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府遺址
❶ 請問開封「城摞城」的遺址具體在什麼地方,怎麼去
好象不對外開放,我去了這么多次,都沒見到!!!!
❷ 南京太平天國翼王府在那啊
天王府
天王洪秀全,於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853年3月29日)由水西門坐黃轎進城(據張汝南著《金陵省難記略》),四月建天王府於總督署。
何紹基的絕句詩曰:「十年壯麗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鴿飛。」(見《東洲草堂詩集》卷二)。我們從這句詩中可以體會到天王府建築的宏偉壯麗。
《同治上江兩縣志》建置考里說:「往者粵匪作逆,陷金陵,偽稱為天京,據總督署為天王府(始居將軍署,後徙此),墮明西華門一面城,自西長安門至北安門,南北十餘里,窮磚石,築宮垣九重。」可見天王府范圍是很大的。
五十年代從《桂林守城記》匯訂本(鈔本,原鈔本藏前江蘇博物館),看到孫亦恬《金陵被難記》里對天王府的建築描述很具體,據記載:「天王府就制台署改造以外,如吉祥街、清溪里巷、大行宮(即南巡行宮)等處民房全行拆毀,周圍厚築牆垣高約五六丈,僅辟一門。復添造房屋作頭門,門上繪龍虎形相,門內不準擅入,門外兩旁造偽朝房,偽官廳無數,居中去頭門約一箭路,建一牌樓,上書『天子萬年』四字,離牌樓約一箭路,建一高台,名曰『天父台』,設長胡梯,不禁人登,惟登台者必令下跪,明敬天父意也。跪起,任人眺望,於城外四處,無不在目。」作者在太平天國初期,曾在太平軍前三軍旅帥黃玖均名下當過聖兵,又在竹匠公館及天朝又二巡查館做過工作,在城中住了一年半,凡所見聞比較確實。這是天王府前期的情形。
後期的天王府,從陳慶甲著的《補愚齋詩存》中可以了解一個大概。陳慶甲於太平天國十二年四月(1862年5月)被俘到天京,住於天王府附近,第二年八月逃出天京,他把在天京所聞所見,寫成《金陵紀事詩》若干首,天王府一首詩說:「天堂底事眾爭誇,地是當年制府衙。」又一首說:「皇天門接聖天門,殿號真神體勢尊。幾幅輿圖嵌四壁,鳴鍾伐鼓鬧黃昏。」下面加註說:「頭門為皇天門,門內殿為真神殿,殿後為聖天門,四壁嵌磚鐫地理圖,旁列龍鳳鍾鼓。」寫的雖然很簡單,然從頭門到聖天門的情形已大概描畫出來,聖天門以內就是後宮了。聖天門以內,作者另一首詩說:「天日榮光結構深,重門掩處盡沉沉。」下面加註說:「自聖天門以內,人莫能到,執役悉用女官,有女丞相、女指揮等名目。」聖天門以內普通人不容易進去,所以記載就比較少了。
東王府
東王楊秀清,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二十三日(1853年3月28日),由水西門坐轎進城,先駐將軍署,旋移藩署,後移旱西門前山東鹽運使何其興宅,又把姓史的住宅一並圈去。在現在漢西門黃鸝巷一帶。
關於東王府的建築,南京圖書館所藏山曲寄人題壁詩稿本,
第一首初立東王府詩:「紫禁城中虎血攢,誰知鬼瞰膽都寒,煩冤不定分新故,任使強徒也不安。」詩說東王本來想駐清將軍署,誣蔑東王因怕鬼不敢住。
第二首再立東王府詩:「藩署宜將舊制還,勝朝王府虎中山(藩署為明功臣中山王徐達帥府,供有神像),匪人入座三批頰,到底威靈總不刊。」這首詩誣蔑東王駐藩署時夢被中山王神像三批其頰,而遷移。這是指瞻園。
第三首三立東王府詩前兩句說:「黃鸝雅號是高崗,築起巍峨四面牆。」
黃鸝崗又叫做黃泥崗,在漢西門附近,包括堂子街一帶,現74號東王屋官衙署內仍保存著珍貴的太平天國壁畫。《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五裡面說:「黃泥崗巷,古運巷。按《建康志》:運巷,與今天慶觀相接,即黃泥巷。沈約自序曰高祖賜館於都亭里之運巷,即此。有何其興運使宅。」
位於朝天宮西側堂子街108號的太平天國王府古建築群正式啟動大修。從南京市文物局獲悉,此次工程將重點修繕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包括藏有18幅太平天國壁畫的正廳和二廳。工程結束後,文物部門還將進行展陳設計和環境整治等工作,以王府古建築群為基礎建設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
堂子街108號原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衙署所在地,太平天國後期成了一個小王的王府。該建築群坐北朝南,中軸線前後共六進,共保留有5幢太平天國時期的磚木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磚門樓、正廳、二廳、三廳、四廳和後檐房。1952年,文物普查人員在這里發現了18幅太平天國壁畫,其中正廳山牆保存有山水、花鳥題材的壁畫8幅,二廳和後檐房壁板上保存有10幅,鑒於這批壁畫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遺址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堂子街古建築群多處屋面和山牆出現漏水、滲水,環境潮濕加上煤煙油污的侵蝕,對室內壁畫造成了很大傷害,昔日色彩絢麗的圖案漸漸變得暗淡無光,局部還出現霉變、粉化、開裂等病害。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維修工程的核心任務就是「防水除濕」,為脆弱的壁畫營造一個安全可靠的保存空間。據介紹,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屋面將全面翻修並鋪設防水層,防止屋頂漏水;建築西側的山牆全部重砌,新砌牆體中還將布下「三道關卡」——防水層、保溫層和夾空層,防止牆體內側的壁畫受潮;而整個庭院的地面排水系統也會進行重建,盡一切可能將環境濕度對壁畫的影響降到最低。
按照規劃,修繕工程結束後,堂子街古建築群將進行展陳改造和環境整治,「變身」為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
據悉,壁畫藝術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中軸線上的5幢古建築將作為陳列區,展示太平天國時期的壁畫、板畫、磚雕、石刻等藝術品;古建築西側原為王府花園,現僅存一幢花廳,此次工程除維修花廳外,還將重建書房、水池、假山等景觀建築,重現王府花園的風采。
據統計,國內保存下來的太平天國壁畫僅有100餘幅,南京地區有30幅,是該時期壁畫分布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主要分布在堂子街、羅廊巷、竺橋、如意里等處。
南京市文物局委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堂子街壁畫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文物保護專家將壁畫揭取下來後,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進行了精心修復。等到藝術館建成後,正廳和二廳的壁畫將各歸其位進行原址展示,竺橋、如意里等處的壁畫也會陸續喬遷「新居」,屆時,這里也將成為國內館藏太平天國壁畫數量最多的陳列機構之一。
幼東王府
幼東王即是天王洪秀全第五個兒子洪天佑。在「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及其親屬、部下皆被殺盡,大王洪秀全為悼念東王,特將第五子洪天佑作東王嗣子,並封爵幼東王。天京失陷時,幼東王不知所終,幼東王府位於現今建康路409號,即淮清橋大同被單廠附近。
西王府
西王肖朝貴於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七月(1852年8月)猛攻長少沙時犧牲;天王篤念功勛,到南京後,仍各建王府,安置幼西王蕭有和。西王府設在布政使衙門,在現在的瞻園。
南王府(幼南王府)
南王馮雲山同年四月(五月)進攻全州時陳亡。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甚念已陣亡的南王馮雲山,仍在現建康路針巷口淮清橋附近,原清朝按察使司衙內闢建王府,以安置幼南王馮小雲。具體位置為現秦淮區第一中心小學所在地。
北王府
癸好三年二月二十一日(1853年3月26日)由儀鳳門騎馬進城,先駐西轅門李氏宅,又遷上江考棚,最後移中正街李姓住房。在上述山曲寄人題壁詩,同東王府一樣,亦有初立北王府、再立北王府、三立北王府詩三首,同樣地說明了年甲第自堂皇,制府轅門共一方(李氏宅與總督衙門相近),最好靈狐知節義,逼他叛賊遠飛飈。」
這首詩說北王韋呂輝住富室李姓宅,距離制府西轅門不遠,地主階級文人又誣蔑北王為狐所祟,因而遷移。第二首再立北王府詩:「相定安徽試院前,崇閡兩宅卻毗連(安徽試院,即上江考棚,在今建鄴區小王府巷,原與邢王兩姓住宅相連,並打通為一),無端委地茶甌破,盜賊驚慌又避遷。」這首詩說北王因茶碗忽然墮地,遷出上江考棚。第三首三立北王府前兩句說,「遷來又屬謫仙家,塗抹垣墉甚不華。」這詩說北王第三次又遷移到一個李姓的房子,把牆壁加以粉刷,並加上彩畫。
北王府,北王韋昌輝,王府初設在西轅門李宅,後移至中正街(即今白下路)前湖北巡撫伍長華新宅,即今白下路東南、大中橋以西的自下區東八府塘、鍋底塘一帶。
翼王府
天國癸好三年二月(1853年3月),到南京後,先駐大中橋附近斛斗巷旁劉氏宅,距離北王府不遠,門面很寬敞。當時各王府都就舊房加以改造,惟翼王府只把門面加以修刷,宅內沒有多大變更(據《金陵雜記》)。是年八月出巡安慶,冬天回來,因人多又遷到上江考棚,在今建鄴區小王府巷。王韜《瓮牖余談記翼賊事篇》卷六說:「金陵初陷,入據大中橋劉氏宅,改建為偽府,棟宇固宏敞即仍其舊,未毀民居。」又說:「自安慶退,人眾屋小,且曠廢之後,時有鬼狐為祟,乃移於上江考棚,並擴並前任安徽道王宅及邢園而居之。」
翼玉府,翼王石達開,初設於青溪里巷熊宅,後遷至大中橋西斛斗巷的侯府,最後又設在朝天宮的東王府巷內(當時為上江試院)。
太平天國有「一王多府」的現象,一種是某王多次搬家,如翼王石達開在南京三遷府邸,初住城北青溪里,復移城東斛斗巷,後至城西小王府巷;另一種是某王設多府,如忠王在蘇州有王府,在南京有兩處王府;英王在安慶和天京各有王府一座;侍王在溧陽、金華、漳州有三處王府。那麼,居留時間長短,府邸規模大小以及建築本身價值高低,便成了後世文物保護投入的衡量標准。蘇州忠王府中外聞名,李秀成在天京明瓦廊梅氏祠堂和升州路的王府則毀於戰火。當年府邸的恢弘氣派可參看呤唎的記載。百年之後,據歷史學家郭存孝說:「1985 年筆者在南京第二十四中學(忠王府舊址的一部分)基建工地上看到了出土的一批忠王府石柱礎,當是珍貴的文物了。」(《太平天國博物志》64 頁)舊忠王府的版圖還包括今日南京第一中學。也許走一遍升州路,就橫穿了當年的忠王府。一心開疆拓土的王們有「圈地癖」,只苦了粉絲,端著一尊懷古酒,不知酹幾處?
石達開所居住的巷子今天居然還在鬧市保留著 叫小王府巷。
小王府巷的天京翼王府,虧得網友寒山拍攝多幅照片,我們才知道如今只剩水榭一座。 以上各府無論是否遺存多少,都是經過專家考證的地點
大王府巷如今已是繁華熱鬧的王府大街,小王府巷卻依舊是一條沐浴歷史風雨的小巷子。記者在高樓林立之間發現一條小巷,巷寬不過2米,巷內建築緊湊低矮,再走幾步就看見了「小王府巷」的門牌。據史書記載,小王府巷就是石達開的故居。
城北青溪里巷一帶(今長江後街)熊宅;接著移住城東大中橋畔斛角巷劉宅。1854年以後,才定居城西小王府巷內的上江考棚,並其右側原來清安徽道士王宅及上元諸生刑昆之私家園林,建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翼王府。王府位於市區西部建鄴路東側上江考棚以及其附近的刑園一帶。
翼王府南臨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大門彩繪龍虎形象,懸掛對聯:「翼戴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下聯「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翼王府前建有望樓一座,高四五丈,計五層,樓頂有平台,供人眺望。
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均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亦被焚毀,史書記載,「大火燃三日方止」,隨後就只剩下了少部分建築。
在小王府巷,找到了現存的幾間翼王府建築。小王府巷寬不過2米,巷內的建築緊湊低矮,午後的小巷讓人感覺安逸而舒緩。整條小巷長不過兩三百米,翼王府現存建築正好坐落在小巷兩端。
小王府巷14-16號是一排相鄰的兩個小院落,加在一起也不過100多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擠著10餘家的住戶。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水泥,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14號住戶李老太太現在78歲,她在這里已住了50多年了。她說,幾十年來老房子一次次被改造,房內的結構一點點被破壞,除了這幾根房梁,幾片瓦,這個大院里就沒什麼是原來的了。
在14號院內,還住著4戶居民。據了解,老房在1983年曾作過一次大改造,原結構只保留了屋頂、主梁和臨街的一面牆,房內原有的精美雕欄石刻都在那次大改造中被毀。自那以後,隨著住戶的不斷變動,不少住戶又動工改造老房。現在,走進大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紅磚水泥高矮各異的房間。只有細細察看,還能偶爾在水泥牆中找到幾根木樑、黑黃的木紋,靜靜訴說著它百年前曾有的輝煌。
16號院內情況和隔壁大同小異,去年9月一住戶房內失火,房主幹脆把部分老屋徹底重建。記者走進院內,迎面就看到嶄新的灰色水泥牆面,古典氣勢盡失。記者了解到,老房已經被規劃拆除了,紅色的木門上,寫著大大的「拆」字。相比小王府14-16號的晚景凄涼,小王府5號的現狀也不好。這里原本是石達開的私人清真寺,現在被改為一工廠的職工宿舍,現在院子的面積還剩下200平米左右。在5號的門口兩邊都蓋著違建,狹窄的通道只剩下了一半。
翼王府南鄰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王府大街。但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也被焚毀,大火燒了三天後只剩少量建築。
小王府巷16號-18號是相鄰的兩個小院落,總共不過百個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擠著10餘家住戶。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白石灰,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當年的翼王府早已不存在,留在這里的16號住房是當時王府內的傭人住的。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徽等地的人也紛紛聚到此處,這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安徽會館」。
據史料記載在小巷深處有一處明清遺存它是石達開翼王府舊址。引謝介鶴在《金陵癸甲紀事略》中的敘述1853年3月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太平天國起義軍佔領南京後,石達開入城,初住青溪里巷熊宅,又移至大中橋畔斛斗巷旁,侯府後洋行劉宅,侯府指清初靖逆侯張勇。1854年春翼王從安慶回京述職時,王府已遷至朝天宮以東皇甫巷之上江考棚處,即今天的小王府巷內邢園以北。
當年翼王府界南鄰建鄴路北至石榴園東到豐富路西達大王府巷。滌汗道人在《金陵雜記》中說石達開從安慶回來「住金陵城中門扇繪如韋室」。也就是說石達開離開天京時,按照各王的不同規格,天京已經為石達開修建了翼王府。新修建的翼王府富麗堂皇大門上畫著一龍一虎。
石達開從小念過書,喜歡幽雅,在王府的殿堂里陳設著幾幅用黃綾朱寫的對聯。按照太平天國諸王撰寫對聯的習慣,左右聯的第一個字是各以爵位的兩字起頭。石達開懸掛的對聯其中有這么一幅,翼戴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
翼王府前建有望樓一座髙四五丈計五層樓頂有平台供人瞭望。前不久我探訪了翼王府遺址。在建鄴路上見一當地路人上前打聽上江考棚遺址處,他熱情的說你走錯了遠著呢在夫子廟那邊。追問聽說歷史上建鄴路這邊設有上江考棚處就不知其位置。這位老兄驚訝的說不可能沒聽說過。看來這位老兄已分不清楚上、下江考棚。又問小王府巷,他指一指前方的王府大街說就在路右邊黨校後。謝完指路人,去找小王府巷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轉來轉去都是石榴新村,就沒看到小王府巷的門牌。納悶如此有名的巷子居然沒有路牌。在一不寬的小巷中停住腳步問一坐在門口吃飯的大媽,小王府巷在哪,她說此巷就是,我又問這么沒有門牌啊,她說這一片全改成石榴新村了,你找幾號,答道太平天國的翼王府16、18號。她說就是前邊那舊房子,有什麼好看的,都成危房了。
「太平天國」幾字,還是童年與小夥伴在一起玩游戲時知道的,那時比輸贏不像現在的孩子伸出手直接喊石頭、剪子、布,那時須喊「太平天國你輸我贏」導語,然後再伸石頭、剪子、布的手形,雖不知「太平天國」是何意卻一樣能分辨輸贏。再次知道太平天國是在人人崇拜毛澤東的那個年代,從老師解讀「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中,品出了他老人家不願成為第二石達開的大無畏氣魄,也知道了太平天國、知道了石達開。據傳紅一師全體將士都渡過大渡河,在離安順場不遠的山腳下休整時,見有幾棵參天古木旁邊立著一塊石碑,大家討論起這塊石碑是為什麼事情而立的。毛澤東走近看了看石碑,然後對戰士們說這塊石碑是為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這里全軍覆沒而立的。
太平天國因為內部分裂,石達開帶領四五萬人馬離開南京,在同治二年1862年來到這里打算在安順場渡河。正遇上山洪爆發渡河不成四面受圍。前有大渡河,後有彝民,左有懸崖峭壁,右有清兵。本來石達開的部隊和彝族人民的關系還不錯,但是因為石達開疑心太重,結果弄僵了關系,後來清兵又佔領了對岸。石達開的部隊在安順場被圍了四十多天沒能渡過河去最後全軍覆沒。
毛澤東還告訴大家,我們的紅軍來到了當年石達開失敗的地方,蔣介石也抱了很大的希望,巴不得我們步石達開的後塵,他們以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和石達開一樣的命運,那隻是他一廂情願。
充滿期望走進小王府巷走進16、18號兩個相鄰的小院落,虔誠探尋太平天國最完美男人的王府遺跡,從遺跡中發現他的傳奇故事,從故事中解讀他的人生軌跡。可一切只剩流傳的故事換了人間。石達開1830年生廣西貴縣客家人地主出身。他十六歲便「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三十二歲時被凌遲處死「臨刑之際神色怡然」。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吊膽甚至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跡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有關他的民間傳說更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其短暫的人生迸發出許多閃光點照亮了太平天國本來乏善可陳的歷史天空。置身於翼王府遺跡之中前後環視了二個小院在狹小的空間里擁擠著幾十戶人家到處是違建房屋。老房屋頂檐角風化嚴重臨街牆面凹凸不平透過剝落的白石灰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磚顯露了出來。當年的翼王府早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面臨街的牆還有幾根房梁。史傳在1856年9月發生的「天京事變」中石達開連夜逃走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害翼王府也被焚毀大火燒了三天後只剩少量建築現留存的16號住房據說還是當年王府內傭人住的。院子里的老人說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徽等地的人也紛紛聚到此處這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安徽會館」。
在用粉筆字寫著「小王府巷5號」的門口,兩只斑駁的大石鼓靜靜地卧著。住在這里的李先生說,「唯一還有點當年痕跡的就屬我們這兒了,原來這里是禮拜寺,後來租給我們電線電纜廠做員工宿舍直到今天,這里現在有住戶23家。」大門頭上還能依稀看見「禮拜寺」中「拜」字的右半邊。走進門內,看到的全部都是紅磚水泥高矮各異的房間。只有細細查看,還能偶爾在水泥牆中找到幾根木樑、黑黃的木紋,靜靜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❸ 太平天國東王府現在還在嗎
太平天國東王府曾三易其地,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府址在漢西門黃泥崗一帶,至東王楊秀清被殺害,東王府也被毀成一堆瓦礫。
1853年3月19日,東王楊秀清由水西門乘轎入南京後,初住聚寶門內清江寧藩署(今瞻園)三日,系一立東王府。未久,遷往明故宮駐防城清江寧將軍署,為二立東王府。
清順治年間,清廷將明初的宮室改建為八旗兵的駐防城,又在午門外新建江寧將軍署,在其東南建江寧都統署。 據《江寧府志》載,將軍署內有大小官員125人,炮手等大小甲兵4660名。將軍署建築豪華,加之有景色宜人的花園,因此,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寧時,曾以將軍署作行宮。東王楊秀清選中將軍署做東王府後,「盡收入署外隙地」,又放寬圍牆,擴大王府范圍,並在內興造一座五層高樓,以瞭望東郊外敵軍虛實。後因王府鄰近孝陵衛的清江南大營,不斷受到炮火的襲擊,東王決定將王府再遷他處。東王部屬先選定聚寶門內上江考棚,還決定將邢家花園連成一個整體。動工不久,東王親來一看,很不滿意,急令移地別處。最後,選定了漢西門內地勢較高的黃泥崗上虎賁倉前街山東鹽運使何其興宅,是為最後定居。
東王府址既定,東王命男女千人往明故宮拆運磚石,大興土木,「凡黃泥崗一帶並南首羅廊巷等處民房,皆被拆毀」,「盛營宮室」。王府四周築了高大黃色圍牆,寬三尺余,高二丈,以碎磁布牆頂,防人攀越。據史料判斷,東王府北至虎賁倉(包括今解放軍某部被服廠),今漢中路西段;南至侯家橋、華藏庵(明宣德年間創建)、羅廊巷、牌樓巷;西至石鼓路西,漢西門大街、堂子街邊口;東至漢中路東端,黃鸝巷(包括今南京工藝裝配廠),約有六七里范圍。東王又將不遠的龍蟠里「惜陰書院」,改為別墅,也是東王府的一個組成部分,東王曾由此到清涼山看戲。
東王府大門前興建了一座高大門樓,約有五、六號門面寬,門外另有一座四五丈高的五層「望樓」,四柱密釘鐵蒺藜,遠在浦口的敵樓均能見之。大門外尚有大炮數門,早晚鳴放,十分威風。太平天國向以黃、紅二色為尊貴,因此,內外多飾黃、紅二色。東王府大門口用黃紙朱書「東王府」匾,門上有銅環,並糊黃緞,飾以彩色龍、虎形象。大門前有一彩棚,也以黃、紅綢縐覆蓋,顯得分外威嚴壯觀。
大門外設大鼓一面,專供民間告狀之用,「有事無論大小,皆於門前擊鼓,內中即有婦女(女官)出問」。這是一種整飭社會風氣和軍紀的重要措施。
太平天國尊重民間傳統風俗,喜愛貼門聯。這不僅是為了圖吉利,重要的是烘托自己特殊地位。東王府頭門有對聯:
東國諸侯,替天行道,
王畿千里,順地無疆。
重門即二門的對聯顯得更加威嚴,它是:
位冠百了,肇啟天朝新日月,
職司左輔,宏開景運大乾坤。
另一幅是:
東風解凍,暖回陽谷之春;
王澤敷天,普錫群黎之福。
東王府內室以外設方廳各一,東曰「承宣廳」,西曰「參護廳」,均為傳令官辦公處所。另有東殿尚書掛號所。王府附近還有「侍從館」(即參護廳),負責武裝保衛東王府。天京事變發生時,他們「聞變各持械出」,准備保衛東王及東王府。東王不僅擴充外廳,還大力「改造其內室」。整個工程是「窮極工巧,騁心悅目」,室內窗欞塗黃漆,「望板畫龍鳳」,桌椅塗黃漆,連鋪墊也用黃緞。府內還「有美麗的壁畫」。聽事處為船房,兩面嵌玻璃,內室設王座。《天京錄》雲:「東府土木冠絕天京,亭園亘數里,有紫塢花木環互,魚鳥駢羅相對。起高樓曰多寶,藏金石彝器,書畫甚富。」東王又在山下開掘五丈寬、一丈深的長方水池,在池心建亭,池旁修水榭堆假山。
東王府下屬有六部尚書72人,承宣24人,僕射32人,參護(即牌刀手)1600人,主持東王府生活起居和儀仗等。東王府共有典官和差役等人員3557人,可能大多住在東王府內及其附近,直接為東王服務。
據《賊情匯纂》載,在東王府內辦公的現在知道的有:東殿吏部一尚書李壽春(廣西賀縣人),專在東王府頭門接發文書,住於侯家橋廣東糧道易長華宅。東殿吏部二尚書侯謙芳與李壽春同住。東殿吏部三尚書侯淑錢,住東王府之西的漢西門大街。還有金陵女子代東王批簽公文的東殿女簿書傅善祥,以及許多書手均住於東王府內。
東王府蔚然壯觀,是太平天國的宏大建築之一。1856年9月,東王被謀害,東王府被焚毀。當時一個目睹東王被害、東王府被燒毀的英國人格列門治無限感慨地說:「東王府全部被毀而成為瓦礫場,似乎是有意不許有些少數逆跡及逆種之存留,以致所有其親戚、朋友、部下等皆被殺絕,而其房屋品物皆被毀滅。」
東王府僅存在三年多,各項建築早已盪然無存。時隔近一百三十年的今天,東王府遺址還留有原名虎賁倉、黃鸝巷、羅廊巷、侯家橋、華藏庵等地名。
註:引用史料《賊情匯纂》、《金陵雜記》、《金陵癸甲紀事略》、《金陵癸甲新樂府》、《金陵省難紀略》、《白下瑣言》、《天京錄》、《逸經》、《同治上江兩縣志》、《張繼庚遺稿》、 《乙丙日記》、《東北王內訌紀實》、《山曲寄人題壁》等。(摘自《南京史志》1983年創刊號)
❹ 關於開封歷史的問題
1,開封作為城市,歷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當屬戰國時代魏都大梁城。當時的魏惠王之所以第一個選中開封建都,與該地區距黃河、濟水不遠,水道四達不無關系。他遷都大梁城不久,就組織大批人力在附近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即歷史上有名的鴻溝。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條鴻溝,導致了大梁城被毀。
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兩國曾在大梁城下展開過一場激戰。由於久攻不下,秦兵就經黃河引鴻溝水灌大梁,水圍3個月後繁盛一時的大梁城遂化為一片廢墟。這也是開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滅頂之災」。
2,黃河真正開始威脅開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後。
此後的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7次。史載,1305年黃河決口,把開封城淹沒殆盡。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黃河堤,「城從內皆巨浸,所見者鍾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37萬人僅存2萬餘人,開封城元氣大傷。
http://ke..com/view/2628555.html?wtp=tt
❺ 南京天王府是不是就是總統府
南京天王府不是總統府。
南京的天王府是太平天國時期的遺址,在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的第292號,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古代園林,現存的只有原先的天王府西花園、天王府大殿、暖閣和穿堂等遺跡,是中國第二批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而南京的總統府是位於南京玄武區長江路的第292號,是南京國民時期的建築代表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跡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建築群。
(5)周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據說在天王府里,除了洪秀全一個男性,其它都是服侍他的女性,有一本書叫做《江南春夢筆記》,成書於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書中有關於天王宮內妃嬪娘娘的記載。
在王後娘娘管理以下的包括愛娘妙女等208人,還有24個王妃,在她們管理下的元女等960人,所以二者相加有1169人,這一千多個女性,只服侍洪秀全一人。
面對如此規模的後宮,洪秀全也是採用翻牌的形式寵幸。除去他的這些大小老婆,府里也還需要做雜務的丫鬟宮女,偌大一個天王府的後宮,大大小小的女性加起來有2300多名。
除此之外,洪秀全還要求各路藩王每月給他進貢美女。太平天國曾經出了一本詩集,叫做《天府詩》,描述的就是洪秀全在後宮的場景。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除了前幾年還知道斗爭,後期太平天國整個的政治高層都是如此只知貪圖享樂,沉浸溫柔鄉之中。
❻ 天王府的歷史沿革
天王府遺址一帶在明朝時曾為漢王府,清朝時為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
咸豐三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南京,之後就定都於南京,改稱天京,並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宮室,作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
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放火燒了天朝宮殿。
同治九年(1870年)又重建兩江總督衙門。
民國元年(1912年),此處為臨時大總統府所在地。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為國民政府總統府,直至1949年解放軍佔領南京。
1951年,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之際,由郭沫若題寫碑文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紀念碑」,立於天王府的照壁前,供遊人緬懷憑吊。
❼ 開封的歷史|
龍亭公園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
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
經過70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窪,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
(7)周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龍亭是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重要代表,距今已有1200多年,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相繼將其設為皇宮。
1925 年改為龍亭公園,龍亭公園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端,按清萬壽宮布局而建的古建築群體, 景區佔地面積1038畝,其中水域面積(潘楊二湖)710畝,景區三面環水,風景秀麗,既有北方宮殿渾厚之氣魄,又兼南國園林秀麗之嬌美 。
龍亭公園自南向北由午門(景區南大門)、玉帶橋、嵩呼、朝門、東西朝房、照壁、龍亭大殿、宋代蠟像館、東西垂花門和東西跨院、北宋東京城和皇城模型、北宋皇城拱宸門遺址、《五嶽真形碑》方亭、北門、東便門等組成,另有植物造型園、盆景園、梅園、園林景觀等。
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後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建於72級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雲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
御道東西兩側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天花板上繪有青雲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檐高翹,檐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於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
❽ 開封龍亭的歷史
龍亭公園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
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
經過70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窪,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
(8)周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龍亭是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重要代表,距今已有1200多年,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相繼將其設為皇宮。
1925 年改為龍亭公園,龍亭公園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端,按清萬壽宮布局而建的古建築群體, 景區佔地面積1038畝,其中水域面積(潘楊二湖)710畝,景區三面環水,風景秀麗,既有北方宮殿渾厚之氣魄,又兼南國園林秀麗之嬌美 。
龍亭公園自南向北由午門(景區南大門)、玉帶橋、嵩呼、朝門、東西朝房、照壁、龍亭大殿、宋代蠟像館、東西垂花門和東西跨院、北宋東京城和皇城模型、北宋皇城拱宸門遺址、《五嶽真形碑》方亭、北門、東便門等組成,另有植物造型園、盆景園、梅園、園林景觀等。
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後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建於72級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雲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
御道東西兩側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天花板上繪有青雲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檐高翹,檐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於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
❾ 求各個朝代都城遺址
一:公元前 (先秦): 1——[夏]安邑山西夏縣 西北陽翟河南禹縣 2——[商]北亳河南商丘北湯 南亳河南商丘東南湯 西亳河南偃師西湯 殷河南安陽小屯盤庚 朝歌河南淇縣紂王 3——[西周]豐鎬陝西長安西周文王、豐鎬武王 雒邑河南洛陽周成王 ——[東周]雒邑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 4——(春秋十四諸侯): 魯曲埠山東曲埠西周初 齊臨淄山東臨淄西周初 晉絳山西翼城東 秦雍陝西鳳翔東南前677年 楚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春秋前期 宋商丘河南商丘南西周 衛沫河南淇縣同上 陳陳河南淮陽同上 蔡上蔡河南上蔡同上 曹陶山東定陶同上 鄭新鄭河南新鄭春秋初 燕薊北京城西南春秋 吳吳江蘇蘇州西周 越會稽浙江紹興夏 5——(戰國七雄): 齊臨淄山東臨淄西周初 楚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春秋前期 燕薊北京城西南春秋 趙邯鄲河北邯鄲戰國初期 韓鄭河南新鄭同上 魏大梁河南開封戰國中期 秦咸陽陝西咸陽東北前350年自櫟陽遷都於此 6——[西漢]長安陝西西安北前200年劉邦建 ——[東漢]雒陽河南洛陽東前25年劉秀建 7——[三國] 魏洛陽河南洛陽東公元220年曹丕建 蜀成都四川成都221年劉備建 吳建業江蘇南京222年孫權建 8——(晉): ——[西晉]洛陽河南洛陽東265年司馬炎建 ——[東晉]建康江蘇南京317年司馬睿建 9——[十六國(增冉魏、西燕、代)] 成(漢)成都四川成都李雄於304年建 前趙長安陝西西安西北匈奴人劉曜於318年建 後趙襄國河北邢台羯人石勒於319年建 魏鄴河北臨漳西南漢人冉閔於350年建 前秦長安陝西西安西北氐人苻健於351年建 後秦長安同上羌人姚萇於384年建 西秦苑川甘肅榆中大營川鮮卑人乞伏國仁於385年建立 前燕鄴河北臨漳西南鮮卑慕容氏於357年建 後燕中山河北定縣鮮卑慕容垂於384年建 南燕廣固山東益都西北鮮卑慕容德於398年建 北燕龍城遼寧朝陽漢人馮跋於409年建 西燕長子山西長子西南鮮卑慕容沖於385年建 前涼姑臧甘肅武威漢人張軌於314年建 後涼姑臧同上氐人呂光於385年建 南涼樂都青海樂都鮮卑禿發烏孤於397年建 北涼張掖甘肅張掖西北漢人段業於397年建 西涼酒泉酒泉漢人李高於400年建 夏統萬城陝西靖邊北白城子匈奴赫連勃勃於407年建 代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鮮卑拓跋漪盧於313年建 10——[南朝] 宋建康江蘇南京420年承晉 齊建康同上479年承宋 梁建康同上502年承齊 陳建康同上557年承梁 11——[北朝] 北魏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北386年建 平城山西大同398年遷此 洛陽河南洛陽494年遷此 東魏鄴河南安陽北534年建 北齊鄴同上550年承東魏 西魏長安陝西西安534年建 北周長安陝西西安556年承西魏 12——[隋]大興陝西西安581年承北周 洛陽河南洛陽煬帝建 13——[唐]長安陝西西安618年承隋 洛陽河南洛陽承隋 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14——[五代] 梁開封河南開封朱溫於907年建 唐洛陽河南洛陽李存勖於923年建 晉開封河南開封石敬瑭於936年建 漢開封同上劉知遠於947年建 周開封同上郭威於951年建 15——[十國] 吳廣陵江蘇揚州楊行密於892年建 南唐金陵南京徐知誥於937年建 揚州揚州承吳 吳越杭州浙江杭州錢繆於907年建 楚長沙湖南長沙馬殷於907年建 閩長樂福建福州王延鈞於933年建 南漢興王府廣東廣州劉兗於917年建 前蜀成都四川成都907年王建建 後蜀成都同上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江陵湖北江陵924年高季興建 北漢太原山西太原951年劉緡建 16——[北宋]開封河南開封960年承後周 應天府河南商丘 大名府河北大名 河南府河南洛陽 ——[南宋]臨安浙江杭州1129年宋高宗趙構建 17——[遼]臨潢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耶律阿保機於916年建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1007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938年建 析津府北京城西南936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044年建 18——[金]中都北京城西南完顏亮於1153年遷此 會寧府黑龍江阿東城東南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1122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122年建 開封府河南開封1214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1621年建 19——[西夏]興慶府寧夏銀川元昊於1038年建 20——[元]大都北京城1267年建 開平內蒙古正藍旗東1256年建 21——[明]京師北京城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江蘇南京1363年朱元璋建 22——[清]京師北京城1644年遷此 盛京遼寧沈陽1625年建 23——[民國]南京現在的南京市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現在的北京 謝謝觀看,
❿ 太平天國天王府還有嗎
天王府周長7華里,其中有兩道城牆,一道護城河,九重宮殿,兩個花園,直到天國專覆滅屬都未竣工
天王府後來被曾國荃所屬湘軍焚毀殆盡。中心建築五間八架的「金龍殿」與西花園內的石舫等等保留了下來.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此作為臨時大總統辦公處,中華民國建國前夕,天王府又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府。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