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鼓山游記

鼓山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1-21 21:58:22

❶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翻譯

寫文章游山散文最難。還未下筆時,搜尋史傳方誌,鋪敘遊程行期,洋洋灑灑,堆疊滿紙典故,只不過是清點別人的財寶罷了,與當時的游覽之情毫不相關。即使換成寫別處游也可以,換成寫別人游也可以。受束縛而缺少韻味,與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寫游記好比作畫,畫家一定是臨摹古人的畫作,偶爾之中又能體現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畫自然活潑、氣韻生動。等到他面對眼前景色全力作畫,往往感到困難了。於是認為作畫不一定要相似,因為景物位置遠近、樹木石頭運筆向背,太相似就違犯畫理,兩者不能同時納入畫中罷了。既不損害畫理,所畫景色又與眼前景物相似.又為何以相似作為畫畫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記》。我讀這篇文章,一開始好像對游山並不熱切。有時被山嵐翠峰招引,有時受朋友鼓動,有時從山崖返回.有時兩次髓頂。只是由著自己的興致走到各處,達到游興與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寫的游記,不被史傳方誌與典故所束縛,也不被游山日程與行程里數所限制。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嬉戲玩笑,都能寫成文章。以如意的筆法,勝過難以畫得相似的畫匠;這就是所謂的合於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說是快樂的了,這應該值得寫下來。

望採納!

❷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介紹

作文游山記最難。未落筆時,搜索傳志,鋪敘程期,洋洋灑灑,堆故實於滿紙,但數別人專財寶而已,屬於一種游情了不相關。即移之他處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韻,與泛而不切,病則均焉。記游如作畫,畫家必須摹古,間復出己意著色生采,自然飛動。及乎對鏡盤礴,往往難之。乃以為畫不必似,蓋遠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則礙理,兩為入耳。法既不傷,於境復肖,又何以似為病也?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記》。余讀之,初若不汲汲於游者。或為嵐翠招之,或為友朋動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頂者再。惟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故其為記,亦不為傳志故實之所窘縛,與夫年月里數之所役使。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嘻笑戲謔,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筆術,奪難肖之畫工。此所謂合作也。傳《詩》之《葛覃》曰:「葛者,婦人之所有事也。為是詩者,詠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聞見,言其樂從事於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謂樂矣,是宜記。

❸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翻譯

寫文章游山散文最難。還未下筆時,搜尋史傳方誌,鋪敘遊程行期,回洋洋灑灑,堆疊滿紙典答故,只不過是清點別人的財寶罷了,與當時的游覽之情毫不相關。即使換成寫別處游也可以,換成寫別人游也可以。受束縛而缺少韻味,與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寫游記好比作畫,畫家一定是臨摹古人的畫作,偶爾之中又能體現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畫自然活潑、氣韻生動。等到他面對眼前景色全力作畫,往往感到困難了。於是認為作畫不一定要相似,因為景物位置遠近、樹木石頭運筆向背,太相似就違犯畫理,兩者不能同時納入畫中罷了。既不損害畫理,所畫景色又與眼前景物相似.又為何以相似作為畫畫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記》。我讀這篇文章,一開始好像對游山並不熱切。有時被山嵐翠峰招引,有時受朋友鼓動,有時從山崖返回.有時兩次髓頂。只是由著自己的興致走到各處,達到游興與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寫的游記,不被史傳方誌與典故所束縛,也不被游山日程與行程里數所限制。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嬉戲玩笑,都能寫成文章。以如意的筆法,勝過難以畫得相似的畫匠;這就是所謂的合於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說是快樂的了,這應該值得寫下來。

❹ 求一篇 福州鼓山 游記作文

福州有兩山最為有名:左旗右鼓。即旗山與鼓山,以鼓山為有名,所以我們便去了鼓山。
鼓山之名,源於其聲。說每當風雨之時,此山作鼓聲鳴,故名鼓山。遠望鼓山,並無特別之處,只見得一座山,上面蓋著層層的綠。但當車繞盤山公路而上,穿行於山間林木時,才會領略到這山裡的樂趣。
公路通往山頂,不知道要繞多少個彎。遮天蔽日的古樹形成一條幽深的通道,在某個轉彎處消失,在轉過彎後又重新開始。看來除了路上,山裡是很少被人打擾的,因之鳥語不絕於耳,間或還可看到山雞在路上覓食,見車駛來而從容避讓,並無太多驚恐之意。夏日的福州已顯悶熱了,但這山間的路上卻十分清涼,我們不禁打開車窗,盡情享受這自然的空氣。
車到山頂,即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有江南名剎湧泉寺。通往寺院之石徑,平整而清涼,其上輟撒些黃葉或落紅,直叫人大發幽古之情。遊人並不多,所以幽徑更顯空靈。脫下鞋拎在手上,拾級而行,自是別有一番風味。
寺院之山門是值得玩味一番的。傳說有一代長老法號凈空,故在山門上作對聯: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佛家之語,發人深思,真是超凡脫俗的妙對!
寺院也是傳統的樣式,有這殿那殿的,但據說這寺有三件寶貝:一是康熙大帝親題的湧泉寺招牌;二是寺前一對千佛陶塔;三是寺後一件烏木製成的香案。為何是寶呢?因康熙帝是不輕易題字的,不似乾隆那樣四處留墨,因此題一件就是寶了;而此一對陶塔呢,雖然不高,但是每一層都有一些小門洞,每一門洞里均端坐佛像一尊,共有千尊,故名千佛塔,且為陶制,此塔為絕世僅存,自然是寶了;至於這烏木香案,則有些年頭了,用硬可比鐵的烏木製成,放到水裡不象一般的木頭浮於水上,而是沉於水下,足以令人稱奇,當然也就是寶了。寺內還藏有大量血經,乃是古代僧人為了表明對佛的追隨,用自己的鮮血寫就的。而且寫之前,須齋戒三年,連鹽都不得進食。年代久遠,這些經文都變成了暗紅色。
寺東走一段險路,則到一景名叫喝(音鶴)水岩。這有個說法:相傳900多年前,湧泉寺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洞下澗水喧嘩,便大喝一聲把流水止住。從此,澗水改道從東側半山觀音閣石壁湧出,原來的溪澗也就乾涸了。喝水岩中間為一深澗,只是果真無水。澗兩側之石壁如刀劈斧砍般表面光滑,危然直立。於是,這給歷代文人們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來寫寫劃劃——這就是福州摩崖石刻。自宋代以來,一直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跡,後來數量眾多,竟然薈聚了各類字體的石刻兩百餘段,就被稱為「東南碑林」了。直心癢得冰寒也想上去刻一把,只是怕擔了「破壞文物」的罪名,再加上也沒有練就可以直接在石上寫字的鐵指神功,所以只好作罷。
山間的險路有時僅寬尺許,兩側若非石壁突兀,即是老樹垂枝,再么古藤葳蕤,或異花吐芳。總之變化無窮,撲朔迷離。在一險要處,還築有空中樓閣。這倒是冰寒自己取的名字,何哉?因其在絕壁之側,僅內側築於石上,而外側有如一鷹翅凌空伸出,其勢險也,其氣大也,其意佳也,稱之為空中樓閣,想是不過分的。
最令我難忘之物是從喝水岩回來的一頓飯菜。進食之所在湧泉寺山門進去不遠的放生池邊之素食館。館內擺設甚是平常,但飯菜頗有特色——全是素食,調制亦用素油。在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僧人的待遇——尤其是嘴巴的待遇並非很差。雖然是素食,但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青菜胡蘿卜之類,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有各色山上的蘑菇(這可是好東西!低脂高蛋白,有利腸胃,還可減肥養顏!),吃來滑嫩爽口。然後是各種顏色和形狀的豆製品。乍一看,還以為是吃上貝殼蟶子了呢!沒想到入口才知非也,原來是用豆子做的仿製品,形狀倒是象極了真的蟶子及貝殼,倒是取了名字叫素蟶、素貝。看來和尚也是饞葷的,並且可以找到合適的替代品而且味道還不差,至於其它,尚有筍、菜之類。這餐飯的確是別有風味。
很難得那裡還有四川的茶師,拿著極長嘴的大茶壺泡出香醇的茶來。飯罷,便坐到戶外陽台上喝茶。此時陽光正藏於樹後而未直射陽台,清風掠著香樟和枇杷的葉子送來沙沙的輕響;對面一顆不知名的老樹上生著些蘭花(此又為鼓山之一特色景觀),影子投進下面綠綠的放生池裡。隔了池,是台階,通往寺院,那邊香火繚繞,僧人們誦經的聲音就隨著這香火有些虛緲地飄啊飄地散入林間……

❺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原文

作文游山記最難。未落筆時,搜索傳志,鋪敘程期,洋洋灑灑,堆故實於滿紙,但數版別人財寶而已,權於一種游情了不相關。即移之他處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韻,與泛而不切,病則均焉。
記游如作畫,畫家必須摹古,間復出己意著色生采,自然飛動。及乎對鏡盤礴,往往難之。乃以為畫不必似,蓋遠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則礙理,兩為入耳。法既不傷,於境復肖,又何以似為病也?
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記》。余讀之,初若不汲汲於游者。或為嵐翠招之,或為友朋動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頂者再。惟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故其為記,亦不為傳志故實之所窘縛,與夫年月里數之所役使。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嘻笑戲謔,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筆術,奪難肖之畫工。此所謂合作也。傳《詩》之《葛覃》曰:「葛者,婦人之所有事也。為是詩者,詠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聞見,言其樂從事於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謂樂矣,是宜記。

❻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注釋

[1]故實:即典故。
[2]嵐翠:山氣呈現的翠綠。
[3]適:至,住。
[4]奏:通「湊」。會合。
[5]合作:合於法度。
[6]傳《詩》:《詩經》毛亨傳。傳:解說經義的文字。

❼ 鼓山游記

偏向鼓山行

福州的東邊,有座山叫做鼓山。傳說山頂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頗有蘇軾的《石鍾山記》

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的味道。趁得一個難得的好天,自己也充一回這當初的文豪,親自將這石鼓來一個小考

,徒當周末閑暇時光,聊以自慰了。
海拔969米的鼓山聳立於榕城福州東郊,閩江北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

右鼓,全閩二絕"之贊。
來到了山腳,從山下的地圖得知,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山下東側的一條盤山公路走行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山腳

做纜車直達鼓山十八景;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走2000多級台階的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途中的七亭後進

山門直達湧泉寺。想來機動車的山路吵鬧太多,空中索道會讓爬山變得沒有興致,因此索性與大隊人馬一起登上了古道。
可以說,絲毫不差的說,鼓山是福州人的後花園,首先,鼓山的面積廣闊。將全部的福州人填將進去,恐怕也未必能塞滿『其

次,鼓山不收門票,這也造就它的「親民性」。
看著山腳嘈雜的涌動的人群,內心升起了一股動力,索性快馬加鞭的向山頂奔去。
鼓山的風景,總體來說還可以稱之養眼的,真正的賞心到未必。一路上頗為繁多的石刻體現了山的一定的文化內涵,可惜這石

刻的年代並不久遠,大多是清末民國年間的,論到歷史性來說,是遠遠不能和三山五嶽相比的。這里的石刻有這里的特色,無

論那「登山有益」的公益性宣傳口號,還是由早期的愛國運動工商聯合會篆刻的「國貨救國」,都體現出鼓山的年輕與時代特

色。不合目的事情似乎在每個風景區都可以看到,大片石刻上經常爬滿了照相的遊客,石頭邊緣由於土質堅硬,成為不少人上

山的捷徑,這不能不說是鼓山的一個莫大的悲哀。
鼓山的山上路上,幾乎每400米就有一個亭子供人休息,這樣算來加上山頂山腳,一共是有7個亭子的,說也奇怪,每經過一個

亭子,人流似乎減少了一些,使得上山的道路愈加通暢,小亭子中,是一些同任何一座山上一樣的賣著所謂的紀念品的攤販,

間或有一些投球套圈的把戲,吸引了眾多的看客。對於這些,我是不大感冒的,依舊繼續我的上行的路。
一路上的索道與爬行人群的百態讓這本不枯燥的旅途更加充滿生機,到了山頂。人群又是驟然增多,熙攘著將本不寬敞的山頂

的觀景台填滿,讓人失去了看的興致。好在山頂還算地域闊綽,找尋得一個空曠的地方一覽福州市容:閩江占據了畫面的最左

邊,白紗後面是隱約的高樓,中州島的黃色隱匿在綠色的江面中,看不分明;光明港從畫面中間割裂開來,讓景緻更為均勻的

分布。
鼓山的半山頂,還算平坦。到鼓山名剎湧泉寺的路上,充滿了佛教意蘊的雕刻,當然也成就了無數圍觀的看客,成為默契的一

景!
隱約覺得前面傳來了佛教的音樂,嗅到了香火的氣息,眼前蒼翠掩映下的山路變成了佛教紅牆夾成的甬道,一位僧人緩步前行

,我跟隨他恍入無人的境地,來到了寺中。
湧泉寺,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重興。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相傳因寺前有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相傳

湧泉寺所在地原是一個深水龍潭,有毒龍占據,時常出來危害百姓。唐建中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來誦華嚴經降龍,並在龍

潭邊建一個小寺,名為華嚴台,不久後荒廢。至五代後,閩王王審知大興土木,填潭建寺,並到閩侯雪峰寺邀請神晏法師來涌

泉寺住持,取名"國師館"。宋朝正式賜額"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賜名"湧泉寺",清康熙皇帝欽筆御頒"湧泉寺"泥金匾

額。寺前的一對千陶佛塔讓人感嘆建構的精美。喝水岩前各處搜羅來的石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頗有泰山頂上的氣勢。
連戰對石鼓名山的歷史早有所聞。第二次來訪大陸的時候親自拜謁古剎,頗感稱意。在方丈室,喝著普法法師用湧泉寺甘泉沖 泡的香茶,聽普法法師說古道今,親切的笑容始終掛在他的臉上。
到了湧泉寺之後,大部分人選擇了回程。看著山頂的雷達站,我知道我的路還沒有走完。登一座山,對於我來說,是一定要登

頂的!
走了剩下的山路,知道這里才是鼓山真正的發源地:老鼓山,也就是山頂真正有石鼓的地方。而這經典卻被埋沒在人聲鼎沸的

旅遊中,往年的徐霞客,或者是蘇軾這些真正考究山水,把玩自然的人是愈加少見了。
從所謂的新鼓山到老鼓山的公路上,真的可以說人跡罕至。這寬闊的道路真的是埋沒於荒山野嶺中了。不時的可以看到朱漆寫

的「前往老鼓山」的字跡。順著小路走進去,是偏離公路的一小段山路。荒草將階梯隱沒在其中,用手撥開竹葉,另一番天地

才得以顯現。眼前突然顯現一塊大石,上面的石刻上的朱漆早已褪去。字體蒼勁有力,沒有了山下那種經過後人加工刻畫的做

作,顯得更加真實。用手拂去刻痕中央的灰塵,算做對前人工匠的紀念吧。
之後的路,依舊是山路與公路的交替,那「往老鼓山」的提示不斷,心中的目標愈加渺茫。好比西方的探險家追逐海盜的藏寶

圖一樣不知前方的路究竟如何。就在我的精力支撐不住疲憊的身體的時候,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開闊的空地。面前一座山峰,

極頂,是一塊上面系著絲帶的大石,這便是真切的鼓山所在了。鼓山得名的真正處所,反而如今成為配角,也許人們追逐的文

化也走上了時尚的道路,將本源忘記了吧。走到山頂,撫摩著這被人們遺棄的自然的精靈,我想他應該是有靈性的,他也許曾

經暗自悲痛,可著靈器畢竟不能左右現今人們愈加追求簡約的生活方式。人們只要登山賞景,至於那景色後面的文化內涵,大

部分是懶得去發掘的,再說,就算真正的發掘出來,又有誰人會去重視呢?
在鼓山頂四望,東邊的福州市區的痕跡已經是很模糊,幾乎分辨不清了,西邊是閩江口,其間行駛著眾多船隻,與鼓山頂對望

的,是同樣秀頎的鼓嶺,福州早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這里的眾多的山自然有了海蝕風貌,一座座山頭被昔日的海水打磨得

光滑有加,在那凹陷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叢叢綠樹生長出來,為棕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點亮色。人的心理,總是不會滿足現狀

的,看著鼓嶺,就總覺得這邊的風景似乎不比那邊的好,可惜腿腳已經沒了氣力,只好望山興嘆了。
從老鼓山下山,途中需要經過一個叫白雲洞的地方,起初還以為是一處頗深的山洞,到了眼前才知道,只不過是面前的一處凹

陷向內的山崖罷了。因洞在海拔700多米處,常常是「白雲混入、咫尺莫辨」故稱「白雲洞」。洞上方由一塊百丈大小的方壁

橫蓋,叫「一片岩」。距地面2米多高,作為屋頂,其下面有寬約6米、長約40餘米的石坪,前面圍上石頭,稱為「良心寺」。

洞旁有一清泉,一股水流從高澗懸注而下,由於最近的少雨,那種據說是水流激盪的聲音我是無緣聽到,只是看著那涓涓細流

慢慢的低落而下。爬山的煩躁的心情不由得平靜下來。
過了白雲洞,是一溜的石磚路,這路一般的遊客是不怎麼走的,只有附近的山民或者是和我一樣喜好刨根揪底的人才喜歡。走

在濃蔭遮蓋的山路上,與外界似乎完全隔絕一般,靜靜的,只有鳥的鳴叫與不時傳來得流水的聲音。享受一個人的後花園,這

樣的愜意也只有經過了艱苦的探詢才能夠體會得到吧。
少頃,眼前的小路盡頭是一塊偌大的岩石,下方僅有一小塊可以讓人通過,頗有一夫當關之勢。這樣的景點,在國內的眾多名

山是屢見不鮮的,只不過在那些地方,反倒成為了遊客怨聲載道的瓶頸,此時一人獨自穿越石洞,心下多少是有些惴惴不安的

,生怕石頭掉下。走的時候,天真的用手將石頭「擎著」。其實若是石頭真的掉了下來,我可真的是重演螳臂當車了。
過了石洞,眼界豁然開朗,一塊大石上鑿出了下山的道路,拉著鐵鏈慢慢向下走,身旁是從山上一直流下的泉水,水聲淙淙,

可是沒有多大氣勢,只是薄薄的將石頭覆蓋了一層,那種飛流直下的氣勢是半點也找尋不到的。也許這水一如福州人的生活一

樣,平靜而恬淡。在瀑布下的一個小水壇濯洗手足,涼涼的感覺真的是「可以清心也」。
經過了陡峭的山路,山腳下的路好比有意設置成供人放鬆的,平直寬敞的路邊,頭頂是一層一層交替覆蓋的樹干與枝葉。陽光

透過來灑在地面,頗有日劇中那讓人覺得浪漫的場面,可惜此時我的身旁卻沒有人可以偎依,抑或傾訴,只有一個人向自己吐

露心聲了。回眸望過去,剛剛被我征服的鼓山依然是傲然的挺立。先前的所謂的征服產生的喜悅一掃而空,人依舊是要拜服於

自然的魄力的,一千年以後,我早已經灰飛煙滅,只能任憑我的靈魂與鼓山共舞��

❽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晚抄明二十家小品》。此文借為友人的《鼓山游記》作序,論述了有關游山記的寫作方法問題。作者認為寫游山記,要「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而不為傳志故實所束縛和年月里數所役使,也就是要寫出獨具個性的「游情」。這對後人作游記文也頗有啟發。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