開了中國明王朝衰敗的序幕。
而這只不過是唐代六大官窯之外的民窯。而宋朝以後,五大官窯和數不清的民窯,創造了輝煌的瓷器文化。
瓷器文化是我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就不一一列舉和介紹了。可以說至今仍有無數出土的瓷器,和尚待出土的瓷器,見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