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鹽山章武遺址

鹽山章武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1 11:09:56

① 河北省滄州市黃化市厲史

是黃驊市哦。河北省轄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因紀念1943年犧牲於此的冀魯邊區司令員、革命烈士黃驊而得名。
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時,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商兩代,今黃驊地域屬兗州。
西周時,屬齊州。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燕兩國交界地帶,南部屬齊,北部屬燕。
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柳縣(縣治在今羊二庄鄉大馬庄東南5公里處),屬濟北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章武縣(縣治今故縣村北)。高祖六年(前201年),封戎賜為柳邱侯,設柳邱侯國(國都今羊二庄村)。後元元年(前143年),廢柳邱侯國。後元七年(前157年),封竇廣周為章武侯,章武縣改為章武國。元狩元年(前122年),廢章武侯國,復章武縣。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公孫昆邪為平曲侯,設平曲侯國(國都今大賈象村)。中元二年(前148年),廢平曲侯國。元朔四年(前125年),封劉揚為柳侯,設柳侯國(國都今海豐鎮村)。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公孫敖為合騎侯,設合騎侯國(國都今郛堤城,亦說郛堤城為合騎侯國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前121年),廢合騎侯國。初元五年(前44年),封劉隆為宛鄉侯,設宛鄉侯國(國都今舊城村)。章武縣及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新莽元年(公元9年),柳侯國、宛鄉侯國自滅。
東漢,廢柳縣,屬地分別並入章武縣、高城縣。章武縣改屬冀州刺史部章武郡,郡縣同治(治所今故縣村北)。【高城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所在今鹽山縣故城趙村,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今黃驊境域分屬章武縣、高城縣。
三國魏,章武郡治遷東平舒(今大城縣),境內僅存章武縣,屬冀州渤海郡。
西晉,章武縣屬冀州章武國,高城縣屬冀州渤海國。咸寧三年(277年),章武縣改屬渤海郡。太康十年(289年),章武縣改屬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章武縣還屬渤海郡。
十六國,章武縣屬章武郡。
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析章武縣西北境地,置西章武縣(縣治今乾符村),屬章武郡。
北齊,章武縣、西章武縣並入高城縣,屬瀛州浮陽郡。天保七年(556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今舊城村)。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魯城縣,縣治西章武縣故城,屬河間郡。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城縣更名為鹽山縣,屬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鹽山縣為東鹽州。貞觀元年(627年),復鹽山縣。乾符元年(874年),以年號改魯城縣為乾符縣。鹽山縣、乾符縣均屬滄州。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乾符縣並入清池縣(治所今滄縣東關)。
金代,清池縣、鹽山縣屬河北東路滄州。
元代,清池縣、鹽山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池縣並入滄州,鹽山亦為滄州轄縣。洪武九年(1376年),鹽山縣治從大留里遷至香魚館(今鹽山縣城)。今黃驊地域南部為鹽山屬地,北部為滄州屬地。
清初,滄州、鹽山同屬河間府。雍正七年(1729年),滄州升為滄州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年),鹽山縣隸屬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滄州降格為滄縣,與鹽山同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
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津海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另有1936年9月、1937年6月等說法),析滄縣東北部和鹽山北部濱海區域2400平方公里置新海設治局,駐韓村(今黃驊城區),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軍侵佔齊家務,成立偽政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把新海縣劃歸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同年夏,中共冀魯邊區工作委員會開辟新海抗日根據地,建立新海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侵佔新海,在韓村建立偽政權。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日偽設立偽渤海道,新海設治局屬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魯邊區析新海、鹽山、滄縣3縣邊緣區成立青城縣。同年冀魯邊區於齊家務建津南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新海縣與青城合並為新青縣,並於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日偽將新海設治局改為新海縣,縣治今黃驊城區,屬偽渤海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新青縣解放,為紀念黃驊烈士更名黃驊縣,屬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同年,津南縣撤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設津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三專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黃驊縣、津南縣劃歸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津南縣部分並入黃驊縣。8月,黃驊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6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12月,劃歸河北省天津市。
1961年6月,黃驊縣改屬河北省滄州地區。 [4]
1989年7月,撤銷黃驊縣,設立黃驊市(縣級),以原黃驊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驊市的行政區域,黃驊市屬滄州地區。
1993年6月,撤銷滄州地區,與滄州市合並。黃驊市由河北省直轄,滄州市代管。

② 鹽山縣的旅遊

千童祠
千童祠位於滄州市東南鹽山縣千童鎮,北距鹽山縣城公里。千童祠內有東渡堂、泰山堂、友誼堂,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及對日本列島的影響。
慶雲舊城
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中捷農場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海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屬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③ 鹽山縣的歷史沿革

今之鹽山轄境,西周屬齊國麥丘邑,春秋戰國時代地處齊燕之交;秦屬齊郡柳縣(治:今黃驊羊二庄)與齊郡厭次縣(時治:今陵縣神頭鎮)交界地帶。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故治在今河北黃驊市羊二庄鎮,屬齊郡,後屬從齊郡中分置濟北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柳縣撤消並入章武縣。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西漢劉邦所設,屬幽州渤海郡。縣治最初在今鹽山縣城東南20里處故城趙附近。
舊縣鎮,在商、周、戰國時期稱「饒安邑」,意為「其地豐繞,可以安人」。《史記·趙世家》中講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攻齊取饒安」即指此地。秦時此地稱「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此置縣稱「千童縣」。
漢靈帝改千童縣置,治今舊縣鎮,屬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後為 滄州治。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做皇帝時高成縣改為高城縣,屬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時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將章武縣、西章武縣撤消並入高城縣。當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即今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
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高城縣置無棣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轄北部。同時,還劃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縣(今孟村新縣鎮),其餘仍為高城縣轄。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鹽山(有鹽山、峽山)。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為鹽山縣。
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魯城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無棣縣劃入陽信縣。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縣鎮。
唐貞觀八年(684年),復置無棣縣。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縣。
明洪武九年(1376),因鯗魚書院興起遷縣治於東隅(即今縣城)。
民國期間,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庄三區及滄縣濱海地區組建新海設置局。
1938年,日偽以新海設置局轄區建立新海縣分治。
1945年,為紀念先後犧牲在第四區(羊二庄)許官管區大趙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駐第五區:高灣)縣長楊靖遠(關東人,時稱「楊鬍子」,於1938年犧牲)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於1943年6月30日犧牲),「新鹽山」改稱靖遠縣,「北鹽山」——新海改稱黃驊縣。
1949年,靖遠縣復稱鹽山縣。
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縣。
1958年11月8日,孟村、慶雲、鹽山合並,稱孟村回族自治縣,縣委駐地鹽山鎮,12月25日,改稱鹽山縣。

④ 黃驊港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去黃驊港的遊客主要是去三千噸碼頭看看海,然後坐一下旅遊船,去海上玩一下。

2.還可以去一千噸碼頭來買點海鮮,每天漁船都會在這個碼頭靠岸。

3.此外,神華集團、國華電廠都在黃驊港。

4.還可以去神華集團的萬噸碼頭去參觀一下。看一看外輪和新建的雜貨碼頭。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⑤ 求天津歷史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人民具有愛國、民主的光榮傳統,20世紀以來的半個世紀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為天津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發展階段宣告結束,開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⑥ 古代天津的舊稱

直沽是天津的舊稱
海津鎮是元時天津的舊稱,

⑦ 天津這個地方在宋朝是屬於北宋疆土還是遼國的疆土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⑧ 黃驊有什麼著名的建築和歷史嗎

【黃驊概況】黃驊市位於北緯38°09'-38°39',東經117°05'-117°49'之間。黃驊擁有中國冬棗之鄉、中國北方模具之鄉、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和全國體育先進市等稱號。黃驊歷史悠久,大約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黃驊羊二庄鄉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之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萊,入海前經柳縣,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縣,1943年由新海縣與青城縣合並為新青縣。194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於縣內的黃驊(原115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兼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烈士而易名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秦代丱兮城遺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葯,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葯,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經多方考證,丱兮城遺址在黃驊市羊二庄鎮西北2.5公里處。如今,丱兮城遺址歷經朝代更嬗2200餘年,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12.3萬平方米,並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文物。武帝台古遺址武帝台古遺址位於臨港化工園區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武帝台相傳為漢武帝東巡觀海所築。《北魏地形志》載:「章武有武帝台」,《畿輔通志》(康熙版)載:「武帝台在鹽山東北七十里」。,土內多有素麵灰磚等。採集物有戰國紅陶斧、豆把、豆盤繩紋碎殘片,和漢陶罐殘片、瓦片、五銖錢。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悔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黃驊博物館藏漢代釉陶灶郛堤城遺址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市區北部,在羊三木回族鄉劉皮庄南2公里。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辟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根據所采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漢——戰國。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候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系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稱武帝城,今稱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城西才元北齊墓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該墓位於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東南約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約500米。墓地原為高約1米之土台,東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於土台西側。墓為磚砌單室墓,墓室略呈扁圓形,東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磚砌法為三橫一豎,墓底鋪磚,墓向南偏西10度。據墓誌記載,墓主姓常名文貴,字蔚榮,滄州浮陽郡高城縣崇仁鄉修義里人,為人意志堅強,剛毅不屈。約公元556年被封為兗州贏縣縣長,在任期間光明磊落,美名譽滿四境。公元560年提升為青州樂安郡太守(相當現在的專員)之後命運不斷變遷,去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他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墳墓,並刻墓誌,永遠記載著他的事跡。墓誌銘為:生能獨傑,死亦孤雄,千神來奉,萬鬼竟修。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海豐鎮金元遺址海豐鎮出土的彩陶該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庄鎮海豐鎮村與楊庄村之間,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面積約超過50萬平方米。其中,以各種瓷器標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州窯、龍泉、景德鎮等幾個窯口的產品,比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陘窯印花、雙色釉點彩、磁州窯的劃花、剔花、紅綠彩、耀瓷中的印花等,還有一些製作工藝較高的絞胎、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遺址豐富的內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藝。中國象棋、骨牌、圍棋大量出土。遺跡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證實海豐鎮在金代時已經成為以瓷器為主的貿易集散地。同時較多的圍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豐鎮一帶圍棋風氣之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況。海豐鎮遺址發掘是我國多年來宋元階段考古少有的發掘項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發現,黃驊市境內20條河流匯集九處入海,餌料豐富,有魚、蝦、蟹、貝、藻五大類上百種海產品,尤以東方對蝦、渤海梭子蟹、快魚、平魚、目魚最為名貴,黃驊市境內現存文化遺址20多處,現存海上漁村、人民公園、博物館等人文景觀5處,野外的驊南淀、驊北淀、海濱浴場,是人們沐浴大自然、打獵、遊玩、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你可以看看我給你的資料,然後再決定

⑨ 蜀漢劉備登基在哪縣哪鎮

章武元抄年(221年),劉備在曹丕襲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歷史並未記在劉備詳細的稱帝地址,不過一般來說,皇帝會在自己的宮殿稱帝,劉備應該也不會例外。
關於蜀漢皇宮,歷史上一直存在兩種說法

。說法一:在武擔山之南的今八寶街一帶

;說法二:在今日的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

。近期有研究發現,劉備當年的蜀漢皇宮,

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根據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考古人員結合文獻記載和近年的考古發現,認為蜀漢宮城遺址,極可能就在當年挖出石犀的天府廣場東北側、今四川大劇院附近一帶。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⑩ 鹽山縣千童鎮是日本的老家嗎

山縣千童鎮地處古黃河近海處,為戰國時期齊之饒安邑。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借用皇權力量,於此及其周圍募集數千童男女,百工武士,築千童城,具衣食舟輯,東渡扶桑,首開中日交流、世界遠航先河,得平原廣澤,傳農耕,教醫葯,授紡織,止王不歸。

徐福東渡,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秦文化傳給日本,促使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大跨度發展。日本迅速從荒蠻的繩紋文化階段,進入到文明的彌生文化階段,日本史學界把徐福譽為「彌生文化的旗手」,「彌生的日輪」。日本人民把徐福尊之為「豐收神」、「收獲神」、「冶鐵神」、「紡織神」。甚至包括日本在內的海內處史學家把傳說中的日本開國天皇--神武天皇,認為就是秦徐福。在日本,有關徐福的古跡56處和傳說36種,徐福會、徐福廟遍布列島。

至今,千童鎮尚保留一種風情奇特的民間祭祀活動--信子節,其最早出現於漢代,每逢甲子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辦一次。無獨有偶,在對岸的日本左賀金立山一帶,也有「徐福大祭」的活動--氏子節,且兩地在舉辦時間上相互吻合。

日本族系中,羽田,羽太,八田,潘多,波多,拌等,此姓的日文發音皆與「秦」的發音同,讀「hta」。包括前首相羽田孜在內的許多日本人,都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從大陸渡過來的「秦人」,他們稱千童城為「家」,「祖先故里」。

為研究、搶救、宣傳、利用千童這一珍貴文化,當地政府先後恢復了千童祠、千童碑(原件一說被運往日本)等歷史景觀,做為展示、紀念先民東渡和弘揚、研究千童文化的現代綜合載體--千童博物館,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在某種意義來講,大和民族是黃河文明的一次海上延伸和成功嘗試,「中日友好第一使者」徐福,將永垂青史。鹽山縣千童鎮作為這一東渡壯舉的發源地,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僑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