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和林遺址
⑴ 哈拉和林的遺址保護
哈拉和林古城遺址是珍貴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對其進行考古調查、發掘研究的同時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和修整甚為必要。該遺址的考古研究工作雖取得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破壞遺址、盲目改造遺跡遺物等問題。
1956 年,在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蘇木建立「哈拉和林國營農場」,哈拉和林遺址周邊地區人口逐漸增加,各種經濟活動日益繁多。
遺址附近進行大面積農業耕作、建造灌溉設施、電纜、工廠等以短暫的經濟利益為目的建設項目,使哈拉和林遺址受到嚴重破壞。蒙古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1976~1985年組織進行的哈剌和林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結束後,未回填挖坑而且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當地居民把生活垃圾等廢物倒進挖坑裡,甚至某些覺悟低的人從遺址上取走磚瓦、石碑等遺物利用於現代建築當中,導致遺址周圍環境被嚴重污染,有些遺跡和遺物慘遭破壞。
哈拉和林古城遺址周圍共有四座石雕龜趺。其中位於鄂爾德尼召廟西南12公里處的一座是未完成的雕塑品,它既無嘴臉,又無龜甲和腳掌,只鑿出全身的輪廓。雖未完成雕塑,但它記錄了古代哈拉和林工匠的鑿石技術的發展階段。可惜,後來當地人們出於迷信思想對其進行改造,加工成「完整的形式」,使這一歷史文化遺存失去其傳統風貌和文化價值。
後來,蒙古國人民、政府官員和考古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哈拉和林古城遺址研究和保護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是,由於資金缺乏、技術力量不足等原因,哈拉和林遺址的保護工作仍未令人滿意。90 年代開始,蒙古國與日、德等發達國家合作,利用世界先進的技術與方法對哈拉和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研究,同時遺址的保護與修整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1995~1996 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蒙古國哈拉和林都城遺址的保存和修整計劃》進行的蒙日聯合考古調查研究過程中,兩國研究人員制定了遺址的保護與修整方案,劃定保護區,採取禁止遺址保護區內人們居住和進行經濟活動等措施,防止遺址受到更大的破壞。2000 年,德國專家對萬安宮南側發現的四處磚窯遺址進行修整,並計劃建立一座小型博物館加以保護。這些工作解決了哈剌和林遺址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對哈剌和林古城遺址保護與修整工程的深入具有重要意義。
哈拉和林古城遺址的保護與修整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及當地居民的遺址保護意識,制訂科學的保護規劃,採取具體的保護與修整措施;需要在城牆、宮殿遺址、傳統主軸線、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店鋪遺跡及出土文物等方面加大保護力度,完整地突出它們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哈拉和林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與傳統,承載著一種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記錄了蒙古帝國盛衰的歷史,保護哈拉和林古城遺址等於保護蒙古帝國的歷史文化。做好哈拉和林古城遺址的保護與修整工作不僅對蒙古國文化遺產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深刻的影響。
⑵ 絲綢之路經過了哪些文明古跡
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東段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⑶ 絲綢之路 從起點至玉門關遺址的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古波斯)—西亞—大秦(古羅馬)
http://ke..com/view/1239.html?wtp=tt#2
⑷ 草原絲綢之路的途經地區
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元上都(今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集寧路(今集寧路古城遺址)、天德軍(今豐州古城遺址)、德寧路(今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哈喇浩特(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遺址)、訛答剌(哈薩克奇姆肯特市)、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等地。
單於大都護府
唐王朝在北部疆域建五大都護府,直接控制中亞至遼東半島的通道。其中,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川上建的單於大都護府(故址在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的政治地位最高。該城為突厥人阿思德為唐高宗的兒子李旦籌建,李旦後來做了皇帝(唐睿宗),單於大都護府也成為通往草原絲路的商貿中心。
內蒙古考古工作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在土默川平原上,多次發現東羅馬金幣和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在土默特左旗水磨溝,出土了彎月形金冠飾片及東羅馬商人的墓葬;在陰山山脈中,還發現有突厥人的石人墓,這些都是唐代北方草原地區通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1976年在內蒙古東部赤峰市敖漢旗曾出土了典型的波斯銀器——波斯銀執壺(胡瓶)。在壺的頂端有一個鎏金胡人頭像,高鼻深目,八字鬍須,短發後梳,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是唐代中西交流中的輸入品。
集寧路古城遺址 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巴彥塔拉鄉土城子行政村。 2002年至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對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收獲。
集寧路古城始建於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原為金代集寧縣,當時是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進行商貿交易的榷場所在,元代屬中書省管轄,為「路」一級的城市。在城址內發現瓷器窖藏10處,出土瓷器涉及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定窯、耀州窯、建窯七大窯系。蒙元時期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貿易非常發達,古城內保存較為完好的遺跡以及大量的器物窖藏,再現了當時商貿往來的真實狀況,折射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非常豐富。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北20公里處的閃電河北岸。既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典範。
1964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
蒙古國:哈拉和林
草原絲綢之路西段就是由哈拉和林開始,經阿爾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抵達歐洲。
哈拉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台汗七年(1235)在此建都。哈拉和林見證了蒙古帝國數個歷史階段,也反映了原始蒙古的游牧文化和當時蒙古商業貿易、軍事、政治、宗教的發展狀況。哈拉和林於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哈拉和林城及城內的宮殿結合了中原漢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築風格,既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體現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點。哈拉和林城由外城和宮城兩個部分組成。外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宮城即窩闊台汗興建的「萬安宮」,圍牆呈不規則方形,類似唐宋宮殿的布局,而這些中原文化影響莫不由草原絲綢之路帶來。
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托克馬克市位於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邊界,北面是兩國的界河楚河。
托克馬克地處絲綢之路兩條干線的交匯處,古時中西商人匯集於此,是東西使者的必經之路。由於地處楚河河谷的中東部,有來自附近雪山上的雪水滋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作為喀喇汗王朝、西遼的都城。
唐代碎葉城遺址在今托克馬克市東南8公里處。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也是絲綢之路上一重要城鎮,是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與龜茲、疏勒、於田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
哈薩克:訛答剌
訛答剌位是東方商人沿草原絲綢之路到伏爾加河及東羅馬帝國的必經之路。
訛答剌位於哈薩克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錫爾河交匯處,距離庫車五百里,是中世紀時代的中亞古城。
爆發於751年的著名的怛羅斯戰役就發生在哈薩克塔拉茲附近,交戰雙方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該戰役被稱作是當時歷史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此戰唐朝軍隊失利,由此退出了中亞勢力的角逐,絲綢之路也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