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黑松嶺遺址
㈠ 臨潭縣的風景名勝
冶海冰圖
冶海冰圖是指天池冶海冬日結冰後冰面呈現的奇異現象。冶海在臨潭縣冶力關鎮北7公里處,當地漢族群眾稱常爺池,藏族群眾稱常阿瑪周措,是海拔2610米的山峽堰塞淡水湖。當地群眾因其神奇而奉其為神湖。冰圖是她多種神奇現象之一。
朵山玉筍
朵山玉筍景觀在臨潭縣新城鎮北朵山之上,朵山又稱大石山。其景是在朵山饅頭形主峰東側山坡上,突生出一獨立石柱,高約120米,直徑40餘米,呈上下同徑的圓柱形,全由灰白色石灰岩構成。近觀聳然直立,如劍刺天,遠視如玉筍破土而出,所以稱其為朵山玉筍。
石門金鎖
石門金鎖位於臨潭縣石門鄉與卓尼縣洮硯鄉相鄰的洮水岸邊,這里有一石峽,長約250米,從岷縣徑直北流的洮河在這里結束開闊的步履,沖入石門大峽谷。峽谷東西兩岸矗然如削的峭壁如兩扇似啟非啟的石門扇,石門前有一半島形台地,上建有廟宇一座,從南向北順洮水流向瞻望峽口,廟宇形如掛在石門上的金鎖,給人以鎖猶在,門半啟,洮水破門而北去的俏然景觀。崖上有腳印痕跡數處,傳說是大禹用腳所踢而成,刀削處為大禹持斧劈成,而金鎖之下洮水緩流,清澈碧透,與下游浪高湍急的九甸峽相比,別具風味。
洮水流珠
洮水流珠是指洮河冬日凍冰如珠,隨河漂浮形成的奇觀。因洮河在東流北回中分南、北兩股,流往臨潭術布、洮濱、陳旗、石門、羊沙五鄉地域,故將洮河沿岸各地均稱為地域景色的洮水流珠名勝,也攬入洮州八景之一。
迭山橫雪
橫亘於臨潭南部的迭山長年積雪,登高遠眺,無論春夏秋冬皆能觀賞的遠山雪景。迭山就是橫亘於古洮州與迭州之間,分劃甘南地區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岷山山脈。由於此山脈東西走向,海拔多在4000-4500米以上,峰頂和山陰處多年積雪,四季不化,正好面對洮州方位。
黑嶺喬松
黑嶺喬松景觀在臨潭縣三岔鄉西北的黑松嶺。這是臨潭大地現存其名,已無其景的消亡之景。據《洮州廳志地理名勝》記載,這里原是一處洮水流域的原始森林,緣山長滿密密麻麻、經圓過度、高達十幾丈的雲杉、冷杉等松柏喬木,山高林密,洮岷驛道穿林而過,十分壯觀,隨有黑嶺喬松之景譽。經百年人為破壞,喬木盪然無存,只留禿嶺憑吊。
玉兔臨凡
玉兔臨凡景觀在臨潭中部的新城鎮北的兔兒石山。這是一處純天然的景觀。是在一道山脊上,由裸露的灰色石灰岩構成的一前一後兩座兔形山峰,傍地追逐,撲朔迷離,頭軀耳鼻無一不形肖神似。相傳這是月宮玉兔,因難耐天上的空寂廣寒奔逃人間,被嫦娥點化成石。觀其景聽其說,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外,使人深感天上人間 悲情何以如此相似。真是人神自古推嚴挹,蒼山無情鎖愁寒。
㈡ 秦嶺和大興安嶺有什麼不同
森林資源:
森林,是大興安嶺最雄厚的資源。這里是綠色的王國,在綿綿不盡的群山上,長滿了剛勁挺撥的興安落葉松、四季長青的樟子松、婷婷玉立的白樺、聳入雲天的山楊、西伯利亞冷杉及黑樺、柞樹、山榆、水曲柳、鑽天柳、蒙古櫟等,多達上百種。全區有林地面積達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林木總蓄積5.87億立方米,占黑龍江省總蓄積的26.6%,佔全國總蓄積的7.8%。
野生動植物資源:
「錦鱗在水,香菌在林,珍禽在天,奇獸在山」是對萬頃林海里繁衍生長的野生動植物的生動寫照。在這天然的動植物園里生息繁衍著馬鹿、駝鹿、黑熊、狍子、獐子、艾虎、雪兔、紫貂、猞利、榛雞、烏雞、野雉、鴛鴦、 黑嘴松雞等珍禽異獸330多種;水貂、水獺等名貴皮毛動物及鰉魚、大馬哈魚、哲羅、細鱗、鯰魚等名貴水產品80多種。這里生長的野生植物上千種,漫山遍野,色彩繽紛,花香飄逸。其中,有許多野生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已被人們逐漸所認識,並且列為經濟開發對象。在深山和林緣,還生長著一簇簇一串串野生漿果,諸如山葡萄、紅豆、都柿、稠李子、山丁子、刺玫果等。這里還有純天然無污染的山野菜和食用真菌。山野菜中以蕨菜、黃瓜香、金針菜、柳蒿芽、山韭菜和明葉菜居多,食用真菌木耳、蘑菇、猴頭和靈芝等等。
葯用植物資源:
大興安嶺共有葯用植物達300餘種,其中有全國重點普查葯材80餘種。有些是全國著名的地道葯材。如興安杜鵑、黨參、黃芪、鈴蘭、芍葯、貝母、五味子、百合、靈芝、刺五加、龍膽草等等。
礦產資源:
大興安嶺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盛產黃金,素有「金鑲邊」之稱。現已探明,大興安嶺金礦遍布全區,品位較高,除漠河、呼瑪而外,松嶺、阿木爾、韓家園等地均已開采,產量居黑龍江首位。煤炭儲量也非常豐富,礦區主要分布在漠河的霍拉河盆地,呼瑪的椅子圈和歐浦盆地以及十八站、松嶺等地。古蓮河露天煤田方園80平方公里,僅查4平方公里,儲量就達1.2億噸,開采前景十分可觀。此外,這里還蘊藏著銅、鐵、鋁、磷、鈦、鎢、 鋅、 鉬、鉛、石墨、玄武石、石灰石、油頁石、水晶石、大理石、稀土等30多種礦物質。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土地面積大,人均佔有多。全區土地總面積82,975公里,人均土地佔有量為15.28公頃,為全國人均佔有土地量的16.79倍;二是林地面積大,耕地面積少,人均佔有耕地少。全區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6.28%,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倍。耕地面積僅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54%,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人均佔有耕地1.25畝,比全國人均1.5畝少16.7%;三是未利用土地面積大,沼澤地面積多,開發潛力大。未利用土地中基本都是荒草地和沼澤地。其中約有一半左右不需改良工程或稍加排水工程改良即可開墾為農田,如果用作放牧或割草場,則大部分可利用。
水利資源:
大興安嶺地區境內江河縱橫,湖泊密布,全區有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78條,有黑龍江、呼瑪河、塔河、盤古河、阿木爾河、甘河、多布庫爾河共97條河流。各河流均有凌、夏兩個汛期和冬、春兩個枯水期。全區年徑流量149.1億立方米,水資源貯量為164億立方米,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8%,已開發利用的水資源3億立方米,開發利用率為1.83%。水能理論蘊藏量為78.04萬千瓦時,在黑龍江省居第二位。可開發的水電站址有39處,電站裝機容量為89.6萬千瓦時,年發電量為25.3億千瓦時。全區還有各類水利工程建築物115座,排水截流溝234.6公里,農田防護面積18萬畝。
大興安嶺位於中國的最北部,北部和西部以黑龍江為界,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50°05′01〃—53°33′25〃東經121°11′02〃—127°01′07〃南北長約365千米,東西寬約335千米,全區總面積為835萬公頃。
大興安嶺是中國的重點天然林區,大興安嶺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0.8——-4.3℃。全年降水量為438-530毫米,雨熱同季,其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氣溫低,溫度小,溫差大,無霜期短,年降水量的70?G集中在7-8月,早春乾旱。
大興安嶺的日較差最多可達20℃以上,平均大於17℃,並且春秋季(無明顯夏季)日照時數較長,最多可達19小時,平均在16小時左右,這些氣候特點,促使大興安嶺生長的黑木耳,耳片肥厚,色澤深,口感極佳,產品質量在中國乃至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大興安嶺黑木耳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利用森林撫育中的闊葉樹,截成1-1.5米的木段,或人造木段(塑料菌袋),進行人工接種後,放在林下和林間、草地,靠自然降水進行出耳管理,其特點是與自然條件下的木耳生長極為相似,屬於自然狀態下生長的天然食品。大興安嶺目前黑木耳的年產量可達100萬千克(干品),隨著市場的開發生產前景更為廣闊。
大興安嶺沒有任何重工業生產,即沒有嚴重的污染源,而且在835 萬公頃的地域上,森林面積就為643萬公頃,其餘的主要是河流、草地、居民區,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因此大興安嶺的黑木耳不僅品質優良,屬於天然食品和保健品。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相傳是春秋戰國時秦國的領地也是秦國最高的山脈遂命名為秦嶺。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海拔2,000~3,000米。北側斷層陷落。山體雄偉,勢如屏壁。《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也。」因此,它有「九州之險」的稱號。
陝西境內的秦嶺呈蜂腰狀分布,東、西兩翼各分出數支山脈。西翼的三支為大散嶺(海拔2819米)、鳳嶺(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東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為華山(海拔1997米)、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嶺與盆地相間排列,有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發育。秦嶺中段主體為太白山(海拔3767米)、鰲山(海拔3476米)、首陽山(海拔2720米)、終南山(海拔2604米)、草鏈嶺(海拔2646米)。山體橫亘,對東亞季風有明顯的屏障作用,是氣候上的分界線,又是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䴉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秦嶺南北的人文景觀亦各具特色。北面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里秦川",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人類農耕、定居,是中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秦嶺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寶(雞)成(都)鐵路經過的陳倉道、西安至寧陝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儻駱道、周洋道。在秦嶺北坡及關中平原南緣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及流傳著豐富的歷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及許多帝王陵墓群、周代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台、張良墓、蔡倫墓等古跡。位於西安市南40餘公里的終南山自古風景秀麗。《詩經·秦風》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代官紳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台、驪山等秀麗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餘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在秦嶺山脈西段有麥積山石窟,山體懸崖壁立,狀若積麥。自後秦時期開始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餘尊,壁畫1300餘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在秦嶺的高山密林里,還藏匿著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蝟、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群。擁有如此眾多的食草類動物,相信任何食肉動物在這里都不會為食物犯愁。於是,在現已查明豹、雲豹、豺、黃喉貂、豹貓等多種食肉動物的基礎上,動物學家一直沒有放棄在秦嶺尋找華南虎的希望。動物尚且如此,植物就更不用說了。古人雲:太白山上無閑草。秦嶺的植物不但花樣繁多,而且獨具特色。
秦嶺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原因究竟在哪裡呢?這要從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特點說起。在中國版圖正中央,秦嶺是自此向東最高的一座山脈,也是惟一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在地理學家眼裡,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裡,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這里交會、融合;在氣候學家眼裡,秦嶺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文學家眼裡,秦嶺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母親河,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秦嶺北部是渭河,黃河最大的一級支流;南部是漢江,長江最大的一級支流。中國大地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兩條河流上最大的一級支流,夾裹著這樣一座奇特的山脈。更確切地說,是這座博大精深的山脈養育出兩條具有非凡意義的河流。
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驕傲的古代文明,確得益於這樣一座朴實無華的由巨大花崗岩體構成的山脈。才會有十三朝帝都長安的繁華。美麗的漢中、安康、商洛就坐落在秦嶺山中。
秦嶺——淮河南北比較表
地區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緯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為主 以丘陵為主
氣候
一月平均氣溫 0℃以下 0℃以上
溫度帶 暖溫帶 亞熱帶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間, 800mm以上,雨季長,降水多,
雨季短,降水少,集中於夏季。 降水季節變化較小。
干濕狀況 半濕潤地區 濕潤地區
河流
流量 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 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長
結冰期 冬季結冰 冬季不結冰
農業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糧食作物 以小麥為主 以水稻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為主 以油菜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為主 以甘蔗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兩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秦嶺淮河一線——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
我們應該明確秦嶺淮河一線的走向,以及它作為我們南北分界線的重要條件是什麼。知道這條分界線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首先呢,它之所以成為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肯定是由於這條線兩邊的景觀有差異的原因吧。景觀有差異的因素很多,比如氣溫和降水,還有地形地勢等因素。一般的來說,不同區域的差異往往是來自於氣候造成的因素更多一些,比如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東部臨海地區降水多,內陸西部地區降水少等。不多說了,我們可以通過以上介紹來推斷,這條線必定是氣候的分界線了。由此,我們可以再通過氣候的差別來了解秦嶺和淮河分界線兩邊的氣溫、降水、干濕狀況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此氣候差異下的河流水文特點、農業狀況、土壤植被等差異。
通過相關的地理圖冊可以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東西走向的,並且是一月份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通過地,再加上冬天的時候,秦嶺能夠阻擋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擋潮濕的海風進入西北地區,導致這條線的南北地區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分界線了。
秦嶺和淮河分界線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帶,一月0度等溫線以北的一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為暖溫帶。一月0度等溫線以南一月的平均氣溫在0度以上,為亞熱帶。
2、 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根據降水量的不同區分。
3、 河流情況有明顯差異的分界線
根據兩邊河流是否有結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運等差異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線
根據兩邊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等為主,南方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以及北方黑土為主,南方紅土為主等特點得出。
5、 農業生產有差異的分界線
北方農業以旱地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兩熟,小麥玉米為主;南方水田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麥為主等等差異。
秦嶺國家植物園位於西安市周至縣,距市中心76Km。總規劃面積458Km2,其中中心區262Km2,規模為世界第一。秦嶺國家植物園總投資概算為13.8億元,一期工程投資5.3億元。主要功能是科學研究、科學教育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
㈢ 從西安到甘肅臨潭縣的最新路線怎麼走
歷史沿革概述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台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里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斗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姜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縣巨家塬,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己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己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甘肅省設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平涼市、慶陽市、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蘭州市:五區三縣
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永登縣。
嘉峪關市
金昌市:一區一縣
金川區、永昌縣。
白銀市:二區三縣
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
天水市:二區五縣
秦城區、北道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市:一區三縣
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市:一區五縣
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酒泉市:一區二市四縣
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平涼市:一區六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庄浪縣、靜寧縣。
慶陽市:一區七縣
西峰區、正寧縣、華池縣、合水縣、寧 縣、慶城縣、鎮原縣、環 縣。
定西市:一區六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漳 縣、渭源縣、岷 縣、臨洮縣。
隴南市:一區八縣
武都區、成 縣、兩當縣、徽 縣、西和縣、禮 縣、康 縣、文 縣、宕昌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縣
臨夏市、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縣
合作市、舟曲縣、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
甘肅省地理地貌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國接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這里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㈣ 臨潭旅遊有啥手續
冶海冰圖
冶海冰圖是指天池冶海冬日結冰後冰面呈現的奇異現象。冶海在臨潭縣冶力關鎮北7公里處,當地漢族群眾稱常爺池,藏族群眾稱常阿瑪周措,是海拔2610米的山峽堰塞淡水湖。當地群眾因其神奇而奉其為神湖。冰圖是她多種神奇現象之一。
朵山玉筍
朵山玉筍景觀在臨潭縣新城鎮北朵山之上,朵山又稱大石山。其景是在朵山饅頭形主峰東側山坡上,突生出一獨立石柱,高約120米,直徑40餘米,呈上下同徑的圓柱形,全由灰白色石灰岩構成。近觀聳然直立,如劍刺天,遠視如玉筍破土而出,所以稱其為朵山玉筍。
石門金鎖
石門金鎖位於臨潭縣石門鄉與卓尼縣洮硯鄉相鄰的洮水岸邊,這里有一石峽,長約250米,從岷縣徑直北流的洮河在這里結束開闊的步履,沖入石門大峽谷。峽谷東西兩岸矗然如削的峭壁如兩扇似啟非啟的石門扇,石門前有一半島形台地,上建有廟宇一座,從南向北順洮水流向瞻望峽口,廟宇形如掛在石門上的金鎖,給人以鎖猶在,門半啟,洮水破門而北去的俏然景觀。崖上有腳印痕跡數處,傳說是大禹用腳所踢而成,刀削處為大禹持斧劈成,而金鎖之下洮水緩流,清澈碧透,與下游浪高湍急的九甸峽相比,別具風味。
洮水流珠
洮水流珠是指洮河冬日凍冰如珠,隨河漂浮形成的奇觀。因洮河在東流北回中分南、北兩股,流往臨潭術布、洮濱、陳旗、石門、羊沙五鄉地域,故將洮河沿岸各地均稱為地域景色的洮水流珠名勝,也攬入洮州八景之一。
迭山橫雪
橫亘於臨潭南部的迭山長年積雪,登高遠眺,無論春夏秋冬皆能觀賞的遠山雪景。迭山就是橫亘於古洮州與迭州之間,分劃甘南地區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岷山山脈。由於此山脈東西走向,海拔多在4000-4500米以上,峰頂和山陰處多年積雪,四季不化,正好面對洮州方位。
黑嶺喬松
黑嶺喬松景觀在臨潭縣三岔鄉西北的黑松嶺。這是臨潭大地現存其名,已無其景的消亡之景。據《洮州廳志地理名勝》記載,這里原是一處洮水流域的原始森林,緣山長滿密密麻麻、經圓過度、高達十幾丈的雲杉、冷杉等松柏喬木,山高林密,洮岷驛道穿林而過,十分壯觀,隨有黑嶺喬松之景譽。經百年人為破壞,喬木盪然無存,只留禿嶺憑吊。
玉兔臨凡
玉兔臨凡景觀在臨潭中部的新城鎮北的兔兒石山。這是一處純天然的景觀。是在一道山脊上,由裸露的灰色石灰岩構成的一前一後兩座兔形山峰,傍地追逐,撲朔迷離,頭軀耳鼻無一不形肖神似。相傳這是月宮玉兔,因難耐天上的空寂廣寒奔逃人間,被嫦娥點化成石。觀其景聽其說,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外,使人深感天上人間 悲情何以如此相似。真是人神自古推嚴挹,蒼山無情鎖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