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廟遺址工程建設
1. 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的簡介
時代:商周時期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徐天進
2. 周公廟遺址的背景探訪
在陝西省寶雞市周原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名叫周家村。村子看似普普通通的,村裡的人口也並沒有多少,但是頗為奇特的是村民們都以周為姓。周姓的村民祖祖輩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卻不知他們的身世大有來頭。
逢年過節的時候,周家村的村民們就會搬出行頭,支起幕布,演上幾摺子皮影戲。相傳三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剛剛渡過洪荒時代,人類文明得以啟蒙。皮影戲里講的,就是在這混沌與迷茫之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和國家典章,從此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據說他就是周家村村民的祖先,叫作周公姬旦。
自幼生活在周原地區的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痴迷於周公姬旦的故事。但是民間皮影戲恐怕提供不了詳實可信的憑證,甚至連史書都會有演繹的成分。如何才能切實地了解到周公姬旦的事跡呢?有一天夜裡,於安君突然萌生出一個奇異的想法:要是能找到周公姬旦的墓葬,或許從此就能揭開周公姬旦的身世之謎。
周公姬旦的墓葬之謎吸引著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國內其他科研機構的考古專家。歷時數十年的尋找,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周原地區百十公里的范圍。梅花狀的探洞密布在原野上,一根根探桿打入地下深處。然而,即使採取這種地毯式的勘探,周公姬旦的墓葬依然毫無蹤跡。
按照一般的常識,人們或許會在小山一般隆起的陵墓中尋找先人的遺骨。但是我國西周時期的墓葬是沒有墳丘的,墳丘墓的出現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則是戰國時代的事了。
由此,「不封不樹」——既沒有封土堆,也不樹碑為標志,便成為後世人們談論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則。
這種不封不樹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尋找周公旦墓葬的線索。沒有線索,又要到哪裡尋找墓葬呢?考古工作者一籌莫展。
就在考古工作被迫中斷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事情發生在距離考古隊駐地不遠的庄白村,村民們在田間勞作時,突然發現地面裸露出一個洞口。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好奇地圍攏過來。很快,就有人從家裡拿來了手電筒。在電筒光的照射下,洞穴內發出陰森森的冷光。
中午時分,扶風縣庄白村的黨支部書記,急匆匆來到考古隊辦公室報告了農田裡發現的異常情況。這情況引起考古隊的高度重視,立即派人去組織發掘。
經過專家的初步論定,洞穴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窖藏經過初步清理,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鑄有銘文的青銅器有74件。這些青銅器屬於一個叫做微氏的家族窖藏。
令考古專家感到意外的是,在清理銘文時竟然發現了周公兩個字。
而一件名為牆盤的青銅器銘文更是談到牆的烈祖因參與武王伐商有功,所以「武王令周公舍寓於周庳(bi)處」
考古專家尹盛平:那麼舍寓於周庳處是什麼意思?舍寓,我們認為是給予土地,當然這個土地和種莊稼,種田的土地不一樣,西周種莊稼的土地稱為田,而是用來蓋房的土地稱為寓。
舍寓就是給這種土地,給這種土地讓他建房居住,叫舍寓於周。
從銘文中可以看出,青銅器窖藏的主人因為受到周武王的恩寵,故而能夠在周這個地方,也就是周公旦的采邑上,辟出一塊土地建蓋自己家族的住宅。
尹盛平:那麼周在哪兒?根據這批銅器銘文來看,根據牆盤來看,這個周是指周原,就是現在周原遺址這一帶。
考古專家徐天進:我們說的周原,指的就是扶風歧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有的說二十四平方公里的這樣的一個范圍。
這塊土地既然是周公旦的采邑,那麼是否可以認為周公旦就埋在他的采邑——如今的周原地區。窖藏青銅器提供了相對明確的范圍,考古隊員日夜奔波在寶雞市的扶風和岐山兩個縣,尋找周公旦的墓葬。
於安君也沒有放棄他的尋找。周公旦究竟埋葬在何處?這是時刻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民間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缺乏現場考古的第一手資料,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埋首於故紙堆中,進行文字上的推斷。他發現古籍中關於周公旦的記載非常多,他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成為西周的建國功臣。並且制禮作樂,制訂國家典章。
這些文字交織在一起,漸漸在於安君腦海中理出了一些頭緒。
考古愛好者於安君:首先你要找到周公的墓,從歷史記載上看的話,比如《史記》裡面,它就明確記載了,周公在他快要去世的時候,就跟周成王說了,意思是說我死了以後,你就把我埋在洛陽的附近,我要每天陪伴著你。周成王他也是一個比較明智的君王,他就感覺讓周公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也不合適,在周公去世以後,他把周公埋在了畢這個地方。畢這個地方,就是和文王埋在一塊兒了。
史書上記載,周公旦輔佐武王伐商之後,積勞成疾。後人將周公旦與其父親周文王埋葬在一起,都埋葬於畢。這說明周公旦享受周王的待遇,埋葬在周王室的族葬墓地內,而族葬墓地就在畢這個地方。
徐天進:畢的考證。過去的話,基本上是文獻。從文獻到文獻,是吧。集中起來的話,大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在咸陽的北塬上,一個就是在長安縣南邊的畢塬。
文獻推斷需要考古實據來印證。但是,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咸陽的北塬、長安縣南邊的畢塬等處,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考察,結果一無所獲,沒有找到任何一座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按照周禮,周王的墓葬必須帶有四條墓道。這是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如果找不到,那麼畢肯定不在這兩個地方。
「畢」在何處?便成為考古界急於破解的歷史之謎。
於安君:我的家就在周原那兒住著,我老家,根據我們那兒的風俗就是,一個人不管你在外面干多大的事,包括現在也一樣,他去世以後,他一定要把他的屍骨搬回來埋葬,這就是落葉歸根,這也就是古代那種族葬的遺留,到現在也有這樣的現象。
按照於安君的觀點,周原地區既然是周公的采邑,他生長在這里,出於落葉歸根的考慮,必然也將埋葬在這里。
另外,周原地區有兩座雙峰相峙的山峰,俗名箭括嶺,它就是著名的岐山。岐山得名源自遠古,在岐山腳下,有著名的周太王陵。相傳聖人周太王就埋葬在這里。依據西周盛行家族族葬的風俗,這里會不會也是歷代周王的埋葬之地。也就是文獻中提到的古地名——畢。
也許,享有周王待遇的周公旦就葬在附近的某個神秘洞穴內。
采訪徐天進:早期的這個畢是因為這個地名,然後在周初分封的時候,把畢公封到這個地方,然後叫畢公。那麼周人的地名,經常隨著這個人的遷移,有時候這個名字,地名跟著走,我想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做一種推測,有沒有可能畢最初可能是在周原這一帶。
如果專家的推測正確,古地名畢最初指的就是周原這一帶。那麼問題隨之而來,周原地區除了青銅器窖藏之外,應當還有其它的西周遺跡。
針對周原地區的新一輪考古發掘又大規模展開,由於有了專家在文字上的推論,考古隊員在現場工作時變得更為細心,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哪怕是普普通通的陶片,他們也詳盡地作以記錄。
果然,嘆為觀止的情形出現了,考古隊員挖掘出大量的石柱礎。這說明在庄白村的青銅器窖藏附近有等級相當高的建築遺址。
徐天進:過去也曾經有人提出來過,就是在周原發現了很多大型的建築,而這個窖藏,銅器的窖藏,往往就是在這個建築的附近。所以在比較早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來說這個銅器窖藏和這個建築是有關聯的,就是說可能這個銅器窖藏的所有者,這些銅器的所有者,可能就是附近這些大型建築的居住者,他們有關聯。那麼後來我們還發現,在這些遺址的附近,窖藏或者大型建築的附近,還有墓地。周原有幾十處墓地,(屬於)西周時期,這些墓地,整個墓地的規模不是很大。
對於周原墓地的考古挖掘更為重要,周原地區如果是畢,也就是周王室的族葬之地。那麼這里應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群。但是周原出土的墓葬只帶有一條或兩條墓道,這在禮制森嚴的西周,僅僅是諸侯王的墓葬規格。顯然不會是周王室族葬之地,周公旦的墓葬也不會在這里。
徐天進:(必須)找到至少有四條墓道的西周時期的墓葬才行。如果沒有找到這個可能就難說。如果那個地方確確實實說整個地毯式的整個都調查過了,沒有。那我想畢肯定就不在那個地方。
《詩經-大雅》中稱:「周原膴膴(wu),堇(jin)荼(tu)如貽(yi)」。贊美的是周原田地肥美,河湖密布。即便是種植的苦菜,吃起來也像糖一般的甘甜。
徐天進:過去李學勤先生就寫過文章,他認為周公的采邑就在周原,很重要的一個證據就是史牆盤,史牆盤記載了微氏家族的世系,從早期一直(到)若干代的世系,其中講到王命周公,舍寓予周。就是讓他在周這個地方蓋房子居住。這里頭的周是一個什麼樣的一概念,
以往學術界認為周指的是扶風岐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
徐天進:周這個地方我自己現在的理解,它可能是指的一個比較廣義的一個區域,不是一個小的一個地名。
徐天進:剛才我就說我懷疑了,我從2001年的時候開始就有疑問,所以從01年的年末,我就開始帶著學生在這個周原的外圍去調查。
但是這個周原的外圍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徐天進當時並不清楚。他只能按照常規的考古調查入手。
徐天進:我們調查的時候,是要看那個斷面,看那個有溝有坎的地方,它切掉了以後暴露出來有很多斷面。這些斷面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地下的堆積的情況,這些斷面暴露了很多遺物,
徐天進:所以我們通常會在溝里頭,在坎上,在有斷崖的地方走。
就是在這種看似漫無目的的調查中,徐天進有了新的發現。這一天,他在給斷層照相時,目光突然被一塊土疙瘩鎖住。
於安君並沒有放棄自己在文字上的考古。他遍查史籍,尋找古文中對於周原的記載。《詩經》的名篇《卷阿》(quan wo)中「有卷者阿,飄風自南」這句話吸引了他的目光。
卷是彎曲的意思,阿指大陵。詩經中的卷阿,指的是位於今天岐山縣城西北方的鳳凰山南麓,由於此地背靠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故稱卷阿。
而徐天進此刻就在鳳凰山附近考察,他在一條小溝的斷層里發現一塊龜甲。甲和骨是商周王室用以占卜記事的工具,它們的出現,往往成為破解歷史謎團的關鍵。徐天進拂開上面的新鮮泥土,赫然可見龜甲刻著周公二字。
徐天進:所以當時我還是真的感覺比較興奮,這個調查的時候採集到卜甲的話,可能是從來沒有的一個例子,要說偶然,當然也是偶然,我們調查了大概有八十萬平方米左右。但是我看到的那片卜甲的大小,大概是不到兩平方厘米,大拇指甲蓋兒那麼大小的一塊。
采訪徐天進:所以當時我們就跟陝西省考古所商量,聯合起來重新想開始周公廟遺址的考古。
就在鳳凰山古卷阿腹地有一處遠近聞名的建築群,它就是始建於初唐的周公廟。廟宇雖然為了祭祀周公旦而建造,但它並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為唐朝離西周有千年的歷史,唐朝人也未必知道周公旦的埋葬情況。如今,徐天進找到的那片甲骨將人們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這里。
而此時的於安君聽說後,也通過一些關系,在鳳凰山腳的周公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2004年5月,沉寂了3000年的鳳凰山山樑熱鬧了起來。村民們組成的勞動大軍在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了大規模挖掘。
逐漸地,一個大型墓葬群的輪廓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山腳下的周公廟內,在於安君的拓包敲點下逐漸清晰的周公畫像,似乎也在焦急等待著山樑上的消息。那裡可能就是周公旦的墓葬之地。
於安君:這些周公大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我現在想起來,到現在我到周公廟去以後,我感覺這地方太神奇了,我在那兒住了,我是97年到2003年,我住了五六年,我怎就不知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在我住的那個地方,抬頭望上去,現在能看到挖掘的18號墓。
可以說,考古挖掘是有突破性成果的。數十年來,困擾學術界的一個關鍵問題,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終於破土而出了。
考古專家 王占奎:至少到目前為止,這是西周發現的惟一一處有四條墓道大墓的墓地,所以它自然而然就是最高等級的,到目前為止是最高等級的。以後會不會發現比它更大規模的墓,我不敢保證。
但是,事情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樂觀,周公廟的墓葬規格雖然是很高等級的。但是歷朝歷代猖獗的盜墓已經將墓室洗劫一空,如今的墓室中只剩了一些殘破的陶片和為數不多的青銅器。僅憑借這些出土文物還難以確認周公廟墓葬的主人就是西周初年那位卓越的政治家周公旦。
周公大墓究竟在何處,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繼續探尋。
陝西省寶雞市鳳凰山南麓的周公廟,始建於唐朝武德元年。相傳,它是為了紀念西周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而建造的。周公旦把中國早期奴隸制國家形態發展到最完美的程度,建立起以德治國的典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那個遠古的國家——西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段由史書轉載的歷史。考古學家難以從中了解周公旦以德治國的真實故事。
然而,質朴的村民有他們了解歷史的方式。在夜幕降臨時,隨著密集的鼓點敲響,兩三盞昏黃的電燈泡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皮影戲正在上演。今天演的這段皮影戲講的是西周初年,有一個負荊的大臣跪行請罪,他將遭遇怎樣的生死命途。這一切,跟周公旦又是什麼關系呢。
遠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陝西省寶雞市的庄白村發生了一樁離奇的事件。那天中午,村民們在田間農作,架子車停靠在村南的坡地上,堅硬的土壤里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的跡象。
驀然間,村民揮舞的鐵鏟砸中埋藏在地表下的硬物。他們扔下鏟子,用手扒開土層。出於預料的事情發生了,村民們居然從農田裡扒出了青銅器的一角。
由於受到了相關的文物保護教育,村民們深知泥土中的青銅器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於是很快派人去考古工作隊報告這一情況。
當時,由陝西省考古所專家尹盛平帶隊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常年駐扎在這里。他們聞訊後,及時前往現場進行清理工作。
由於這是周原考古隊發掘的第一個大規模青銅器窖藏,又是在庄白村出土的。所以他們將其命名為庄白一號窖藏。
庄白一號窖藏埋藏較淺,器物堆放無序,處理得異常草率。似乎三千年前的埋藏者倉皇出逃,由於器物較多,體大量重,不便攜帶,因而被草草埋在地下。
這批青銅器的主人到底是誰?他們面臨怎樣的噩運呢?
一項規模浩大的工作隨即展開了,考古隊逐一對青銅器進行了清理。經過仔細查點,庄白一號窖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是牆盤。這是西周時期一個叫做牆的貴族所鑄造的。
盤是盛水器皿,是西周貴族用來盥洗的工具。它另有一個功能就是用於祭禮。故而牆盤盤沿以獸面紋飾為主,形象詭異神秘,具有一種獰厲之美。更為稱奇的是,牆盤內密布著文字。
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是破解千古之謎的現實依據。考古隊員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加緊了拓印銘文的工作。
拓包嗒嗒的敲擊聲,似乎在講述著一部鮮為人知的家族史。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墨點的漬染下呈現在人們面前。
牆盤銘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武王伐商後,牆的烈祖由於某種原因而獲罪,他負枷跪行,來到武王面前請罪。
武王是怎樣的態度,他將如何處置這個罪臣呢?
然而想要更為詳盡地了解烈祖的命運,則需對銘文的進行全盤釋讀。但70年代的學術條件還難以做到這一點。
不謀而合的是,牆盤中的烈祖與民間皮影戲里的那個罪臣,其遭遇極其相似。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那麼,皮影戲沒有講清楚的故事也許可以通過青銅器銘文來破解。
庄白村地處周原,這里是周文明的發祥之地,也是先人理想的居住場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西周青銅器窖藏歷朝歷代都有出土,它們一般沿河谷分布,農民耕作時經常見到一些神秘的洞口裸露在黃土台地。甚至,某些青銅器窖藏就埋藏在農田附近。
而這一個個青銅器窖藏就是一段段家族的歷史。
三十多年後,考古專家尹盛平在圖書館搜尋歷年來有關庄白一號窖藏的研究文章。三千年前的龐大家族用青銅器記錄了他們的歷史。如今,考古專家通過對銘文的釋讀,逐步理清他們的家族故事。庄白一號窖藏出土的103件青銅器全是一個姓氏為微的家族器物。而牆盤更是一部小型的西周微氏家族史。從牆盤銘文中,尹盛平了解到牆的烈祖,這位微氏家族的先人,其獲罪的真實原因。一切要從這個家族的姓氏說起。
破解謎團的關鍵在於牆盤銘文中這個「微」字的識別。
考據工作依然圍繞著青銅器及其銘文展開。另一個用以確定微氏家族族源的顯要證據,出現在窖藏出土的另一尊青銅器——商尊上。商尊鑄造於西周初年,青銅器的器主——商,顯然是牆的先祖,他比牆更了解自己家族的根源。在商尊的銘文中,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帝」字。
原來,牆的烈祖因其身為殷商的舊臣,在殷商破國之後。他戴著枷銬,步步跪行來到武王面前,希望免於一死。在那個王朝更迭的年代,恐怕他的命運不容樂觀。
要談及西周初年對於殷商舊臣的處置,不得不提到周公旦。在周公廟東北角有一泉眼,唐宣宗曾下詔將泉眼賜名為「潤德泉」。他贊揚的是周公的仁義賢德,禮賢下士。三國時曹操更有詩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段話記錄在史籍中,成為後世傳誦的經典,表明周公旦以德治國的思想。
周公旦說,如今雖然滅亡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但並非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周公旦仍然不忘時刻提醒自己,要以仁義賢德之心廣納天下賢士。
所以他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只要聽說有人求見,就立即把飯菜撤走,去接見那些求見的賢士。別人可能不會理解,但周公旦要讓兒子明白,他這樣的行為是生怕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肯歸順周朝。
尹盛平似乎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作為亡國殷商後裔的烈祖來投誠西周。按照周公吐脯歸心的安撫政策,他應當受到周朝的禮遇。但是古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卻又引起他的擔憂。
武王滅商之後,微氏烈祖來到周原,跪見武王。面對投誠的殷商舊臣,武王不知所措。他廣泛徵求臣子們的意見。武王重臣姜尚當即上朝覲見武王。姜尚堅決表示:「我以前聽說過愛屋及烏的故事。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里的籬笆、家畜也不必保留。」姜尚的意思是把殷商的舊臣統統殺掉,永不留後患。
武王雖然當即屏退姜尚,不置一言。但是他深知姜尚的激烈言辭,在朝野間廣泛流傳。
一場血腥屠殺即將展開,滅門之災降臨到微氏家族的頭頂。
如今生活在周原的農民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並不關心地底下埋藏的故事,雖然他們可能就是那些窖藏主人的後裔。
考古隊員在清理庄白一號窖藏的過程中,逐漸對窖藏的擁有者——微氏,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個家族歷經數代,從投誠武王的烈祖,到牆盤的主人,之後還有牆的後裔等等。從窖藏的銅器來判斷,微氏家族並沒有遭受滅門之災。
這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微氏家族除了窖藏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的遺存。
於是考古隊員在庄白村附近展開了一系列的勘探與挖掘。果然,在窖藏往北200米處,發現有一個大灰坑,其中出土大量西周的板瓦。這顯然是大型建築遺址的跡象。
專家們將考古實例逐一與銘文對應。如果在庄白村附近有大型建築遺址,那裡會不會就是那個布滿文字的牆盤中,提及的「周俾」這個地方。
排列整齊的石基柱印證了牆盤銘文的記載。由於周武王的恩典,使得微氏家族能夠在周原地區建造自己的住宅。
從現在的考古證據看來,牆的烈祖,這位殷商的舊臣,並沒有被處死。他有幸保全了性命,甚至家人也受到恩庇,得以在周原繁衍生息。但是他怎麼逃脫滅頂之災的呢?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幕後的故事。
就在武王聽從姜尚的主張,力主殺戮之際,周公旦上朝進諫。
周公旦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才能有賢德的人,讓他們為新的周王朝效力。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治理國家,才能真正得到民眾的擁護。」
武王沉默不語,但他似乎更為贊同周公旦的意見。
那麼,微氏烈祖究竟有什麼才能,引起了周公旦的興趣?我們從牆盤可以得知,牆是西周的世襲史官。說明微氏家族歷代都是以史官為職。
在商周時期,史官不是普通人可以擔當的。國之大事,在祭與戎。史官不僅僅是修史,更肩負著祭祀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是巫師的化身。所以這項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而是世襲的。史官也就有了別人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或許是烈祖得以在新的王朝,謀得自己職務的第一個原因。
所以,武王不但沒有殺投誠的殷商舊臣,還將周公在周原的采邑賞賜給他,讓他住在岐周。
正是由於周公旦的仁義賢德,以一種廣納賢士的胸懷對待殷商舊臣,才使得微氏烈祖的命運出現轉機。武王親自給烈祖解了枷銬,於是微氏家族得以在周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中新社陝西岐山12月11日電(記者 冽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11日在周公廟考古工地透露,在陝西岐山縣城北的周公廟遺址附近,今年新發掘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一片上刻有6個字,非常珍貴。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的兩倍多。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從周太王遷岐至周平王東遷的400多年間,岐邑(也稱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東遷後,西周王朝的宗廟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進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周公廟遺址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商周時代遺址。
據雷興山介紹,周公廟遺址從2004年開始發掘,目前初步搞清商周時期的聚落分布,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可辨識的西周甲骨文近2600字,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總和的兩倍多。其中,許多屬於周公旦本人使用過的。
他透露,有一坑甲骨將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使用的產物,比如東征平叛調動軍隊時的甲骨,比如營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豐富完善西周甲骨學,使西周甲骨學有質的飛躍。」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新出土的甲骨文,這是一塊牛的肩胛骨,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表面較為光滑,琢磨成骨鏟的樣子,刻著夆、貞、終、貞、既、吉6個字。
雷興山說,這6個字意思是:名為終、夆的兩個人有事占卜,其中一個所佔卜的事項結果吉祥。兩個人出現在西周時期同一塊甲骨上,目前還是第一次發現。他強調,這塊甲骨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考古史上從沒發現過把刻有卜辭的骨頭改用成鏟子的;更特殊的是這塊甲骨沒有鑽孔,也沒有占卜過的痕跡,不像拿這塊骨頭占卜後刻在上面的,而是直接在上面刻的文字。有專家懷疑它屬於練習刻字的一塊骨頭,後來又當作骨鏟來使用。
據統計,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而中國其他地區西周遺址發現的甲骨文,全部加起來不足1100個。
3. 岐山周公廟是什麼類型的建築
陝西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的誕生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618年,唐高祖李淵為了紀念西周政治家曾助武王滅商立國、輔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下詔在相傳其制禮作樂的「卷阿」岐山創建周公祠。祭祀岐山周公廟,
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逐漸形成了以周三公殿為主體,姜嫄殿和後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輝映的古建築群。
周公廟保留有古建築30餘座,佔地約7公頃,整體建築對稱布局,殿宇雄偉,亭閣玲瓏,各具特色。在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後稷祠居後,當地群眾把這種布局總結為「姜姬背子抱孫」。
山門照壁位於周公廟的入口處,山門五間,為歇山式屋頂,檐下懸有「有卷者阿」匾額。外立照壁,硫璃飛檐,中嵌石匾,隱視樂樓風貌。
樂樓又稱戲樓,創建於元代,明清曾重修,仍保持了元代的建築風格。樂樓正面懸一匾,題道:「飄風自南」。與照壁「有卷者阿」組成完美的詩句。
樂樓正視為九脊歇山式頂,背視南看卻為懸山頂。檐下築樓,樓上以雕花欞隔斷分成前後兩部分,前為台,供奏樂演戲,後為室,有左右兩門,供演員上退場之分。
樓下為穿堂過庭,兩邊各立廊柱,形成廊殿,是岐山最古老的一處戲台,非常難得,是研究元代戲曲的典型實物材料。
在樂樓之後為八卦亭,平面正方形,重檐閣亭,中頂懸掛八根,連為八角形,彩繪藻頂,裝飾精美,是為紀念周公作爻辭而建。
周三公正、獻殿是周公廟的主題建築,是一組共為六座的單體建築,分別創建於唐、宋、清年間,是為紀念三公,即周公、召公、太公而建造的。
史書記載,周成王姬誦時,周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太公為太師,故稱三公,為了表彰他們的業績,專門建立了周三公殿,後來人們又在正殿的基礎上增建了獻殿。
周三公殿的六座殿屋頂為螭吻繁縟,屋脊立獸眾多,有飛鳳、奔馬、狂犬、人俑、大象、怪獸,造型生動各異。屋檐斗拱重疊,結構精巧,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潤德泉位於」位於正殿東,因泉水的噴吐和乾涸有間歇性,人們賦予了它許多神奇而瑰麗的傳說。明代車騎將軍趙忠詠潤德泉道:
一泉長與世安危,今日無波漲碧池。
每朝每代都把泉中有水看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兆。
848年,因泉涸而復噴,於是,唐宣宗便把這自然現象和他的個人功德聯系起來,賜名為「潤德泉」。因為是皇帝敕賜的,所以被一直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泉周圍為八角井泉石欄桿,欄桿上有浮雕藻飾,並有龍吻、鱉頭、人物、異獸等立體造形。
在潤德泉西邊為碑亭,為歇山式長方形亭,丹楹彩繪,十分惹目。亭下有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的石碑和石碣多座,大都記述著修建周公廟的歷史。
蘇軾《周公廟詩》有言:
吾今那復夢周公,尚喜秋來過故宮。
翠鳳舊依山突兀,清泉長與世窮通。
周公廟自然風光絢麗,文化遺跡燦爛,令人嚮往,而周公的巍巍業績和那博大的胸襟更使人敬仰。
姜嫄正、獻殿是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為硬山式,面闊五間,具有明顯的清代建築風格,殿內有姜嫄塑像。殿內還存有清代壁畫,工筆細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
後稷正、獻殿是紀念周部族先祖後稷而建。後稷,名棄,為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生後幾次被棄。得鳥獸保護,才得以收養,自小聰明,堯時被拜為農官,教民稼穡,後人尊他為稷神。
後稷殿為硬山式,面闊三間,內塑有後稷坐像,右配祀太伯、仲雍、左配祀王季塑像。
郊媒殿位於後稷殿東側,為硬山式,面闊三間,東西各有兩小耳室。古書記載,姜嫄出野向高媒求子,回來路上履大人跡而生後稷。祠前懸一匾,上書有「祥開有周」的字樣。
出了廟殿,順坡拾階而上,是一處用紅磚壘砌的小院。院內沿壁有一排窯洞,洞中有葯王、老君、元始天尊等神仙泥塑像,或坐或立,形象各異。
玄武洞為一石洞,洞雖不大,卻有石山隆起的脊樑,山上溝壑分明,並不是憑人工的雕鑿就可以形成的。山頂接連洞頂,如藍天將一座猛長的山巒小心地裹起來。
洞內的玄武真君像端坐在半山腰,為白色玉石雕成,雕像十分威武,披發、赤足、戎裝,腳踩龜蛇,手持寶劍,充分表現了玄武真君懲治邪惡的英雄氣概。
玄武真君像,全身光滑似陶瓷,當地人叫它「玉石爺」。
相傳,玄武佛僧法力無窮,能治百病,後成仙出走,指石為玉,並修書道:某位疾,摸某位即愈。於是,後人有病者摸同位處以求病癒。
時間長了,玄武真君凸起的腦門和鼻樑便先凹了下去,玉石玄武的身體也被摸得光滑了。每逢農歷三月中旬古廟會,人山人海,僅摸佛像的人就可以站成長長的一行隊。
後來,人們在周公廟附近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大型墓葬19座,其中有四條墓道者9座,三墓道者4座,兩墓道者4座,單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坑13座。
在墓地外圍多處地點共發現卜甲與卜骨700餘件,經初步辨識有甲骨文字420餘字,其中有「周公」字樣者4片,並有幾片記載周王活動的刻辭。
此外還發現了1500餘米的夯土城牆,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在其周圍發現的許多空心磚,即使在周人的都城豐鎬遺址與周原遺址都非常罕見,為周公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氣息和魅力。
岐山周公廟正門
4. 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的介紹
周公廟遺址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商周時代遺址。
5. 周公廟的文物考古
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境內,屬周人發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周代於此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奠定了西周數百年的統治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為祭祀周公旦在此修建了大型建築群。1957年,周公廟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以來,周公廟鳳凰山遺址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群,其中「王一級」四墓道大墓10座,陪葬車馬坑15座,甲骨10000多片,可辨認甲骨文2500餘字,最多一片刻37字,極為罕見,考古界稱為「甲骨之王」。
岐山周公廟遺址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被稱為「世紀大發現」。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在周公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鑽探。已經鑽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帶四條墓道者10座,三墓道者4座,兩墓道者4座,單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坑13座。在墓地外圍多處地點共發現卜甲與卜骨700餘片,經初步辨識有甲骨文字420餘字,其中有「周公」字樣者4片,並有幾片記載周王活動的刻辭。此外還發現了1500餘米的夯土城牆,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在其周圍發現的許多空心磚,即使在周人的都城豐鎬遺址與周原遺址都非常罕見。
周公廟之前的考古中,西周時期諸侯國君一級的墓道最多隻有2條,3條或4條的從未發現過。周公廟墓葬的主人地位非常高,墓主的可能性包括周王、周公等王公貴臣。西周考古已有70多年,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牆、甲骨文、高級建築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周人大型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現,說明此處當是周公采邑。綜合這些考古成果,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西周史專家尹盛平,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張天恩,秦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研究員等專家學者都認為墓地應是周公家族墓。
6. 周公廟遺址的主人是誰他的生平
新華網西安月1日電(記者馮國、邊江)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鄒衡教授在陝西省岐山縣周公廟遺址進行了認真考察後,1日上午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地的發現,從學術價值上說,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堪稱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史、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等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自今年3月份以來在周公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鑽探。截至目前,已經鑽探出大型墓葬 19座,其中帶四條墓道者9座,三墓道者4座,兩墓道者4座,單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坑13座。在墓地外圍多處地點共發現卜甲與卜骨700餘片,經初步辨識有甲骨文字420餘字,其中有「周公」字樣者4片,並有幾片記載周王活動的刻辭。此外還發現了1500餘米的夯土城牆,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在其周圍發現的許多空心磚,即使在周人的都城豐鎬遺址與周原遺址都非常罕見。
78歲的鄒衡說:「通過這些跡象,可以肯定地說,周公廟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西周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群。就其多處發現甲骨而言,很可能成為『西周的殷墟,其意義怎麼說都不過分。」
鄒衡先生曾發現了西周燕國與晉國都城遺址,並指導過西周晉侯墓地的發掘。他說,過去所發現的西周時期諸侯國君一級的墓道最多隻有2條,3條或4條的從未發現過。「這些墓葬的主人地位一定非常高,墓主的可能性包括周王、周公等王公貴臣,沒有比這再高級的了。究竟是誰的墓葬,有待於發掘後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境內,屬周人發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周代於此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奠定了西周數百年的統治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為祭祀周公旦在此修建了大型建築群。1957年,周公廟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發現的西周大型墓地就分布在周公廟旁的山坡上。
7. 周公廟遺址的介紹
近來陝西省岐山縣周抄公廟遺址襲的發掘可謂石破天驚,堪稱新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專家已正式確認它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這處大型墓葬群位於岐山南麓的一條土樑上,面積約8萬平方米。專家還在這一大型墓地外圍發現了長達1500餘米的西周城牆,這在西周考古史、中國建築史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8. 周公廟遺址的基本信息
近來陝西省岐山縣周公廟遺址的發掘可謂石破天驚,堪稱新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專家已正式確認它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這處大型墓葬群位於岐山南麓的一條土樑上,面積約8萬平方米。專家還在這一大型墓地外圍發現了長達1500餘米的西周城牆,這在西周考古史、中國建築史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外,還在周公廟遺址附近發掘出西周時期的卜甲700餘片,這對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
9. 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的歷史解讀
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在周公廟附近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兩片有刻辭的西周卜甲,經辨識共有 55字。這個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關注。後來,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了周公廟考古隊,對這一帶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鑽探和搶救性發掘。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共清理3座西周時期的卜甲坑。考古專家們對出土的甲骨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將 760多片卜甲拼對綴合為 500多片,經拼對綴合後發現有刻辭者 99片,可辨識的文字達到 495字。刻辭內容多與軍事、祭祀有關,出現最多的人名為「周公」。地名中以「周」與「新邑」最為常見。這些發現,為研究當時的卜甲整治、刻辭文例提供了直接文字資料,也為判定周公廟遺址的歷史年代提供了文字證據。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鄒衡教授說,周公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就其學術意義而言,堪與上世紀河南殷墟遺址的發現相比肩。
周公廟考古隊在以往考古的基礎上,對周公廟門前一處大面積灰土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卜甲共計 7000多片,有刻辭的甲骨 688片,有甲骨文1600 余字。考古隊組織技術人員對這些卜甲進行了詳細的清理、拼對、綴合、照相,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並聘請國內著名古文字專家前來幫助辨認。在可辨識的 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據文獻記載,「王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少子、文王的父親季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公廟考古隊隊長王占魁說:「周文王出生的時候據說有祥瑞,於是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就決定不能把位子交給老大,也沒有交給老二,而是交給了最小的兒子、也就是文王的父親季歷,以便通過他把王位順利地傳給周文王。」據文獻記載,季歷接位後,師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系,並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後因權重遭忌,為商王文丁所殺。
根據專家的解讀,這批甲骨文上還有「畢公」、「叔鄭」、「周公」、「召公」等重要歷史人物以及數字卦辭等內容。專家們認為,從卜甲文字來看,此次發現卜甲的占卜主體應是在世的王及周公。同時,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揭秘,也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奠定了重要基礎,尤其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歷」的名字被首次發現,以及周初王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周公」、「畢公」名字的屢次出現,表明遺存性質十分重要。
10. 史料記載,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於"畢",那"畢"在何處
「畢」即畢原,在今陝西咸陽、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境域很廣。相傳周文王、武王、周公墳墓,都在鎬東南杜地(今西安市東南),則在渭水南岸。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
節選原文: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譯文: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商紂,定都洛邑,從總的事實看並不如此。雖然武王曾規劃它,成王也派召公占卜其位置,把九鼎放在那裡,但周仍然以豐、鎬為都。直到犬戎打敗幽王,周才東遷到洛邑。所謂「周公葬於畢」,畢便在鎬東南的杜中。是秦滅亡了周。漢朝建立以來九十多年,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禪禮,東去巡狩到達河南縣,訪求周的後裔子孫,封給周的後人嘉三十里之地,號稱周子南君,爵位同列侯,以保持對其祖先的祭祀。
(10)岐山周公廟遺址工程建設擴展閱讀
《周本紀》是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概括地記述了周王朝興衰的歷史,勾畫出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奴隸制王國的概貌,以及其間不同階段不同君王厚民愛民或傷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風,君臣之間協力相助共圖大業或相互傾軋各執已見的不同政治氣氛。
周文王在這篇本紀里,司馬遷明顯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待周朝歷史的,宣揚的是仁義興邦的道理。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敘寫上。這幾個人都是儒家理想中聖主賢臣的典範,周初那種君臣和睦、偃戈釋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環境。
篇中對武王著意進行了刻畫,在敘寫了他滅殷的過程之後,又寫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朔,實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國、攘邊安內的政策策略,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有宏圖大略、有經營之術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