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特委遺址
1. 廣東省瓊崖人民抗日游擊獨立縱隊有哪些事跡
1944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人民抗日游擊獨立縱隊(簡稱瓊崖縱隊),下轄第1、第4支隊,共4000餘人,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莊田任副司令員,李振亞任參謀長。這時,第1支隊活動於瓊東北瓊山、文昌、澄邁等縣,第2支隊活動於瓊西南昌江、感恩(今感城)地區,第3支隊活動於瓊東南樂會、萬寧等縣,第4支隊活動於檐縣、臨高等縣,積極打擊日偽。第1支隊在澄邁縣的福山至花場、永新至新橋公路和才坡等地伏擊敵人,襲擊敵據點。第2支隊襲擊了抱板、東號、港門等日偽據點。第3支隊在萬寧的南橋、六弓等地伏擊敵人,並襲入小南據點。第4支隊在信縣東城鄉南眼村一帶擊潰了國民黨頑軍的進犯。除五指山中心區外,瓊崖各地都有瓊崖縱隊的活動。
1943年8月4日,白沙縣黎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國民黨的壓榨和蹂躪,在王國興、王玉錦等領導下,揭竿起義。在近1個月的時間里,起義風暴席捲整個五指山區。起義遭鎮壓後,黎族人民派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於1944年春在澄邁縣找到瓊崖縱隊,要求瓊崖縱隊進軍白沙縣,解救黎族、苗族同胞。瓊崖特委確認開辟五指山中心根據地的條件已臻成熟,立即把這項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瓊崖縱隊派工作組進入五指山區開展工作,幫助成立白(沙)保(亭)樂(東)人民解放團(團長王國興,共30餘人,成員多是瓊崖縱隊第4支隊的黎族戰士),並派第4支隊第1、第2大隊進入白沙縣的阜青、龍頭鄉,建立阜龍鄉文頭山根據地;派第2支隊第1大隊等進入那繁村、來苗村一帶,配合地方黨組建了縣政府。1944年秋,瓊崖特委和瓊崖縱隊領導機關向白沙縣阜龍鄉轉移,進一步推進了建立五指山抗日根據地的進程。
2.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來歷
陽江鎮沒有什麼來歷,原樂會縣四區,現的陽江鎮由原來的陽江鎮和文市鄉於2002年4月合並而成,總人口為2.5萬(原陽江鎮1.7萬,文市鄉0.8萬)陽江鎮是紅色娘子軍的故鄉,是中國胡椒的故鄉。
3. 瓊崖縱隊紅軍
1927年9月海南農民起義為基礎組建,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前身是內在瓊崖特委領導下的瓊崖討逆容革命軍。1928年2月改稱瓊崖工農紅軍。1929年冬,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團,次年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
4. 瓊崖縱隊的規模有多大
1927 9月至10月,瓊崖特委領導舉行武裝起義。
11月,瓊崖討逆革命軍改編為瓊崖工農革命軍。
1928年2月,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
1929年冬,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團,次年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
9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1獨立師(後稱第2獨立師)。
1932年7月,第2獨立師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遭受嚴重損失,余部在特委書記馮白駒等領導下堅持斗爭,後組建瓊崖工農紅軍游擊隊。
1938年12月5日在瓊山縣雲龍圩將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以下簡稱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改編時約300人,編為3個中隊。
1939年由於這一時期瓊崖地區的國共合作較好,瓊崖抗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各地的農民抗日協會、青年抗日協會、婦女抗日協會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許多失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要求獨立隊收編,共同抗日;不少國民黨軍隊和行政機關要求獨立隊派員協助加強政治工作,整頓組織;而獨立隊本身也迅速發展到1000餘人。
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獨立總隊,由馮白駒任總隊長,下編3個大隊。
1945年7月初,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據地,繼而對日、偽軍實施反攻。
在抗日戰爭時期,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沉重的打擊了海南島的日偽軍。至抗戰勝利,縱隊發展到7000多人,解放了海南島五分之三的地區。
1947年10月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振亞、吳克之任副司令員,黃康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馬白山任參謀長。下轄第1、第3、第5總隊和一個獨立支隊,總兵力8000餘人。
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集中主力向國民黨軍發動了秋、春、夏季攻勢,殲滅4900餘人,繳獲迫擊炮9門、轉重機槍130多挺、長短槍2400餘支,解放了昌江、感恩縣城和石碌鐵礦,瓊崖縱隊發展到1.5萬人。
1950年5月1日全島解放。此時瓊崖縱隊總人數到達2.5萬餘人。
5. 瓊崖縱隊是由哪支部隊改編形成的
1944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專人民屬抗日游擊獨立縱隊(簡稱瓊崖縱隊),下轄第1、第4支隊,共4000餘人,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莊田任副司令員,李振亞任參謀長。除五指山中心區外,瓊崖各地都有瓊崖縱隊的活動。
6. 全國工農紅軍曾經有多少部隊,比如海南瓊崖方面的
海南農民起義為基礎組建,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前身是在瓊崖特委領導下的瓊崖討逆革命軍。1928年2月改稱瓊崖工農紅軍。1929年冬,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團,次年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
7. 瓊崖縱隊的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瓊崖特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國民黨當局經過一年多的談判,達成了團結杭日的協議,並於1938年12月5日在瓊山縣雲龍圩將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以下簡稱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改編時約300人,編為3個中隊。
1939年2月10日,日軍以台灣混成旅團一部,在海軍的支援下。在海南島北部的天尾港登陸,迅即佔領海口、瓊山、定安、文昌等地。14日,日軍又以第五艦隊一部,在海南島南部的三亞港登陸,迅即佔領三亞、榆林等地。爾後,日軍南北對進,海南全島遂告淪陷。國民黨守軍保安第十五團等部退入五指山區。
日軍登陸時,剛改編的獨立隊在國民黨軍撤退的情況下,毅然開赴南渡江的重要渡口潭口,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構築工事,阻擊日軍渡江。獨立隊的這一行動,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良好的政治影響。此後,獨立隊以第一中隊在瓊山縣的雲龍、道崇、三江、豐演,以第二、第三中隊在瓊山縣的咸來、樹德和文昌縣的大昌等地,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不久,與國民黨當局聯合成立了瓊崖戰時黨政處,頒布了《動員委員會組織條例》,在部分縣、鄉成立了保衛瓊崖動員委員會。由於這一時期瓊崖地區的國共合作較好,瓊崖抗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各地的農民抗日協會、青年抗日協會、婦女抗日協會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許多失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要求獨立隊收編,共同抗日;不少國民黨軍隊和行政機關要求獨立隊派員協助加強政治工作,整頓組織;而獨立隊本身也迅速發展到1000餘人。為了適應部隊迅速發展的形勢,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獨立總隊,由馮白駒任總隊長,下編3個大隊。
獨立總隊成立後,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即以第一、第二大隊於瓊山、文昌地區,以第三大隊於澄邁、臨高、儋縣、昌江、感恩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3月中旬,第一大隊在瓊(山)文(昌)公路干線上的羅牛橋伏擊日軍的運輸車輛,擊毀汽車1輛,殲日軍大佐指揮官以下20餘人。5月,第二大隊在海口市郊長村橋附近伏擊修路的日軍,繳槍7支。6月,第一大隊化裝潛入文昌縣城,襲擊日軍北門哨所,殲日軍數人。日軍遭獨立總隊連續打擊後,出動1000餘人對瓊(山)文(昌)地區進行「掃盪」。為牽制敵人,獨立總隊以第二大隊一部西渡南渡江,迸至瓊山縣龍塘、十字路、龍橋、府城和海口郊區活動,威脅敵心臟地區,並將游擊戰爭發展到海南島西部地區。從1939年2月至年底,第一、第二大隊在瓊文地區作戰70餘次,殲日軍800餘人,開辟了瓊崖抗日根據地。
為了發展海南島西部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於1939年冬組織了圍困那大日軍據點的戰斗。那大位於海南島西北部,是情縣、臨高、昌江、感恩、白沙五縣的交通樞紐,駐有日軍100餘人及偽軍1個中隊,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決定聯合國民黨地方當局和動員群眾,採取圍困戰術將日軍擠走。戰前,在獨立總隊第三大隊的主持下,召開了陶江、南豐等8個鄉和游擊隊負責人會議,成立圍困那大行動委員會指揮部,在國民黨儋縣縣長和各鄉行政人員的支持下,組織工作隊深入群眾,建立各種圍困組織,參加圍困的有武裝人員400餘人,群眾2000餘人。10月下旬,圍困戰斗發起,第三大隊以兩個中隊及部分地方游擊武裝對那大之敵連續進行襲擾,以部分武裝人員帶領群眾在那大外圍嚴密警戒,切斷那大之敵與外界的一切聯系。至11月初,那大之敵因給養斷絕,孤立無援,被迫乘夜暗突圍向儋縣縣城逃竄。第三大隊進入那大後,未及逃跑的偽軍1個中隊全部就俘,繳槍60餘支。那大戰斗的勝利,促進了海南島西部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
為了發展海南島西部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中共瓊崖特委於1939年12月決定將特委和總隊部轉移到臨高、儋縣、白沙交界的紗帽嶺地區,建立以那大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下旬,特委及總隊領導機關率特務大隊向紗帽嶺地區轉移。2月中旬,轉移部隊抵達美合地區時,那大鎮已被日軍重新佔領,特委及總隊機關不能繼續西進,於是決定留在美合地區創建根據地。
美合位於澄邁縣東南部山區,是控制屯昌、澄邁、臨高、儋縣的要地。獨立總隊進至美合後,迅速控制了美合周圍的仁興、南坤等鄉,並建立了100餘人的民兵。與此同時,在儋縣、昌江、臨高等縣成立了第四大隊和第五大隊。同年夏,在美合建立了幹部學校。9月,中共中央派莊田、李振亞抵瓊崖,加強了獨立總隊的領導和指揮。接著,整編了部隊,統一編成2個支隊,1個特務大隊和1個獨立大隊(亦稱第四大隊),共3000餘人。同時,充實了總隊領導機關,由馮白駒任總隊長兼政治委員,莊田任副總隊長,李振亞任參謀長,王業喜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瓊崖特委:海南島應作長期抗戰的打算,應以全島為目標,大力發展黨和武裝,開展民運工作,不顧國民黨的任何阻礙,堅決組織全島人民的抗日斗爭。要自力更生,把瓊島創造為爭取900萬南洋華僑的中心根據地。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明了海南島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方向。
獨立總隊的迅速發展壯大,引起了海南島國民黨當局的恐懼。從1939年下半年起,國民黨就不斷製造借口,限制獨立總隊的發展。獨立總隊始終以大局為重,據理交涉。但國民黨地方當局不僅不聽獨立總隊團結抗戰的勸告,反而於1940年11月7日,以保安第七團及部分地方武裝共3000餘人向美合根據地發起進攻。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獨立總隊被迫撤出美合,向瓊山、文昌地區轉移,於1941年1月進至瓊山縣樹德鄉。3月。國民黨軍保安第七團再次向獨立總隊發動進攻,獨立總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堅決實行自衛反擊,殲頑軍一部於羅蓬坡。6月,獨立總隊又粉碎頑軍3000餘人對瓊山文昌根據地的進攻。在反擊頑軍進攻的同時,獨立總隊於7月以兩個支隊的兵力襲擊日軍美德村據點,擊毀日軍軍車2輛,殲日軍60餘人,繳獲機槍2挺,長短槍20餘支。此後,第一、第二支隊向瓊山縣甲子鄉挺進,繼續鞏固和擴大瓊文根據地。
自1939年2月日軍登陸海南島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先後在瓊(山)文(昌),樂(會)萬(寧)、澄(邁)臨(高)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41年5月至11月,相繼成立了樂萬、文昌、澄(邁)臨(高)抗日民主政府或辦事處和瓊崖東北抗日民主政府,獨立總隊也由原來的300多人發展到3500餘人。此外,還在許多縣、區、鄉建立了群眾性的抗日組織,其成員達5萬多人,從而使海南島的抗日游擊戰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1943年夏,總隊領導機關轉移到澄邁縣,挫敗日、偽軍的「蠶食」、「掃盪」。1944年秋,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1945年7月初,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據地,繼而對日、偽軍實施反攻。
在抗日戰爭時期,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沉重的打擊了海南島的日偽軍。至抗戰勝利,縱隊發展到7000多人,解放了海南島五分之三的地區。
8. 1927年9月23日,哪場戰鬥打響了全瓊武裝總暴動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人民軍隊的誕生。
1927年9月23日,椰子寨戰鬥打響了全瓊武裝總暴動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人民軍隊的誕生。
1927年9月上旬,中共瓊崖特委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舉行全瓊武裝總暴動。其部署是:首戰攻打敵人設置在嘉積鎮外圍的重要據點——椰子寨,繼攻嘉積外圍其他據點,相機奪取嘉積,然後再向全島擴展。
特委決定,楊善集帶領樂會、萬寧討逆革命軍,王文明帶領定安、瓊山討逆革命軍,於9月23日早上5時,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椰子寨發動攻擊,奪取該墟。
9月23日晨,王文明率部頂風冒雨強渡萬泉河,從椰子寨的東門渡口登岸,楊善集部此時尚未到達。5時,王文明部按計劃向位於椰子寨青磚老街的敵炮樓發起進攻,敵一部被殲,余部潰逃。王文明部佔領了椰子寨。
8時,楊善集部及王文明部在椰子寨青磚老街勝利會師。之後,在討逆軍指揮部——洞主廟召開戰地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兵分兩路,抵禦嘉積敵軍的反撲,王文明部渡河返回丹村,楊善集部到加所坡設防迎敵,指揮部設在春心園村康氏祠堂。
上午11時,討逆革命軍與嘉積敵軍在加所坡春心園村路口相遇,展開激戰。討逆革命軍在指揮員楊善集、陳永芹等相繼犧牲後向樂四區撤退。
椰子寨戰斗在瓊崖打響了武裝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樹立起瓊崖革命武裝斗爭的紅旗,宣告了中共領導的瓊崖革命軍隊的誕生,成為瓊崖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歷史的開端。
(8)瓊崖特委遺址擴展閱讀:
椰子寨戰斗遺址位於瓊海市嘉積鎮椰子寨和溫泉村委會。
椰子寨戰斗遺址含主戰場、討逆革命軍前線指揮部、加所坡作戰指揮部、王文明率瓊山和定安討逆革命軍強渡萬泉河登岸渡口等。
主戰場遺址位於嘉積鎮椰子寨村委會青磚老街,討逆革命軍前線指揮部遺址位於嘉積鎮椰子寨小學洞主廟,加所坡作戰指揮部遺址位於嘉積鎮溫泉村委會春心園村康氏祠堂,王文明率軍登岸處遺址位於嘉積鎮椰子寨墟集東門渡口。
9. 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誕生的地方是哪裡
海南島。
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領導的一支人民武裝,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內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容建的。這支人民武裝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考驗,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9)瓊崖特委遺址擴展閱讀:
瓊崖縱隊的前身是1927年在瓊崖特委領導下的瓊崖討逆革命軍。1927 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和瓊崖軍事委員會於先後在文昌、瓊山等縣組建瓊崖討逆革命軍。9月至10月,瓊崖特委領導舉行武裝起義。
11月,瓊崖討逆革命軍改編為瓊崖工農革命軍。1928年2月,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當年底,瓊崖工農紅軍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受到嚴重挫折,余部轉移到定安縣母瑞山。
1929年冬,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團,次年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9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1獨立師(後稱第2獨立師)。1932年7月,第2獨立師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遭受嚴重損失,余部在特委書記馮白駒等領導下堅持斗爭,後組建瓊崖工農紅軍游擊隊。
10. 馮白駒將軍簡歷
馮白駒(1903—1973),海南省瓊山市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別名裕球、繼周。瓊崖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被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
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二師師長,廣東省人民抗日縱隊瓊崖獨立總隊總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暨43軍政治委員,中共海南區委第一書記,海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廣東省、浙江省副省長等職。
每當危險的關鍵時刻,馮白駒都挺身而出。有幾件事是令人難忘的:1927年4月瓊崖國民黨反動派揮起屠刀,殺害了大批共產黨人,他的入黨介紹人、瓊山縣委書記李愛春英勇就義,入黨不滿一年的他被指定負責組建瓊山縣委並任書記。
他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而是毫無猶豫挑起這副擔子,並組織起武裝隊伍,把瓊山的組織工作和武裝斗爭搞得有聲有色。後來,澄邁縣委遭到破壞,他被派前往收拾殘局。他不辱使命,不到一年就打開了局面。
1929年7月瓊崖特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領導人被捕犧牲,瓊崖的斗爭失去了統一的領導,在斗爭處於危急關頭,他挺身而出,倡議召開各縣聯席會議,重建了特委領導機關。此一壯舉,曾被黨中央作為黨課教材的範例。
1939年2月日軍在海南登陸後,國民黨軍隊紛紛向定安的翰林、嶺口等地撤退,而馮白駒領導的瓊崖抗日獨立隊,在瓊山縣潭口狙擊登陸的日軍後,立即轉入瓊山的道崇、咸來、樹德一帶,創建瓊文抗日游擊根據地。
他英勇組織抗日,不僅喚起島內民眾的抗日熱情,也得到海外華僑的支持,新加坡、馬來西亞掀起「援八」、「援四」、「援馮」運動,被周恩來稱之「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
(10)瓊崖特委遺址擴展閱讀:
馮白駒的功績: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12月瓊崖工農紅軍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他任隊長。
他為培育這支抗日武裝嘔心瀝血,親自給戰士們上政治課,講授毛澤東軍事思想和紅軍的優良傳統作風,同戰士們一起進行軍事技術、戰術訓練,使這支武裝的軍政素 質和作戰能力不斷提高,成了沖殺在海南人民抗戰最前線的一面紅旗。
1939年2月日軍入侵海南島,他在瓊山縣潭口指揮了阻擊日軍的戰斗,打響了瓊崖抗戰的第一槍。不久部隊擴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任總隊長。
率部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取得了瓊山羅劉橋、羅板鋪伏擊戰,海口長林橋襲擊戰,那大圍攻戰等戰斗的勝利,先後開辟瓊文、美合、白沙等根據地,並挫敗了日偽軍的多次「掃盪」和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