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公園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20 07:42:30

㈠ 江漢地區的城頭山古城堡的具體地址在哪規模多大

城頭山古城堡位於湖南澧縣車溪鄉、澧陽平原中部崗阜高地上。城牆基寬35.8米,殘高約3米,頂寬7至10米,城牆四面各開一個城門。城外有護城河,寬20至50米,深4米,系人工挖掘與自然河流結合而成。

㈡ 古蜀文明和華夏文明是一個體系嗎

按《華陽國志》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這就說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載「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說「九州」是「蜀王朝」的九個行政區,兄弟九人分別管理,這也是綿陽九皇山的傳說。又載「人皇居中州,制八輔」,就是說「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個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揚雄的《蜀都賦》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個「州」為范圍的,蜀都就是「中州」,是自古以來唯一一個以「州」為首都的。古蜀九州就是中華古九州。
所以現在我們說的四川這個「蜀」,僅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這個地名在《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這個「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經》中的「都廣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廣之野」並不是「廣都」之野,它應包含梁州以內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難》中蠶叢四萬八千歲,《三皇本紀》中人皇合四萬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紀》中積三萬四千歲。筆者認為這里的計時單位應該是「月」,換算以後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與《華陽國志》中記載的三四千歲相接近,也與四川盆地邊緣山區考古遺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獻記載的梁州范圍,大致應在陝西華山與雲南麗江之間、青海昆侖山脈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間。這個范圍內有很多超過6000年的文化遺址,比如馬家窯遺址、城頭山遺址。

從史前遺址文化分期來看,在距今4300年確實發生了大事。很多遺址在這時消亡,同時又有很多新文化遺址出現,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獻記載,共工怒觸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級大地震,之後泥石流堰塞湖引發大洪水。洪水水源應在今青海昆侖山山脈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上標注為「加湖」。也就是說黃河長江和黑水水系均發生大洪水,歷時兩三百年。《帝王世紀》:「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為躲避地震洪水遷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間沒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這段時期的都城應該在黃河邊,《山海經》中記載為「帝之密都」。

中華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這就解釋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職責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權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員,從《山海經》看,有很多帝王。中原從黃帝算起,至夏啟稱帝之間只經歷了五個帝,所以「五帝」只是從中原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只有中原經歷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點分布圖可以證明這一點,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與「蜀」的交戰記錄。大禹之後由伯益繼承帝位,一直延續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體。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個分支,其它的分支還有寶雞、越南等。從三星堆的文物看,幾乎包括了當時九州范圍內的所有文化類型。

三星堆在《山海經》中記載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紀》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詩經·商頌·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經·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也就是以前我們把這個「下」當做方位詞理解,現在看來「下」是一個地理名詞。也就是說大禹應該是「下禹」,傳到中原以後,可能覺得「下」有貶義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改為「夏」。

這樣看來,古文獻中記載大禹之前的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古蜀歷史。大禹死後,帝位傳給伯益,所以四川才稱為「益州」。而夏後啟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為帝。所以中原從黃帝算起只經歷了五個「帝」,才有五帝傳說,而《山海經》中卻記載了很多帝。也就是說只有中原經歷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續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後,三星堆解體分裂成若干小國。其中一支遷往金沙遺址,一支遷往西岐,後來統一中原建立周朝。還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時代。

從以上內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由於歷史太過久遠和中原對歷史的浮誇,古蜀王朝被人遺忘。隨著這些年的考古發掘不斷增多,目前最急迫的問題是缺少關於古蜀王朝研究的學術文章。而「蜀都」這個詞就是解開中國史前歷史的鑰匙,古蜀王朝應在距今6000年左右。

㈢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掘歷史

1979年7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發現城頭山遺址。
1991年10月,對城址進行第一次實測,解剖了西南城牆,將築城時間定為屈家嶺文化中期。
1992年11月,在東城牆內揭露了從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一批房基址,清理了數十座大溪文化的屈肢葬墓和瓮棺葬墓。
1993年11月,發現了壓在較晚城牆外坡下的大溪文化時期的環壕。
1994年11月,在城的西北部發現了從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墓葬區。在城的中心偏西揭露了一處包括多座陶窯、多餘取土坑道和眾多貯水坑、和泥坑以及工棚的大溪文化制陶作坊區。在南城牆下壓的大溪文化環壕開挖段落中,發現了炭化稻穀、數十種植物籽實,竹和蘆葦編織物以及木質船漿、船艄等。
1996年,初現了四次築城的地層關系,並小面積露出了壓在早期城牆之下的古稻田。
1997年,大面積揭露古稻田,同時將西南城牆探溝展寬並向東西伸展,取得了四次築城完整、准確的剖面。
1998年11月,揭露祭壇,在東城門內發現建城之前湯家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存。
1999年11月,發現了大溪文化一期早段(建城前)的稻田遺跡。
2000年11月,對城的西北部位發現大溪文化時期所築一、二期城牆的環壕。
2001年,發現大型廳堂或宗廟式建築,近百個祭祀坑。

㈣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介紹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專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屬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12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時,澧縣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城頭山遺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縣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先後出土有古城遺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貴文物。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1996年,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鐫刻到「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㈤ 請詳細介紹一下遼寧有哪些名勝古跡

遼寧名勝古跡簡介 鳳凰山 位於鳳城東南3公里處。主峰攢雲峰海拔840米,現已列為國家級風景區,素以險中含奇、秀里藏幽著稱,與千山、醫巫閭山、葯山合稱為遼寧「四大名山」。山勢突兀崢嶸,如鳳凰展翅,故以「鳳凰」命名。 全山分西山、東山、廟溝、古城四大景區。其中,西山景區景點最集中,也最奇險。 由紫陽觀出發游西山景區,眼前展現3條登山路,即中路、東路和西路。路經斗母宮、碧霞宮、觀音洞、鳳凰洞、蠶娘柞、鳳淚、靈仙洞、臘柞連理等主要景點至羅漢峰。由羅漢峰西行,即可去箭眼。東路經朝真橋、三教、一品洞天、誦經台、觀音閣、聚仙台、雙龍背、仙人座等主要景點至烽火台。由烽火台西行,即可去箭眼。西路經斗母宮、忽必烈塔、裂石松、點將台、甬洞、鳳舞松等主要景點至將軍峰。由將軍峰西行,即可去箭眼。一般說,以取中路為最佳、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由羅漢峰西去箭眼,沿途的主要景點有:仙人過、鳳舞松、將軍峰、兔耳峰、參娘望夫、參娘洞、疊翠峰、姐妹松、老牛背、百步緊、三雲台、天下絕。 這與由烽火台西去箭眼,其主要景點完全相同。而與由將軍峰西去箭眼比,所經行的主要景點還多一個「仙人過」。至箭眼,西山景區的主要景點基本游畢,穿過箭眼,即可循路下山了。當然,如時間 和體力允許的話,還可繼續攀登,經怪石凌空、棋盤頂、神聖靈龜、通天橋、匯峰口等主要景點,至進雲峰,再折回原路,於匯峰口循路下山。 鳳凰山高度雖遠遜於華山,但奇險相似。如老牛背上的嶺脊,盡管光滑難行,卻不鑿-個台級, 全靠手拉鐵欄桿攀登。倘逢冬日結冰積雪,它便成了絕路。其奇險之情景,絕不亞於華山的蒼龍嶺。 而天下絕的棧道,開鑿在上凸下凹的懸崖腰上,且向下傾斜,倘無鐵欄桿保護,即使不結冰積雪,也成了絕路。其奇險之情景,也絕不亞於華山的長空棧道。鳳凰山的山路,常似斷實續、這種「絕處逢生」之妙、卻是華山所無。如遇此情景,一戒焦灼不安,二須仔細找尋。當發現石隙內有鐵環或石把 手時,即使僅可容身,也要攀援而進,待到盡頭,便可充分品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有時,由此石躍上彼石,竟會突然發現腳下有路,這同樣能品味到「絕處逢生」的意境。 鳳凰山箭眼大若城門洞,相傳是唐初大將薛仁貴征東時一箭射成的。這雖類似神話,但足以說明它的雄奇,遠遠望去,它彷彿天上懸掛的一輪明月,神秘誘人,不亞於陽朔的月亮山。 鳳凰山不僅山勢雄偉險峻,而且泉洞清幽。如鳳凰洞、三教堂、一品洞天等古洞,曲折幽深;鳳淚等主泉,清澄甘洌,都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遊人至此,皆依戀不已。鳳凰山的古建築,多建於明清,且寺觀並重,反映了佛道合一的趨勢。三官廟、紫陽觀、觀音閣等著名寺觀,黃頂紅牆,飛檐翹角,點綴在山腰間,格外醒目。 自清初起,即將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定為鳳凰山葯王廟會。後來,此廟會又改為山會。每逢鳳凰山山會,游者如潮,比肩接踵,笑語連天,真是熱鬧非凡。鳳城附近的東湯、五龍背溫湯在當地頗有名氣,可作為游鳳凰山的余興節目。 大孤山 位於丹東市西南東溝縣境內的大洋河河口右岸,孤山鎮環繞其南麓。由丹東市或東溝縣出發,可乘汽車直抵山腳,然後沿石徑登山,即可遍游其景點。 大孤山陡峭挺拔,孤峙於黃海之濱,兼得海山之勝,為遼東著名風景區。其山脊狀如鋸齒,主峰海拔近340米。沿山路上行,茂林巨樹遮天成蔭,野草閑花覆坡為錦,景色清幽,引人入勝。 大孤山山腰有一組寺廟建築,供奉著儒釋道的創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如孔子、釋迎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葯仙等,是一組典型的「三教合一」建築。整個建築佔地5000平方米,有104間房間,其中除極少數始建於唐,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外.其餘則全建於清中、晚期。這一組建築,皆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十分美觀,是遼東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廟建築群之一。 大孤山寺廟依山勢構築,層層遞升,錯落有致,十分宏偉。整個寺廟分下廟、上廟兩大部分,但上下貫通,連成一體。每個部分都由一個個小寺廟構成,每個小寺廟又都是一個四合院,有正殿和配殿。這種布局,是北方寺廟建築群的典型布局。下廟左右翼連。左翼中軸線上,由前至後建有前殿、旌笫ツ傅睿揮乙碇兄嵯呱希 汕爸梁蠼ㄓ刑焱醯睢⒌夭氐睢⑹灣饒材岬睢⒉粕竦邸⒐氐鄣睢O旅磧謖 鈧猓 褂卸 ⑽魘 醯詈吐雷嬙さ取I廈聿季紙仙ⅲ 汕爸梁笥蟹鶿 ⒐酆Mぁ⒂窕實睢S窕?殿之左有葯王殿,其右前方並列有龍王殿、羅漢殿、三霄娘娘殿。登上觀海亭四望,海陸風光盡收眼底。海上,波濤起伏,風帆點點,獐、鹿二島隱隱可見;陸上,屋宇參差,街道縱橫,平疇沃野歷歷在目,真可謂氣象萬千,風景如畫。游罷大孤山回丹東後,可至鴨綠江邊一游,也可乘遊船游鴨綠江。 筆架山 筆架山位於錦州市東南35公里天橋鎮朱家口村東南海中,距海岸 1.8公里,高中78.3米,總面積1平方公里。 從海岸望去,孤峰高聳,猶如一隻毛筆插入海中,故得名筆架山。又因其東部海中還有形似筆架的小山,故又將此山稱為大筆架山。在大筆架山和北岸之間有一條神奇的天然砂石甬路,俗稱「天橋」。「 天橋」隨著潮水的漲落而時隱時現,成為錦州八景之一。 大筆架山的建築群建於民國初年,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真人觀、呂祖亭、太陽殿、三清閣、萬佛堂。這些建築全部是用花崗岩砌築,殿閣內的佛像均用漢白玉雕刻而成。 筆架山風景優美,建築群匠心獨特,近年來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龍首山 龍首山位於鐵嶺城東二里。因它從東南賓士而來,到了柴河岸 邊突然昂起,象巨龍的頭,故名龍首山,是鐵嶺著名的風景區。每年五月,山崗上、山谷里開滿色彩艷麗的薔薇,醉人的花香隨 風飄盪。這里的春光美,秋景更為雅緻。涼爽的秋風吹紅了漫山楓葉,在層層密密的樹叢中,遊人不斷。「龍首尋秋」是柴河八景之一。 古老的慈清寺坐落在龍首山北峰之巔,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稱三清觀。寺院為一座古樸的四合院落式建築,有正殿、東西配殿、藏經閣、醉翁樓。院落前還有半牆、宿雲兩座碑亭。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檐下有廊,橫枋有鮮艷的彩繪。殿內供釋迦牟尼等三尊佛像,並立有八大金剛泥塑。醉翁樓原為山門,1921年重建時改為木結構硬山式二層小樓,一樓為進出寺院的通道,二樓原為文人墨客品茗賦詩之處,現改為貴客休息室,藏有多幅名人題詠龍首山的書畫。 秀峰寺塔位於慈清寺南百米處,為八角九級實心密檐式磚塔,也建於明弘治年間,1591年重修。塔身有磚雕佛像、佛龕。秀峰寺塔的北面有陶然亭,南面是滴翠亭,滴翠亭南有魁星樓。秀峰寺塔的東面還有一座小石亭,亭內的石碑上記載著古塔的重修經過。慈清寺1988年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首山下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書院---「銀崗書院」。創建者是清順治年間進士、湖廣道御使郝浴。郝浴字冰滌,號雪海,後更號為復陽。他少有才名。為人剛直不阿。巡撫四川期間,因彈劾當時權貴吳三桂,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貶謫奉天。順治十五年為尋訪剩人和尚來到鐵嶺,在南門內建此書院,收授門徒,廣交學者名流。郝浴在鐵嶺居住了近十八年,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反清被誅才得以官復原職。郝浴走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書房辟為郝公祠,用來供奉和祭祠。 1910年春,12歲的周恩來隨伯父來到東北,曾入銀崗書院學習半年。銀崗書院現佔地1500平米,建築面積420平方米,保留清代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15間,由門房、東西廂房、正房及郝公祠組成。為緬懷周恩來同志,1979年正式將書院辟為「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1988年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本溪水洞 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42.2平方公里。水洞面積3.6萬平方米,全長2300米,在本溪市東北35公里處。 ?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為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一體。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岩壁鍾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左側為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象,一一倒懸水中,瓊宮晶閣,十分好看。旱洞現已建成一座大型古生物館。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有碼頭可同時停泊遊船40艘,泛舟則可暢游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洞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嘆:「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溫泉寺景區,泉水水溫44攝氏度,日流量400噸,有較高的醫療價值,還有湯溝溫泉。 ?關門山景區,則有「東北小黃山」之美譽。旅遊資源豐富。廟後山景區,古文化遺址等就有12處,有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早期洞穴遺址,對研究遼東古人類分布、古代地理有重要價值。 鐵剎山景區,又名九頂鐵剎山,為東北道教發祥地。在本溪市溪田鐵路南甸子車站西南,延袤數十里。太子湖環流在山的北面,八盤嶺拱衛著南面。有元始頂、真武頂、靈寶頂、玉皇頂、太上頂和錦綉頂諸峰,宛如列笏朝天。最高峰海拔700米。有詩贊其山勢景觀雲:「高如削玉夜生寒」、「低看 雲樹有千層」。峭壁上有清代早期摩崖,刻有「一覽群山小」、「別有天地非人間」等大字。登山有盤道,拐七十幾道大彎,才達主峰。山上有雲光、日光、天冠、天橋等岩洞。以雲光洞為最有名。洞內石龍、石虎等大批景物,皆天然奇景,惟妙惟肖,稱為八寶,因名八寶雲光洞。明崇禎三年郭守真隱居雲光洞,後在此收度弟子,被稱為關東道教始祖。 冰峪風景區 位於庄河市北40餘公里的仙人洞鎮北部, 由龍華山、小峪河谷和英納河谷構成,中心景區47平方公里,保護帶64平方公里,規劃總面積100多平方公里,風景區內有景點30多處,景觀數百個,是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7月,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內的山屬千山余脈,石英岩結構,是黃河以北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經地質專家的多次考察斷定,這里的地質是第四紀冰川期形成的,並在這里發現了多種冰川遺跡。在約500公頃的原始森林保護區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不僅有高寒山區 植物,而且還有亞熱帶植物。從植物種類上看,木本植物 150餘種,草本植物500餘種。這里還生產著珍貴的三椏葯樟、海州常杉、蘭果紫珠、燈台權等10餘種亞熱帶植物,自然原始的野趣、純朴豪放的鄉俗,不同凡響。身臨其境,猶如回歸大自然,進入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 風景區內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既有雲南石林的奇特,又有桂林山水的挺拔崢嶸中含有清秀,粗獷雄奇中寓有嫵媚,濃彩重墨中透出淡雅,清新豪放中顯得莊重。一年四季, 景色各異:春天山花爛漫,夏天溪水潺潺,秋季霜染楓葉,冬季雪野冰川,景色十分迷人。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是中國第一座海底通道水族館,放養海洋動物200餘種、10000餘只,它擁有長達118米的海底通道,10000平方米的珊瑚魚展廳,並設有艦船展廳、兒童活動(塗鴉)室,鐳射放映廳、西式快餐廳、海洋禮品商店等功能區。現代水族館普遍都採用了觀賞視角極佳的通道展示方式,大連聖亞海洋世界,擁有至今仍是亞洲最長的海底通道。拱形的透明通道由一種叫做丙稀酸材料製成,它有六公分厚,具有高承壓、高強度、能彎曲變形的特點。它的製作和彎曲剪切分別是在德國和紐西蘭完成的,成形的板材運到聖亞的施工現場進行安裝,其每延長米的綜合造價達2萬美金。通道式的水族館在水下開辟了一塊屬於人類的空間,使水下漫步成為可能。聖亞海洋世界以提供海洋生物和水下海景觀賞為主,為世人開辟了一條通向海底之路,以豐富的展示手段和生動的水生環境造景,再現了海底的美麗與神氣, 使人們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真正貼近海洋,了解關心海洋。在展示水族生物的同時,在海洋生態與人類發展的關繫上為人們留下了思考和聯想的空間。 旅遊指南:大連星海三站(或星海公園)車站下車:公共汽車22路、23路、28路、406路、711路、811路 有軌電車202路、小公共汽車501路、523路 沈陽故宮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規模比佔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於1625年,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沈陽故宮的東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於宮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築格局送煙ビ諫偈 褡宓惱實睢?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明文徵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工藝品也不少。 鴨綠江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下游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大東港之間。鴨綠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長白山主峰白頭山,西南流至丹東市東溝縣境鴨綠江口入海。全長795公里,景區段210公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分水豐湖、太平灣、虎山、大橋、東港等5個景區。區內碧綠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島棋布,沿岸群山疊翠,鶴鳥翱翔,景色殊美。 丹東素有"東北小蘇杭"、"杜鵑城"之稱,隔江與朝鮮的新義州相望,鴨綠江大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搞美援朝戰爭勝利回國的凱旋門,現為一景。丹東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市東北12公里處的九連城與河尖古城址隔河相望,明人詩雲:"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江頭生暮煙。"寫的就是這處形勢險要的城池,漢代西安平縣遺址,在市東北15公里河心的沙洲上,漢以後,高麗、遼、金時期亦曾沿有此城。風景名勝亦復不少。五龍背溫泉,四時噴涌。水無色透明,屬性泉,主泉溫度達69攝氏度,水中硫磺氣味較少,現已建了多處療養院。大孤山素有"河隨岸曲"、"峰逼瀾回"等著名景觀。 乘船從丹東市上溯到渾江口,可以飽覽中朝兩國的自然風光,又可一睹水豐湖的風韻,著名的中朝共用的水豐發電站,就在她的懷抱之中。 在市屬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受到保護的文物就有抗聯英雄紀念塔、黎明抗聯遺址和雅河抗聯遺址等。明長城遺址自鴨綠江邊綿延而西,有遺物可考。"六奠"為明時所建,城堡迄今猶存。白石砬子綜合自然保護區,自然風光美麗,物種繁多,紅松原始林就有7333公頃。還有岫岩縣的龍潭灣、清涼山、岳山、鹿圈石門溝和鳳城縣的玉龍湖、東湯溫泉、蒲石河等,景觀各異,別有情趣。岫岩北溝新石器文化遺址,對研究遼南地區的歷史頗具重要價值。松樹羊老古廟,建築造型奇特,四周風景秀麗。 金石灘 在大連市的金縣涼水灣,有一段蜿蜒曲折的石灰岩海岩。這里礁石林立,形狀怪異,海光山色,是一處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的神奇世界,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神力雕塑公園"。 由於距離大連市區較遠,金石灘這一頗有特色的旅遊資源。在八十年代才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這里已經建起了各類服務設施和游樂設施,成了一個新興的旅遊風景區。 金石灘風景區面積達20平方公里,內有長達30米寬的平緩沙灘,延伸達4公里。海水清澈且風浪較小。浴場東側,則是長約7公里的"神力雕塑公園"。 "玫瑰園"是這個"神力雕塑公園"的第一景。在這里的海灘上,礁石遍地,礁石上的古藻,在海潮沖刷下,其紋理顯得晶瑩突兀,有的呈玫瑰色,有的呈乳黃色,有的呈黑色,遠遠望去,猶如一片綻開在碧海藍天中正含苞欲放的朵朵玫瑰。 這里有一塊呈梅花狀的五彩"龜裂石",被譽為沉積環境的活標本,據說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塊古化石。 在海邊有不少形狀怪巧的海蝕孔洞,人們將之命名為"海神探首"、"海龜探路"、"恐龍吞海"、"鸚鵡拜海"等。"恐龍吞海",是海浪中猶如一隻巨大的恐龍正引頸長嘶,形成一個天橋般的海蝕孔洞。金石灘是一處罕見的生物灰岩海蝕喀斯特景區。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多姿多彩,奇趣橫生的石景。還可以在美麗的海水浴場中暢游。海面上的一些島嶼,又是垂釣的好場所。 旅遊服務 : 在金石灘覽可從大連乘汽車或乘船前往,乘汽車約40多分鍾路程,也可以從大連乘火車或汽車至金州,再從金州乘汽車前往。大連距金州30多公里,車行約半個小時。在金州和金石灘都有旅館可以住宿。 游覽金石灘一般從大連出發。因此,可以先在大連游覽一天。大連有老虎灘公園、星海公園等游覽地。 大連工藝品和土特產品頗多。大連的玻璃製品做工精細、花紋清晰、潔白度高,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貝雕工藝品、機綉和抽紗工藝品也很著名。蘋果和海產品也是大連的主要特產。 去金石灘最好是夏季度假,住上五、六天。如只去游覽,可在金石灘住一晚。鞍山或千山的土特產有人參、鹿茸、南果梨、千山拐杖等。 旅順口 位於大連市區最西部、遼東半島最南端。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總面積為244.22平方公里,是大連市最大的風景名勝區,共有8個景區、72個景點。這里有崢嶸突兀的礁石、海島、層巒疊嶂的群山;有極度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蛇島、鳥島;還有眾多著名的人文景觀,舉世聞名的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 發生在這里。白玉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市區中心,其主要景點為白玉山、萬忠墓、旅順火車站、友誼公園、海岸公園等,面積114萬平方米。白玉山屹立在旅順口灣的北岸、新舊市區之間,海拔130米。遊人登山,十分方便,或乘車沿盤山公路直達山峰,或乘空中索道游覽車登山。如能沿一級台階的登山小路步行登山,更是趣味無窮。站在白玉山上,環顧四周,整個旅順口區盡收眼底。 萬忠墓位於白玉山東麓,這里安葬著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慘遭死於日寇屠刀下的18300多名死難者的屍骨。1894年11月21日,日本侵略者攻佔旅順後,對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殺, 全城僅有36人倖存。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大慘案。後人為祭奠這些殉難的同胞,修築了萬忠墓。友誼公園位於旅順口區市中心地帶,傍依白玉山,背靠旅順海口,面積1.97萬平方米,建於1949年。園內建有解放塔一座,龍柏、雪松四季蒼翠。 太陽溝景區 位於旅順口西部市區之中,北依群山,南臨海灣,面積356萬平方米,是旅順口區的文化藝術中心。其主要景點有旅順博物館、中蘇友誼塔、勝利塔、動物園、植物園等,1999年4月,又有 蘇軍烈士紀念塔由原址大連人民廣場遷入,組成 「友誼、勝利、紀念」全方位的塔式紀念系列,成為 旅順口區新的旅遊景點和人文景觀。 牋牸 諫驕扒??雞冠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區東北郊,這一帶山峰連綿起伏,是日俄戰爭重要戰場之一。東雞冠山 北堡壘、松樹山堡壘、望台炮台等堡壘炮台遍布山中,扼守要塞,戰爭遺跡是整個景區的主要人文景觀。其中的東雞冠山北堡壘是沙俄為在陸上防守旅順塞而修築的,這是旅順俄軍在20公里長陸地半環狀防線上5個永久性堡壘之一。該堡壘海拔119米,正面地形較平坦,射界開闊,生活設施較完善,攻防兼備,以攻為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堡壘是日俄戰爭中兩軍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為遼寧省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順監獄舊址 是一座由沙俄侵略軍修建、日本侵略者擴建的監獄,佔地面積達22.6萬平方米,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一座監獄。共有牢房253間,每間面積15平方米;地下室有4間暗牢;院內有被服、鐵工、木工等廠房15座。在這里,解放前囚禁和殺害了大批的抗日英雄和愛國者,現已辟為「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展覽館」。旅順監獄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虎尾景區 位於市中心南部,距市區中心僅6公里。由於地處旅順口口門西側,位置十分險要。區內西雞冠山、城頭山、蠻子營、老虎尾灘頭都是歷史上重要戰略要地。日俄戰爭期間,這里是旅順海戰的重要戰場之一,至今留下的西雞冠山炮台、城頭山炮台、蠻子營炮台及閉塞隊紀念碑址等,都是當時戰爭的重要遺址。老虎尾灘頭是景區內一處天然防波堤,是休閑漫步的好去處,也可趕海、垂釣、游泳,登高可眺望旅順口內外海天風光。 ?黃金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區南部海濱,距區中心1.5公里。黃金山景區內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 戰爭留下的重要戰爭遺跡和唐代古跡鴻臚井等。黃金山位於旅順口口門的東側,面海背城,要塞邊關,位置十分險要。黃金山風景秀麗,海面寬闊碧藍,是良好的海水浴場。老鐵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區最南端,主峰大崖海拔466米,是旅順口區的最高峰。這里山勢險峻,環境幽雅,樹木茂密,是候鳥南北適移的重要停歇地。據統計,每年路徑此地的候鳥有200多種、數目達10萬只之多,有「鳥站」之稱,現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鐵山前的岬角石岩是觀看黃海、渤海自然分界的好地方,與山東省蓬萊登洲頭隔海相望,兩海相匯,波激浪涌,形成了一道自然界流,十分壯觀。 ?小龍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區的西部渤海沿岸和鄰近海域之中,距區中心40公里,總面積為350萬平方米。景區內有蛇島、豬島、海貓島、虎平島等海上游覽景點,沿岸有楊家套浴場,羊頭窪海港,大潮口等景點。海貓島與蛇島隔海相望,這里常年居住成群的海鷗,島的周圍岩礁是黃魚和墨魚的集聚之地,島上風光秀麗,岩奇礁怪。 ?猴石山景區 位於旅順口西部,距區中心2公里,面積1500餘平方米。該景區是旅順西部的主要制高點,故成為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要陸地戰場之一。景區內有椅子山堡壘、二零三高地、蘇軍烈士陵園等景點。 興城海濱 興城海濱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興城市,依山面海,面積42平方公里。分為5個景區,有50多個景點。5個景區的主景人稱"興城五寶"。 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為寧遠衛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四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寧遠城呈正方形,城牆高8.8米,周長3200米,四城設門,城內正中有鍾鼓樓一座。寧遠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廟等古跡。明代,寧遠古城為邊防重地,明將袁崇煥駐兵於此,屢敗清兵。天啟六年(公元1626)1月 ,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13萬圍攻寧遠城,身負重傷而敗退。 天啟七年5月清太祖統軍再攻寧遠城,再敗城下。現在,興城城內許多商店仍保持著幅式雕嵌的金字匾額,市容典雅,古色古香。 首山 位於城東南2.5公里處,以外形像人頭得名。平地突起,海拔300多米,秀水環繞;還有古烽火台建置其上,寺廟亭閣分布其間。放眼觀景亭,山海關內外景色盡收眼底。 海濱浴場-城東南8公里為海濱。海濱浴場綿延14公里,沙細灘緩,潮穩波清,建有4個海濱浴場。岸邊礁石突兀,綠蔭蔽日,亭、台、樓、閣隱沒其間,妙趣天然,有"三礁攬勝"等景觀。 溫泉 在城東南2.5公里一帶有處溫泉,明代詩人唐皋賦詩雲:"泉如爛乎羹初覆,地不燃薪氣自騰"。遼、金時期已負盛名,迄今水溫仍為70攝氏度,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可治療幾十種疾病,建有50多家療養院。 菊花島 又名覺華島,在城東15公里的海中,山勢秀美,古樹參天。南有倀山島和閻山島,北有磨盤山,一大三小相映成趣。遼代為佛教聖地,迄今猶存龍宮寺、海雲寺等遺址。還有唐衛洞和明大悲閣、囤糧城及碼頭等古跡,還有九頂石、石林等自然景觀。
求採納

㈥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遺址價值

城頭山城址的發抄現,表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意義,並改寫了中國的史前史。
在城頭山古城未確證之前,中國已知最早的一座城為仰韶文化晚期築造的河南鄭州西山古城,距今約5300年。而城頭山遺址始建於6000年前,從規模、從功能、從工程規劃施工來看,已經屬於「城」的范疇,曾為統領一方的政治中心,考古學家蘇秉琦認定為「古國」。
在城頭山遺址發掘出有三丘古稻田,稻田西邊的原生土上,有人工開鑿的水塘、水溝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設施,距今6000-6600年,這是現存灌溉設施完備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古水稻田的發現,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對研究長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農業的興起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並駁斥了「中國水稻是由南亞傳來的」這一傳統觀點。

㈦ 中國發現的史前文明有哪些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良渚文化
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發現,目前發現的遺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以出土玉器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文化,萌芽於公元前8000~6000年前後,發展於公元前5000~4500年前後,輝煌於公元前4000~2500年前後,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這一時期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玉石器通稱為紅山文化

仰韶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

三星村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於江蘇金壇市西崗三星村,年代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相當於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早期到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鉞,是一件禮器,表示擁有者的權力、身份、地位。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鉞的年代早1000餘年。

等等,當然沒有瑪雅文明那麼神奇,不過我國的史前文明還是很實在的

㈧ 中國史前文明

肯定有的,
《中國史前神話解密》 《人類文明起源研究》
還有歷代史書中有引用過,如《太平御覽》中引用過的《三五歷記》等
都是描繪中國有史前文明的書籍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發現,目前發現的遺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中國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

舊石器時代指距今約一萬年以前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指距今一萬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時期。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距今2萬~10萬年間浙江寧紹平原是越族人發展的一個基地。

距今1.5萬年寧紹平原自然環境惡化,迫使越族人幾次大規模遷徙。

以下是新石器時期我國主要文化遺存簡單記略:

距今1萬年左右,有一支越過錢塘江進入今浙西和蘇南丘陵地帶生息繁衍創造了馬家浜文化。

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以出土玉器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文化,萌芽於公元前8000~6000年前後,發展於公元前5000~4500年前後,輝煌於公元前4000~2500年前後,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這一時期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玉石器通稱為紅山文化。

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的地層比較單純,主要為裴李崗文化遺存,絕對年代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發現有房子、陶窯、墓葬與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缽、雙耳壺與錐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崗文化同類陶器特徵。有契刻符號的龜甲與石器 ,其契刻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仰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

三星村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於江蘇金壇市西崗三星村,年代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相當於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早期到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鉞,是一件禮器,表示擁有者的權力、身份、地位。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鉞的年代早1000餘年。

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 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還出土了兩件科學文化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文物——玉龜和玉版。專家推測,玉龜和玉版,有可能就是遠古洛書和八卦。在即將開始的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的第五次發掘,將採用紅外線攝影技術,尋找可能存在的5000年前的文字。

石家河文化 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餘處。該文化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個體均很小,有獅、象、虎、雞、魚、龜,還有人像。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豐富,有人面、飛鷹、豬龍、蟬、璜、管等,雕刻精細,工藝水平相當高。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 、狗 、羊 、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別懸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長3米多 ,隨葬品百餘件 ;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該文化已發現的玉器墓之首。鍾祥六合大多數瓮棺內隨葬玉石器及玉石料。這些表明人們以玉器為財富。一般認為,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廟底溝文化與仰韶文化形式由於時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內容,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廟底溝類型文化。"碳化"測定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河姆渡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

北陰陽營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蘇省寧鎮地區和安徽省東南部。估計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北陰陽營文化大致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但已孕育著父系氏族社會的萌芽。

馬家浜—崧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前2685年。主要分布於上海、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以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黑皮陶,有夾砂、泥質、夾炭陶。燒成溫度760—1000℃。陶器大部分手制,少量輪修。
大汶口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於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溪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825—前2405年,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和湖北西部長江沿岸。多泥質陶,細泥陶、加砂陶比較少,還有少量的夾炭陶;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600—800℃。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城內遍地可見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陶片和文化堆積。城頭山城始建於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左右屈家嶺文化時期又經過兩次築造。陶鬶、陶觚和陶溫鍋的發現,說明城頭山及周邊地區,5000年前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酒文化的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

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村,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距今3500年),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000年,正式進入歷史時代的吳越應該就是良渚人與吳越人有著某種關聯的一種印證,其後馬橋文化可能是他的繼承者尚無根據;良渚文化先民分為兩只一隻到達粵北融入石硤文化,一隻與中原部落交戰,被吸收同化融合,出現在龍山文化之中。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承繼崧澤文化發展形成的,得名於杭州附近的良渚遺址,良諸文化的稻作農業、竹木製作、養蠶、絲織、麻織等都有重要發展。尤為令人注目的是發現了以琮、璧、鉞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餘杭的反山和瑤山、江蘇武進的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僅說明制玉工藝精湛,而且其器形和紋飾多反映了社會上層建築的深刻變化。

馬家窯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受仰韶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於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為中心。

石峽文化是嶺南地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得名於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其時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間。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於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
龍山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繼承仰韶文化因素發展起來。早期主要分布在關中、晉南、豫西一帶。晚期主要分布於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馬橋古文化遺址 馬橋古文化遺址含3層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 :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印陶文化遺存;中層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為太湖地區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遺存,被命名為馬橋文化;下層發現新石器時代建築遺跡和墓葬,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跡。文化遺存下面還有一條貝殼沙帶,說明遺跡所在地是古代海岸。遺跡的發現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位置和成陸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齊家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1890—前1620年。繼馬家窯文化而發展起來。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小結:我國的古代神話傳說,大多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由於年代的久遠,文史資料的匱乏,思想的蒙昧等給我們的先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使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他們,這無疑對我們正確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夏商周的斷代工程已經可以暫告一段落,而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即史前文明的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巨大任務!有待我國廣大的考古,文字,歷史等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㈨ 古人類的各地發現

各地新石器時代表現是:西亞、北非和歐洲不盡相同。
西亞:新石器時代發展較早。這里是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以後又最早出現金屬器,最早進入文明時代。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9000~ 前8000年 ,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 ,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 。公元前8000~ 前7000年 ,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 ,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麵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農業已有進一步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 、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里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新石器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 。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 ,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新石器文化。在歐洲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多瑙河流域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彩陶文化 。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分布於土庫曼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 ,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採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北亞和東北亞: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地區 ,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 。但磨製石器一直不發達,農業出現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陶器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准去衡量,那裡也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裡最先培植玉米,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三姊妹。家畜僅有駱馬一種。大洋洲在殖民者進入以前基本上仍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不會製造陶器,所以那裡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界線不大明顯 。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制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①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 、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②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③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2/3。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前兩區大致可分為4期 :早期約當公元前10000~前7000年 ,以華南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為主,有少量磨製石器和陶器,農業已有萌芽,個別地點已會養豬。中期約當公元前7000~前5000年,華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較發達的旱地農業,種植粟、黍,養豬,並有較發達的磨製石器和陶器;華中彭頭山文化等已栽植水稻,養豬和水牛等,磨製石器尚不多見 ,陶器則比較發達 。晚期約當公元前5000~前3500年,華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業進一步發展,有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發達的彩陶是一大特色。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築中出現分間式大型建築,開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築牆。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出現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鉞、鏃等武器明顯增加。墓葬出現兩極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則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現大規模的人工堆築的貴族墳山。這種物質財富的增加和貧富與 社會地位 的兩極分化 ,預示著文明社會行將來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