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圈堰遺址

圈堰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1 20:38:54

A. 雙堰塘遺址主要有什麼

雙堰塘遺址,又名西壩遺址,或稱大昌壩遺址,位於長江支流大寧河流域的大昌盆地,大寧內河與磨刀溪交匯處容的南岸階地上。

雙堰塘遺址是三峽地區一處重要的上周時期文化遺址,遺存兼容本地巴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西周文化特徵。

雙堰塘遺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遺跡主要有房址、陶窯、墓葬、居住面燒土、火灶、灰坑、石砌圍堰、土坑墓、磚室墓和石室墓等。

B. 什麼是樹堰

樹堰就是樹耳、樹盆。種好樹以後在跟周圍用土堆一圈土包,鐵鍬拍實。作用是澆回水時候不讓答水溢出,讓樹下土壤積蓄水分,減少水資源浪費,還有美觀作用。樹堰直徑根據樹徑而定,高度10來公分。可以自行網路圖片。我也是搞園林綠化的。

C. 史記等古籍記載,戰國魏文侯時什麼創建引漳十二堰

《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侯時鄴(治今臨漳縣西南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

引漳十二渠又被稱為西門渠,位於魏國鄴地也就是現如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和河南安陽市北郊附近。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

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3)圈堰遺址擴展閱讀: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置之。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D. 河南南陽新野有什麼名聲古跡

新野縣旅遊資源普查統計詳表(2011年最新版)
縣 直
1、博物館;
2、掛劍樹;
3、議事台;
4、太子閣;
5、濱河公園;
6、信聯廣場;
7、三國旅遊苑;
8、漢文化小巷。

城關鎮
1、漢桑城;
2、攔馬橋;
3、陰麗華皇後故宅;
4、中山小學;
5、山陝會館;
6、西關曾國奴隸主貴族墓群;
7、白水書院(現北關小學);
8、木梳背街;
9、四眼井;
10、清真寺。

城郊鄉
1、鄧禹故里和鄧禹故里碑(李湖);
2、鵲尾坡三國古戰場(上青羊、下青羊、王營);
3、曹氏祠堂、曹湖(王營);
4、鄧君墓(縣油庫西側);
5、團結水上游樂場(團結村);
6、東亂冢漢墓群(團結村);
7、打鼓冢(孟營村);
8、光武台(上青羊村);
9、馬庄清真寺(馬庄村);
10、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11、蔬菜批發市場;
12、彈湖芳草(《封神演義》中鄧蟬玉 以石彈丸擊戰龜靈聖母而形成彈子湖景,在今曹營村);
13、淯水湍波(湍口村);
14、馬一山故居(馬庄村)。

沙堰鎮
1、關宿桑;
2、沙堰清真寺;
3、彌猴養殖場;
4、關羽提閘放水處、囊沙遺蹤;
5、回首薦賢處;
6、沙堰古寨牆;
7、召父渠(古名棘水,補充水源的渠首在霞霧溪村);
8、拐里村水利工程;
9、鄧氏祠堂(霞霧溪村),鄧氏祖譜碑;
10、西棘陽(義陽)故城(李庄)冶鐵作坊遺址、漢墓群、唐墓群;
11、明•呂皇溝遺址(呂營村);
12、淯陽遺址(漢•夏官營)。

樊集鄉
1、光武台(東趙庄);
2、訓猴基地(鮑灣);
3、晉尚書令樂廣故里(後河寨);
4、泰山廟;
5、樊氏祖譜;
6、樊集漢墓群(潦口、東趙庄附近);
7、漢台朝雨;
8、陳庚蒙難處(樊集村)。

歪子鎮
1、鳳凰山遺址(寺門村);
2、戰台寺(崇興寺)(寺門村);
3、一捧雪(大李營村);
4、蔓山睛雪(崗頭村);
5、荷花湖;
6、三河寨古寨牆(清);
7、《魂飛情盪一捧雪》(介紹陳君昌及創作情況)。

上庄鄉
1、馮健故居(田莊);
2、老龍鎮林場。

王集鎮
1、鄧禹台(西趙庄);
2、鳳凰台(下鳳鳴);
3、曹集茶場;
4、徐埠口古樹。

上港鄉
1、漢•樊氏陂水利工程遺址(瓦亭陂);
2、漢•運糧河;
3、庾信故里(宅子);
4、香橋(漢觀火台)渡口;
5、馬戢武故里(崗北);
6、古渡煙籠(梁埠口);
7、齊花園園藝場;
8、上港鄉工業園區;
9、百柳詩碑。

新甸鋪鎮
1、新甸清真寺;
2、漢朝陽城遺址(刁河堂);
3、清齊慎故里(刁河堂);
4、漢搬倒井( 新南村);
5、漢來歙故里(新甸街);
6、漢代古戰場(南王村);
7、秦漢•黃郵聚(驛站故址)(南王村);
8、古碼頭(新甸街);
9、套樹古樹。

五星鎮
1、張長弓、張一弓故里;
2、東漢陰麗華皇後宅遺址(黃營村);
3、內苑春雲(陰皇後花園景,黃營村);
4、龍溝夜月(閩營村);
5、台庄林場,台庄傳統煙花爆竹生產;
6、抗日戰場。

王莊鎮
1、新都城遺址(梅灣);
2、玉皇廟遺址(玉皇廟村);
3、諸葛井(玉皇廟);
4、水檯子劉秀避難處(水檯子村);
5、諸葛庄(諸葛亮家的庄園,玉皇廟村北)。

前高廟鄉
1、古棘陽城遺址(張樓村);
2、岑公祠(張樓村);
3、岑彭(漢)岑參(唐)岑氏故里(下廟);
4、祖師廟(張庄);
5、狄青湖(信坡);
6、龍潭古驛站。

溧河鋪鎮
1、楊陂集古寨;
2、許橋抗日戰場及許橋水產養殖場。

施庵鎮
1、 興隆觀及彌猴市場;
2、 河南油田鑽井平台(魏寨);
3、 漢玉泉街(黃淳聚)遺址(驛站,大營附近)。
南陽市新野縣旅遊景點介紹
新野歷史悠久,古稱貴地,它北依宛洛、南接荊襄,面積1062平方公里,沃野百里,八水競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這里是劉秀東漢政權的發祥地,是劉備屯兵、三請諸葛建立三國蜀漢政權的出征地,三國景點眾多,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游」景點縣。

漢桑城
「漢桑城」被人們譽為「城中城」、「世界最小的城」,它由磚石砌成,城圍數丈,高丈余,寬八尺,面積十平方米左右,內有一株兩人合抱粗的古桑、相傳為三國時關羽親手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漢桑城因此而得名。
說起這棵桑樹,中間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劉關張三兄弟在新野駐扎時,關羽在城西門紮寨,房屋旁住著一個姓張的老漢,門前有一棵大桑樹,張老漢靠桑葉養蠶維持生計,有一天,關羽操練歸來,順手將赤兔馬拴在這棵桑樹上,不料馬餓極了,把樹啃了個對頭圈,慢慢這棵桑樹就枯死了,劉備得知此事,責令關羽重植一棵桑樹作為賠償,關羽知錯改錯親手挑選一棵桑樹栽在此地,並用磚石圍護起來,以示愛樹愛民的誠心,後來諸葛亮火燒新野,可這棵樹還是青枝綠葉,更加茂盛。

漢文化小巷
我縣近年修建的這條漢文化小巷被稱之為漢文化小巷,是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小巷自漢桑城到漢議事台全長600多米,小巷兩側牆壁粉飾後採用淺浮雕工藝,雕刻繪制了本縣出土的漢畫像磚,東漢三國故事及名人詩賦書畫等和原名勝古跡珠聯璧合、相映成趣。
文化小巷有《徐庶回馬薦諸葛》、《馬躍檀溪》、《阿斗出世》、《三顧茅廬》、《火燒新野》、《關公提閘水淹曹兵》等諸多圖刻。

太子閣
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子閣遭到毀壞,後來一直沒修復,現僅存遺址。「太子閣」是當年劉備屯兵新野時,甘夫人所住的閣樓,因太子阿斗(即蜀後主劉禪)在此出生而得名「太子閣」。 「太子閣」內有太子阿斗的塑像、頭戴王冠、身穿龍袍、面北向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過」。這是全國唯一的面壁祖像。

掛劍樹
在三國時新野縣府衙門,有棵皂角樹,又稱「掛劍樹」,相傳蜀漢照烈皇帝劉備,在新野屯駐時,常在此樹下舞劍,休息時便把劍掛在樹枝上,故名「掛劍樹」。
這棵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東漢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任新野縣令。他每天聞雞起舞,練劍完畢後常將劍掛於一棵槐樹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樹種,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夾樹」上把劍取回,此樹聞此顯靈,變成了一棵長著槐樹葉子,但結滿皂夾,又不長皂刺的奇特樹形。據史料記載,漢掛劍樹已於元末明初死亡,根側又長出一小樹與原樹相仿。

漢議事台
漢代議事台,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軍師諸葛亮後特意修築的,是劉備諸葛亮商議軍機大事的地方。議事台為長方形,南北長80米,寬4米,高5米,磚石結構。
向上看建有一座雙層八角閣樓,上層八角上各盤一條栩栩如生的陶質神龍,上下層角端均飾有鎮海祖像和祥瑞異獸,凝視著八方。閣樓屋脊中心為寶頂葫蘆型。這里有石桌、石凳正好容四人對座交談。據傳說,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徵一年三百六十天,樓修八角,示八卦之意,當時諸葛亮在此外觀天象、望氣脈、日夜運籌,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大業。閣樓屋脊上的八條神龍,是諸葛亮為防禦火災而特意設計的,這八條龍面對八方,哪方燒大火,哪一方向龍頭就會自動噴出水來。所以當年火燒新野時,新野滿城起火,上下通紅,全城房屋盡成灰燼,唯獨議事台一無所損。

新野古城門
現存新野解放路南邊的古城門,便是三國時期傳說中新野南城門遺址,現在的城門是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城牆寬約2丈,高3丈,古樸典雅、威嚴莊重,古風漢韻油然而生,是體現新野古城最有利的佐證。

新野張飛板面
在豫南古城新野,大大小小的板面館比比皆是,無論春夏秋冬,都是吃者如雲。社會各色人等百吃不厭,久吃不衰,構成一道燦爛的飲食風景
新野板面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新野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後,製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塗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干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里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裡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摺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餘,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一道瀑布。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一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後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臊子。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臊子,使人食慾大增。
臊子的製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鍋臊子,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製作時,先將牛油稀釋燒沸,然後再下佐料。曬乾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牛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後,再把牛肉丟進鍋里。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臊子做好後,舀到搪瓷盆里,涼後便凝結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後來臊子發展成為盒裝、筒裝,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
新野板面擁有食客的另一個原因是快捷便當,經濟實惠。幹部、職工、學生等為了趕時間,來不及做飯,常常三五成群到板面館一坐,只需交待一聲,廚師立馬操作,三碗五碗,十碗八碗,眨眼工夫即可做成。一大碗只要三塊錢。進城辦事的農民和過往商客,也是板面館的常客,他們往往叫下一大碗,呼嚕嚕吃完,嘴一抹,大步上路。
相傳新野板面源於三國時期。劉關張屯兵新野時,張飛吃面條總嫌太軟,廚師多次琢磨,才製成功。自此,新野板面便在宛(南陽)、洛(洛陽)、荊(荊州)、襄(襄樊)廣為流行,現在又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種。新野板面曾多次應邀參加河南省地方風味小吃大賽,還在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E. 陝西哪個地方風景好

貫穿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重要的南北分界線、長江黃河的分水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眾山之祖」——秦嶺。

《中國歷史密碼》帶領讀者閱歷秦嶺風光,品讀秦嶺風采,回味陝西歷史,感受陝西文化。

F. 寧波唐代它山堰遺址反映了什麼歷史問題

它山堰堰體傾斜度、粘土夾碎石層、堰體平面布局以及多級護理消能防沖方式專,創造了古水利工程的屬奇跡。其中前兩項為全國古水利工程之首創,比國外同類技術的運用早200多年。它山堰工程,歷經1160餘年風霜雨雪和洪水沖擊,至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排澇功能。這些都說明的至少在唐代以前我國就掌握了成熟的引水灌溉樞紐工程技術以及防止海水倒灌技術。

G. 特色民居例如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樓,傣家竹樓........等...拜託啊

特色民居?例如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樓,傣家竹樓........等...拜託啊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一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屋裡的傢具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 ……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里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一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特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樑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麼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一日十浴!!

H. 匤堰是慈溪市、還市餘姚市

匡堰是慈溪市的一個鎮。有上林湖青瓷遺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