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軍工遺址
❶ 重慶歷史方面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
重慶(40張)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在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行中書省(元)、四川布政使司(明)、四川總督(清)管轄。
清朝開埠時期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 1890年,英國在重慶率先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重慶江北嘴(13張)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連同蘇州、杭州、沙市)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分別在重慶建立了領事館區,並一同強行劃出了部分地盤作為駐軍和安置僑民的區域。
1896年,法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6年,日本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6年,美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
川東道時期
1911年,由於修建川漢鐵路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保路運動。同年11月22日,重慶蜀軍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後,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以川東道領導巴縣、江津縣、長壽縣、城口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雲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酉陽區、秀山縣、黔江區、彭水縣、石砫縣、涪陵縣等36縣。今重慶主城區,隸屬巴縣。今重慶轄區內除潼南縣以外,悉隸屬川東道。
1921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重慶曾先後7次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乃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10月22日,日本領事率日僑乘軍艦離渝回國,重慶人民收回日租界的斗爭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
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陪都時期(直轄市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抗戰前線每況愈下,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中華民國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南京。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1937年9月,駐扎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1941年6月5日,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釀成「大隧道慘案」,是重慶作為首都3年來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與此同時,經國民政府許可,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大韓民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韓國政府臨時辦公場所隨其不斷遷址而時有變化,如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1號,蓮花池街38號。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來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蘇、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百萬移民遷往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這一群體被重慶本地居民稱作「下江人」。同時,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因此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扎在重慶。
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重慶籍士兵。
重慶是中國戰場最激烈,雙方損失最嚴重的空戰戰場之一。據統計,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有30所學校曾被轟炸。國民革命軍空軍出動3117架次,擊落日機191架,擊傷400餘架,擊斃日軍飛行員375人,中國軍隊損失飛機277架,有224名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重慶是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空戰戰場。
後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在校場口得意世界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
據1980年代不完全統計,重慶的陪都遺跡有近400處,隨著重慶數十年大規模建設,有些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存有代表性的遺跡主要有兩類,一是蔣介石、宋美齡等要人的官邸、舊居;二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在渝留下的紀念地,如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的舊址。位於重慶南山上的黃山國民政府遺址與總統官邸和位於渝中區的紅岩村遺址(原屬沙坪壩區)是重慶抗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和相對集中的一處文物大遺址。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雖未規定中華民國首都之所在,但卻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即使國民政府已經搬遷台灣,重慶作為中華民國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至今依然有效。
國共內戰時期(直轄市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
1949年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
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
1949年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
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1949年11月17日,美國宣布關閉駐重慶領事館。
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名政治犯被處決,史稱「11.27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接四川省省會成都與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完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鐵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願望。毛澤東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並入四川省。 同四川省合並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全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文化大革命期間,尤其在1969年至1972年,重慶地區出現武鬥,市區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部分街道被夷為平地。由於兵工廠眾多,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地區,共計死亡1170人,傷7000餘人,失蹤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其中發生在九龍坡區幾個軍工企業間的楊家坪武鬥轟動全國,現沙坪壩區沙坪壩公園保留有全國唯一留存的紅衛兵公墓。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恢復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同年12月,撤銷萬縣市,設立重慶市萬縣區,同時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忠縣、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6縣,原萬縣市轄城口和梁平兩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涪陵市,設立重慶市涪陵區。涪陵區轄原涪陵市管轄的枳城和李渡兩區,涪陵市管轄的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黔江地區,設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相應設置黨政機構,代管石柱、秀山、酉陽、黔江、彭水5個民族自治縣。
❷ 重慶歷史
重慶定名於宋朝,在近代由於率先引入近代工業而迅猛發展保持至今。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但總的來說,重慶是一個軍事考量設立的城市。
史前時代
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重慶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在重慶巫山縣發現了原始人類的頜骨和牙齒,這一被定名為巫山人的發現表明在200多萬年前三峽地區即有非人的古猿生存(巫山人屬人還是猿仍有爭論)[1][2]。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
[編輯] 先秦時期
主條目:巴國
在公元前世紀11的西周初期,四川東部的巴國逐漸形成。由幾個共同擁戴一個國王的獨立氏族組成氏族聯盟。其極盛時,疆域「東至魚復(今奉節),西至僰道(今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可與其他七國相比。但到戰國晚期,巴國逐漸衰落。直到公元316年被秦吞並。對於巴國衰亡的原因,一個觀點認為,作為一個部落聯盟的巴國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無法建立強大的軍隊,而容易被侵略者攻擊以致衰亡[3]。
[編輯]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而重慶地區便一直由中原諸王朝所控制。在不同時期,也以不同的名稱為人所知。 秦滅巴國後,於前314年於其故地建巴郡,為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張儀所築之江州城。 前206年漢劉邦取得巴蜀之地後,仍依秦制設巴郡,屬益州。東漢時又增設涪陵、巴東兩郡。並於今江北嘴一帶新建一城,稱北府城。巴郡太守一度於此辦公。[4]
[編輯]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編輯] 隋唐宋時期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惇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宋時重慶文化顯著發展。大理學家程頤謫居涪陵北岩完成《伊川易經》,至其門人、涪陵學者譙定,已形成涪陵學派,影響甚廣,使涪陵成為宋代易學中心之一[5]。 而著名的大足石刻和潼南大佛亦均鑿成於宋。
[編輯] 抗擊蒙古
主條目:釣魚城之戰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軍隊首次入川,於次年再攻四川,陷成都,全川震動。時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彭大雅遂趕築重慶城,派部將於合州釣魚城築寨。之後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於淳祐三年(1243年)在釣魚山築城,屯兵積糧,抗擊北侵的蒙古大軍,並作為保衛重慶的屏障。同時根據川南、川東的地形特點,攻防得失,於各地興建城寨20座,構造了完整的山城防禦體系,對支撐南宋半壁江山起到重要作用。[4][6]。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1259年蒙哥大汗親自率領80萬軍隊出征,在親自督戰攻打合州釣魚城時被守軍重炮擊傷,於農歷七月二十七日死於重慶縉雲山下的北溫泉[7]。
蒙哥死後,在湖北前線的忽必烈匆忙和進攻潭州(今湖南長沙)的塔察兒,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埃及馬木留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重慶治喪,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爭奪汗位,而金帳汗國與伊兒汗國也於不久後開戰。
釣魚城抗蒙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世界局勢,在蒙古西征已經到達敘利亞的時刻被迫回師,成功中斷了蒙古第三次西征,避免了北非文化可能被蒙古軍隊徹底摧毀的滅頂之災。
此後,一直到南宋滅亡,守將王立在元朝接受其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縣志的條件下,有尊嚴的帶領合川居民開城降元,並將合川縣保留至今,結束了釣魚城36年抵抗歷史。
[編輯]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其中元代為四川行中書省管轄。
元末時農民起義軍將領明玉珍領兵入川,平定巴蜀。於1362年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年號天統,史稱明夏。今江北仍存明玉珍之睿陵。1371年明夏被已取得元大都的明朝所滅,而重慶府則屬四川布政使司。
明攻重慶後,因久經戰亂,城牆破損,守城指揮使戴鼎乃重修重慶城,新城共辟有城門十七座,甚至比明京應天(今南京)多出四道(南京內城原有城門十三道),但有八道門徒具形式,無法開關,俗稱「九開八閉」。[8]而戴鼎所建新城,之後無多大更改,奠定了明清600多年重慶城的規模。
清時由四川總督管理,清朝前期四川總督曾短暫駐於重慶。
[編輯] 重慶開埠
清光緒2年(公元1867年),英國以馬嘉理事件為借口,強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其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又四川重慶府可由英國派員駐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輪船未抵重慶以前,英國商民不得在彼居住,開設行棧。俟輪船能上駛後,再行議辦」,為重慶的正式開埠埋下了伏筆[9]。。1890年3月,中英再簽《新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其第一款規定:「重慶即准作為通商口岸,與各通商口岸無異。英商自宜昌至重慶往來運貨,或僱傭華船,或自備華式之船,均聽其便」。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正式開關收稅,標志重慶正式開埠[10]。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清朝須把重慶(連同蘇州、杭州、沙市)開放為通商口岸[10],重慶開始面向世界。
1898年2月,英商立德樂經長期准備後,駕駛「利川」號輪船抵達重慶,第一次有汽船抵達重慶[9]。
[編輯] 清末的政治活動
早在1897年,改良主義思想家、四川的宋育仁在重慶創辦了四川第一家報紙《渝報》,宣傳維新思想,《渝報》於1898年4月停刊。而革命軍的作者鄒容則出生於重慶,今解放碑的一條路還被命名為鄒容路[11]。
1903年,四川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公強會在重慶成立。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重慶公強會代表童憲章、陳崇功等,在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並奉孫中山命令返回重慶建立重慶同盟會支部[12],為同盟會9個支部之一。
1911年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同盟會重慶支部亦發起起義,與四川夏之時所率的起義新軍聯合,於11月22日進入重慶,宣布重慶獨立。23日,成立蜀軍政府,推重慶同盟會負責人張培爵為都督,夏之時為副都督[12]。重慶遂進入民國時代。
[編輯] 民國時期
1911年,由於修建成渝鐵路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保路運動。
辛亥革命後,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以川東道領導巴縣、江津縣、長壽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壁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雲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石砫縣、城口縣、涪陵縣等36縣。今重慶主城區,隸屬巴縣。今重慶轄區內除潼南縣以外,悉隸屬川東道。
1921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13],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14]。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15]。
[編輯] 抗戰陪都
1941年朝天門的下江移民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主條目:重慶陪都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抗戰前線每況愈下,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中華民國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南京。
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
1937年9月,駐扎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16]。
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
1941年12月,韓國流亡政府竄入今渝中區辦公,經過國民政府許可,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大韓民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韓國政府臨時辦公場所隨其四處逃竄而時有變化,如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1號,蓮花池街38號(該處現有「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供參觀)[17]。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來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蘇、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百萬移民遷往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這一群體被重慶本地居民稱作「下江人」[18][19]。同時,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20],因此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21]。
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22],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扎在重慶[23][24]。
遭到轟炸後的重慶
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重慶籍士兵。
主條目:重慶大轟炸
重慶是中國戰場最激烈,雙方損失最嚴重的空戰戰場之一。據統計,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有30所學校曾被轟炸[25]。國民革命軍空軍出動3117架次,擊落日機191架,擊傷400餘架,擊斃日軍飛行員375人,中國軍隊損失飛機277架,有224名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重慶是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空戰戰場。
後蔣中正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26]。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27],在臨江門都市廣場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28]。
1941年6月5日,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釀成「大隧道慘案」,是重慶作為首都3年來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
據1980年代不完全統計,重慶的陪都遺跡有近400處,隨著重慶數十年大規模建設,有些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存有代表性的遺跡主要有兩類,一是蔣介石、宋美齡等要人的官邸、舊居;二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在渝留下的紀念地,如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的舊址。位於重慶南山上的黃山國民政府遺址與總統官邸和位於渝中區的紅岩村遺址(原屬沙坪壩區)是重慶抗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和相對集中的一處文物大遺址。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雖未規定中華民國首都之所在,但卻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國民政府在1949年敗逃台灣後,其法定首都究竟位於何處,均有爭論,然而重慶作為台灣地區政府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按台灣地區憲法而言,至今依然明確並有效。
[編輯]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政府(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稱其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稱其為「血案」「慘案」[2],而中華民國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精華損失大半,中國國民黨指中國共產黨縱火(據《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895頁),史稱九二火災。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1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29]
總統令 三十八年十月十一日
政府遷廣州辦公,為時半載,在此時期中,政府為鞏固廣州及西南大陸反攻根據地,已有既定之部署,現匪軍雖已侵入粵境,但政府保衛我革命策源地廣州及西南大陸之決心,絕不因此而稍有動搖。茲為增強戰鬥力量,減少非戰斗人員對軍事上之不必要負擔,中央政府定於本月十五日起在陪都重慶開始辦公,所有保衛廣州之軍政事宜,著由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負責統一指揮。此令。
代總統李宗仁
行政院院長閻錫山
[編輯] 解放軍攻佔重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穗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穗遷渝。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渝辦公。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8日,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7日,美國宣布關閉駐重慶領事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後被稱為11.27事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8日,國民政府由渝移蓉。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第一次直轄時期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網路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的說明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30],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31]。
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接四川省省會成都與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完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願望。毛澤東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並入四川省。
[編輯] 四川省治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全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69年-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重慶地區出現武鬥,市區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部分街道被夷為平地,由於兵工廠眾多,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地區,共計死亡1170人,傷7000餘人,失蹤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其中發生在九龍坡區幾個軍工企業間的楊家坪武鬥轟動全國,現沙坪壩區沙坪壩公園保留有全國唯一留存的紅衛兵公墓[32]。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33]。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34]。
[編輯]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重新掛牌[35]。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標志全國城鄉統籌計劃實驗實施的開始。
2003年12月23日晚22時15分,位於重慶開縣高橋鎮境內的中國石油川東鑽探公司羅家16號井發生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國內最大的一次天然氣泄漏事故,眾多人員傷亡。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123個城市參會。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發〔2009〕3號《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36]。
2009年7月16日,科技部正式授予重慶渝北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牌匾[37][38]。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部新區、北碚區(含蔡家組團)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但去除已建成區域150多平方公里,實際兩江新區的可用面積為450多平方公里。
2010年6月29日,台灣海基會和中國大陸海協會在重慶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又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英文譯名: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
❸ 四川有哪些軍工遺址對外開放
有哪些就一直對外開放呢?網路一下。
❹ 北安軍工遺址博物館觀後感怎麼寫
槍械陳列,是那裡的一個特色。
這里原來是一家兵工廠。
最早是張作霖建專的!後來日本人接管屬了!
解放後,從沈陽遷到北安市。
新中國的軍隊用的制式槍支這里都生產過。工廠先後研製仿製了7個系列48種槍械,其中我國生產的制式步兵武器,有一半是在這家工廠設計生產定型的。
後來,工廠改生產民用運動槍支。再後來就停產了。
最後當地政府決定把這個老工廠改造成博物館,原有的機械設備和生產過的槍支都成了展品。
❺ 重慶816核軍工洞工程遺址在涪陵哪裡
208路羅家花園—白濤(原涪陵至白濤線) 羅家花園、客運中心、建涪水泥廠、白濤辦事處、核工洞。
到涪陵坐到白濤的公交,最後一站下車即可。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