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西遊記
1. 湘劇的詳細介紹
湖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以長沙、湘潭為活動中心,一度被稱作「長沙湘劇」,兼唱有高腔、低牌子、崑曲、亂彈四種聲腔。 湘劇的劇目豐富。大小劇目達1155個。其中高、亂聲腔的劇目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劇的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高腔的「四大連台」和「六大記」,是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性劇目。「四大連台」為《封神傳》、《目連傳》、《西游記》、《精忠傳》,每本可連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記」為《金印記》、《投筆記》、《白兔記》、《拜月記》、《荊釵記》、《琵琶記》。亂彈的「八大連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則是經常演出並為觀眾所熟悉的劇目。湘劇傳統劇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創作的《龍舟會》和楊恩壽創作的《坦園六種曲》,其中《桂枝香》、《再來人》兩出為清代劇評家吳梅所推崇;《桃花源》、《麻灘驛》、《理靈坡》三出取材於湖南地方的歷史和民間傳說,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湘劇的豐富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上演劇目由兩百多個增至四百多個,並及時搶救了行將失傳的劇目三百二十多個。重點加工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撥火棍》、《水牢記》、《金丸記》、《玉簪記》、《黃飛虎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個劇本,《拜月記》、《生死牌》拍攝成舞台藝術片。湘劇的高腔源於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人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弋陽腔在傳人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台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後者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崑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崑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八年間的江賓谷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崑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崑曲傳入長沙的時間。高、昆同台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崑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崑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台。光緒三十一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崑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崑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弔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自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台上開始出現了高、亂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由於高、亂同台,得以互相借鑒,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四十八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二十四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劇流入長沙。四年後,又有十八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台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綜觀以上的湘劇四種聲腔的衍變,大體可以斷定,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歷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間大多以唱高腔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間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崑曲為主的大普慶班,瀏陽、醴陵一帶則出現由九人組成的"案堂班"(見乾隆《醴陵縣志》「風俗」條)。當時。長沙、湘潭已經修建老郎廟,並於乾隆末年設九麟科班。道光年間成立以亂彈為主的仁和班。同治、光緒年間,班社蓬勃興起,至宣統元年(1909),長沙城內有仁和、慶華、春台、仁壽、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慶和等班,瀏陽有清勝班,寧鄉、益陽有大觀班和福林班,至建國前夕,湖南全省湘劇班社達二十一個,藝人一千二百多人。自道光年間起,至建國前夕,所建立的科班達二十八個,開科六十多期,分布於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道光後期起科的五雲科班開科最長,經歷數十年,培養藝人四百多名。其後較有影響的有三元、華興等科班。1920年後設立的福祿、九如、福喜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組織,開科長達十餘年。 湘劇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有劇目千餘個,內容豐富:有來自北雜劇的劇目,如《單刀會》、《誅雄虎》、《回回指路》等;有來自早期弋陽腔的劇目,如《目連傳》等;有來自弋陽腔和青陽腔的劇目,如《琵琶記》、《白兔記》、《金印記》等;還有大量《三國》、《水滸》、《楊家將》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劇目。經演出實踐的消長更迭,現有傳統劇目六百八十二個,其中彈腔劇目有五百個以上,高腔劇目近一百個,低牌子劇目保存在連台大本戲中的有二百多折,但獨立單出的則為數不多,崑腔及雜曲小調劇目亦少。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涌現出一大批宣傳革命和抵抗侵略的創作劇目,最有代表性的是《刺恩銘》、《廣州血》、《東北一角》、《血濺沈陽城》和改編的《新會緣橋》、《旅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增加了很多新的劇目,來源有:一、移植劇目,如《白毛女》、《血淚仇》、《陳三五娘》、《生死牌》》等;二、改編整理傳統劇目,如《拜月記》、《追魚記》、《百花公主》、《金丸記》等;三、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劇目,如《文天祥》、《巴蔓子》、《園丁之歌》、《郭亮》、《湘潮》、《金家三隻鳳》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田漢在長沙舉辦戰時歌劇訓練班,曾經先後組成七個湘劇抗敵宣傳隊,在湘南和廣西桂林一帶活動。抗日戰爭中,羅裕廷、吳紹芝、陳紹益等不少湘劇著名演員死於戰火中。湘劇業余組織名「社」,又稱「票房」,以清光緒初年在長沙成立的「南雅社」最早;稍後的「閑吟社」則較健全,曾刊印《湖南戲考》、《戲源復活》兩種刊物,並搜集校正湘劇傳統劇本三十餘集,劇目四百多個。湘潭亦有「如意堂」等業余演出組織。建國初,湖南軍區洞庭湘劇工作團成立,1960年,改建為湖南省湘劇院,長沙、湘潭、益陽、茶陵、株洲等地也分別建立了湘劇專業演出團體。1969年湖南省湘劇院曾並入湖南省湘劇團,1980年恢復原建制。 湘劇由於長期在省會長沙演出,視野比較開闊,藝術交流相對也多於本省的其他兄弟劇種,因此表演藝術上的革新得風氣之先。加之省會長沙人文薈萃,觀眾文化水平較高,在清同治、光緒以後,文化人對湘劇頗為關注,如王先謙、王閻運、楊恩壽等,對劇目、表演多有評論。特別是晚清和民國期間,長沙的湘劇藝人受新文化思潮的影響,藝術上保守思想比較少,因此湘劇有一批經常上演的折於戲,表演上提高比較快,達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目前由於現代文化的沖擊,湘劇與觀眾的關系越來越淡薄,加上資金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湘劇的生存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值得有關方面加以關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湘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耿彪的女兒耿瑩歷任過什麼職
耿瑩(1939.12—)女, 湖南醴陵人,原國務院副總理耿飈之女。中國畫研究院醫生兼從事繪回畫創作答。作品入選全國美展。作品有《聽琴》、《文姬歸漢圖》、 《游園驚夢》等。
耿瑩女士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後代,她是一位畫家、社會活動家、靈山世界公益論壇發起人。她常說是上一代人的熏陶,鑄就了她堅韌的性格和敢想敢為的闖勁。多年的藝術經歷使她與華夏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這種時間與經歷凝集而成的厚重,讓年近七旬的她堅毅的選擇了一條執著於追尋探索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為理想的人生道路。
華夏文化博大而精深,正是華夏的文明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剛柔並濟、果斷、凝靜、胸懷浩瀚的品質,使之多個民族和諧相融,歷經數千年演繹著知性人生,啟動著未來的每個瞬間,才有今天的自強不息。
3. 湖南劇種有哪些
湖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以長沙、湘潭為活動中心,一度被稱作「長沙湘劇」,兼唱有高腔、低牌子、崑曲、亂彈四種聲腔。
湘劇的劇目豐富。大小劇目達1155個。其中高、亂聲腔的劇目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劇的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高腔的「四大連台」和「六大記」,是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性劇目。「四大連台」為《封神傳》、《目連傳》、《西遊記》、《精忠傳》,每本可連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記」為《金印記》、《投筆記》、《白兔記》、《拜月記》、《荊釵記》、《琵琶記》。亂彈的「八大連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則是經常演出並為觀眾所熟悉的劇目。
湘劇傳統劇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創作的《龍舟會》和楊恩壽創作的《坦園六種曲》,其中《桂枝香》、《再來人》兩出為清代劇評家吳梅所推崇;《桃花源》、《麻灘驛》、《理靈坡》三出取材於湖南地方的歷史和民間傳說,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湘劇的豐富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上演劇目由兩百多個增至四百多個,並及時搶救了行將失傳的劇目三百二十多個。重點加工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撥火棍》、《水牢記》、《金丸記》、《玉簪記》、《黃飛虎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個劇本,《拜月記》、《生死牌》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湘劇的高腔源於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人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弋陽腔在傳人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台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後者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崑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崑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八年間的江賓谷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崑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崑曲傳入長沙的時間。高、昆同台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崑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崑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台。光緒三十一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崑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崑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弔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自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台上開始出現了高、亂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由於高、亂同台,得以互相借鑒,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四十八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二十四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劇流入長沙。四年後,又有十八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台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綜觀以上的湘劇四種聲腔的衍變,大體可以斷定,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歷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間大多以唱高腔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間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崑曲為主的大普慶班,瀏陽、醴陵一帶則出現由九人組成的"案堂班"(見乾隆《醴陵縣志》「風俗」條)。當時。長沙、湘潭已經修建老郎廟,並於乾隆末年設九麟科班。道光年間成立以亂彈為主的仁和班。同治、光緒年間,班社蓬勃興起,至宣統元年(1909),長沙城內有仁和、慶華、春台、仁壽、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慶和等班,瀏陽有清勝班,寧鄉、益陽有大觀班和福林班,至建國前夕,湖南全省湘劇班社達二十一個,藝人一千二百多人。自道光年間起,至建國前夕,所建立的科班達二十八個,開科六十多期,分布於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道光後期起科的五雲科班開科最長,經歷數十年,培養藝人四百多名。其後較有影響的有三元、華興等科班。1920年後設立的福祿、九如、福喜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組織,開科長達十餘年。?
湘劇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有劇目千餘個,內容豐富:有來自北雜劇的劇目,如《單刀會》、《誅雄虎》、《回回指路》等;有來自早期弋陽腔的劇目,如《目連傳》等;有來自弋陽腔和青陽腔的劇目,如《琵琶記》、《白兔記》、《金印記》等;還有大量《三國》、《水滸》、《楊家將》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劇目。經演出實踐的消長更迭,現有傳統劇目六百八十二個,其中彈腔劇目有五百個以上,高腔劇目近一百個,低牌子劇目保存在連台大本戲中的有二百多折,但獨立單出的則為數不多,崑腔及雜曲小調劇目亦少。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涌現出一大批宣傳革命和抵抗侵略的創作劇目,最有代表性的是《刺恩銘》、《廣州血》、《東北一角》、《血濺沈陽城》和改編的《新會緣橋》、《旅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增加了很多新的劇目,來源有:一、移植劇目,如《白毛女》、《血淚仇》、《陳三五娘》、《生死牌》》等;二、改編整理傳統劇目,如《拜月記》、《追魚記》、《百花公主》、《金丸記》等;三、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劇目,如《文天祥》、《巴蔓子》、《園丁之歌》、《郭亮》、《湘潮》、《金家三隻鳳》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田漢在長沙舉辦戰時歌劇訓練班,曾經先後組成七個湘劇抗敵宣傳隊,在湘南和廣西桂林一帶活動。抗日戰爭中,羅裕廷、吳紹芝、陳紹益等不少湘劇著名演員死於戰火中。湘劇業余組織名「社」,又稱「票房」,以清光緒初年在長沙成立的「南雅社」最早;稍後的「閑吟社」則較健全,曾刊印《湖南戲考》、《戲源復活》兩種刊物,並搜集校正湘劇傳統劇本三十餘集,劇目四百多個。湘潭亦有「如意堂」等業余演出組織。建國初,湖南軍區洞庭湘劇工作團成立,1960年,改建為湖南省湘劇院,長沙、湘潭、益陽、茶陵、株洲等地也分別建立了湘劇專業演出團體。1969年湖南省湘劇院曾並入湖南省湘劇團,1980年恢復原建制。
湘劇由於長期在省會長沙演出,視野比較開闊,藝術交流相對也多於本省的其他兄弟劇種,因此表演藝術上的革新得風氣之先。加之省會長沙人文薈萃,觀眾文化水平較高,在清同治、光緒以後,文化人對湘劇頗為關注,如王先謙、王閻運、楊恩壽等,對劇目、表演多有評論。特別是晚清和民國期間,長沙的湘劇藝人受新文化思潮的影響,藝術上保守思想比較少,因此湘劇有一批經常上演的折於戲,表演上提高比較快,達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
目前由於現代文化的沖擊,湘劇與觀眾的關系越來越淡薄,加上資金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湘劇的生存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值得有關方面加以關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湘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南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起源於清乾隆、嘉慶...雲南花燈來歷 雲南花燈來自中原,起源於明朝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贛南客家搖籃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贛南採茶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湖南花鼓戲,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民間歌舞到對子花鼓直到能夠演出一整本大戲這樣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湖南花鼓戲曲調的發展,是採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素材,發展成為幾個基本曲調應用於有簡單情節的的戲劇之中,後由於戲劇情節的復雜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變成了有各種不同節奏的、能表現各種不同情感的、分別適用於男聲或女聲演唱的曲牌。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說,前輩花鼓戲藝人(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一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曲調。並且相傳了一套曲調發展的手法,他們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概括:如「變手法」、「改尾巴」、「換骨頭」、「翻上去」、「落下來」、「把板眼扯爛或擠攏」等,實際上就是通過轉調、變調、改變調式、音程移位、節奏擴展或者壓縮等手法,來創造、豐富了花鼓戲曲調。所謂「變手法」,是轉調與變奏的結合;「改尾巴」、「換骨頭」是改變調式和骨幹音;「翻上去」、「落下來」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爛或擠攏」就是節奏擴展或壓縮。同時,他們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間音樂和其它劇種的音樂,為後代留下了寶貴財富。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過去,由於花鼓戲遭受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於山歌及民歌。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於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於師道音樂,所以,也稱師公腔。川調、打鑼腔、洞腔,統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復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弦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湖南花鼓戲從勞動人民群眾中來,豐富了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
4. 湖南省醴陵市三國戰記高手
有一個一起玩的團隊:
外號,八年別:三國戰記和西遊記系列全部精通,億幣通關。
外號,專專業趙雲別:趙屬雲打法犀利,酷愛武將爭霸系列游戲,白張,諸葛,正趙雲,素衣趙雲,都能過真英雄。
外號,光頭哥哥:八年別調教出的一虎B,只玩諸葛亮,最擅長與他人合作,搶血等。
外號,技校老表:短暫3個月時間,在輕舞飛揚地獄式訓練三國戰記,至此,達到,趙雲,馬超,諸葛亮,黃忠一幣通關的實力。
外號,胖胖老表:四中學生,趙雲玩的很虎。
外號,大人老表:專業馬超配合趙雲選手。
外號,眼鏡哥哥:八年別的超級好友,網吧游戲職業代練高手,三國戰記全人物都能一幣通關。
5. 求湖南至九寨溝重慶成都貴州最佳旅遊線路
長沙出發,旅遊線路如下:
第一日:長沙黃花機場出發,約3小時至成都,建議早晨的飛機,中午到。
午餐後游覽寬窄巷子。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這里承載著老成都美好記憶,包容、從容、閑適、自在,也應了這句話——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之後前往武侯祠隔壁的川西名俗文化古街——錦里一條街游覽,體驗當年老成都的生活方式和狀態,這里有皮影戲,吹糖人,各色小吃,穿越古典文化,領略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晚餐後入住酒店。
第二日:成都至九寨溝
早餐後,前往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全程418km,車程約7-8小時)沿岷江河谷而行,沿途觀賞高山峽谷風光,可車觀512特大地震遺跡,路過震中——映秀、汶川新城親眼目睹大自然的無窮威力,親身體驗震後四川,震後汶川翻天覆地的變化。抵達九寨溝溝口後入住酒店。
第三日:游覽九寨溝
早餐後,乘車前往九寨溝,換乘環保觀光車進入九寨溝游覽,全天漫遊九寨童話世界,游覽諾日朗瀑布、樹正群海、長海、五彩池、珍珠灘、五花海、箭竹海、熊貓海等景點。九寨溝是由翠海、疊瀑、彩林、煙雲、雪峰以及奇異多彩的藏族風情組成格調自然且風韻獨具的仙境。午餐可自費在溝內諾日朗餐廳用餐。九寨溝的景觀主要分布在樹正溝、日則溝、則查窪溝三條主溝內,這三條溝略似"丫"字形。景區內有九寨溝最寬、最高、最雄偉壯觀的三大瀑布;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熊貓海瀑布,景區內共有一百多個高山湖泊及數十處高低不一的流泉飛瀑等景觀。最美最奇特的是九寨溝的水,清冽透底,變幻無窮。晚上還可自費參加獨具藏羌風情的:藏羌歌舞晚會。(溫馨提示:九寨溝景區內建議備好乾糧。)傍晚時分,九寨溝黃龍機場登機,前往重慶,建議住解放碑一帶。
第四日:重慶一日游
早餐後,乘輕軌到磁器口古鎮,這個當年熱鬧的水陸碼頭,踩踩青石板路,品嘗當地的美食小吃,找個茶館坐坐,感受下老重慶的風土人情。古鎮有十幾條街巷,兩旁邊都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在這里感受「老重慶」。古鎮不大,根據指示牌步行游覽完全沒有問題。 鍾家院、通家院等是古鎮中典型的川東山地民居,值得一看。鎮上的寶輪寺,有千年歷史,可以敬香祈福。街邊還有不少茶館,找一家坐坐,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喝茶的同時,有機會欣賞到當地的民間藝術,如:川劇坐唱、四川清音等。 古鎮內能夠品嘗到很多當地的美食和小吃。毛血旺、千張皮和椒鹽花生是鎮上的「美食三絕」。更出名的是「陳麻花」。 古鎮距離歌樂山的白公館、渣滓洞不算遠,可以一並遊玩。
在古鎮用過午餐後,乘輕軌至長江索道附近,步行至長江索道入口,乘長江索道。長江客運索道,已經成為了遊客在山城的必游項目。索道起於渝中區長安寺(新華路),橫跨長江至南岸區的上新街(龍門浩)。乘上索道,滑向江對岸,一路可見近在咫尺的鋼筋森林、長江以及江北南岸區的風光。
出索道後,步行至解放碑步行街。這里是重慶最繁華的商業圈,這里百貨公司、酒飯店數量眾多,是購物、美食和走走逛逛的好去處,更是打望重慶美女的絕佳去處。步行街位於渝中區,以解放碑為中心,包括周邊的民權路、鄒容路和八一路等處。 商場多,小吃多,美女多,是步行街「三多」。你在這里可以逛逛「高大上」的美美時代百貨、大都會廣場,也有比較平民的重慶百貨大樓和太平洋百貨;在步行街上你幾乎能吃到所有的重慶美食和小吃,這里有八一路好吃街,便宜又好吃的酸辣粉、山城小湯圓和抄手都能在這里找到。而當你步行街上閑逛時,沒走幾步,就會有一位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的重慶美眉從你身邊閃過。 作為重慶甚至是中國西部地區最繁華的商業街,無論你是「白富美」,還是「屌絲」;無論你是重慶本地人,還是來重慶的遊客,在步行街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步行街上的解放碑,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步行街附近還有能仁寺、羅漢寺等景點。
這里逛半天,足足可以。近傍晚時分,步行至洪崖洞。這是逛山城老街、觀賞兩江風光、品嘗當地美食的好去處。商業街位於渝中區滄白路,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以具有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為主體,依山就勢,沿江而建。 洪崖洞由紙鹽河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風情街、盛宴美食街及異域風情城市陽台四部分組成,以最具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為主體,依山就勢,通過分層築台、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築手法,把這一片建築匯聚在一起,夜晚時候燈火通明,堪稱山城一景。 走進洪崖洞,兩邊都是密集的吊腳樓。從腳下的沿江路到頂層的滄白路有11層之多。隔層功能不同,有餐館、有小吃街、有酒吧咖啡廳,也有土特產商鋪。頂層既是異域風情城市陽台,可乘坐電梯直達。站在觀景平台上,可遠觀兩江交匯,風光極佳。旁邊還有烽火牆和青銅塑造的大炮,著名的海盜酒吧,都讓人流連忘返。
如果還有精力,可以逛完這里後,再去乘坐游輪,夜遊重慶。「兩江游」巧妙地將重慶的山水與聞名天下的重慶夜景相結合,乘遊船夜遊兩江,猶如在星河中暢游,兩岸燈火通明,星月華燈倒影水中,江水悠悠,江風輕拂,清茶淡酒,一洗世間煩惱。 不覽夜景,未到重慶。山城夜景,早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有名氣,被時任巴縣知縣王爾鑒,列為巴渝十二景之一。
第五日,重慶飛貴陽,簡單休整後,游黔靈山公園和甲秀樓,然後至黃果樹景區。
黔靈山位於貴陽市,由弘福寺、黔靈湖、三嶺灣等六個區域組成。山清林密湖水清澈,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娛樂休閑為一體,自古即是貴陽市著名的旅遊勝地,號稱「黔南第一山」。
甲秀樓是貴陽的標志性建築,它始建於明代,坐落於市區內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上,是一座三層的木質閣樓。甲秀樓是第一次來貴陽的遊客必去的景點,這里的夜景也非常漂亮,樓旁同樣建於明代的翠微園也可一並游覽。
然後乘車前往前往黃果樹景區。那裡有樹、有竹、有水、有橋、有石、有洞、有瀑布,空氣清新,天然寂靜。在黃果樹景區入住,做休整。准備第二天的遊玩。
第六日:游覽黃果樹景區。
黃果樹瀑布。自然的風景,自在的黃果樹,每立方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8萬個,空氣清新,天然氧吧,「空氣罐頭」讓您大快朵頤!
天星橋風景區。「腳下踏的石頭上都刻著日期,這叫「數生步」,一步一塊石頭,一塊石頭是一天, 這里可有365塊形態各異的石頭呢。只見每個人都邊走邊看著腳下的石頭,尋找自己的生日,在自己生日的那塊石頭上留個影或許個願!
陡坡塘瀑布。游覽《西遊記》片尾取景地——【陡坡塘瀑布】。黃濁的河水翻壩跌落,摧王搗冰,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瀑布左側的鈣華堆積而成的洞穴,在巨量洪水經過時產生奇特的汽笛效應,發出低沉渾厚的吼叫聲,怪不得人們把陡坡塘瀑布稱為「吼瀑」。陡坡塘瀑布的另一特色是在瀑下發育很寬闊平坦的灘面。灘面上遍布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小碧潭,碧潭淺者只有數十厘米,深者可達數米。碧潭中藏有魚蝦,引來無數野鴨、鴛鴦戲水捕食,為瀑布增添了一道風景線。
游覽完後,乘車回貴陽休息。
第七日:貴陽出發,乘車前往凱里市的【西江千戶苗寨】。
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蔚為壯觀。這個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的聚居群,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建築、那裡的人們,所有的所有,心嚮往之。
西江千戶苗寨。居住在這里的苗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在長期工作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 苗寨以青石板路串連,沿著村中小路來到苗寨高處的「采歌堂,可欣賞最地道的傳統民族歌舞表演。
午餐可以體驗特色長桌宴。西江最盛大的待客儀式,熱情好客的苗族姑娘會為您講解苗寨的餐桌禮儀,什麼是攔門酒,什麼是高山流水,苗歌有多動聽,等待您親自去體會揭秘。
這里遊玩一天足足有餘。入夜,您可以自行登上觀景台,俯瞰西江,千戶苗家的燦爛燈火如繁星璀璨,甚為壯觀。讓美麗回答一切,西江千戶苗寨。
第八日:凱里(西江)出發,前往荔波
苗寨的清晨,更是讓人心醉,靜謐,祥和。遠處的山上霧氣繚繞,彷彿仙境一般。您可以早起,自由的呼吸一下大自然的饋贈,一定能成為您的回憶!早起出發,前往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
荔波森林覆蓋率達95%,負氧離子含量為每平米6萬個,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態系統,被喻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荔波小七孔景區。小七孔風景區位於荔波縣城南部30餘公里的群峰之中,全長7公里,景區響水河上橫跨著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橋,故而得名。景區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為一體,秀美幽靜,加上濃郁的土家和瑤族風情,使得小七孔景區名聲大震。
傍晚,前往荔波縣城,入住。
第九日:游覽荔波大七孔景區
大七孔景區以峽谷為奇。遊人在大七孔橋旁登舟,溯流而上便進入「天神峽谷」。但見兩岸峭壁聳立、危崖層疊,絕壁上附著朵朵鍾乳、層層翠林,宛若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舟行約2公里,有高60米、孔寬20米的天生橋矗立於花草樹木叢中,一道奔騰不息的瀑布映襯上面的"橋"身,靜中生動,靜內出聲。過天生橋,地下湖又是一番神秘,使遊人驚喜不已。 大七孔景區以原始森林、奇峰溶洞、峽谷伏流為主要景觀,驚險神奇,氣勢磅礴,令人激情澎湃。主要景點有大七孔橋、夢塘、恐怖峽、天生橋、妖風洞、地莪峽、水神河、二層河、笑天河、龍頭山、清水塘等,尤其是妖風洞、恐怖峽、地峨宮等景點,極富驚險性、神秘性、奇特性。
下午乘車返回貴陽。
貴陽登機,返回長沙。
6. 《西遊記》人物中最無能的是誰
《西遊記》師徒四人中,八戒常常被悟空欺負。最常聽的就是悟空說“你這獃子”,表面上看似乎悟空和八戒關系不和。沙僧在電視劇中是一個憨厚老實的形象,但在吳承恩原著中悟空一直記恨沙僧,不信我們來看原著!
師徒四人
沙僧在《西遊記》中戲份不多,給人以忠厚老實的形象。有時候“老實人”的性格真的有點可氣。無論是悟空受冤被唐僧趕走,還是悟空數落八戒是“獃子”,沙僧永遠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悟空與沙僧
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不少人也都扮演著沙僧一樣“旁觀者”的角色,他們不關心世事,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當然,這樣的人不會惹麻煩,他們是“老好人”,但與此同時也很難被人真心對待!
7. 湖南劇種有哪些
湖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以長沙、湘潭為活動中心,一度被稱作「長沙湘劇」,兼唱有高腔、低牌子、崑曲、亂彈四種聲腔。
湘劇的劇目豐富。大小劇目達1155個。其中高、亂聲腔的劇目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劇的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高腔的「四大連台」和「六大記」,是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性劇目。「四大連台」為《封神傳》、《目連傳》、《西遊記》、《精忠傳》,每本可連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記」為《金印記》、《投筆記》、《白兔記》、《拜月記》、《荊釵記》、《琵琶記》。亂彈的「八大連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則是經常演出並為觀眾所熟悉的劇目。
湘劇傳統劇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創作的《龍舟會》和楊恩壽創作的《坦園六種曲》,其中《桂枝香》、《再來人》兩出為清代劇評家吳梅所推崇;《桃花源》、《麻灘驛》、《理靈坡》三出取材於湖南地方的歷史和民間傳說,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湘劇的豐富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上演劇目由兩百多個增至四百多個,並及時搶救了行將失傳的劇目三百二十多個。重點加工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撥火棍》、《水牢記》、《金丸記》、《玉簪記》、《黃飛虎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個劇本,《拜月記》、《生死牌》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湘劇的高腔源於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人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弋陽腔在傳人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台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後者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崑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崑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八年間的江賓谷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崑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崑曲傳入長沙的時間。高、昆同台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崑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崑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台。光緒三十一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崑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崑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弔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自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台上開始出現了高、亂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由於高、亂同台,得以互相借鑒,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四十八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二十四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劇流入長沙。四年後,又有十八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台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綜觀以上的湘劇四種聲腔的衍變,大體可以斷定,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歷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間大多以唱高腔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間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崑曲為主的大普慶班,瀏陽、醴陵一帶則出現由九人組成的"案堂班"(見乾隆《醴陵縣志》「風俗」條)。當時。長沙、湘潭已經修建老郎廟,並於乾隆末年設九麟科班。道光年間成立以亂彈為主的仁和班。同治、光緒年間,班社蓬勃興起,至宣統元年(1909),長沙城內有仁和、慶華、春台、仁壽、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慶和等班,瀏陽有清勝班,寧鄉、益陽有大觀班和福林班,至建國前夕,湖南全省湘劇班社達二十一個,藝人一千二百多人。自道光年間起,至建國前夕,所建立的科班達二十八個,開科六十多期,分布於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道光後期起科的五雲科班開科最長,經歷數十年,培養藝人四百多名。其後較有影響的有三元、華興等科班。1920年後設立的福祿、九如、福喜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組織,開科長達十餘年。
8. 醴陵會真山風景區
我在醴陵二十年都沒聽說過還有這樣一個風景區。
9. 找一下各種戲劇
贛劇 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弋陽腔曲調高亢,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就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腔顯著特色是"一唱眾和",以打擊樂和絲、竹、弦、管等樂器配樂伴奏,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氣質。
弋陽腔又通稱為高腔,氣氛熱烈,它的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深受廣大勞動群眾的歡迎。
弋陽腔的腳色分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結構最初採用曲牌聯套體,演出時僅輔以鑼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員一人演唱,數人接腔,形成極富特點的"徒歌、幫腔"演唱方式。
湘劇
湘劇的劇目豐富。大小劇目達1155個。其中高、亂聲腔的劇目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劇的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高腔的「四大連台」和「六大記」,是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性劇目。「四大連台」為《封神傳》、《目連傳》、《西遊記》、《精忠傳》,每本可連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記」為《金印記》、《投筆記》、《白兔記》、《拜月記》、《荊釵記》、《琵琶記》。亂彈的「八大連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則是經常演出並為觀眾所熟悉的劇目。
湘劇傳統劇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創作的《龍舟會》和楊恩壽創作的《坦園六種曲》,其中《桂枝香》、《再來人》兩出為清代劇評家吳梅所推崇;《桃花源》、《麻灘驛》、《理靈坡》三出取材於湖南地方的歷史和民間傳說,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湘劇的豐富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上演劇目由兩百多個增至四百多個,並及時搶救了行將失傳的劇目三百二十多個。重點加工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撥火棍》、《水牢記》、《金丸記》、《玉簪記》、《黃飛虎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個劇本,《拜月記》、《生死牌》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湘劇的高腔源於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人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弋陽腔在傳人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台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後者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崑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崑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八年間的江賓谷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崑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崑曲傳入長沙的時間。高、昆同台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崑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崑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台。光緒三十一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崑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崑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弔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自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台上開始出現了高、亂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由於高、亂同台,得以互相借鑒,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四十八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二十四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劇流入長沙。四年後,又有十八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台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綜觀以上的湘劇四種聲腔的衍變,大體可以斷定,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歷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間大多以唱高腔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間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崑曲為主的大普慶班,瀏陽、醴陵一帶則出現由九人組成的"案堂班"(見乾隆《醴陵縣志》「風俗」條)。當時。長沙、湘潭已經修建老郎廟,並於乾隆末年設九麟科班。道光年間成立以亂彈為主的仁和班。同治、光緒年間,班社蓬勃興起,至宣統元年(1909),長沙城內有仁和、慶華、春台、仁壽、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慶和等班,瀏陽有清勝班,寧鄉、益陽有大觀班和福林班,至建國前夕,湖南全省湘劇班社達二十一個,藝人一千二百多人。自道光年間起,至建國前夕,所建立的科班達二十八個,開科六十多期,分布於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道光後期起科的五雲科班開科最長,經歷數十年,培養藝人四百多名。其後較有影響的有三元、華興等科班。1920年後設立的福祿、九如、福喜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組織,開科長達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