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賈湖遺址樹輪校正

賈湖遺址樹輪校正

發布時間: 2021-01-18 21:29:10

❶ 木炭在燃燒之後所生成的灰燼是否無機物能用碳十四法測年嗎

灰燼是主要是硝酸鹽和氯化物等無機物,碳元素都會轉化為CO2氣體。可以收集氣體用碳十四法測年份。

附:14C測年知識
探索古代文明的有力工具--14C測年
劉克新/北京大學技術物理 陳鐵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

當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距今約5000年前後,在埃及,西亞的兩河流域和我國的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以社會分化、國家形成和大規模的宗教祭祀為主要特徵的文明社會。這個時期還沒有文字,或文字體系的形成尚處於雛型,因此研究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會的誕生只能靠考古學的資料。而在考古研究中,各「歷史」事件必須按時間順序排列才能被理解。時間順序是依靠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與自然科學的測年方法相結合來建立的。在文明起源的這段年代范圍內,最主要的,也許也是唯一其可靠性和精確度能被接受的自然科學測年方法是14C方法。樹木年輪法測年精確度雖高,但在我國短期尚難以達到實用階段。熱釋光法只是在個別情況下以陶片為測年材料。

14C測年對史前考古年代學的貢獻在西方被劍橋大學考古系前主任C. Renfrew 稱為「放射性碳素革命」。在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說「由於14C測定年代方法的採用,使不同地區的各種新石器文化有了時間關系的框架,使中國的新石器考古學有了確切的年代序列而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一.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兩種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線和大氣上層中的氣體原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的,這些生成的14C不斷地擴散到整個大氣層、生物圈、沉積物和海洋等交換貯存庫中。由於14C也在不斷衰變,因此在各交換貯存庫中的14C含量將會達到平衡。處於這種交換狀態的含碳物質一旦脫離交換且一直處於封閉狀態,則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補充,只會按衰變規律逐漸減少。假定長期以來宇宙射線的強度沒有改變,即14C的產生率不變,則只要測出該含碳物質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變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質事件的年代。

常規14C測年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其原理已為大家所熟知,即通過測量樣品的放射性活度來確定樣品年代,如常用液體閃爍計數器等核物理儀器探測並計數樣品中14C衰變發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質譜方法(AMS)進行14C測年是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項核分析技術。這項技術將14C離子加速到百萬電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過各種手段分離干擾粒子後,用重離子探測器直接對14C原子進行計數。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樣品用量少和測量時間短的優點,特別適合珍貴樣品的測量。常規14C衰變法測年所需樣品含碳量一般為1-5g ,而AMS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測量含碳0.1mg以下的樣品。AMS測量現代炭樣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鍾,常規衰變法需10個小時以上。當然,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設備耗資大,測量過程復雜的問題。

應該指出的是,以上無論常規法對放射性活度的測量和AMS對14C原子的計數都是相對測量,需要和兩個基準樣品進行比較。一是本底樣,即應該不含任何14C的樣品。由於各種因素如樣品的沾污等,本底樣的14C測量結果並不是絕對為零,在進行其他樣品的測量時要減去這一本底,以確保反映樣品中真實的14C水平。另一個是現代碳標准,其14C含量應相當於處於交換狀態下含碳物質的14C水平。現代碳標準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里不作討論。北京大學14C實驗室採用的是中國糖碳標准。

二. 14C測年誤差

考古工作者,特別是當研究文明起源問題時,最關心的是14C測年的精確性有多高。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4C測年的誤差,除決定於實驗室的技術因素,14C測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強烈地決定於被測年樣品本身的情況,甚至同樣的樣品還依賴於樣品的年代。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導致測年誤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四十年代該方法建立以來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質學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標也正是在提高測年的精確度和擴大樣品的適宜性。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無論是常規的,或加速器質譜14C課題組都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來降低實驗誤差。
14C測年結果一般代表被測樣品的形成年齡,但樣品形成年齡與樣品所在考古單元形成的年代並非同一概念。舉例來說發掘一房址,用其中殘存的糧食、炭化果核測年可代表房子被廢棄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動物遺骸,牆泥中摻和的草莖等物的14C年齡則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頭、人骨本身有相當長的壽命,精確測年時要考慮這個因素。

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若干萬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說其14C/12C同位素豐度比是恆定不變的。但這個假設只是近似成立。通過對約一萬年來其生長年代確切已知的樹輪樣品的系統14C測年,闡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並建立了14C測年的樹輪校正曲線。校正量除最大幅度達800年的8000年長周期外,還需考慮振幅和周期均約為百年的短期漲落,短期漲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規則的。為了得到確切的年代,樣品的14C測年結果要根據樹輪校正曲線作校正。我們知道14C測年結果本身是必然有實驗誤差的,譬如說加減50年,這是指68% 的置信區間為100年。對於單個樣品單個14C數據而言,樹輪校正修正了因長期變化所導致的誤差,提高了測年的准確度。但是由於短期漲落的存在,多數情況下並不能改進測年數據的精密度,誤差表達式中的加減值反而會增加。 舉例來說鄭州大河村某樣品的14C年齡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090--5250年,區間寬度160年。經樹輪校正後,校正年齡(又稱日歷年齡)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實年齡,但校正年齡的68% 的置信區間的寬度變大了,達215年。這里我們看到准確度和精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人們希望同時有高准確度和高精密度,或簡稱高精確度。為此需要用所謂的系列樣品。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我們正是採用系列樣品測年以提高精確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樣品是樹木本身。如有一段樹樁,其年輪可數達120年。現按序每10年取樣測年,得到12個有序的,真實年齡相隔各10年的14C年齡組。把這組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去對比,如果實驗本身的誤差不大,那麼這組數據必然會與樹輪校正曲線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與這一段相吻合,從而該段樹樁的生長年代也就能相當精確地測定,最理想情況下誤差僅幾年。考古所仇士華先生曾用這種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的方法,通過測長白山地區一炭化木頭的年齡來確定長白山火山噴發的年代。

考古遺址按地層採集的樣品,或者從一系列有明確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墓葬中採集的樣品也可看作系列樣品。當然從精確14C測年的角度看,這類系列樣品遠不如真正的樹輪樣品那樣理想。因為前後樣品間的確切年代間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樣品的年齡與其所在考古單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層中有可能採集到前面各期的樣品。系列考古樣品測年所得的14C年齡系列也可以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以得到樹輪校正年齡,但鑒於上述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齡的誤差也相應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問,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作樹輪校正後的誤差究竟有多大。但給予回答時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且對誤差的估計也難免有主觀的成分。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對這些樣品已有的知識引進綜合考慮的,如果這些知識是正確的,這有助於提高最終校正年代的精確度。譬如一個遺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勻的,有那幾段可能跨度更長些,甚至四期的絕對年代跨度有多少年,這些先驗的知識在14C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14C測年課題組正是這樣做的,在解決文明起源研究課題中的年代學問題時我們也准備這樣做。這里也再次看到14C測年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緊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學14C實驗室

北京大學考古系於1975年建成國內第一個液體閃爍方法的碳十四測年實驗室。該方法後來在全國得到推廣,目前國內所有常規碳十四實驗室都用液體閃爍方法。1989年因與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測年用的糖碳標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多年來,實驗室已測定與發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約1500個,占國內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的約三分之一。例如系統測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頭山等早期稻作農業遺址的年代,把我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築結構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測定了河南賈湖遺址的年代,表明那裡發現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這些多為研究我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學標尺。

近三年來實驗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測年項目,並為此作了實驗室改造,測年的可靠性和精確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規定了標准化的制樣和測量條件, 嚴格控制和長期監測主要測量儀器Paccard 液體閃爍計數器的工作穩定性,並採用了道比法來校正被測樣品苯和標准樣品苯之間可能存在的純度差異導致的測年誤差。目前測量的隨機誤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術物理系和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於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計(以下簡稱PKUAMS)。PKUAMS以EN串列靜電加速器為主器,由離子源與注入系統、高能分析與傳輸系統、粒子探測系統和數據獲取與分析系統構成。主要測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測量靈敏度達到6&acute 10-15,相當於測年上限為四萬三千年,10Be和26Al的測量靈敏度也達到10-14以上。主要應用領域為地球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PKUAMS自1993年建成並投入運行以來,共測量樣品近千個,在上述各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應用成果。獲1995年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獎一等獎。 PKUAMS還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並為美國、法國、荷蘭、香港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測樣服務。

PKUAMS在考古學領域中完成了多項應用工作,如廣西桂林廟岩遺址樣品14C年代測定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是考古學中的重要問題。1988年廣西桂林廟岩遺址的發現為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但由於遺址中部分層位樣品量很少,用常規方法很難得到樣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間的年代數據出現空缺。PKUAMS發揮了所需樣品量小的優勢,補足了這些數據,從而給出了完整的層位年代序列。通過仔細研究遺址相關層位的文物,可以認為距今2到1萬年之間是我國南方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變的時期。

PKUAMS還測量了從不同地點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廣西廟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為一萬五千年和一萬四千年。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並被測定的最古老的陶片,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經PKUAMS測定的甘肅東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麥年齡為4200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小麥。

為滿足「夏商周斷代工程」高精度14C測年要求,PKUAMS從1996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PKUAMS新的離子源、注入系統、加速器輸電與分壓系統、電源與電控系統、數據獲取與測量控制系統等先後建成並進行了調試。1998年為確保系統穩定對實驗室進行了改造,實現了溫度、濕度調節與市電穩定等功能。經過半年多艱苦的全線調試和實驗研究,測量精度達到了好於0. 5%的水平,並通過了標准樣品測試檢驗,測量結果與標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測量誤差之內。1998年12月開始測量首批「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目前,已測「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近百個,測量方法的進一步改進研究也在繼續進行之中。

總之,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改進提高,北京大學的常規和加速器質譜14C實驗室都達到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水平。我們希望這兩個實驗室能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❷ 14C年齡校正後誤差怎麼算出來

用碳14
一.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兩種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線和大氣上層中的氣體原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的,這些生成的14C不斷地擴散到整個大氣層、生物圈、沉積物和海洋等交換貯存庫中。由於14C也在不斷衰變,因此在各交換貯存庫中的14C含量將會達到平衡。處於這種交換狀態的含碳物質一旦脫離交換且一直處於封閉狀態,則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補充,只會按衰變規律逐漸減少。假定長期以來宇宙射線的強度沒有改變,即14C的產生率不變,則只要測出該含碳物質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變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質事件的年代。

常規14C測年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其原理已為大家所熟知,即通過測量樣品的放射性活度來確定樣品年代,如常用液體閃爍計數器等核物理儀器探測並計數樣品中14C衰變發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質譜方法(AMS)進行14C測年是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項核分析技術。這項技術將14C離子加速到百萬電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過各種手段分離干擾粒子後,用重離子探測器直接對14C原子進行計數。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樣品用量少和測量時間短的優點,特別適合珍貴樣品的測量。常規14C衰變法測年所需樣品含碳量一般為1-5g ,而AMS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測量含碳0.1mg以下的樣品。AMS測量現代炭樣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鍾,常規衰變法需10個小時以上。當然,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設備耗資大,測量過程復雜的問題。

應該指出的是,以上無論常規法對放射性活度的測量和AMS對14C原子的計數都是相對測量,需要和兩個基準樣品進行比較。一是本底樣,即應該不含任何14C的樣品。由於各種因素如樣品的沾污等,本底樣的14C測量結果並不是絕對為零,在進行其他樣品的測量時要減去這一本底,以確保反映樣品中真實的14C水平。另一個是現代碳標准,其14C含量應相當於處於交換狀態下含碳物質的14C水平。現代碳標準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里不作討論。北京大學14C實驗室採用的是中國糖碳標准。

二. 14C測年誤差

考古工作者,特別是當研究文明起源問題時,最關心的是14C測年的精確性有多高。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4C測年的誤差,除決定於實驗室的技術因素,14C測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強烈地決定於被測年樣品本身的情況,甚至同樣的樣品還依賴於樣品的年代。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導致測年誤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四十年代該方法建立以來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質學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標也正是在提高測年的精確度和擴大樣品的適宜性。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無論是常規的,或加速器質譜14C課題組都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來降低實驗誤差。
14C測年結果一般代表被測樣品的形成年齡,但樣品形成年齡與樣品所在考古單元形成的年代並非同一概念。舉例來說發掘一房址,用其中殘存的糧食、炭化果核測年可代表房子被廢棄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動物遺骸,牆泥中摻和的草莖等物的14C年齡則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頭、人骨本身有相當長的壽命,精確測年時要考慮這個因素。

14C測年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若干萬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說其14C/12C同位素豐度比是恆定不變的。但這個假設只是近似成立。通過對約一萬年來其生長年代確切已知的樹輪樣品的系統14C測年,闡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並建立了14C測年的樹輪校正曲線。校正量除最大幅度達800年的8000年長周期外,還需考慮振幅和周期均約為百年的短期漲落,短期漲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規則的。為了得到確切的年代,樣品的14C測年結果要根據樹輪校正曲線作校正。我們知道14C測年結果本身是必然有實驗誤差的,譬如說加減50年,這是指68% 的置信區間為100年。對於單個樣品單個14C數據而言,樹輪校正修正了因長期變化所導致的誤差,提高了測年的准確度。但是由於短期漲落的存在,多數情況下並不能改進測年數據的精密度,誤差表達式中的加減值反而會增加。 舉例來說鄭州大河村某樣品的14C年齡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090--5250年,區間寬度160年。經樹輪校正後,校正年齡(又稱日歷年齡)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實年齡,但校正年齡的68% 的置信區間的寬度變大了,達215年。這里我們看到准確度和精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人們希望同時有高准確度和高精密度,或簡稱高精確度。為此需要用所謂的系列樣品。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我們正是採用系列樣品測年以提高精確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樣品是樹木本身。如有一段樹樁,其年輪可數達120年。現按序每10年取樣測年,得到12個有序的,真實年齡相隔各10年的14C年齡組。把這組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去對比,如果實驗本身的誤差不大,那麼這組數據必然會與樹輪校正曲線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與這一段相吻合,從而該段樹樁的生長年代也就能相當精確地測定,最理想情況下誤差僅幾年。考古所仇士華先生曾用這種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的方法,通過測長白山地區一炭化木頭的年齡來確定長白山火山噴發的年代。

考古遺址按地層採集的樣品,或者從一系列有明確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墓葬中採集的樣品也可看作系列樣品。當然從精確14C測年的角度看,這類系列樣品遠不如真正的樹輪樣品那樣理想。因為前後樣品間的確切年代間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樣品的年齡與其所在考古單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層中有可能採集到前面各期的樣品。系列考古樣品測年所得的14C年齡系列也可以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以得到樹輪校正年齡,但鑒於上述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齡的誤差也相應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問,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作樹輪校正後的誤差究竟有多大。但給予回答時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且對誤差的估計也難免有主觀的成分。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對這些樣品已有的知識引進綜合考慮的,如果這些知識是正確的,這有助於提高最終校正年代的精確度。譬如一個遺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勻的,有那幾段可能跨度更長些,甚至四期的絕對年代跨度有多少年,這些先驗的知識在14C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14C測年課題組正是這樣做的,在解決文明起源研究課題中的年代學問題時我們也准備這樣做。這里也再次看到14C測年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緊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學14C實驗室

北京大學考古系於1975年建成國內第一個液體閃爍方法的碳十四測年實驗室。該方法後來在全國得到推廣,目前國內所有常規碳十四實驗室都用液體閃爍方法。1989年因與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測年用的糖碳標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多年來,實驗室已測定與發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約1500個,占國內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的約三分之一。例如系統測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頭山等早期稻作農業遺址的年代,把我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築結構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測定了河南賈湖遺址的年代,表明那裡發現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這些多為研究我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學標尺。

近三年來實驗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測年項目,並為此作了實驗室改造,測年的可靠性和精確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規定了標准化的制樣和測量條件, 嚴格控制和長期監測主要測量儀器Paccard 液體閃爍計數器的工作穩定性,並採用了道比法來校正被測樣品苯和標准樣品苯之間可能存在的純度差異導致的測年誤差。目前測量的隨機誤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術物理系和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於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計(以下簡稱PKUAMS)。PKUAMS以EN串列靜電加速器為主器,由離子源與注入系統、高能分析與傳輸系統、粒子探測系統和數據獲取與分析系統構成。主要測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測量靈敏度達到6´ 10-15,相當於測年上限為四萬三千年,10Be和26Al的測量靈敏度也達到10-14以上。主要應用領域為地球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PKUAMS自1993年建成並投入運行以來,共測量樣品近千個,在上述各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應用成果。獲1995年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獎一等獎。 PKUAMS還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並為美國、法國、荷蘭、香港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測樣服務。

PKUAMS在考古學領域中完成了多項應用工作,如廣西桂林廟岩遺址樣品14C年代測定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是考古學中的重要問題。1988年廣西桂林廟岩遺址的發現為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但由於遺址中部分層位樣品量很少,用常規方法很難得到樣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間的年代數據出現空缺。PKUAMS發揮了所需樣品量小的優勢,補足了這些數據,從而給出了完整的層位年代序列。通過仔細研究遺址相關層位的文物,可以認為距今2到1萬年之間是我國南方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變的時期。

PKUAMS還測量了從不同地點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廣西廟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為一萬五千年和一萬四千年。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並被測定的最古老的陶片,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經PKUAMS測定的甘肅東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麥年齡為4200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小麥。

為滿足「夏商周斷代工程」高精度14C測年要求,PKUAMS從1996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PKUAMS新的離子源、注入系統、加速器輸電與分壓系統、電源與電控系統、數據獲取與測量控制系統等先後建成並進行了調試。1998年為確保系統穩定對實驗室進行了改造,實現了溫度、濕度調節與市電穩定等功能。經過半年多艱苦的全線調試和實驗研究,測量精度達到了好於0. 5%的水平,並通過了標准樣品測試檢驗,測量結果與標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測量誤差之內。1998年12月開始測量首批「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目前,已測「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近百個,測量方法的進一步改進研究也在繼續進行之中。

總之,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改進提高,北京大學的常規和加速器質譜14C實驗室都達到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水平。我們希望這兩個實驗室能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❸ 樂律學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發展的

周代以前樂律,主要表現為考古發掘樂器音律數距測定顯示,其中以河南舞陽賈回湖遺址骨笛(七孔)音律數距測答定結果最為引人注目(黃翔鵬《舞陽賈湖骨笛的測音研究》)。已知賈湖遺址三次碳14年代測定綜合數為7000~8000年之間,樹輪校正數據在7500~8500年之間,由此可以判斷,在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聲或七聲音階合理律制的感性認識和製作選擇。這一發現,在世界音樂史和樂律學史上,均居於領先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❹ 周代以前樂律,主要表現為什麼

周代以前樂律,主要表現為考古發掘樂器音律數距測定顯示,其中以河南內舞陽賈湖遺址骨笛容(七孔)音律數距測定結果最為引人注目(黃翔鵬《舞陽賈湖骨笛的測音研究》)。已知賈湖遺址三次碳14年代測定綜合數為7000~8000年之間,樹輪校正數據在7500~8500年之間,由此可以判斷,在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聲或七聲音階合理律制的感性認識和製作選擇。這一發現,在世界音樂史和樂律學史上,均居於領先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❺ 已知六項世界之最 賈湖遺址還有多少秘密

原文如下
河南舞陽,這個面積777平方公里的小縣,因為從這兒發掘出中華第一笛——骨笛而蜚聲海內外。近日,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者進行第八次考古發掘,再次發現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賈湖人是怎樣製成七音孔骨笛,吹出優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賈湖人又是怎樣馴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賈湖文化,還有多少個「最早」等待我們的發現?11月2日上午,紀念賈湖遺址發掘30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漯河市正式開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及國內的7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並到舞陽縣賈湖遺址參觀考察。

◎ 賈湖文化神秘的輝煌

賈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遺址發現30年來,先後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遺跡數以千計,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5500餘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據炭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賈湖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發展序列,目前已被稱為「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的發現更是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如今,賈湖文化的很多個「最早」也被專家一一印證。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賈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17.3-24.6cm,直徑在0.9-1.72cm間,其製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製作而成,製作規范,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並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這一古配方已復製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世界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發源地在賈湖遺址內,發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世界上已公認狗的馴化家養始於賈湖。國內外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馴化圈養也始於同時期的賈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馬、羊及龜、鶴等動物,研究價值極大。這表明賈湖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相當豐富。

或許,賈湖文化中還有更多個「最早」,有待於考古專家們進一步驗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認為,賈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崗文化推後,使賈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據鰲頭。賈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國文明的諸多因素,為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並帶動了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賈湖文化的發現,給中國的遠古文明塗抹上了一層神奇莫測獨特風采,使考古工作者為之著迷。

「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中國最早的農民,更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是當時東亞地區的一個縮影,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說。

◎ 賈湖骨笛九千年的絕響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制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後,賈湖骨笛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用丹頂鶴尺骨製作的骨笛已達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經過研究,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把人類音樂史推進到8000多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在專題研討會中分析說。

多年來,專家們都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發現,但骨笛背後依然有未解之謎。

「8000多年前,賈湖人製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類在新石器初期最進步的樂器。賈湖骨笛的發現,為世界音樂考古的重大事件,當時的賈湖人要在管形不規則的鳥骨上開刻出符合準確七聲音階音律關系的音孔,確定音孔位置的步驟至關重要,而且確實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賈湖人應該經過反復度量,仔細研究計算後,才完成了骨笛的製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這樣認為。但要在鶴類尺骨這樣不規則的異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僅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而且需要對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加以考慮和計算,顯示出賈湖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和經驗。但是,他們是通過何種辦法計算音孔位置的?

賈湖骨笛早期遺址距今9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骨笛上音孔直徑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時代,古人是用什麼材質的鑽孔工具,才能鑽透堅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國人的數學知識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上?雖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個,但已可以看出,賈湖先民不但能夠熟悉從1到10的差別,而且對於數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靈活運用。

「賈湖人又是如何實現石質飾物呢?」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分析認為,賈湖遺址出土的石質飾物穿孔技術也十分精湛,這些飾物一般體形碩大,之所以能製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後是否應用了輪軸機械的加工?其背後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待於日後的觀察和考量。

遺址公園要面向全世界

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做准備,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第八次發掘該遺址,目前已發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獸坑、墓葬等賈湖文化遺跡數十處,出土石磨盤、磨棒、骨鏢、骨錐、陶器等文物數百件,有一些遺跡和遺物還是首次發現。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11月2日,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在《加強賈湖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倡議書上》簽下了名字。與會的國內外學者表示,這次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達成了廣泛共識。為了進一步保護賈湖遺址,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下一步,要加大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力度。要把賈湖文化保護管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遺址保護管理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古文化,妥善解決遺址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加大對賈湖文化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把賈湖文化保護開發納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示範項目。要組織專門力量發掘、整合、研究、弘揚賈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利用。

據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賈湖遺址保護規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賈湖遺址考古公園規劃》業已完成上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表示,賈湖遺址的發掘,從一開始就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請他們獻言獻策,希望賈湖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能成為國際考古人員進行交流合作的橋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❻ 河南舞陽賈中賈讀音

河南舞陽賈湖

hé nán wǔ yáng jiǎ hú

賈湖遺址出土木炭標本經碳14測定,距今約7600-8600年(經樹輪回校正)。這處早於答裴李崗文化的聚落遺址已被命名為賈湖文化,為研究原始聚落形態、生產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會性質提供了珍貴資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是中國最早的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❼ 考古學家怎樣測定文物的時代,急用

用碳14啊!
碳鍾,顧名思義,是使用碳來計時的。碳有有許多種同位素,其中有一種叫做碳14,而碳鍾,就是利用碳-14來計量文物的時間。
考古學家需要一個十分准確的計時鍾表,來估計一件古文物的年代。而單靠史書的記載,得出來的結果是不準確的,因為史書也有偽造和記載錯誤的。幸好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歷史的鍾表,它可以准確地記載一件物品的年齡。這個歷史的鍾表就稱為「碳鍾」。考古學家還用碳鍾來確定古代文物的年代。

計時原理

在神秘而廣袤的大自然中,有著形形色色的「鍾表」在不停地運行,自動記錄下時間老人的行動軌跡,而我們要了解的碳鍾就是其中的一員。
原來,宇宙空間中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射線,就是宇宙射線,是由宇宙中天體發出的高能粒子組成。它們在撞擊地球大氣層時,跟空氣中的分子發生撞擊和變化,產生中子、質子和電子等微粒。當中子和氮氣分子中的氮原子核碰撞時,氮原子核就會「捕獲」一個中子,釋放出一個質子,自己則變成了碳-14。碳-14具有放射性,當它放出電子後又變成了氮。這樣,由於宇宙射線的作用,碳-14不斷產生,由於自身的放射性,碳-14又不斷減少。結果,大氣層中的碳-14,數量基本維持不變。

大氣中的碳-14和其它碳原子一樣,能跟氧原子結合成二氧化碳。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合成體內的澱粉、纖維素……碳-14也就進入了植物體內。當植物死亡後,它就停止吸入大氣中的碳-14。從這時起,植物體內的碳-14得不到外界補充,而在自動發出放射線的過程中,數量不斷減少。科學研究發現,經過5730年,碳-14含量減少一半。再過5730年,碳-14又減少一半。這叫做半衰期。因此,檢測文物的碳-14含量,再根據碳-14的半衰期,就能得出文物的年代。

下面網址里有更具體的介紹,你可以參考。

❽ 中國最早的傳統樂律學是從何處發現的

中國傳統樂律學,若從考古實物發音律制現象顯示算起,至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周代專以前樂律,主要屬表現為考古發掘樂器音律數距測定顯示,其中以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七孔)音律數距測定結果最為引人注目(黃翔鵬《舞陽賈湖骨笛的測音研究》)。已知賈湖遺址三次碳14年代測定綜合數為7000~8000年之間,樹輪校正數據在7500~8500年之間,由此可以判斷,在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聲或七聲音階合理律制的感性認識和製作選擇。這一發現,在世界音樂史和樂律學史上,均居於領先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❾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重要意義

賈湖遺址抄出土木炭標本經碳14測定,襲距今約7600-8600年(經樹輪校正)。這處早於裴李崗文化的聚落遺址已被命名為賈湖文化,為研究原始聚落形態、生產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會性質提供了珍貴資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是中國最早的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❿ 無錫市賈湖遺址在哪

你可以下載一個地圖的軟體,然後把你想要去的地點輸入進去上面會有具體的一個路線,你跟著路線去尋找就可以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