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故城大遺址公園規劃編制
Ⅰ 薛國的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張汪鎮之地,是魯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遺址,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曾經是夏商時期的諸侯國,戰國時期被齊國滅掉,成為孟嘗君的領地。在這一座方圓不過10平方公里的古城裡,曾經積淀了無數文化寶藏,也演繹過諸多歷史佳話。 從1978年以來,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薛國故城遺址現狀及地下掩埋情況比較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城址平面呈東西向,地勢東高西低,城牆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2.3公里,城內有城。內城城牆已盪然無存,但外城城牆卻依然斷斷續續地環繞在內城四周,殘存城牆基寬20-30米,高約7米。城門8座,其中南門3座,東門、北門各2座,西門1座。南東門和東南門為小城原城門,其他城門為大城城門。城門的不規則,表明薛國故城不是一次規劃建設的,而是經歷了多次的擴建和增修。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都城,曾經有過大小城的規劃形制,其特點有二:一是大城內套一小城,二是大城小城東西獨立,分庭抗禮。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由使用功能決定的:小城為諸侯國君擁有,是國君居住和處理公務的地方;大城則為貴族或其他百姓居住,是諸侯國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集會的場所。大城小城分而治之的設計,目的是區別等級,明確諸侯國君和臣民在居住區域方面的關系,也便於城區管理,保證國君及其家族的安全,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規劃的鮮明特徵。
但是,薛國故城的大小城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城中的小城固然也有宮殿遺址,留存了國君活動的信息,卻並沒有嚴格的大小城規劃,這里的大城是後來擴建的結果。擴建的時代在戰國,主持擴建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嘗君。他的擴建,緊密依託了原來的小城,將其東牆、南牆分別向北、西延伸了4倍之多。在此之前,統治薛國的國君,沒有跟隨潮流規劃建立大小城,主要原因是經濟勢力不夠,而孟嘗君將小城擴建成大城,卻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膽量。因為,孟嘗君當時僅僅是齊國的一個公子,他所繼承的薛城,不過是齊國的一塊封地,他不能也不敢把自己領取錢糧的食邑規劃成首都的樣子。
和其他諸侯國都城一樣,這里除了有宮殿等居住遺址外,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制陶和冶鐵遺址以及一批春秋時期的墓葬。這些考古資料表明,當時城內的規劃布局特點是:南部為宮殿區,緊鄰宮殿區的東、北部分是手工業作坊和臣民居住區,墓葬則安排在東部或東北部。
薛國所以把都城設置在這里,是因為這里是山東南部重要的古文化集中地。1964年在薛城附近北辛村曾經發現了一種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這就是山東南部地區最古老的「北辛文化」,從此之後,直至薛國始祖在此建都,原始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經歷了如此久遠的歷史,人們始終不肯離開這塊土地,說明這里的生存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薛國就是在這樣深厚的文化基礎上,逐漸發達成為魯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所以要將薛國劃歸自己的版圖,是因為這里戰略地位的重要,是魯南的咽喉要道。 傳說,薛氏一族是黃帝的後代,其第12代孫奚仲曾經在大禹的時代里做過「車正」,也就是管理車輛生產的官員,因此,後人又把奚仲推崇為車子的發明人。大概奚仲的管理還不錯,所以大禹就給了他一個「薛侯」的封號,這里遂成為奚仲的封地,周邊的山川也因此而帶上了「薛」的印記,河流叫薛河,城池稱薛國。但是,《山海經》卻說薛的始祖不是黃帝,而是帝俊。帝俊是東夷民族的一個首領,東夷民族就是活躍在山東地區的原始先民。對應薛城周邊豐富的考古資料,《山海經》所說薛氏族源應該更加可信。
另據左傳,任姓乃太皞的後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任姓乃太皞的後代,黃帝之前就已存在,任姓與東夷族太皞少昊關系密切,是太皞的後代,又是殷商宗親,故任姓來源甚早,母系社會就已存在,山海經中任姓諸國甚多,不一一枚舉。
不論任姓源於黃帝,還是源於太皞、帝俊,任姓都是古國,是殷商宗親國,任(任城)、奄(曲阜)兩地緊密相連,都是殷商祖宗發祥地,是太皞和小皞的城邑。當文王之母大任嫁於周,周人自豪地說「嬪於京」,寫進詩經,大加贊美,可見任姓是貴族之姓。大任來周,周人稱「帝乙歸妹」,能稱得帝乙的妹妹的貴族,恐怕也只有任姓。薛,辛之城也,任,壬之人也。辛為壬之母,壬乃母辛之子,故薛氏任姓,將任姓封於薛,符合殷商宗親分封制度。
夏代,奚仲造車,為夏車正。夏朝國君少康之母後緡,乃任姓之女(有任氏),為躲避追殺,後緡奔任,逃到娘家任城,生下少康。後來少康,報了國恨家仇,成功光復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到了商代,奚仲的後人仲虺因為幫助商王朝打敗夏朝有功,被晉升為商朝的左相,登上了最高統治地位,輔佐商湯治理國家,其後人還有一個女兒出嫁陝西,生了一個著名的兒子周文王。因此,當商朝被西周推翻以後,因周武王祖母大任是任姓之女,具有血親關系,任姓薛氏一族不但沒有被西周王朝革了命,而且又被封回了薛地,世代為侯,並延續了64世、700多年。直到被戰國的田氏齊國所吞並,任姓薛氏一族才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結束了其長達千年的邦國歷史。
由此可見,薛國雖小,卻與夏、商、周三代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薛國故城及其周邊也因此而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
雖然,沒有發現大禹時代的遺物,但商代的墓地卻在故城東牆外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被發現了,這里就是著名的「前掌大商代墓地遺址」。
在前掌大村前村後,商代墓地星羅棋布,遺址范圍達1平方公里。這里不僅出土了商代中晚期精美的青銅器,舉世罕見的原始瓷器,而且還發現了數處保存完好的車馬坑。在商代,擁有車馬坑隨葬,是極其尊貴的象徵。這也是截止2014年以來所見除「殷墟」和「西安」之外,第三處隨葬車馬的商代墓地。「殷墟」是商王朝的首都,隨葬車馬的應該是商朝統治者,西安一帶是西周王朝的老家,隨葬車馬的也應該是西周的執政們。前掌大村的貴族能夠和商周天子一樣隨葬車馬,表明這里的人物也不是等閑之輩,很可能就是像仲虺這樣入主朝廷的顧命大臣。
「前掌大商代遺址」經歷了商王朝的中晚期階段,也是商朝最輝煌的時代。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給我們勾畫出了商代薛國的繁榮景象。任、薛,皆殷商宗親,是重要的宗親盟國,任姓又是夏朝姻親,也是周朝姻親,夏、殷、周三代,皆與任姓保持密切血親關系。周欲伐商,必有皇族血統不可,故娶大任,與皇族聯姻,產下文王聖人,周遂興,享800餘年。正是因為薛國的尊貴和富有,所以它才得以以區區小國,長期立足於魯南,側身於齊楚晉等春秋大國的是是非非之中,苟延殘喘,大任(薛國)和周公旦(魯國)、姜太公(齊國)的後代同呼吸,共命運,子孫後代延續了1500多年。 公元前321年,齊威王將薛地分封給其少子田嬰,任姓薛國遂滅,薛國從此改換門庭,成為齊國的一塊領土。田嬰是孟嘗君的父親,田嬰去世後,孟嘗君接班做了薛地的主宰。
孟嘗君是戰國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和他齊名的另外三位公子分別是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四大公子之中,孟嘗君聞名於世的是其養士,據說在他的領地里,豢養著上千名士人。這些人不農不工也不商,雖無所事事,卻錦衣玉食。孟嘗君對這些門人食客十分寬容,除了負擔其生活費用外,平時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工作安排。
依靠物質和精神上的恩惠,孟嘗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其門下曾經有一個人愛上了孟嘗君的夫人,孟嘗君知道後,不但沒有責罰這個門人,而且還推薦他到衛國做了官。當衛國的國君想要發動對齊國的戰爭,危及到孟嘗君利益的時候,便是這個門人力勸衛國國君撤銷了成命。
《戰國策》和《史記》宣揚孟嘗君養士故事的目的,是褒揚孟嘗君的寬宏大度和禮賢下士,但《史記》還記載了一件事,卻讓我們對這位公子有了另一面的認識。有一次孟嘗君路過趙國,趙國人聽說孟嘗君是個大賢人,紛紛出來觀看,但沒想到孟嘗君的體貌並不怎麼魁梧,和其道聽途說的形象不相稱,趙國人很不以為然,有些嘲笑孟嘗君的矮小。這下子惹惱了孟嘗君,當時就令其手下人擊殺了數百觀者,並滅掉一縣人口才離去。
僅僅因為觀者嘲笑其身材矮小就動了殺機,而且滅門而去,可見孟嘗君在收養天下士人的同時,也有其十分殘忍和無道的表現。所以,當司馬遷路經薛地察其風俗時,感覺這里多暴桀子弟,究其原因就是孟嘗君招致天下俠士的同時,也混雜了一些雞鳴狗盜姦宄之徒,混雜了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並影響到了西漢時代。
Ⅱ 薛國故城的滄桑古城
從1978年以來,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薛國故城遺址現狀及地下掩埋情況比較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城址平面呈東西向,地勢東高西低,城牆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2.3公里,城內有城。內城城牆已盪然無存,但外城城牆卻依然斷斷續續地環繞在內城四周,殘存城牆基寬20-30米,高約7米。城門9座,其中南門3座,東門3座、北門2座,西門1座。南東門和東南門為小城原城門,其他城門為大城城門。孟嘗君墓東的城門,即是《皇覽》所載的「孟嘗君冢在魯國薛城中向門東。向門,出北邊門也。」所提及的那座東牆北偏門。
城牆的不規則,表明薛國故城不是一次規劃建設的,而是經歷了多次的擴建和增修。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都城,曾經有過大小城的規劃形制,其特點有二:一是大城內套一小城,二是大城小城東西獨立,分庭抗禮。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由使用功能決定的:小城為諸侯國君擁有,是國君居住和處理公務的地方;大城則為貴族或其他百姓居住,是諸侯國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集會的場所。大城小城分而治之的設計,目的是區別等級,明確諸侯國君和臣民在居住區域方面的關系,也便於城區管理,保證國君及其家族的安全,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規劃的鮮明特徵。
但是,薛國故城的大小城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城中的小城固然也有宮殿遺址,留存了國君活動的信息,卻並沒有嚴格的大小城規劃,這里的大城是後來擴建的結果。擴建的時代在戰國,主持擴建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嘗君。他的擴建,緊密依託了原來的小城,將其東牆、南牆分別向北、西延伸了4倍之多。在此之前,統治薛國的國君,沒有跟隨潮流規劃建立大小城,主要原因是經濟勢力不夠,而孟嘗君將小城擴建成大城,卻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膽量。因為,孟嘗君當時僅僅是齊國的一個公子,他所繼承的薛城,不過是齊國的一塊封地,他不能也不敢把自己領取錢糧的食邑規劃成首都的樣子。 和其他諸侯國都城一樣,這里除了有宮殿等居住遺址外,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制陶和冶鐵遺址以及一批春秋時期的墓葬。這些考古資料表明,當時城內的規劃布局特點是:南部為宮殿區,緊鄰宮殿區的東、北部分是手工業作坊和臣民居住區,墓葬則安排在東部或東北部。
薛國所以把首都設置在這里,是因為這里是山東南部重要的古文化集中地。1964年在薛城附近北辛村曾經發現了一種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這就是山東南部地區最古老的「北辛文化」,從此之後,直至薛國始祖在此建都,原始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經歷了如此久遠的歷史,人們始終不肯離開這塊土地,說明這里的生存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薛國就是在這樣深厚的文化基礎上,逐漸發達成為魯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所以要將薛國劃歸自己的版圖,是因為這里戰略地位的重要,是魯南的咽喉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