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盤遺址
⑴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的大方盤城
大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8) 位於小方盤城東北約11公里,北距疏勒河 1.2公里,漢代倉儲遺址。平回面呈長答方形,東西長 134.8米,南北寬18米,有內外兩重圍牆。殘牆最高 7.6米。內有倉庫三間,南北牆上下各有一排對稱的三角形通風孔。倉庫內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漢簡和西晉泰始十一年 (275)刻石。
⑵ 玉門關的遺跡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2013年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將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
⑶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的遺址資料
Yumen Guan ji Changcheng Fengsui yi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Beacon Sites at the Yumen Pass and along the Great Wall
敦煌一帶的漢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東晉以後,逐漸廢棄,鮮為人知。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兩次對敦煌境內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考察、編號,獲漢代簡牘700餘枚。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調查了南湖、小方盤城遺址及其以東的漢代烽燧遺址。1979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河西漢代障塞烽燧遺址進行全面調查,並對敦煌西北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包括大方盤、小方盤):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戈壁灘上。包括三 部分:玉門關遺址 ,又名小方盤城,是西漢玉門都尉治所遺址,關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築,現存關城城牆南北長26.4米,東西寬24米,高9.7米;河倉城,又名大方盤城,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等給養的軍需倉庫,呈長方型,夯土修築,坐北朝南,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牆高6.7米。倉城南100米處築有一烽燧,名日「河倉燧」;長城烽燧,由砂礫石夾蘆葦(或紅柳)間層疊壓築成,保存最好的一段長約400米,殘高3.25米,基寬3米,上寬1米,外側有一條寬6?7米的「天田」,是西漢邊境的防禦設施。 玉門關,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戈壁灘上,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跡。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
⑷ 古代關口因西域等地的美玉經此處輸入中原而得名
玉門關
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
絲綢之路的主要關隘之一,出入域門戶之一。
玉門關自西漢設置到宋代廢除,歷時達1140餘年。唐代詩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膾炙人口的詩句, 將玉門關以外的地方描寫得等荒涼和凄苦。與此同時,詩人「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南冊北總是烽」的詩句,雙把玉門關描寫成如此雄偉壯觀和生氣勃勃。這些千古絕唱,令人對玉門關有一種神秘感。
(1)漢代玉門關。漢代玉門關修建於漢武帝時期,一般認為其關址為今天敦煌市西北80公里疏勒河南岸的小方盤城。小方盤城遺址南北長26米,東西長24米,殘留的土牆高達9.7米,面積不少於630平方米。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大車道一條。也有關址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處的高地上的說法。
(2)隋唐玉門關。隋唐玉門關一般認為認為設在漢代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唐代瓜州晉昌縣北,即今天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南岸雙塔堡附近。唐初高僧玄奘西方取經來回均通過此。隋唐玉門關關址南北長約160米,東西長約155米, 東、西開門,關周圍有護城河。1958年修建水庫時將關址淹沒,只有冬季水庫乾涸時才露出水面
(3) 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又稱水關峽、黑山峽,位於隋唐玉門關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今嘉峪關市西北15公里左右的石關峽。玉門關在1036年西夏佔領河西走廊時被廢棄。在玉門關遺址,人們可以看到用沙石、蘆葦和紅柳疊壓修築的烽火台,以及其它城堡的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考古工作者在玉門關關址發掘了數以千計的漢簡,以及一種被稱之為"過所"的通行證等文物。
⑸ 玉門關在哪裡,為什麼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於玉門關的所在地,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具體地址,現在大多認為是在小方盤城遺址。之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這裡面有氣象學的知識,也有地理學的知識,接下來跟大家詳細說明。
玉門關是皇帝為了防禦匈奴而修建的防禦設施的一個關節,距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時間了,在這千年之間,經歷了自然和歷史的各種變化,所以玉門關的地址無法准確判斷,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在現在的小方盤城遺址,之所以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因為玉門關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氣流很難留存下來。
⑹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的地理位置
關於漢代玉門關址的確切位置,長期以來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問題。多數人認為玉門關設於小方盤城。有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認為應在小方盤城之西或西北近年,據馬圈灣新獲漢簡,有人提出西漢玉門關址似在馬圈灣西南0.6公里的羊圈灣,王莽末年廢棄。東漢初,玉門關東遷至小方盤城西側的塞牆上。此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於今後的調查與發掘。
1963年甘肅省公布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及長城烽燧遺址為省級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志。1981年重新樹立石刻保護標志,並於小方盤城遺址設專人負責保護工作。
⑺ 春風不度玉門關屬於哪個風景名勝
甘肅境內玉門關——玉門春風
關於玉門關的關址,說法比較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3種。(1)漢代玉門關。漢代玉門關修建於漢武帝時期,一般認為其關址為今天敦煌市西北80公里疏勒河南岸的小方盤城。小方盤城遺址南北長26米,東西長24米,殘留的土牆高達9.7米,面積不少於630平方米。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大車道一條。也有關址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處的高地上的說法。
玉門關因和闐玉一般經過此而進人中原而得名。據記載,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東漢班超等出使西域,都是由此而出入的。(2)隋唐玉門關。隋唐玉門關一般認為認為設在漢代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唐代瓜州晉昌縣北,即今天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南岸雙塔堡附近。唐初高僧玄奘西方取經來回均通過此。隋唐玉門關關址南北長約160米,東西長約155米, 東、西開門,關周圍有護城河。1958年修建水庫時將關址淹沒,只有冬季水庫乾涸時才露出水面。(3)五代宋初玉門關。
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又稱水關峽、黑山峽,位於隋唐玉門關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今嘉峪關市西北15公里左右的石關峽。玉門關在1036年西夏佔領河西走廊時被廢棄。在玉門關遺址,人們可以看到用沙石、蘆葦和紅柳疊壓修築的烽火台,以及其它城堡的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考古工作者在玉門關關址發掘了數以千計的漢簡,以及一種被稱之為"過所"的通行證等文物
⑻ 玉門關的遺跡作文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2013年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將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
⑼ 姜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地名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該地在今甘肅玉門關,但是在古代玉門關有不同的指向。具體來說:絲綢之路的主要關隘之一,出入域門戶之一。
玉門關自西漢設置到宋代廢除,歷時達1140餘年。唐代詩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膾炙人口的詩句, 將玉門關以外的地方描寫得等荒涼和凄苦。與此同時,詩人「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南冊北總是烽」的詩句,雙把玉門關描寫成如此雄偉壯觀和生氣勃勃。這些千古絕唱,令人對玉門關有一種神秘感。
關於玉門關的關址,說法比較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3種。(1)漢代玉門關。漢代玉門關修建於漢武帝時期,一般認為其關址為今天敦煌市西北80公里疏勒河南岸的小方盤城。小方盤城遺址南北長26米,東西長24米,殘留的土牆高達9.7米,面積不少於630平方米。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大車道一條。也有關址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處的高地上的說法。
玉門關因和闐玉一般經過此而進人中原而得名。據記載,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東漢班超等出使西域,都是由此而出入的。(2)隋唐玉門關。隋唐玉門關一般認為認為設在漢代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唐代瓜州晉昌縣北,即今天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南岸雙塔堡附近。唐初高僧玄奘西方取經來回均通過此。隋唐玉門關關址南北長約160米,東西長約155米, 東、西開門,關周圍有護城河。1958年修建水庫時將關址淹沒,只有冬季水庫乾涸時才露出水面。(3)五代宋初玉門關。
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又稱水關峽、黑山峽,位於隋唐玉門關關址以東約200公里的今嘉峪關市西北15公里左右的石關峽。玉門關在1036年西夏佔領河西走廊時被廢棄。在玉門關遺址,人們可以看到用沙石、蘆葦和紅柳疊壓修築的烽火台,以及其它城堡的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考古工作者在玉門關關址發掘了數以千計的漢簡,以及一種被稱之為"過所"的通行證等文物。
⑽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的小方盤城
小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4) 位於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漢塞牆 3公里。為西漢玉門都尉、東漢玉門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東西23.60米。牆夯土版築,厚 4米,北牆現存最高 10.05米。早期開北門,晚期以土墼封閉,開西門。障北50米處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漢簡93枚。障西為東漢時新築的南北向塞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