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游記
❶ 明末客家人下南洋的古鎮,是廣東最值得去的地方嗎
廣東梅州的鬆口古鎮有著千年的歷史,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這里深深的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
如果你想要放鬆自己,享受一下,又不喜歡喧鬧的地方,那鬆口古鎮就是最適合的地方,它不僅沒有因為歷史悠久而成為人聲鼎沸的地方,而且有著很濃厚的鄉土氣息,走在寧靜的小巷彷彿時間都靜止了,有種無法言喻的魅力,讓人沉淪。
❷ 樟林古港的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樟林古港優越的地理方位與形成年代,這里還必須把經地理學家科學測試和考古資料分析得來的,這五大沙隴的形成和韓江的再度分汊以及各代表著不同年代濱線位置的情況作一簡略的說明。據《韓江三角洲》和地質學 家陳訓深 教授《澄海土地的由來》一文及實地踏勘基本可斷:
第一列沙隴稱為韓江三角洲下游「周代濱線」即起自鹽灶——樟林——內底——上華——庵埠——桑浦——玉井,這一線以貝丘堤為基礎,其年代測定為距今約 4000 —2500 年形成的;第二列沙隴稱為「漢代濱線」。起自南砂——蓮陽——澄城——外砂——鷗汀——歧山,這列沙隴規模特別宏大,長約 28 公里,寬 1.5 —— 2.5 公里,與第一列沙隴相距 4 公里,距今約 2000 年形成;第三列沙隴稱為「唐初濱線」;起自和州—海後—白沙埔—新溪—頭合—陳厝合—金砂,距今約 1400 年形成;第四列沙隴稱為「宋末濱線」,此時韓江三角洲已推至鳳洲、壩頭、九合、龍湖一帶,距今約 700 年,以七合、義合、金興、合昌、福建圍、北港、小萊蕪、珠池一線為第五列沙隴,距今約 150 年。
在韓江三角洲下游五列沙隴依次形成和先後成陸的同時,與其同步進行的就是韓江的第二級分叉,即古潮州溪、西溪、東溪和北溪進一步分叉。如古潮州分成南北兩汊;西溪分成外砂河、新津河和梅溪;東溪出程洋崗和龜山後,河流逕直,但至宋代又分出盛州溪、合昌溪、鯉鮕溪、草溝溪等無數小叉,北溪原是一道流量較少,流勢較弱的小溪,但由於「唐初濱線」形成與三角洲平原的不斷浮聚、延伸,至宋代其河床發育基本定型,上游流量銳增,便分出東隴溪、古樟林溪、義豐河和黃厝草溪等多條叉河。此時的韓江三角洲下游,潮來一片汪洋,潮退河海交匯,大小港口,燦若群星,據地方誌載,自東北向西南,計有:東隴港、旗嶺港,飛錢港、大洲港、蓬子港、辟望港、大衙港、南港、北港、西港、溪東港、新港、天港等等,還有無數瞬息萬變的小港,難以盡名,其可謂呈現一派河川縱橫,交織成網、星羅棋布,燦若繁星的畫圖。
❸ 有關樟林古港作文500字
寫作思路:寫樟林古港和大自然連在一起,寫的時候注意從空間上面,用總分結構專進行描寫。屬
我的家鄉在汕頭,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每次我回家鄉,都要去古港走一走。一進正門,就有一艘巨大的紅頭船停在溪上,為什麼叫紅頭船呢?因為這艘船的船頭塗有鮮艷的大紅色,因此得名。樟林古港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以前華僑回鄉探親和做生意都要在這港口乘坐紅頭船。
船的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每到晚上,紅頭船的燈光亮了起來,廣場也跟著熱鬧起來了。小孩子在快樂地奔跑著,大人也跟著音樂跳起廣場舞。船的下面有一條溪流,溪流彎彎曲曲的,一直通往出海口。沿著小溪走進去,兩旁高大的玉蘭樹散發著玉蘭花的清香。
再往前走去,有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見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黑白的鵝卵石,魚兒在卵石間游來游去。湖的周圍是家鄉有名的小食街。每間店鋪都裝修的很有潮汕特色,很多遊客來這兒旅遊都會去嘗一嘗這些特色美食,吃完還會帶點手信回去給親朋好友嘗嘗。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如果你去了,一定會流連忘返的。
❹ 樟林古港和大自然連在一起的350字作文
寫作思路:寫樟來林古港和自大自然連在一起,寫的時候注意從空間上面,用總分結構進行描寫。
我的家鄉在汕頭,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每次我回家鄉,都要去古港走一走。一進正門,就有一艘巨大的紅頭船停在溪上,為什麼叫紅頭船呢?因為這艘船的船頭塗有鮮艷的大紅色,因此得名。樟林古港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以前華僑回鄉探親和做生意都要在這港口乘坐紅頭船。
船的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每到晚上,紅頭船的燈光亮了起來,廣場也跟著熱鬧起來了。小孩子在快樂地奔跑著,大人也跟著音樂跳起廣場舞。船的下面有一條溪流,溪流彎彎曲曲的,一直通往出海口。沿著小溪走進去,兩旁高大的玉蘭樹散發著玉蘭花的清香。
再往前走去,有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見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黑白的鵝卵石,魚兒在卵石間游來游去。湖的周圍是家鄉有名的小食街。每間店鋪都裝修的很有潮汕特色,很多遊客來這兒旅遊都會去嘗一嘗這些特色美食,吃完還會帶點手信回去給親朋好友嘗嘗。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如果你去了,一定會流連忘返的。
❺ 美麗的家鄉 作文
我 的家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年四季風景如畫!
春天是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版他把小草、小河、小花、權都叫醒了,你看!你看!冬天的小河唱起了歡樂的歌。小草小花都爭先恐後地鑽出了地面,睜睜大眼睛看著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最喜歡那美麗的柳樹公主,你看!你看!她那長長的辮子拖著水邊,這美麗的景象吸引了很多人!
夏天是個熱鬧非凡的季節。青蛙在水邊唱起了歡樂的歌!知了在樹上叫,好像在說熱啊 !熱啊!
秋天是個畫畫的小姑娘,你看!你看!她把蘋果塗成了紅色;把梨塗成了黃色;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她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隻只蝴蝶;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桔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去摘呢!那些水果了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小朋友的腳都被那香味勾住了!
冬天是一位老爺爺,他一打噴嚏就下起了大雪,房頂上、車上樹、上地上、全是雪,小朋友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
我的家鄉美吧!我愛我的家鄉!
❻ 澄海樟林古港今日面貌
樟林古港故址
樟林古港,位於今澄海市東里鎮境內。她曾經是清代粵東地區商旅繁忙的「通洋總匯」,享譽海內外。至今,原來的海岸線雖已東移十多里,但古港遺址猶存,對研究古港的光輝歷史、清代遠洋航海事、貿易以及對潮汕華僑先輩出國啟航聖地的紀念,都有極大的價值。
樟林之所以能成為粵東通洋總匯,是由它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決定的。辟港之先,樟林、東隴一帶,屬閩粵海陸交通及邊防要地。宋代,這里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水軍寨建石城設船塢、造戰艦,並訓練水軍,防守海道。樟東港口的商漁船出入繁忙,初步形成漁港。洪武十四年,朝廷於此設「東隴河泊所」,徵收漁稅。嘉靖三十五年(1556),散居於樟林山邊的先輩,為發展生產,保聚黎庶,擇址「南涯新埔」創建寨城。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並迅速聚集為「漁鮮盈市」的埠頭,附近各地,爭先來此上市,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康熙初年劃界斥地,沿海居民內徙五十里,澄海全縣撤裁,樟林「社散村荒」,黎民流離失所,康熙八年,才重返故鄉,再建家園,並於廢墟之上,修築石城。當局移東隴河泊所署於城內,並設右營守備署、樟林母汛、樟林鎮巡檢司、海關稅館、樟林急遞鋪等官署衙門加強管理,樟林開始迅速恢復,航海事業初具規模,逐步成為澄海北部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的中心,為樟林港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馳海禁,由「片帆不準入海」至「准其出入貿易」。故商民紛紛集資,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與暹羅進行大米貿易,樟林港遠洋航海事業遂應運而生,由漁業港猛轉為商業港。
海禁既開,海運事業熱潮隨之躍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東隴河泊所撤裁,改設樟林鎮巡檢司。此時,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為便於辨別、管理,雍正元年(1723),規定各省商、漁船的標識,並進行審批、登記、發牌,並隨時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規定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福建油綠漆)故粵船有「紅頭船」之稱。
「紅頭船」事業的發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榮。樟林港於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橋築碼頭,蓋建了許多埠鋪,外地客商紛紛來樟創業,形成擁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間,浩浩盪盪,揚帆遠征,走南闖北的紅頭船隊,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就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以後,樟林又歷經自然和歷史的滄桑變化,成為沿海埠市,但她的遺跡猶存,依稀可辨,後代子孫訪址尋蹤,還算有處。
於今,在原來「紅頭船」出海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當年的許多建築物,如天後宮、南社港、新興街、永定樓、棧房建築群、風伯廟、山海雄鎮廟等等,有些已改為民居 有些雖經歲月風雨,破損有加但還清晰可變,成為人們旅遊觀光、重溫歷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 (本文系汕頭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根據李韶雄《清代粵東「通洋總匯」——樟林港》一文及其它資料整理編輯而成)
❼ 澄海這哪裡有玩的地方特色
澄海一日游路線推薦
花園酒店→鄭皇故里→西塘→新興街→樟林古港→秦牧故居→東里豬腳飯→前美村(陳慈黌故居、永寧寨、壽仁里、文園小築、燈籠製作點)→博今藝術館
鄭皇故里
歷史上曾產生過許許多多的能人賢達,著名的泰國第三代王朝的開國之君--中國海外僑領第一人的吞武里大帝鄭信,其祖籍地就在風景秀麗的華富村。
華富村地處澄海市區北部的國道324線西側,北靠韓江東溪的蓮陽河,千里韓江就從村前奔流而過,注入了滔滔南海。這里,碧水環繞,山青水綠,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據史料記載,華富村原屬海陽縣的中外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劃歸澄海縣管轄,稱下布,後取「華麗富饒」之意,改稱華富。
澄海名園「西塘」,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光緒年間再延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西塘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以及園林花木莫不具備。門廳之後,有一月洞圓門,過門可見用紅黑小石鋪成雙鳳朝牡丹的地氈式庭院地面,文雅清靜,一彎水渠,雕欄圍繞。
秦牧故居位於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鎮觀一村索鋪巷39號,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歷史,舊民居佔地387.5平方米,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16間。 民居門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這就是當代著名作家、傑出散文家童年生活過的地方。
陳慈簧故居
宏偉壯觀的建築規模,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古老的潮汕民俗,典雅的舊日風情,陳慈黌故居是潮汕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處集旅遊、觀光、學術研究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博今潮汕民俗藝術館
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鳳翔街道鳳新一路中段,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藝術館現有藏品2000多件,2013年1月19日開館,並免費向公眾開放。藝術館通過展示潮汕的人文精神和獨特文化內涵的民俗用品、工藝品,來展現潮汕勞動人民心靈手巧的智慧和勤勞創作的精神。積極開展科普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通過傳承挖掘潮汕文化精髓,讓文化融入生活,讓年輕一代既了解潮人的歷史,又從中得到到啟示,達到承上啟下的目的,使潮汕文化及工藝品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播。是「區域最具本土特色的藝術館」和「潮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❽ 家鄉作文
家鄉的小河
我的家鄉有一條美麗的小河,它清澈、恬靜,令人神往。遠看它像一條銀河,近看可見水裡游動的魚蝦。
溪水「嘩嘩」地流淌,河裡撒滿了五顏六色的卵石。河水在石頭的空隙中穿梭,毫無顧慮地流淌。陽光照射在水面上,閃著耀眼的光芒,就像在水面上布滿了金絲碎銀。偶爾,一部分溪水聚在幾塊石頭中間,靜靜地淌著,小魚兒在水中輕輕地游著。幾顆水珠從石頭上滴下來,在水面泛起層層波紋。
早晨,河水歡笑著和霧捉迷藏;太陽出來了,明靜的河水倒映著藍天白雲,好像穿著美麗的衣裳,閃動著晶瑩大眼的少女;傍晚,它成為了一名傑出的畫家,把空中無以倫比的景象統統畫在它潔白的紙上;到了晚上,它好像累了,散下一頭秀美的黑發,靜靜地睡了,在編織著神奇的夢。
夏天,小夥子門穿著褲叉,仰躺小溪的懷抱,把頭枕在石頭上,眯著眼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姑娘門穿著各式各樣的衣裳,蹲在有樹陰的地方,蘸濕手帕蓋在小臉上,有的蘸著水梳理烏黑的頭發。
小河是極平凡的,沒有奇特的風景,也沒有磅礴的氣勢,可它時時刻刻在為人們做貢獻。我愛你,小河!
家鄉的秋天
秋,不知不覺來到了我們身邊。
柔和的陽光普照在我們身上暖洋洋的。稻穀換了綠衣,穿上金黃色的外衣。一陣秋風吹來,把稻穀吹得搖來搖去,好象大海里的波浪;辣椒把自己的青外衣洗去了,換上艷麗的紅衣裳;那樹枝上紅通通的蘋果,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低著頭;石榴笑破了肚子;柿子高高掛在枝頭,好似節日的燈籠;遠遠望去,山上、山腳、半山腰裡挺拔的玉米,整整齊齊地站在那兒,好象在幫我們站崗。看著這些景物,不禁使人感到溫暖,感到喜悅。
過了不幾天,當你再一次走在小路上時,四處都響起了「轟隆、轟隆」的打穀聲,看到人們在田裡進進出出忙碌著,因為他們將要把一年的勞動全換成糧食打回去,心中自然十分高興。
玉米棒子低下了頭,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正等著人們去收它。可是人們忙不過來,一時半會兒也收不完,只好讓它「多活」幾天。
大人們忙得熱火朝天,孩子們也挺忙的。放學以後,稍大一點的孩子便幫著父母給打穀子的叔叔阿姨們送水送梨;小一點的孩子也挺忙,挎著籃子,邀幾個小夥伴到田裡拾稻穗,邊玩邊拾,有著無窮的樂趣。孩子們的歡笑聲與打穀機的聲音混成一片,像一首嘹亮的山歌。
頭頂上,偶爾傳來一聲鳥叫,四處看時去不見鳥,原來鳥兒們怕挨凍,早已飛到了溫暖的南方去了,只剩下一些不怕冷的、飛不動了的鳥。
哦!原來冬天快要到了呀,可我仍在如痴的境界中在享受秋的美好。
秋天是農民伯伯收獲的季節,是我們學習的好季節。我要利用它,贊美它。
家鄉的變化
「媛媛,回家鄉看看吧?」爸爸再一次問我。我還是那句老話:「不,永遠也不!」這時,勾起了我以前在家鄉的事:我們睡覺的地方是睡在乾乾的茅草上,沒有蚊帳,晚上蚊叮蟲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著覺;門前是一堆堆的牛糞,又臭又臟,一腳踩下去,腳也不知變成了什麼樣;泥濘的路到處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個腳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腳抽出來,可鞋子卻留在泥潭裡……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現在家鄉『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這是真的嗎?於是我就跟著爺爺坐著汽車回家鄉了。
來到了家鄉,啊!真美!難道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沒有呀?本來以前那坑坑窪窪、崎嶇不平的小路,現在已變成一條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兩旁種滿了花草樹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樓大廈撥地而起。我和爸爸來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變了,牆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裝玉砌的,好像是銀裝素裹的。傢具也嶄新的,刻著龍鳳圖案。房子很大很大,他們再也不用灶頭煮東西了,都換成煤氣爐,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間仙境。叔叔帶我走進一個房間,掀開一塊花布,呀,這正是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電腦。叔叔熟練地操縱著電腦,猶如在談鋼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電腦,她也挺會打電腦。以前那重男輕女的舊社會觀念現在也沒了。我想不到家鄉人的素質提高得那麼快!吃過午飯,我悠閑地散步,看見遠處那些農民不再用老黃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樣的拖拉機犁地。犁地時發出的聲音如同贊揚家鄉的變化。
家鄉的人變了,地變了,交通也方便了,電話什麼的都有了。可是什麼讓這些變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兩個婦女在談笑風生。一個說:「還是政府好,我不重男輕女了。我現在才發現,原來女孩兒也是那麼棒!」「我的女兒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政府的功勞哇!我想:假若到了未來,這里一定變得更美好!
❾ 樟林古港的歷史上的樟林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里,海闊江寬,宋代就已專是潮州屬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里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里出發,浩浩盪盪,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