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小拉哈遺址

小拉哈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2 00:16:01

A. 趙賓福的科研情況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奉節史前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1998~2000年,項目編號:98EKG001)。
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奉節史前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1998~2000年,項目變化:98JD780002)。
3.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嫩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及相關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5年,項目編號:02JAZD780003)。
4.教育部重大研究項目——「中朝歷史、考古、邊界與政治」(參加者,時間2001~2004年,項目編號:01JBZ810001)。
5.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工程專項研究基金項目——「中國與朝鮮半島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5年)。
6.吉林大學世川良一基金項目——「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項目負責人,時間1995~1998年)。
7.吉林大學社科基金項目——「東北石器時代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2001~2003年,項目編號:2001XX009)
8.重慶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橫向委託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整理」(項目負責人,時間1997~2000年)。
9.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劉家院壩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年)。
10.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頭堂包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年)。
11.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和尚坪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 1.《東北石器時代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中國東北舊石器文化》(朝文),韓國集文堂出版社,2006年2月。
3.《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朝文),韓國集文堂出版社,1996年4月。
4.《中國東北夏至戰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 1.《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期及相關文化遺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3期(合作)。
2.《1988—1989年遼寧阜新、彰武青銅時代考古的主要收獲》《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6期(合作)。
3.《半坡文化研究》,《華夏考古》,1992年2期。
4.《老官台文化再研究》,《江漢考古》,1992年2期。
5.《關於高台山文化若干問題的探討》,《青果集·第1輯》,知識出版社,1993年。
6.《論半坡文化的村落布局及社會制度》,《韓中考古學研究》(韓國),1995年第2輯。
7.《趙寶溝文化的分期與源流》,《中國考古學會第八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8.《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三次發掘獲成果》,《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24日。
9.《老關廟下層文化初論》,《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10.《泛論考古學分期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青年論文專輯》,1996年3期。
11.《吉林省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關問題》,《東亞玉器》第1冊,香港中文大學,鄧聰編,1998年。
12.《奉節縣原始文化初探》,《青果集·第2輯》,知識出版社,1999年。
13.《吉林省新石器時代玉器初探》,《博物館研究》2001年1期。
14.《史前經濟形態的轉化與突變——來自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兩個例證》,《博物館研究》2002年4期(合作)。
15.《中國東北地區の新石器文化構造及びその周邊文化との關系》,《東北ァジァにおける先史文化の比較考古學的研究》,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考古學研究室編著,2002年2月,日本。
16.《松嫩平原早期青銅文化的發現與認識》,《中國邊疆考古研究》第1輯,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7.《關於遼西史前玉器的幾個問題》,《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
18.《重慶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新認識》,《2003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19.《嫩江流域三種新石器文化的辨析》,《邊疆考古研究》第2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
20.《重慶奉節先秦時期考古的主要收獲——來自長江三峽庫區的兩個考古學個案研究》,《史學集刊》2004年3期。
21.《重慶峽江地區的四種新石器文化》,《文物》2004年8期。
22.《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區域特徵》,《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4期。
23.《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與特點》,《求是學刊》2004年4期。
24.《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與「易名」——以「老關廟下層文化」和「哨棚嘴文化」概念為例》,《東南文化》2004年4期。
25.《考古發掘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容懷疑——與北京大學孫華先生商榷》,《考古與文物》2004年增刊。
26.《寶墩文化的發現及其來源考察》,《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2期(合作,第2作者)。
27.《白金寶遺址四期說與白金寶文化遺存三段論》,《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28.《紅山文化研究歷程及相關問題再認識》,《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4期。
29.《關於小河沿文化的幾點認識》,《文物》2005年7期。
30.《興隆窪文化的類型、分期與聚落結構研究》,《考古與文物》2006年1期。
31.《東北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古文化與古環境》,《學習與探索》2006年2期。
32.《從中壩和大溪看老關廟下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考古》2006年6期。
33.《東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2期。
34.《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生業方式研究》,《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1.《農安縣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86》,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2.《農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2期。
3.《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發掘簡報》,《遼海文物學刊》,1989年2期。
4.《彰武縣平安堡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5.《阜新縣平頂山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
6.《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考古學報》,1992年4期。
7.《遼寧阜新平頂山石城址發掘報告》,《考古》,1992年5期。
8.《肇源縣拉哈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9.《黑龍江省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掘簡報》,《北方文物》,1997年1期。
10.《奉節縣老關廟新石器時代至周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11.《四川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三次發掘》,《四川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黑龍江省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8年1期。
13.《四川省奉節縣營盤包東漢土坑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1999年1期。
14.《四川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一、二次發掘》,《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5.《四川奉節老油坊遺址試掘報告》,《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6.《四川奉節三峽工程庫區磚室墓清理報告》,《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7.《奉節縣新鋪商周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8》,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18.《奉節新鋪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卷》,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9.《奉節縣頭堂包東漢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0.《奉節縣劉家院壩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1.《奉節縣和尚坪東漢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2.《重慶奉節縣三峽工程庫區崖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1期(合作)
23.《重慶奉節老關廟遺址土坑墓的清理》,《考古》2006年8期。
24.《奉節縣劉家院壩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25.《奉節縣和尚坪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26《奉節縣頭堂包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B. 肇源縣的旅遊名勝

在境內綿延250公里的松嫩兩江左岸至今已發掘出古文化遺址105處,發現自然景觀20多處,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沿「黃金水道」分布,從東至西遙相輝映,構畫出了龍江西部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觀。
西海濕地旅遊區
位於肇源縣城西1公里處。佔地面積5,500畝,平均水深1.5米,濕地內有天然的蘆葦、蒲棒草等水草植物。蘆葦盪中,棲息著江鷗、野鴨、大雁等水禽數十種。2002年,起動了一期開發工程,修築了6.45公里的環海路,修建了觀鷗台、觀魚觀、賞蓮池、垂釣池、水上游樂區等設施。整個景區按計劃完工後,將達到國家3A級標准。
望海屯古城遺址(古稱寧江州)
位於三站鎮西南4公里處。相傳是金兀術妹妹的城池,在這里曾與岳飛有過交戰。古城保存完好,城東門外還保留著金兀術的點將台。望海屯古城遺址已被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區。
三岔河,古稱大口,俗稱陰陽界,
以栗末水(第二代松花江)和黑水(嫩江)交匯而成。為什麼中陰陽界呢?因為發源於興安嶺的嫩江水凝重、微濁,發源於長白生的第二松花江水溫弱、清凈,兩股水匯合後,久不融合,並行達數華里。這樣,在二水交匯處就形成了一條黑白分明的分水線。這種現象除黃河上的涇、渭河外就唯我縣獨有,自古有南有涇渭,北有栗黑之稱。三岔河又是古盛京(今沈陽)至愛琿之間古驛道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優美的詩篇。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帝到此暢游,留下了源分長白波流迅,支合烏江水勢雄的詩句。
頭台鎮魁星樓
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位於頭台鎮所在地東南高崗處,魁星樓主樓為三層,高16.8米,頂層四角有柱,為歇山式,樓內魁星作執筆圈點狀。旁有文廟大殿和東西配殿,正殿供奉孔子,配殿為各代名賢,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是當時頭台鎮的標志性建築。遺憾的是在「文革」中被毀。為了圓廣大群眾的重建夙願,繁榮鎮域文化,打造旅遊產業,2009年,鎮政府籌資500萬元,進行了一期工程,建設了圍牆、魁星樓主題和公德碑及部分綠化。
小拉哈文化遺址
位於肇源縣義順鄉東義順村,坐落在一條隆起的恰似龍脊般的漫土崗上,東西長500米,向南約300米直抵小拉哈屯,北靠遼闊的拉哈泡。據專家考證肇源縣小拉哈遺址距今已有6500年歷史,是黑龍江省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1992年黑龍江省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骨網鉤、陶網墜、蚌鐮、石鏟、石斧和玉器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經科學考證,這里那時已形成了漁獵文化與農耕文化並行的局面。在小拉哈遺址農民春耕時還可撿到破損的石斧、玉片等。小拉哈文化遺址已被列為省級文化保護單位。
白金寶文化遺址
位於肇源縣民意鄉,距肇源縣城70公里。據考證,白金寶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黑水先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金寶文化遺址是國家級古文化保護區。
濱江生態旅遊景區
位於肇源碼頭松花江左岸,景區包括黑山,雞心灘,江心島,江畔公園,江邊漁村,沙灘浴場,防洪紀念塔,濱江大道,肇源新港,松花江大橋等景點,是集休閑娛樂,洗浴餐飲,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黑山、雞心灘景點
距肇源縣城南6公里。位於松花江左岸,沙灘長2600米,最寬處320米,面積65公頃。黑山是一座沙山,雞心灘是江邊的一個天然浴場。
金色的沙灘、碧綠的江水、天然的浴場,構成純朴、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每至盛夏,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洗浴、觀光、品魚、狩獵。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