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岩遺址
❶ cf的新圖熔岩遺址bug怎麼跳牆的,不是繩子
一直蹲跳。望採納,謝謝。
❷ cf新圖熔岩遺址怎麼跳到哪個懸崖的縫隙上
要用踏空跳。具體得要下載視頻文件,卡視頻才能跳上去有鮮復雜建議學習加速
❸ 中國火山遺跡有哪些
中國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雲南騰沖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歷史上有過多次火山噴發的記載,黑龍江鏡泊湖火山、吉林龍崗火山、瓊北火山全新世以來有過噴發。近年的觀測與研究表明,長白山、騰沖等火山區存在火山地震、高熱流、水熱活動等,預示著這些火山存在再次噴發的潛在危險。
中國火山分布
①東北地區是中國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區,共有34個火山群,計640餘座火山,並有大面積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見五大連池火山群)及松遼分水嶺3地區,具有活動范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新第三紀時期多有規模巨大的沿斷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蓋於廣大準平原面之上,成大面積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規模較小者後期被侵蝕切割為方山、嶺脊、尖山、殘丘等;第四紀以後噴發規模漸小,熔岩充填谷地,覆於河流階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游,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晚期則以強烈的中心式噴發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火山灰等)組成的突兀於熔岩高原、台地之上眾多的火山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在以長白山火山錐為中心的廣大地面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環帶狀分布,覆蓋面積達萬余平方公里。一般認為東北區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噴發為最強烈,此後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弱。
②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復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里,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③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該區第三紀初期開始斷陷下沉,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其中夾有數十層薄層玄武岩。第四紀初雷瓊地區上升,火山活動也最強烈。早期為裂隙式的平靜溢流,成大規模熔岩被,而後逐漸轉為猛烈但規模較小的中心式噴發,至全新世漸趨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及星羅棋布的火山錐。據統計玄武岩流面積達7500平方公里,火山錐近70個。
④著名的騰沖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系南段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及熔岩流以騰沖縣城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長條形,面積87×33平方公里,計有火山錐70餘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壞的10座,其餘為無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動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區以極豐富的地熱資源著稱於世,據1974年不完全統計,騰沖縣79個泉群中,溫度在90℃以上者有10處,地表天然熱流量達25.498× l04千焦耳/秒,一年相當於燃燒27萬噸標准煤。在地熱區高溫中心熱海熱田,遍布汽泉、熱泉、沸泉,水聲鼎沸,水汽蒸騰、數里之外可見。另外該區地震頻繁,並具岩漿沖擊型地震的特點:小震、群震、淺震甚多。表明熱田下部存在尚未溢出的殘余岩漿體活動,成為地熱流的強大熱源,目前火山仍處微弱活動過程。
⑤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於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強烈隆起,伴隨著強烈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分布較廣的多期火山活動遺跡。可劃分為6個火山群。其中西昆侖山中克里雅河上游位於海拔4700米處的高145米的1號火山,曾於1951年5月27日爆發,延續數晝夜,為中國大陸火山活動的最新記錄。該區位置最南的大火山群——巴毛窮宗火山群,最高達5398米,是中國最高的火山。
⑥台灣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內,北部大屯火山群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動的產物,並有澎湖列島等火山島。這些火山不僅形成了台灣島北部獨特的火山海岸,而且有些火口至今仍有硫氣噴出。如由7個小山峰組成的七星火山的東南山腹冷水坑爆裂口的硫氣孔,硫的最高年產量達455噸。
⑦太行山東麓有名的井陘雪花山玄武岩(N2—Q1)、湯陰黑山頭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內部黃驊附近的「小山」和無棣附近的「大山」也為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的產物。華北平原底部並發現有4層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夾層,說明在太行山的抬升和華北平原的下沉過程中,也曾伴隨有多次岩漿噴出活動。
⑧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噴發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長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見六合縣)及南岸江寧一帶均有由10餘座火山錐組成的小型火山群。
❹ 2015cf新出的生化地圖熔岩遺址上窗戶怎麼上
可以可以,cf來這個吧...
❺ 火山遺跡類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火山遺跡是由火山噴發留下的各種遺跡,如火口湖、堰塞湖、火山錐、溫泉、熔岩洞穴等,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旅遊資源。東北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非常活躍,歷史上火山爆發頻繁,留下了眾多火山遺跡。小興安嶺的張廣才嶺多為第四紀以來火山活動地區,近代曾有過火山噴發,形成我國著名的火山群區。其中黑龍江省德都縣北部火山群中的火燒山和老黑山,曾在1719—1721年爆發,熔岩流堵攔河道,形成湖泊,成為著名的火山堰塞湖群——五大連池。這里不僅火山湖、火山錐成群分布,而且有形如蟒蛇、海龜、波浪、隧洞、石塔等的熔岩景物,堪稱「火山天然博物館」。
長白山也是歷史上活火山活動激烈的地區。據歷史文獻記載,近300多年中就有過3次大的火山噴發,使這一帶成為一個風光綺麗的休眠火山區。主峰白頭峰是一個典型的復合式盾狀火山錐體,頂部天池為一典型火口湖。湖面海拔2194m,面積達9.8km²,池水從北側缺口外流至1250m處墜入深谷,形成高達68m的天然瀑布,蔚為奇觀。黑龍江東部的鏡泊湖也是牡丹江下遊河道因火山熔岩堰塞而形成的大型火山堰塞湖,湖面達90km²,湖長45km,湖水從北面的「熔岩壩」越過注入下遊河道,形成了著名的吊水樓瀑布。湖區火山地貌發育,地下岩熔隧道和火山口森林都是罕見的世界奇觀。火山活動區地熱資源豐富,溫泉相伴分布。五大連池地熱洞、長白山溫泉、鞍山湯崗子溫泉、本溪溫泉、興城溫泉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溫泉。
❻ 亞特蘭蒂斯與世界上神秘的古代遺址有關系嗎
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個多世紀以來,秘魯小城伊卡的居民們在城郊發現了一些被稱之為「伊卡黑石」的東西。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頭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達100公斤。令人費解的是,在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種神秘的畫面:有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在做心臟手術;有的畫面是表現他們用望遠鏡遙望星空的情景;還有的畫面是他們騎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遊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乘坐著一些古怪的飛行器遨遊太空。秘魯共和國學者哈·卡勃雷爾收藏了大量雕有這種神秘畫面的「伊卡黑石」,對其進行了分類,拍了照,並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後寫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書。他收藏了大約2.5萬枚這樣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畫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雖然顯得粗糙,但畫意明白易懂。有些畫面很像是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圖,在這些刻出的地圖上,不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陸,還有像雷米利亞、亞特蘭蒂斯等這樣一些早已盪然無存的大陸,而且這些大陸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傳說中它們在幾百萬年前所處的地理位置上。這些「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除地圖外,還發現有騎著史前大象和多趾馬的人的形象,這種多趾馬則是現代馬最遠的祖先;還發現有這樣的畫面:騎者坐在一些巨大動物的脊背上,這些動物長著類似長頸鹿一樣的頭和脖子,它們的身體很像駱駝,這些巨大的古代動物早已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了。此外,還有一些人正在獵殺恐龍的場面。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表現純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畫是按一定的嚴格順序排列的。它們以一個獨特的、大自然科學「圖書館」的風貌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它們成為了地球上某一個偉大而古老的超級文明昔日輝煌的歷史見證。
亞特蘭蒂斯傳說
傳說中,創建亞特蘭蒂斯王國的是海神波賽冬(Poseidon)。在一個小島上,有位父母雙亡的少女,波賽冬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五對雙胞胎,於是波賽冬將整座島劃分為十個區,分別讓給十個兒子來統治,並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這個長子叫做「亞特拉斯」(Atlas),因此稱該國為「亞特蘭蒂斯」王國。
大陸中央的衛城中,有獻給波賽冬和其妻的廟宇及祭祀波賽冬的神殿,這個神殿內部以金、銀、黃銅和象牙裝飾著。亞特蘭蒂斯的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著三段槳的軍艦,碼頭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亞特蘭蒂斯王國十分富強,除了島嶼本身物產豐富外,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也不斷。
十位國王分別在自己的領土握有絕對的權力,各自採行不同的國家組織,彼此間為了保持溝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賽冬神殿齊聚一堂,討論彼此的關系及其統治權力,當協議成立後就割斷飼於波賽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賽冬神殿的柱子上寫下決議條文,以增添決議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十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後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眾神之首宙斯為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蒂斯王國便在一天一夜中沒入海底。
亞特蘭蒂斯文明
在亞特蘭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里。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為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跡。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海神的傳說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
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大陸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大陸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神話中海神波塞頓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體制下保持著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為尊。可是,隨著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於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眾人所嚮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裡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塞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 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 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 ;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里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里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 。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 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 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 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 ,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萊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 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 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❼ 南緯30度的被詛咒的南馬特爾遺跡
在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東南側,復活節島的西側有一個名字叫做「泰蒙」的小海島,人們也管它叫做「墓島」。那麼,它為什麼又叫做「墓島」呢?
泰蒙島有一處往大海里伸出去的珊瑚淺灘,淺灘上面聳立著89座高大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全都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搭起來的,大約有4 米那麼高。人們如果站在遠處望去,它們就好像是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人們要是走近了再一看,它們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廟。有人說這些建築物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墳墓,它們之間環水相隔,形成了一個個的小礁島。所以,人們就管泰蒙島也叫做了「墓島」。
泰蒙島是一個非常小的小海島,島上沒有玄武岩石頭,人們建造那些建築物用的玄武岩石頭都是從波納佩島運送過來的。當地人把這些建築物叫做「南馬特爾」,我們就管這些建築物叫做「南馬特爾遺跡」吧。在波納佩島人的語言當中,「南馬特爾」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眾多集中的家」,另一個是「環繞群島的宇宙」。
泰蒙島上的南馬特爾遺跡有一半都是漫沒在海水裡邊。所以,人們只有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劃著小船進去。海水退潮的時候,這些建築物的周圍就會露出一大片特別泥濘的沼澤地,小船根本進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別容易發生危險。
泰蒙島上的南馬特爾遺跡和復活節島的石像都處在太平洋當中,可前者卻沒有復活節島那麼有名。不過,南馬特爾遺跡充滿了離奇的傳說,使它蒙上了一層特別的色彩,使得它的神秘並不亞於復活節島的神秘。還有,南馬特爾遺跡到底是怎麼建造起來的,更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要想解開南馬特爾遺跡的這個謎團的難度也並不亞於解開復活節島之謎的難度。
南馬特爾遺跡的那些古代墳墓,從來就沒有一點兒文字記載。據當地的人們說,關於那些古代墳墓的來歷,都是靠當地酋長一代一代地口頭傳授下來的。酋長們之間到底傳授的是什麼內容,只有酋長自己和可繼承酋長寶座的人才知道。另外,酋長們在口頭傳授那些古代墳墓來歷的時候,還有一條特別嚴格的規矩,就是絕對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親屬泄露出去,不然的話,就會遭到詛咒,死神就會降臨到他們的頭上。當地的人們說,別以為這是在嚇唬人,因為這種可怕的事情確確實實地發生過呀!
1907年,德國軍隊佔領了波納佩島。後來,有一個名叫伯格的德國人擔任了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據說,這個伯格總督對南馬特爾遺跡特別感興趣,尤其對埋葬著一個叫伊索克萊酋長的那座墳墓充滿了好奇,總想把墳墓挖開看一看。
有一天,伯格想盡一切辦法,終於從當時酋長的嘴裡了解到了一些關於那座墳墓的情況。於是,他立刻下令挖掘伊索克萊的墳墓。沒想到,詛咒應驗了,死神降臨到了伯格的頭上。在他下令挖掘伊索克萊酋長墳墓還不到一天的時間里,他就突然暴死了。
19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名叫伯納的德國考古學家聽說了南馬特爾遺跡的事情以後,也前來發掘文物。結果,死神很快就降臨到了這個伯納的頭上,他也同樣莫名其妙地暴死了。
神秘的南馬特爾遺跡,可怕的詛咒,可怕的死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波納佩島。有一個名叫杉浦健一的日本學者,他表面上是個所謂的「學者」,可內心裡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侵略者。杉浦健一心想:南馬特爾遺跡裡面一定有大量的文物,這要是把它們弄到手,不僅可以寫出令人驚嘆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得到數不清的財寶呀!可是,不了解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就沒辦法把它們挖掘開呀?那麼,怎樣才能得到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呢?杉浦健一立刻命令幾個士兵去抓酋長。
酋長被日本侵略軍抓來了。杉浦健一命令幾個士兵把刺刀對准了這個酋長,然後慢條斯理地說道:「你快點兒把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說出來吧。你要是不說實話,這些士兵的刺刀可不是好惹的呀!」說完,他沖著酋長發出了一陣「嘿嘿嘿」的冷笑。酋長面對侵略軍的刺刀,想了想,只好把古代墳墓的秘密說了出來。
沒想到,幾天以後,晴朗的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道閃電,隨著又響起了一陣陣霹靂。這個酋長正在房屋裡呆著,突然一道閃電闖進屋裡,一下子就把他擊死了。
那個杉浦健一正在屋子裡,打算把記錄的古代墳墓的秘密整理一下,將來好出版成書。他剛把記錄整理好了,也突然暴死了。
後來,杉浦健一的一個學生拿著他的那些古代墳墓的記錄,找到了一個名字叫泉靖的教授,請他繼續整理出版。奇怪的是,那個泉靖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人敢去干這件事情了。
就這樣,除了泰蒙島的酋長,不管任何人只要想得到南馬特爾遺跡的秘密,最後都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場。那些泄露了南馬特爾遺跡的酋長,不管他是怎樣泄露的,同樣也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場。
南馬特爾遺跡是神秘的,那些詛咒顯得更加神秘!
南馬特爾遺跡究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呢?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陸陸續續到了波納佩島,對泰蒙島南馬特爾遺跡進行了考察。 他們都認為,南馬特爾遺跡這項工程簡直是太宏偉了,整個工程用了大約100萬根玄武岩石柱。這些石柱是從波納佩島北岸的採石場開鑿下來的,經過加工以後再用木筏子運送到泰蒙島上。冒險考古學家丹尼肯曾對「南馬特爾遺跡」作過考古報告,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
我乘坐波音727 來到了「南馬特爾」,在兩個土著人的陪同下,我們經過了許多袖珍島嶼,然後南馬特爾島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和眾多島嶼相似的島嶼。這個小島與其他小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擁有奇特的東西。萬神廟,小玄武岩城,史前居民的難以置信的靜謐去處,就在這個並不比一個足球場大的熱帶小島之上。突然之間人們就站在了這些史前史的佐證前面,而人們並沒有做好這種「相遇」的准備。
如果人們極目四周,就會發現遺址地區雖是處在雜亂無章之中,但設施的平面圍仍然清晰可辨。就如同在做棍棒游戲一樣,無數大小棍棒極重疊碼放,分層排列,井然有序。而這決不可能是隨便在這兒做的游戲,因為這些棍棒都是些有數噸之重的玄武岩圓柱和玄武岩石塊。迄今為止的所有研究都認為,這些玄武岩棍柱是冷卻了的火山熔岩。但是,當我不得不一米一米來確定,火山熔岩完全依據標准,在大致相同的長度下凝結成六角或八角柱時,我疑竇頓生。
鑒於在波納佩島北岸堆滿了柱狀玄武岩的事實,我准備不理會這些符合一定尺寸進行凝固的火山熔岩柱的愚蠢解釋並做出這樣的假定:這種第一流的和做了精密加工的建築材料,是在該島的北岸被切割開和進行加工的。波納佩島和南馬特爾島相距很遠,運送它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平均3-9米長,往往超過10噸重的玄武岩塊,可以說肯定要從波納佩島的北岸穿過迷宮似的叢林水道,經過幾十個同樣適合修建那些建築物的島嶼被運往南馬特爾島。之所以排除在陸地上運送它們的可能,基因為自太古以來的傾盆大雨,白天會反復淹沒茂密的叢林,此外波納佩島是個多山的島嶼。如果人們甚至還接受這樣的看法,即叢林中的道路是隨意可以開辟的,並已擁有能翻山越嶺、鑽掘開挖沼澤泥潭的手段,那麼如此重物最終就能到達該島的東南角,然後人們再把它們裝到船上。
當地人們對我解釋說,水上運輸大概是通過木筏子進行的。這是一種看法,不過這種看法與一位學者的另一種看法又相矛盾。他的看法是:原始土著人把這些玄武岩塊掛在他們的獨木舟下面,用這種方式減輕重量,然後再逐塊運往南馬特爾島。
我自找麻煩,去數了數主體建築一邊的玄武岩塊。在60米長的一個地段上,共有1082個大柱子。該建築呈正方形,這四面外牆表明有4782個部分。我讓一個數學家幫我根據寬和高計算了一下,連同用於充填建築物的必要的玄武岩柱子的房間體積:主體建築「吞掉」了約3.2萬塊柱石。但是主體建築只是這個大建築的一部分。
在這個島上有多條水道,多座墳墓,多處隧道和一面860 米長的大牆,大牆最高點為14.2 米。呈直角大牆的主要地段建在豐台上,也是用第一流的玄武岩細方石修建, 並呈階梯形。我自己大量的主要殿堂有80多個附屬建築物。如果人們把3.2萬這個數作為根據, 來估計一下僅這80個建築物所使用的玄武岩柱的數量大概是4 0 萬塊的話,與其說是太多,不如說是太少。如果人們刨根究底地計算一下,就會發現那些解釋是極其荒謬的。其荒謬處如:
在時間上,當南馬特爾的建築物出現之時,所有研究者都證實,在波納佩島上與如傘狀況比較而言只有少量居民。在島的北岸的取石工作是困難繁重、費事艱辛和曠日持久的。穿越叢林運送加工好的石塊需要一大群身強力壯的男子漢。把這些大石塊捆綁到獨木舟下面,裝卸工的數量也是可觀的。一定數量的島上居民,最終也還得收獲椰子、捕魚和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每日把4 噸或更多噸位的沉重的玄武岩大柱運抵南馬特爾的南岸,那麼即使以現有的「技術」能力,它大概也是一項巨大的值得欽佩的成就。鑒於那時無論如何還沒有工會,請讓我們設想一下:365 天日日都幹活,天天賣苦力,那麼每年要把1460塊玄武岩大石塊運到南馬特爾島,需要296 年,也僅僅是把材料運至建築現場。
不,有人性的生物任何時候都不會愚蠢到這種地步:他們要毫無道理地去經受這樣的折磨。如果在波納佩島北岸已經有玄武岩採石場,那麼為什麼人們不就在主島上修建起這一建築物呢?人們為什麼要在一個遠離採石場的小島上修建它呢?
難道就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南馬特爾並非是座「漂亮」的城市,以前肯定也不是。那裡沒有浮雕,沒有雕塑,沒有塑像或者壓根兒就沒有原材料。那是一個使人戰栗、叫人難以接受的建築風格。把玄武岩塊僵硬、原始、讓人感到害怕地層疊堆積起來。這種建築很令人驚奇,因為南太平洋的海島居民始終以誇張方式用花紋圖案裝飾他們的宮殿或要塞。宮殿和要塞據說是國王朝賀或天神決定和解的場所。而南馬特爾的斯巴達克式的大牆工程排除了這自種可能。難道它是一個防禦工事?那些平台(它使登上建築物變得容易)證明用於這個目的是荒謬的:到底什麼時候把這樣一種機會提供給敵人使用呢?
為了給「南馬特爾遺跡」之謎做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再回到復活節島上,以復活節島的情況去推測南馬特爾的情況。
幾乎全球各地自古就有大洪水的傳說,島嶼土著都普遍世代相傳著大洪水的故事。以復活節島為例,島上土著世代口述相傳,指出當地以前本來是塊名叫希瓦的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沉沒的太平洲)後來被大洪水淹沒,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太平洋海底,只有復活節島、波納佩島、夏威夷島等諸島——這些當年的高山險峰尚突出於海平面。而夏威夷的正確發音和希瓦極為相似。太平洋島國斐濟的首都就叫蘇瓦。
與復活節島遙隔萬里的紐西蘭士著也把他們祖先的土地稱作希瓦,據他們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紐西蘭東方的希瓦土地,後來因為陸地淹沒,才逃到現在的紐西蘭。
從全球地質化石等許多資料來看,在地球的旱季里,海水大踏步地退縮,太平洋諸島都成了希瓦大陸的高山,富饒美麗的希瓦大陸孕育出了高度的文明——今天被稱之為太平洲的文明。這樣要建成南馬特爾巨石城、海底巨石城、復活節島巨石人像群和諸島巨石建築的人力、物力、技術力量都是具備的。
後來洪水淹沒了希瓦大陸,倖存者不得不逃往大洋洲和太平洋的孤島——昔日的山峰上。
從南馬特爾古城可以看出,它建有一道巨大的防洪牆,它與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牆(後來被巨大的海洪摧毀了許多)是大洪水季節開始時,希瓦大陸的統治者們作為防洪用的。他們建造巨大的石像群,作為復活節島淹沒時在海洋上的標志,還可立足其上作為暫時求援之用,這種海洪時退時淹的現象在復活節島上持續了若干年。
由於後來洪水飛漲,許多地方都成孤島,人力分散、劇減,許多物質被淹沒,太平洲人不得不停下他們的巨大建設工程,所以復活節島還靜躺著300 多個規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和波納佩島採石場留下很多剛開采准備使用的石塊。
在山頂建城要比在山下費力得多,所以希瓦大陸最豪華的宮殿城市是在山下,即被淹沒在現在的太平洋海底,如南馬特爾的水下城,波納佩島上的土著世代相傳,距南馬特爾古城不遠的海底有一處淹沒的古城。1939年,潛水人員在附近海底發現保存得相當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處。他們還從當地海底撈出十分珍貴的黃金與珠寶飾物,可見史前希瓦(太平洲)大陸人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❽ 中國哪些省份存在火山遺跡
1, 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雲南騰沖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歷史上有過多次火山噴發專的記載,黑龍屬江鏡泊湖火山、吉林龍崗火山。
2, 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
3, 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
4, 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於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強烈隆起,伴隨著強烈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分布較廣的多期火山活動遺跡。
5, 台灣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內,北部大屯火山群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動的產物
6,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噴發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長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見六合縣)及南岸江寧一帶均有由10餘座火山錐組成的小型火山群。
7, 太行山東麓有名的井陘雪花山玄武岩(N2—Q1)、湯陰黑山頭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內部黃驊附近的「小山」和無棣附近的「大山」也為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的產物。
自己看下吧,還望採納。
❾ 東北關東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風光旅遊區介紹
你去這個網站看一下,有很多旅遊景點但是具體在那一頁我也專不知屬道了http://www.199159.com/shitiandi/shitiand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