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遺址公園
不要門票,就在野地里,想咋看咋看,看了就後悔了,毛都沒有,口號喊的比較響亮而已,完全沒有實質性的動靜,一片黃土地上立個碑,上寫晉陽古城遺址,這就是晉陽古城遺址公園,浪費了老祖宗給留下的好資源。
2.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什麼時候開始開建
早呢,沒指望
3.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是誰來開發
從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中外學者開始對晉陽古城進行了初步考古調查,但真正系統性地調查開始於2000年。晉陽古城考古工作計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復,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已經省文物局批准成立,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田野考古工作將全面啟動。
4. 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晉陽古城遺址、迎澤公園等。
1、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其中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難老泉被譽為「晉祠三絕」。
4、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是中國一處重要的都城遺址,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重點關注的大型城市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遺址內以自然耕地為主,西高東低,是一處春秋至五代時期的遺址。
遺址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兩部分。以晉陽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布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布著墓葬遺址,總面積達200平方公里。
5、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迎澤門外而得名。迎澤公園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主要有科普區、風景區以及游樂區域。迎澤公園於1957年6月正式開放。
迎澤廣場東區以植物造景為主。迎澤廣場中區包括菊花雕塑湧泉,水廊甬道,湖石假山,觀景平台和湖中音樂噴泉等,其中音樂噴泉奇光異彩,堪稱「三晉第一泉」。迎澤廣場西區以水景為主。
迎澤廣場東西兩側為人工堆砌的土石假山。東山建有鴛鴦亭,西山雙峰建有四方亭和雙層閣亭。西山下有海底世界,設有海洋生物。北區還有4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內有奔馬雕塑,為公園一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原
5.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的歷史詳情
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氤氳著中華文明的山西大地上,註定會發生一場新的政治變革。於是,在傑出政治家趙鞅(又名趙簡子)心中,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築一座堅固的城池以圖謀天下,便是理所當然的戰略決策了。趙鞅選定修築晉陽城地址那天,一定是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戰車的華蓋之下,極目巍然起伏的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以及嘩嘩遠去的汾水時,就以戰略家的眼光,認定了這里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身為趙氏家臣的董安於當即受命於主人,發誓要為主人在這依山傍水之處,建起一座能幫助主人爭奪天下的根據地。董安於真不愧是趙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謀的股肱家臣。他調集工匠和勞力,先用傳統的夯土版築法,將挖來的黃土層層夯實,修築起高達四丈,周回四里,堅固而結實的城牆,又練銅為柱,豎起了宮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製成宮牆的木架龍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最具發明創造的先進建築工藝了。公元前497年,董安於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在他的指揮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聳立在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之下的汾水之畔。這座晉陽城建成後,趙鞅又委派另一位謀臣尹鐸來做「晉陽宰」,即統領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鐸為政清明,先減輕百姓的稅賦,又在城內建起倉庫,積蓄糧草,使晉陽城成了趙鞅集團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斗爭的根據地。
當時,周王朝的車輪已經在神州大地上滾動了數百年,正趨向頹勢。晉國有過晉文公稱霸天下的輝煌,也有過晉悼公復霸諸國的鼎盛,但到了晉國後期,特別是到了晉國公室設立了六卿分權而治之後,六卿首領必然要採用比奴隸制社會更先進的行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們更加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兼並土地,並通過這種兼並,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而最終取代晉國。於是,正如當時的周天子已無力統一號令各地的諸侯國一樣,晉國已無法控制智氏、趙氏、魏氏、韓氏、范氏、中行氏這些擁有重權的六卿了。六卿之間相互爭斗的政治結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滅,智氏一族隨後也被聯合起來的趙、韓、魏三氏所滅。晉國公室名存實亡,趙、韓、魏三家開始瓜分晉國,中華大地上,戰國七雄的格局開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門的眾多專家,在晉陽城遺址西北5公里的熱電廠擴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當年晉國首卿趙鞅的大墓。那氣勢宏大、奪人眼球的車馬坑和幾千件隨葬珍寶,以地下的實物佐證了當年晉陽城的輝煌歷史。歷史學家們一致認同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確定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開始的一個路標。這個路標的確立,就是在晉陽城內和城外完成的。歷史順著這個路標,由春秋時代走進了戰國時代。
有歷史學家總結出了晉陽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又一個作用:先有晉陽,後有漢唐。正是晉陽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漢唐盛世。馬上得天下的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後,與宮女薄氏生下了兒子劉恆。劉恆在眾皇子中性格謹慎溫良,在眾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經蕭何等多位老臣舉薦,7歲時被劉邦封為代王。代郡的政治經濟中心就是晉陽城,離開皇宮後的劉恆母子,從此受到了晉陽文化的浸染熏陶。人類創造著自身的文化,先進的文化又會造就人類的傑出人才。劉邦死後,周勃、陳平等老臣誅殺諸呂勢力,一致決定,迎代王回長安以光復劉氏天下。即位後的劉恆史稱漢文帝。由於從小生活在晉陽,了解民間疾苦,漢文帝輕瑤薄賦,廢除酷刑,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成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漢文帝死後其子劉啟繼承帝位,史稱漢景帝。漢景帝繼續奉行父親的治國方略,使大漢王朝變得國富民強,為景帝之子漢武帝開疆拓土,七擊匈奴,徹底掃除北方邊患,稱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隋末,太原留守、河東撫慰大使李淵鎮守晉陽時,與其子李世民圖謀起事推翻隋王朝。身為隋煬帝的封疆重臣,李淵終於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國。晉陽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國的龍興之地。李世民創立貞觀盛世後,為發揮晉陽的重要戰略地位,下令擴建晉陽城。擴建後的晉陽城拓展為東城和西城,兩城又與橫跨汾河的中城相連,巍然壯觀之勢全國罕見。其政治地位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幾乎相等,史稱唐代北都。
漢、唐二字,因了這兩個極盛的朝代,成為中國文字中獨特的字眼,這兩個字中,凝結著中國封建社會進程中許多先進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結地點,就是晉陽古城。遺憾的是,這座城池在經歷了1476年的風風雨雨之後,竟會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趙光義以一場人為的大災難,將其變成了一片虛墟而沉埋於地下。趙光義可以下令用無情的水火來毀滅這座有形的城池,卻無法毀滅掉那種無形的文化。晉陽古城作為晉陽文化的源頭,在古城消失後,依舊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至今隨時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晉陽古城從建成到徹底被毀,前者距今2500多年,後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這座古城基石猶在,文脈長存。所以,當我們漫步在晉陽古城的遺址上時,雖無法穿越深埋於地下的宮殿和街巷了,但歷史的追思,依舊會讓每一名遊客產生無盡的遐想。而未來的發掘,誰又能料到會出現多少我們意料不到的奇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