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市起家務古遺址
Ⅰ 有誰知道 河北省 黃驊市 齊家務鄉 同居村的歷史由來
齊家務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載,明代燕王朱棣為奪皇位,在冀魯豫皖同政府軍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拉鋸戰,史稱「靖難之役」,民間叫「燕王掃北」。飽經戰亂、災荒,企盼安居樂業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發幫助政府軍抵抗燕軍。燕王的軍隊連連受挫,惹得燕王大怒,於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殘無人道地屠殺百姓,使得燕京以南「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然而在這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中,也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有一個村莊卻倖免於難,原來燕軍臨近之時,突降大霧,籠罩村莊,燕軍擦邊而過,村民慶幸,遂將村名改為「起家霧」,後演稱「齊家務」。這便是如今齊家務的由來,因此,這里也就成為了華北平原最古老的村莊之一,自然也造就了齊家務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延續了古老而淳樸的良好民風。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歷史積淀的福地上,古黃河在此涇流三百多年;大禹曾在此治水,疏竣九河;齊桓公拜將保邊、漢武帝東巡觀滄海、唐僖宗敬拜麻姑神、穆桂英卸甲等一段段古人軼事也在這里傳唱不衰。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則是這里的冬棗文化。在齊家務鄉聚館村,有一片千畝方圓的古冬棗林,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處最古老的原始冬棗林,林內古冬棗樹1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樹達198棵。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劉姓遷滄始祖洪公率四子二侄及其眷屬從山東省即墨縣移民北上,行至滄州東北部,飢渴難耐,忽見一片棗林,其棗大如蘋果,眾人分食,入口即酥,甘甜可口,頓覺神清氣爽,眾人認為是天降神賜的仙棗,遂在此立村,村名定為「聚館」。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鄉,途中吃到聚館冬棗,稱贊「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興縣,距聚館四十公里),命鄉民必種冬棗樹,以享人間美味,後逐步傳入山東等地。明孝宗皇後張氏,弘治帝原配(公元1470—1505年),滄縣興濟人。弘治三年,為治水患,張皇後詔諭胞弟張鶴齡、張延齡督辦疏浚減河,時人稱為「娘娘河」。「娘娘河」橫穿齊家務,途經乾符、隆庄、聚館、桃園等村,全長96公里。兩國舅督辦開挖興濟減河時,發現聚館冬棗,便令人採摘進獻皇帝皇後,冬棗一進宮便備受宮廷青睞,被弘治皇帝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當即欽定為「貢品」,年年來朝。此制一直沿襲至清,冬棗也由此成為「貢棗」。而民間關於冬棗的美麗傳說更是不勝枚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冬棗文化。如今,聚館原始冬棗林不僅做為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場所,每年大批的遊客徜徉於此,探尋歷史古跡,聆聽美麗傳說,品味冬棗文化,沉浸其中,愉悅心靈。
Ⅱ 黃驊市齊家務有配汽車鑰匙的嗎
如果不是非常復雜的車匙,一般小攤都可以的
Ⅲ 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二麻沽會拆遷嗎
這個目前還在計劃中,還沒那塊,可以當地的街道直接問下
估計是這個回是還需要一段時間,最少出通知答還要有四五個月的樣子
最好是可以到當地的相關部門的網站問下最好了
這個上面可能你問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畢竟這個上面的影響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開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備的了,以及以後的一個房子規劃
等等,要運籌帷幄,到時候受手訪腳亂就不好了。
Ⅳ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鑫家園有房產證嗎
這個具體的你去當地房管局查一下就能看到了。或者如果當地的網站比較先進的華在網上也能查到。
Ⅳ 2020年黃驊市齊家務同居西村搬遷嗎
說的這個地方他不會全部的村民都搬遷,因為只有拆遷的時候才需要搬全村搬遷。一般情況下只會有幾戶人家搬遷。
Ⅵ 黃驊市齊家務鄉公安局電話
這是黃驊市公安局的電話,你可以打電話咨詢齊家務鄉派出所的電話。
(0317)5322367 也可以打0317-110咨詢。
Ⅶ 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鄉李村小學六年級於晴考試分數查詢
265.5,考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