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鳳雛遺址
『壹』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古人在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用糯米、石灰漿、泥土、木頭等材料通過榫卯等工藝技術造房子。
中國的古建築在建築史上是輝煌的一筆。古人取材於身邊的物品,將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築有了自己的靈魂。
1.遠至舊石器時代,人們還未掌握建築的技藝,最有效的建造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尋找一處山洞。
2.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
3.南方地區為去濕氣、避蚊蟲採用的是干闌式建築,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築。
4.古人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建房子這件事他們為了可以把房子建的更加得牢固,然後想盡了辦法,所以後來在即使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找到了其它的辦法來使建築物更加的堅固。
首先第一種方法就是用石灰砂漿,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已經知道石灰砂漿是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的,石灰砂漿其實這就是石灰和砂土,還有水的拌合物,而且這種東西的製作技術和成本都是非常的低的。
雖然它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但是他還有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他的強度並不是很好,很難建造那些非常高大的建築物,而且這種東西是不可以在潮濕的環境中使用的,水就是他們最大的天敵。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糯米砂漿建造,糯米砂漿就是糯米和石灰漿的一種混合物,而它的製作方法就是把煮糊的糯米倒入在石灰水中,然後兩者在結合之後就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粘合性。
而且它比第一種方法要好上很多,用它砌成的城牆會非常的牢固,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就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有了這種方法,即使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房子依舊可以建造的非常的牢固,不用擔心它會倒塌。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夯土建造的方法,它也是古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建築材料,而它又是怎麼做成的呢?其實他就是有紅泥,還有粗砂,石灰塊在混合之後然後再見過重力的打壓之後形成的一種堅固的材料。
在考古學家的證明下,我們會發在你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夯土這個材料了,雖然在當時並沒有磚,但是他們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一種很堅固的材料來修建建築,然後她們就用石頭和其他土材料混合之後發明了另外一種新型的材料,然後夯土就出來了。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
中國傢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范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貳』 陝西歧山鳳雛村西周遺址的介紹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址當屬陝西歧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它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築,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後室。前堂與後堂之間有廊聯結。
『叄』 古時雍城是什麼地方
雍城,是中國東周時代的秦國國都。
從德公元年到獻公二年的290餘年間,雍專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屬、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作為國都,雍城築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壯麗宏偉的宮殿,成為當時全國發達的大都市之一。
雍城遺址位於寶雞鳳翔縣城南,地處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之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岐山鳳雛遺址擴展閱讀
秦國把雍城定為都城的原因
這是秦人建國以來對自然環境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總結的結果。此前的平陽地處渭河谷地,地勢低窪,而且夾於渭河、秦嶺與鳳翔原之間,地窄路隘,無論是東進還是西守,或向南北擴展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鳳翔原是周代周原的一部分,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地勢高敞,依山傍水,南為雍水,地勢平坦。北為汧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當時通往西南、西北地區的交通咽喉要道,這里土壤肥沃,易於農業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從秦德公開始,遷都於此。經過200多年的修建,成為當時列國諸侯中有影響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