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一個文化多個遺址

一個文化多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40:06

Ⅰ 尋十個文化遺址或非文化遺址的簡介。

1.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現在很多遊客湧向西安,參觀當時留下來的珍貴兵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著多達6000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讓如今的西安蜚聲世界。考古發現,當年修建陵墓時耗資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估價的財富和水銀才換來了秦始皇陵 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 的傳人。7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天兩夜。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8廣西白龍珍珠城遺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9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青島山上,為島城最佳觀景點之一,這里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10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Ⅱ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遺址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
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范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峪洞穴遺址
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店頭村南海峪溝口東側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1957年發現,1958年發掘。遺址由相鄰的三個地點組成,洞穴產自震旦紀砂質石灰岩區,遺物和化石出自黃褐色的角礫岩中。第一地點含有動物化石,第二地點發現石製品和用火遺跡,第三地點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皆有。該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下馮遺址
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跡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遺址
位於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東北土嶺上,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民國15年(1926)發現並發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遺物,其中有半個蠶繭化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大肆盜掘西陰文物達數卡車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其面積為500x600米,遺物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的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並出土了大批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遺址
位於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2米。民國20年(1931),山西省立圖書館、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研究所和美國弗里爾藝術館合作發掘過該遺址。在出土的谷類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兩種,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較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位於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遺址、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的周家莊遺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西北的光村遺址、位於新絳縣橫橋鎮西尉村南的西尉遺址、位於新絳縣萬安鄉馬庄村南的馬庄遺址、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的回坑遺址、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石庄村北的石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大王鄉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嶺底鄉坡頭村的坡頭遺址、位於平陸縣西侯鄉趙家滑村的趙家滑遺址等。

古動物化石遺址

土橋溝化石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寨里村土橋溝。民國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發現。東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發掘出土有甲殼類、淡水軟體動物、黃河猴等8種動物化石,距今約5000萬年,是國際人類進化及始新統地層的最早資料。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擔山石化石遺址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擔山石村南龍骨山的山腰,1957年發現。面積50平方米,屬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門馬牙齒、鹿牙等化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頭化石遺址
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後澗河南北溝一帶。1953、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認定為共事匼河文化遺址范圍。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獼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七里坡村東南800米崖嘴頭下。1958年11月發現,採集有麂化石。

五龍廟溝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大澗北村西側200米處。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150米,溝西岸斷層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堆積層厚2—6米,出土有黃河象、三門馬等哺乳動物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

小東延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東延村小東延溝。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米。溝兩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出土有黃河象、二門馬、鹿、羚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沉積層厚2—6米。屬中更新世時期。

古城遺址

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南關外的毫清河與黃河間的高台上。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城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北方的城牆保存在地上,長330米,寬5—12米,殘存高3—5米,夯層夯窩極為清晰,其它三面城牆均保留在地下。城東南為居民區,文化層較厚,有灰坑、窖穴等遺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文化遺物主要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銅器有鼎、斝、爵等,此外還有卜骨。據地層和出土物判斷,最晚不會晚於商代二里岡文化的上層,為一座較為完整的商代方國小城,是研究商前期歷史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毫城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城東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間的第二台地,1989年發掘。城址邊長300米,正方形。夯土層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龍山灰坑與較多漢墓。出土有雙環素麵扁壺、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許多漢代瓦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查認為,該遺址對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現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遺址
位於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牆皆版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殘長1530米,西牆長約4980米,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後辛庄以北,發現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小城總面積754000平方米,形狀是缺去東南角的長方形。西牆和北牆分別長930米、850米,城牆現存寬1。4米。19卯年秋試發掘,出土遺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陰文「東三」的鏟范、鏵范、車轡范、六角承范、圓形承范、花紋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當多為雲紋圓瓦當,此外還有五銖錢、半兩錢、鐵渣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魏城遺址
位於芮城縣城北2.5公里,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古城東起柴澗村、鐵家莊,西至後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0.5公里,南至永樂宮門前,呈方形,周長4500米。殘留於地面之上的城牆高出地面l—7米,城址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城牆版築而成,古城東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都有月牙狀的夯土台。城內出土有東周時期的南、豆、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澗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過數批青銅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

Ⅲ 大汶口文化遺址分為幾個時期

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大汶口文化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碳化粟。還有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大汶口文化遺址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

在呈子遺址中有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4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陶房模型,這些陶房模型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以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度至1000度。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3種,紋樣有圈點、幾何圖案、花葉等。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可與今天媲美。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應該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以及各種裝飾品等。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

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大汶口文化時期,手工業經濟也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制陶業、玉石製造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我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大汶口文化中的許多刻畫符號可能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兩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3人,多則達23人。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Ⅳ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Ⅳ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不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對還是錯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不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錯的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和吊桶環山頂, 坐落於小而濕潤的大源盆地內,相距約800米,是中國南方地區典型的洞穴遺址。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兩遺址在石製品加工和陶器製作方面有明顯差異。陶片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原始的陶製品之一。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並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遺存。遺址的地層堆積,涵蓋了由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整地層序列,它對於研究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文化演進過程。尤其是對有關稻作農業起源、陶器的發現、動物的馴化等重大學術課題的解決提供了相關的考古學證據,揭示出目前我國從舊石器時期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最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

Ⅵ 墓地文化遺址是一個區域什麼

文化遺址是古代人類的建築廢墟以及在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後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民居、回村落、都答城、宮殿、官署、寺廟、作坊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這些遺跡大都湮沒埋藏在地下,少數在地面上殘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殘垣斷壁,有的則淪為的廢墟。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揀一塊瓦就是歷史。

Ⅶ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東谷坨地點
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谷坨村許家坡。據古地磁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0萬年,地質時代處於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小長梁地點
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官亭北側小長梁。地質時代屬於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藍田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藍田人」包括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個地點的人類化石,據古地磁斷代,公王嶺化石年代約為距今100萬年至75萬年,屬中更新世早期,陳家窩化石年代約為距今65萬年至50萬年。
匼〔ke柯〕河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匼河村一帶。其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
北京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北京人」又稱「北京中國猿人」、「北京中國人」或「北京直立人」。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堆積中。據鈾系法斷代、裂變徑跡法斷代和古地磁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
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遼寧省營口市田屯村金牛山遺址命名。金牛山文化指遺址A點的下部堆積,屬中更新世。
大荔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年代約距今10餘萬年。
許家窯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或中期早段的文化。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和河北省陽原縣侯家窯村之間。據鈾系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萬年,屬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
丁村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中期文化。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屬晚更新世早期。
峙峪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發現於山西省朔縣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8945±1370年或28135±1330年。
閻家崗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部運糧河北岸。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2370±300年。
虎頭梁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虎頭梁村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500年,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
下川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山西省沁水縣下川遺址命名。主要分布於中條山主峰及附近地區。其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末期,下限進入了全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4000—16000年。
山頂洞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8865±420年,其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末期。
小南海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河南省安陽小南海洞穴遺址命名。其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1000年±500年。
元謀人及其文化
元謀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70萬年,亦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
觀音洞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貴州省黔西縣沙井觀音洞命名。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
湯山遺址
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雷火山。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
和縣人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發現於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石灰岩洞穴中。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屬直立人。
馬壩人
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發現於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屬早期智人。
富林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其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
左鎮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發現於台灣省台南縣左鎮萊寮溪,屬晚期智人。其年代距今大約30000—20000年。
長濱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台灣省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命名。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5000年。
雞公山遺址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位於湖北省江陵縣荊州鎮郢北村雞公山。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遺址分上、下兩層,上層文化年代約為距今 一至二萬年,下層年代當更早。
盤縣大洞遺址
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貴州省盤縣大洞。文化堆積物上層年代約距今數萬年至30餘萬年,地質年代跨經整個中、晚更新世。
銅梁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四川省銅梁縣張二塘村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1550±310或25450±850年,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
貓貓洞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貴州省興義縣貓貓山。據鈾系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4600±1200年,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
柳江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旁的洞穴中。其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

Ⅷ 中國有多少古文化遺址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比較典型的有本書提到的「西安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秦始皇陵兵馬俑」等。

中國於 1985 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 年首次擁有了世界遺產,共6項,分別為: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長城、莫高窟、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泰山。除泰山是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外,其餘五項均為文化遺產。

(8)一個文化多個遺址擴展閱讀

文化遺址:

1 、長城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長城包括甘肅至河北段;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景觀特徵】: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被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 明清皇宮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明清舊城中心,2004年7月作為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觀特徵】:北京故宮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創建的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

3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景觀特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馬俑坑的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20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

4 、敦煌莫高窟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

【景觀特徵】: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會處,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5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

【景觀特徵】:是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首次發現「北京人」遺址的周口店第一地點。

Ⅸ 請列舉世界上有著名的文化遺址,至少寫3個。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埃及金字塔:
2、宙斯神像:
3、法洛斯燈塔

Ⅹ 西亞新石器早期重要的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哪兩個區域

西亞新石器早期重要的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黎凡特和安納托利亞兩個區域,公元前7000年前後,這些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不僅出現陶器,而且形成定居農業,畜養家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