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山西古文化遺址

山西古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1 05:44:26

❶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❷ 遠古時期西河度文化和什麼遺址位於山西臨汾地區

襄汾丁村文化。
丁村遺址(第一批國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襄汾縣丁村汾河東岸回的第三階地上答
為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查發掘,發現含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的14個地點,獲得了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賈蘭坡先生對石製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確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來,又多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數十件石製品和一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12處,分別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稱之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確認的共包括31個地點、5個文化層的遺址群。進一步擴大了對丁村文化分布范圍和內容的了解。

❸ 山西還有哪些地方特產

老陳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老陳醋是山西省一種地方特色調味的漢族傳統名產。古時候首先使用的酸性調味品為「梅」,由於梅並非一年四季都有,於是梅醬產生,古稱「醯」。梅的使用,要比醋早一千多年。

清徐縣地處省城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縣國土總面積609平方公里,轄四鎮九鄉,總人口28萬人,清徐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鄉」、「醋都」之稱。

晉祠大米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產於太原晉祠鎮一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裡,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於水上關系。生產這種大米的稻田,用晉祠難老泉水澆地,這種水,水溫低,含有明礬等礦物質,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於水稻生長。

太原玉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緻、細膩,所用原料石質精美,產品品種多樣,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徵,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結晶。

太原小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頭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葯膳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太原小吃「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葯、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志。

雙合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始創於1838年,是山西食品業的著名品牌企業。是著名的「中華老字型大小」。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 李善勤、張德仁在河北省井陘縣橫口鎮西街創建食品店,取「和氣生財,二人合作,必能成功」之意,商號叫雙合成。它將有一百多年發展歷史的「中國味道、山西特色、雙合成特質」的食品文化,演化為一個龐大的產品體系,即中式系列、西式系列、娘家系列、感恩月餅系列、喜慶系列、文化主題系列6大產品類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網路,成為中國北方消費者信賴的、在中國很有影響力的食品生產企業。

六味齋醬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的醬肉的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❹ 秦國在什麼位置原來的地圖

位置

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於征服了關中。此後,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

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司馬遷說秦國是「僻在雍州」 ,唐代杜佑則說「關中寓內西偏」。現代學者說秦國是「於稱雄諸侯中獨僻居住於西北。」 外國歷史學者也描述說:「秦遠處於華夏大家庭之西,孤立於其他各國之外」 。

秦國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強敵。秦的西方是廣漠的半乾旱草原,散布著一些落後的部落,華夏各國稱之為「戎」。秦自非子受封之後,一直在與諸戎爭斗不止。秦人的著名首領秦仲甚至為戎所殺。平王東遷之後,秦人逾隴山向東方關中發展。

當時關中諸戎雜處,秦人實際上是從諸戎手中逐步奪取土地。至秦穆公時,秦人基本上佔領了整個關中,繼之東進受阻,遂戮力西向開拓疆土,於是「西戎八國服於秦」。在這以後戎人已經無法構成對秦國的真正威脅。

(4)山西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起源考古

「清華簡」研究顯示,秦並非出自西戎。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來自東方而成於西方,是商末戰亂時西遷的華夏族一支。在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秦王族是黃帝之後。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秦人與戎人進行了長久慘烈的拉鋸戰,兩個部族無論是民族性還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考古人員發現,秦與戎兩個部族的遺址出土的文物風格迥然不同,秦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而戎人的文化則來自寺窪文化。研究人員還發現:秦人與戎人的居住地犬牙交錯,對峙分布。秦人主要居住在西漢水上游兩岸開闊的川塬和平緩的台地上,而戎人則多居住在西漢水下游或者支流的山谷地帶。

在西漢水流域還發現了兩座城池,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點之一。從遺址和文物當中就可以看出兩個部族斗爭的殘酷性。兩個部族平時各自住在各自的生活區,相互提防與征戰。專家還發現了一個早期秦人貴族的墳墓,墓主的腦袋被戎人的箭擊得粉碎,可見當時斗爭的慘烈。

根據《山海經.海內西經》:秦與周均是黃帝後裔。秦人以華夏自居,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比如: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人信仰昆侖西王母和女媧等中原神話體系中的神祗,歷來就有四帝崇拜(黃帝、炎帝、伏羲、少昊)。

《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漢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之神[5],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即少昊,五方上帝之一。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其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三。」《說文》:「嬴,帝少氏之姓也。」《左傳》講得很清楚,封魯的奄國之地又稱做「少昊之虛」。秦庄公被戎狄殺害之後,他的兒子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而且秦景公大墓的發掘也證明了秦人乃華夏族,其中一個編磬上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帝顓頊號高陽,黃帝的孫子,這跟《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通過「徠民」政策,從山東六國招引了大量到達地廣人稀的秦國。

更何況秦地的大部分地區本為周人的地盤,上面原本生活著許多周人。秦地是後來才被西戎佔領的,所以,秦國自然也會有不少周人後裔。比如:秦文公時代打敗戎人「收周余民」及後來佔有西周故地。也就是說周人才是秦國故地的土著民族,而戎人是外來者。

在上古時期那個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年代西戎人要遷往秦地實屬不易,所以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戎人是秦地的主體民族。所以說秦為戎是極其錯誤的,更何況秦人和戎人從來不視對方為己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國

❺ 古代的燕趙現在的位置

燕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部分;趙在今河北大部,山西西部,內蒙古南部部分地區。

燕國都城在薊,稱為上都因為在今河北易縣還有一個都城始建於燕昭王,由於在薊的南面故稱燕下都考古上經常提及的燕下都遺址就位於易縣東南部,距縣城8公里,當時稱為武陽城。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疆域一度非常遼闊,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趙氏立國之初,趙襄子甫一即位便實施北進戰略,並逐漸將大部分代戎之地兼並,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經營。

(5)山西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燕國在八百年的歷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封召公於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董家林古城),燕地為燕國始封地。燕桓侯時北方游牧民族山戎不斷南下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齊桓公打敗山戎之後,燕庄公逐漸營建上都薊,並逐漸遷都於此,至燕襄公時上都薊就成為燕國的國都。

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漸強大,迫使燕國又一次徙都到易。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是為燕下都。太子丹刺秦事敗,秦將王剪、辛勝兵臨易水,燕王喜與逃到代地的趙公子嘉聯兵與秦在易水西決戰,失敗後,燕軍主帥太子丹逃匿於衍水,被秦將李信追斬,燕王喜不得不棄薊城,率兵退到了遼陽。五年後秦將王賁俘燕王喜,燕國亡。

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

❻ 我想了解山西的歷史,怎麼了解詳細一點的! 如果答的好,我另追加20分~!!!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3571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❼ 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萬里長城( 世界遺產 )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世界遺產

❽ 列舉至少三個山西民族融合的歷史事實,急急急

1、大同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大同的發展歷史是中華文明融合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代白登之戰後制定並實行的和親政策,北魏王朝太和改制與鮮卑族的全面漢化;

遼金時期大同置西京府,明朝隆慶議和後漢蒙兩民族的和睦相處等重要民族融合事件均發生在大同。雲岡石窟、大同古城、華嚴寺、白登山「白登之戰」遺址等就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和文化地標。

2、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或變法以圖強,或改革以興邦。其中最成功的改革當數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史記·匈奴傳》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趙武靈王所置三郡,其中代郡大部分,雁門郡一部分在今大同地區。這是歷史上漢人學習胡人的一次極為有影響的軍事改革,也是民族融合的開山之作。

3、北魏明堂遺址:明堂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標志,見證了中世紀多民族融合。鮮卑族全面融入漢民族,成為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民族大融合做出重大貢獻的民族。

4、大同古長城:包括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明長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既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也是漢民族和其他多個民族交往、沖突、融合的大舞台。新榮區得勝堡是隆慶議和故事的發生地,左雲摩天嶺、月華池、八檯子,陽高守口堡,天鎮新平堡、李二口等均見證過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5、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遼金元三代,大同均做過西京,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240餘件(套)文物精品,見證了胡漢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方面的融合。

6、華嚴寺: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也是典型的漢文化與遼金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很好地將大同本地的寺廟風格與遼代契丹族的民族風格結合起來,實現了華嚴寺建築藝術上的多樣性。

它的建築構造、雕塑風格、獨特的大殿裝飾都體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合掌露齒菩薩是標志性塑像。

❾ 雁門關在哪裡

雁門關來又名西陘關,位於中自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9)山西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雁門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石旗桿和數通明清碑刻。

雁門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了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系。

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雁門關

❿ 中國到底有多少個省

中國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

(10)山西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1、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中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2、據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0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

3、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4、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戲曲,它與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

5、京劇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起源於崑曲(崑曲是一種更古老的戲劇藝術)。此種集唱念做打於一身的舞台藝術於十九世紀初在北京形成,經過200多年的實踐,積累了1000個以上深具藝術價值的劇目,形成了一套音樂板式和表演程式。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