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文化遺址
A. 浙江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第一點是哪裡
一直看到的都是新石器時代的 舊石器 或是蕭山
B.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C. 舊石器時代一個遺址一般生活多少人啊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跡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樹居生活卻很難留下什麼遺跡。從古代的文獻中,依稀可以尋覓到遠古時代樹居和採集的影子。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民族志也較多反映了石器時代人類的巢居生活。彝族歷史文獻《西南彝志》記載:「人們在當初,不曾住地面,野獸花斑斑,跑在森林裡;人居於樹上,獸與人同處」;《滇略》記載有一部分被稱為「野人」的景頗族,「茹毛飲血,夜宿樹上」;《貴州通志》記載少數苗族先民曾經「架木如鳥巢寢處」;東北的古代肅慎族亦曾「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這些少數民族盡管早已擺脫了採集與狩獵的經濟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卻一致表明遠古人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確曾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早期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與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和人類用火的痕跡。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還有經過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獸骨。這一時期人類的經濟活動,處於極其原始的萌芽階段。
在初期的經濟活動中,人類只是為了生存而進行採集和狩獵、捕撈的。這些活動以採集最早出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匼河遺址中發現了可能用於狩獵的石球,表明當時已出現了狩獵經濟的萌芽,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採集和捕食小動物始終是人們的主要經濟活動。集體圍獵大動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中期
距今約十至二三萬年,相當於地質史上的晚更新世,也就是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的經濟活動逐漸活躍了。當時,台灣、日本等島嶼與大陸還有陸橋聯接,在亞洲的東北部,白令海峽也有陸地通往北美洲。中國大陸的氣候比較乾燥寒冷,西北高原及華北大地堆積了厚厚的黃土。這一時期處於間冰期,大陸大部分植被是森林草原或半乾旱的草原,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人類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鍛煉和發展,最後脫離了動物界,轉變為現代人的。地質學家稱之為黃土時期,人類學家稱之為智人階段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組織已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在各地不同的生產實踐中改進工具,發明了摩擦取火,從而促進了原始經濟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中期,打制石器的技術比早期進步了,丁村人的石器已有更多的類型,遺址中出土的各式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和石球等,有的形制相當規整。說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與丁村人相比,許家窯人的狩獵技術更高一些,從出土的石器來看,他們不僅會從打制的石核檯面周圍邊緣敲剝石片,而且製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狀器、雕刻器、小石鑽和小型砍砸器。一種龜背狀刮削器和短身圓頭刮削器,刃緣經過仔細加工,已初步開創了細石器工藝技術的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文化的進步因素。作為狩獵大動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許家窯人的營地里成堆地發現,數以千計,生動地顯示了這個氏族狩獵經濟的高度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中石器時代盛行的石葉,在這里也已經出現,這種工具與狩獵和吃獸肉有密切關系。許家窯遺存的全部動物骨骼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都沒有發現,說明基本上都是人們食肉後又砸碎的拋棄物。他們還善於用動物的骨角加工成鏟式工具、三棱尖狀器和刮削器。許家窯人生活在距今 4 萬年前,他們的狩獵經濟代表了當時的較高水平。
晚期
距今二三萬年前,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原始經濟在各地有了更快的發展。從重要遺址峙峪、小南海、虎頭梁所發現的石器和遺跡來看,當時的生產水平在不斷進步和提高。以弓箭的發明為標志,狩獵經濟又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虎頭梁遺址
1963 年發掘的山西峙峪遺址,距今 28000 年,僅石器材料就多達 15000餘件,明確地出土了石箭頭和鉞形小石刀之類復合工具。1960 年第一次發掘小南海洞穴時,10 平方米范圍內出土石製品達 7000 多件,可見當時石器製造業已有相當規模。在河北陽原的虎頭梁遺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三處篝火遺跡,灰燼中有燒過的獸骨和鴕鳥蛋皮,周圍散布著大量石片、石屑和用作石砧的大塊礫石,這里顯然是一個狩獵者的宿營地。
D. 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以什麼人文化遺址為代表
我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是以圓明園的文化遺址為代表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E. 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
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遺址,1959年發現於山西芮城縣西侯度村,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境內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存。經考古發掘,在此獲得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32件石製品,帶有切割刮削痕跡的鹿角和被火燒過的骨、角、牙等。其中兩件具有人工痕跡的鹿角,一件表面有用銳利器物割切或砍斫出來的「V」形溝槽,另一件表面有很清楚的刮痕,這表明當時的人類可能已經會製作骨角器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動物化石中有若干呈黑色、灰色、灰綠色的肋骨、馬牙和鹿角,化驗證明是火燒的結果,這樣人類用火的歷史便被大大提前,成為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的證據。
F.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都包括哪些內容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有:貴州盤縣大洞遺址(1992),約為更新世中、晚期,主要是人牙化石及動物化石等。1992年在湖北荊州雞公山發掘出五處人類遺址和兩個石器加工區。1993年,在南京湯山鎮雷公山葫蘆洞發現人類頭骨化石,距今達35萬年。1995年,在四川酆都境內發掘出煙墩堡遺址,並有多種石製品。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內容更豐富:1993年至1995年,在江西萬年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掘出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的狩獵場所和屠宰場,還發現許多陶製品。1993年至1995年,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掘出距今約一萬年的動物遺骸和人工培植的稻穀標本,當然還發現好多陶製品。1993年在江蘇高郵龍虯庄遺址,發現陶器上有文字性的刻劃符號。1992年至1994年在河南鄭州八里崗遺址發掘出連排房屋,長26米,進深7米,共八套,而且發現繪有推拉式門型,甚為可貴。1993年至1995年在鄭州北郊發現了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城的平面略呈圓形,西牆殘存60餘米,北牆殘存230米,最高處達3米,土牆為板築法。據測定距今已達五千年,如此一來,我國的城市文化比原先認定的還可上推千餘年。1996年在河南孟津水庫區發掘了仰韶文化聚落遺址,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有居住區、倉窖區、墓葬區和石器製造場。也發掘出石壁、鉞等「禮器」,說明那時生產力已相當發達,社會已走向文明。1992年至1993年在內蒙古赤峰發掘興隆窪遺址,有圍溝、房址、窖穴等,為較完整的史前聚落,距今已達八千餘年。1989年至1994年在安徽蒙城尉遲寺發掘出大汶口文化層的房址三十一處,還有墓葬和窖穴。居住房屋作連排式,內部空間靈活,外形整齊有序,是研究史前建築的重要史料。1992年至1993年在浙江西北的莫角山遺址,發掘出一座人工建造的巨屋,東西長670米,南北寬450米,總面積達30餘萬平方米。建築基址上有夯土層,夯窩及成排的大型柱洞等,這里屬良渚文化層,說明距今五千年以上已有相當高超的建築技術了。1995年至1996年,在四川成都附近發現距今大約有四五千年的古城址五座。
G. 這么記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H. 舊石器時代後期比較重要的遺址是什麼
舊石器時代後期比較重要的遺址有卡爾梅山的沃德洞穴遺址,在這里,考古學家們發現的石葉文化以燧石為主要原料,其文化性質與歐洲的奧瑞納文化和格拉韋特文化比較相似。
I. 廣東有哪些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物,特點是什麼
織機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從1990年至1995年,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面積近10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達20多米,劃分為23層,其中第21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第18層向下含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和舊石器時代製品。發掘出土石製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對部分古脊椎動物化石和遺物的分析,它是一處以舊石器遺存為主,兼有全新世遺存的洞穴遺址;經對石製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國北方以小石製品為主的舊石器時代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