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代會遺址
Ⅰ 歷史時期為何會在洛陽周圍形成五大都城遺址
因為洛陽是九朝古都不可能說只有武大一那個都城遺址。好多了。嗯,反正是有的是已經毀了,但是說。先留的。暫時有五個。還能再找找。
Ⅱ 少梁的少梁城遺址
陝西省渭南市北百多公里有個韓城市,市南約20華里有個芝川鎮,以芝川鎮為中心,跨域龍亭鎮,共有東、西少梁等十多個自然村便是2007年前的古梁國所在地,即現在的少梁城遺址。經考證,少梁城南緊靠龍亭塬上的魏長城,西至瓦頭村村西堡安塬頭的三義墓以下(三義墓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中的三位義士的葬墓),東北至東少梁塬上的梁家城遺址,北至西少梁村北,城牆總長11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少梁城遺址,1998年2月25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韓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古少梁文化的面紗才被徐徐揭開。少梁古戰場
古代少梁是黃河西岸的一個水路交通要塞,這里是有名的黃河少梁渡口,是東西水路交通的樞紐,這里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從中通過,是南北交通唯一的通道。所以,它便成為古代軍事上兵家的必爭之地。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少梁事最多,僅戰爭方面就多達十七處,歷史上有秦晉、秦魏之戰多為膾炙人口。公元前757年晉文侯滅韓侯;公元前718年《左傳》桓公12年,梁伯(梁國君主)受了周桓公的命令,與貉仲、芮伯、荀侯、賈侯聯合討伐晉國的曲沃武公;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塬之戰,晉君惠公被俘,河西歸屬於秦,秦占據260年;魏復強,奪秦河西之地,魏占據55年;公元前 330年,河西徹底歸秦所有。在此期間,秦獻公23年與魏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秦孝公八年秦商鞅變法成功,國力大增,與魏戰元里(少梁城西南方)斬首七千取少梁。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從芝川渡口(即古少梁渡口)過河赴晉抗敵。足見少梁戰略地位之重要。
Ⅲ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Ⅳ 鄶國的故城遺址
鄶國故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鄶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鄶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鄶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除西牆被溱水沖毀180米外,其餘城牆保存良好。鄶國故城現今只有少部分被破壞,大部分遺址都保存了下來。牆體陡峭,城牆的最高處有16米多,只有北門和南門,城門一關真是固若金湯。
Ⅳ 我國境內幾個重要古人類遺址的區域位置
屬於猿人階段的主要有:1.元謀人。1965年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發現有屬於一青年男性的兩枚牙齒化石、17件打制石器和40多種哺乳類動物化石,距今約170萬年左右。2.藍田人。1963年在陝西藍田縣陳家窩村發現一個完好的猿人下頜骨化石,屬老年女性,距今約50萬年。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一個猿人頭蓋骨和1枚猿人牙齒,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距今約110~115萬年。3.鄖縣人。1975年在湖北鄖具發現4枚猿人牙齒化石,次年又發現6枚猿人牙齒化石,其特徵所表現的年代與藍田猿人接近。4.北京人。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從1927年開始陸續發掘出猿人化石,迄今為止,共發現猿人頭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個,股骨7段,肱骨3段,脛骨1段,鎖骨和目骨各1塊,牙齒152枚。這些化石分屬於不同年齡和性別的46個人的個體。北京猿人的頭骨最寬處在耳孔稍上處,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突起,吻部前伸,腦殼較厚,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遺址還發現石器和石片10萬余件,洞穴的文化堆積層里有四層面積較大並且較厚的灰燼層,最厚者可達6米。北京猿人的化石資料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是目前世界上原始人類化石最豐富而且比較完整的。北京猿人的時代距今約69萬年。5.和縣人。1980年在安徽省和縣龍潭洞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蓋骨、1塊左側下頜骨碎片和3枚牙齒,距今約30~40萬年。6.金牛山人。1984年在遼寧營口縣金牛山發掘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猿人頭骨,此外還有椎骨、肋骨、腕骨、掌骨、趾骨等比較罕見的猿人化石50餘件,這些化石全部屬於一個成年不久的男性個體。距今約20多萬年。
我國境內的古人化石資料和遺址比猿人的為多,說明在古人階段人類活動的區域比以前廣泛。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1.大荔人。1978年在陝西大荔縣甜水溝的岩壁上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骨化石,還有180多件石器和10多種動物化石。其頭骨化石特徵介於猿人和古人之間,是由猿人向古人過渡的典型資料。距今約20~30萬年。2.馬壩人。1958年在廣東韶關馬壩墟西南的山洞裡發現一個頭骨化石,屬中年男性,是古人的早期類型代表。3.丁村人。從1953年開始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陸續發現粗大石器和動物化石,次年發掘出14處化石地點,發現3枚人牙化石。1976年又發現1塊約為2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距今約10萬年。4.許家窯人。1976年至1977年間在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附近的斷崖上發現大量化石,其中有人頂骨10塊、枕骨2塊、右下頜骨殘片1塊,臼齒2枚,還有1塊附著4枚牙齒的小孩右上頜骨。這些化石分屬於14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距今約10萬年。5.長陽人。1956年在湖北長陽縣下鍾灣村的名叫堰龍洞的岩洞里發現人的上頜骨化石殘片連同2枚牙齒,還有1枚前臼齒。長陽人的嘴部和頜部已經和現代人接近,是較晚時代的古人。
新人階段的古代人類還有一些原始人的特徵,但其體質形態的主要方面已經和現代人相差無幾。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在我國境內分布更廣,其中最主要的有:1.峙峪人。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現人的枕骨化石1塊,石器15000多件。峙峪人的時代距今為28000年。2.河套人。內蒙古和陝、甘、寧相連的河套地區,自1922年以來多次發現古人類遺址。1922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1枚小孩門齒化石。1956年和1960年又在這一帶發現有人頂骨和股骨化石。河套人是由古人階段向新人發展的過渡形態的典型。3.資陽人。1951年在四川資陽縣黃鱔溪發現一老年女性的頭骨化石,另外還有1件骨椎化石。資陽人頭骨最寬處在兩側頂結處,冠狀縫和矢狀縫的鋸紋比較簡單,人字點和枕骨外粗隆點基本上處於一條直線上。這些特徵都和現代人接近。4.柳江人。1958年在廣西柳江的一個岩洞里發現頭骨化石1個、下胸椎4個、肋骨5段及其他骨骼化石,屬於一個40歲左右的男性。5.麒麟山人。1965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發現屬於一老年男性的部分顱骨化石,其時代和柳江人接近或稍晚。6.山頂洞人。1933—1934年間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頂部的洞穴里發現有較晚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堆積,定名為山頂洞人。其化石材料包括三個相當完整的頭骨,還有頭骨殘片、下頜骨、脊椎骨、枕骨和牙齒等,分別代表著至少8個人的個體。山頂洞人的相貌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其腦容量已達1300~1500毫升。他們有方形的眼窠、高大的顴骨、廣闊的下頜。古人類學家認為,「假若給他們穿戴上現代人的服飾和我們站在一起,誰也不會用奇異的眼光多看他們一眼。」(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頁)山頂洞人的時代距今約18000年。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中國境內的遼闊土地上,就星羅棋布地居住著許多原始人類。在一二百萬年的漫長年代裡,他們經過猿人、古人和新人等發展階段而接近於現代人類。
Ⅵ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1、隆興寺,在清河古貝州城西南,始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蔭之,老僧知其異,獻茶啜飲。」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整座寺院已毀損無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歷史的清河縣隆興寺經過近2年的重建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2、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3、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擴展材料: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Ⅶ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古代遺址在哪
中國最古老的觀星台遺址位於河南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闕伯台,又稱火神台,火星台。經專有關專家考證和屬史料的記載,商丘火神台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台遺址。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台。
我省另一處觀星台遺址位於鄭州所轄市登封告成鎮。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天池之中」的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具體包括觀星台,嵩陽書院,嵩岳寺塔,中嶽廟,會善寺,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
我省河南是中華名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已經發現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遺址。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截止2014年6月我省共有5項24處世界文化遺產。
(註:資料來源網路,大河網,網路圖片)
Ⅷ '遺址'是什麼意思。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屬於考古學概念。
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遺址的發現多與人類活動有關,如:農業生產、建築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遺址屬於探險發現。古代城市、古代建築遺址多為殘垣斷壁,各種生活用品表現為不殘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過考古和人類學研究尋找人類生活軌跡。很多遺址屬於戰爭、災難之後的遺存。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
Ⅸ 怎麼判斷某些地方是否存在古墓遺址
從埋藏和保存現狀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遺址的某些部分仍然暴露與地表或剖面上,可以直觀地根據遺存形狀或者包含物的性質(找出人工遺物)來判斷,比如秦始皇陵的封土、長城、大運河,等等。因為農耕、取土等一些人類活動,以及自然侵蝕,有時會把一些遺物從原生位置擾動到地表,這也是判斷是否存在遺址的線索。
另一種情況,遺址基本被埋在地下,地面上沒有痕跡或者有一些線索但無法判斷遺址全貌,這時需要勘探。勘探也分好多種類型。有用人力的,比如挖一個小坑看堆積剖面,又比如用探鏟鑽探帶出少量保持原有堆積層序的土樣,這些或多或少會對遺址造成一定損害。還有主要依賴機器的無損探測,包括遙感和各種物理化學探測設備。還有一種是獨立的外在於古代遺存的證據,比如文獻記載和口述史料某地有某物,這個不屬於考古學方法但在考古工作中常能用到。
常用如下:
1、「望」。就是望氣,看風水,看草木。我國古代社會比較迷信,信奉風水寶地之說,因此,陵墓也多選在風水寶地之中。如依山面水之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是否有墓葬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於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一些。另外,下雪時,不同的地質也會留下不同的痕跡。 遇到群山環抱、清水相繞、山勢綿延起伏、風景秀美的地方,或是土層深厚、氣候乾燥的地方,詳細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大型的、且沒有地面標志的墓葬。
2、「聞」。就是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例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硃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據說,有些人有著常人不能及的嗅覺功能,甚至比獵犬還厲害,他們只要用鼻子一聞,就可以根據泥土中的氣味判斷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盜掘過。有些人甚至可以准確區分出漢代墓葬與唐代墓葬。明清的墓葬則氣味較重,因為時間較晚且大都是磚石結構。「聞」的另一重意義是聽聲音。一般的大型古墓,雖然在埋葬時回填夯實了大量的泥土,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泥土必然會產生自然沉降,有的就出現了外實內空的現象。這種「外強中干」的陵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空中打雷時,就能向地表傳出不同於別處的聲響。經驗豐富者通過這些聲音的細微差別可以判斷出此處是否有陵墓。且不同地質、年代的陵墓所發出的聲音又有不同。
3、「問」。查找陵墓就要多方面匯聚消息源。我國民間傳說中就流傳著許多古墓的故事,在一些較為荒僻、又很適合建陵墓的可以向當地人詢問歷史,出過什麼顯赫人物,有沒有發生過一些奇異現象等。通過與這些人的交談,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
4、「切」。就是對地表進行深入詳細的勘察,這也是查找古墓最為重要的環節,不僅能判斷古墓的虛實,還能判斷它的年代、規模、陪葬品的情況等。把洛陽鏟插入地下,通過鏟子帶上來的土層來判斷。若是土層顏色一致、整體和諧,就證明這里的地下未被開掘過,不存在墓葬。若是土層出現了斷層,顏色出現了變化,中間夾雜著不同的五花土,就很有可能存在墓葬。若是帶出的土中有一些金屬、陶片、木屑、硃砂、坑灰等雜質,就說明這里肯定有古墓,並且可以根據金屬、陶片來判斷墓葬所屬的年代。嗅覺靈敏的人還可以根據洛陽鏟帶出的土層氣味來判斷墓葬信息。在洛陽鏟探測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手對鏟柄的不同感覺來判斷墓葬的情況。若是手感較輕,則表明為較軟的土層,若手有強烈的震顫感,則表明碰到了什麼堅硬的東西。再根據微小的差別判斷出遇到的是棺槨、岩石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
上面說的可以是野路子。比如說洛陽鏟就是盜墓賊發明的。不過現在,考古工作者很早以前也開始用這個東西了,算是「制式裝備」。考古工作者,還要通過對一些史書、古籍的研究,判斷某處可能有墓葬的存在。
有時候施工的時候,也可能發現古墓,這個偶然性就很大了,不能靠這個來找尋古墓。
Ⅹ 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的區別
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的區別:
首先從文化起源區別來講,遼與金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族起源於中國內蒙西拉木倫河。而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是中國黑龍江境內的肅慎族的後裔,兩個民族的發源地不同,受到的文化啟迪也有很大差異。雖然在宋朝時期兩個國家和民族有交融和更替,但各自仍然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特徵。因此,在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中,也存在各自不同的文化符號,遺址中的文物也體現著各自文化凝固的特徵與屬性。
然後從墓葬文化區分,
遼國較宋國更近,受西來佛教文化及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在墓穴中經常出現大量的卷軸畫,1974年遼寧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了兩軸絹本遼畫,一為山水畫《山弈候約圖》(《山水樓閣圖》),一為花鳥畫《竹雀雙兔圖》。前者熔唐、五代和宋初的表現手法於一爐,比較成熟,後者構圖上取對稱形式,裝飾氣味尚未洗凈,當出自契丹畫師之手。這在金國遺址中是不會看到的。
金國來自遠東,受薩滿教影響至深,即便後來佛教進入金國,也不能動搖薩滿教在金國的地位。這在墓穴中最獨特的體現就是焚屍火葬,女真人早期的喪葬是無棺槨的土葬,但建國包括貴族之內全部是火葬,死者皆有棺,或有棺有槨,貴族有石室墓,墓前有石碑、石人、石虎、石羊,少見中原漢儒文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