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宣化區戰國遺址

宣化區戰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2 00:48:15

⑴ 河北省宣化區在秦朝屬哪個諸侯國

如果是想問這些個事情的話你得先學一學歷史到歷史上問一問再不聊就是到限制上問一問到齊的這個歷史上太有呢你問這個里頭一下回答

⑵ 宣化區和宣化縣的區別

兩個不同的行政區,管轄的地域也不同,宣化區主要管宣化城區,宣化縣主要管宣化區周圍的眾多鄉鎮。宣化縣管的面積比宣化區大多了,但是宣化區的經濟比宣化縣好多了。之所以叫宣化縣,是因為宣化縣政府的所在地在宣化區,也就是說,宣化縣政府及政府各職能部門蓋在了宣化區的地面上,換句話說就是說宣化縣沒有縣城。在我國2800多個縣當中,唯一一個沒有縣城的縣,就是宣化縣。但是沒有縣城並不代表沒有管轄地域,只是它的縣政府沒有蓋在它自己的地域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區也好縣也好它們都叫宣化,重名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宣化區位於北緯40°37′,東經115°03′,東南近臨首都北京150公里,西連晉蒙。宣化區轄7個街道、1個鎮、3個鄉:天泰寺街道、皇城街道、南關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北街街道、工業街街道、建國街街道、龐家堡鎮、河子西鄉、春光鄉、侯家廟鄉。
宣化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依明長城,南跨桑乾河,腹穿洋河與京包鐵路。經濟以農業為主,金、鐵等礦物質資源豐富。近年工業發展較快,材料試驗機廠生產的試驗機,多次獲部、省科技成果獎。文物古跡有明長城,柏林寺,小白陽古墓群及西陽城遺址等。
戰國、秦漢時,天下分36郡,宣化屬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縣(州縣同治),明代為宣府鎮,清朝改為直隸省宣化府。解放後,曾屬察哈爾省,置宣化市,後改屬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為區,屬張家口市。
全區總人口為41萬人(戶籍人口數39.4萬人),其中非農產業人口33.9萬人,轄區面積為264.2平方公里。 宣化雖地處燕山叢中,但地勢平坦開闊,匯集洋河、柳川河、龍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資源豐富,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6℃。
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有開采價值的礦藏達數十餘種,煤炭、鐵礦石、黃金、膨潤土、輝綠岩、富鉀頁岩、白雲岩等儲量豐富,城區東郊的宣東二礦煤礦年產原煤30萬噸,遠景年產原煤100萬噸。
全區GDP完成118.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億元,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21.51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5元。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工業:基本形成了一個以冶金、機械製造、釀酒、電力、化工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全區民營企業有830戶,從業人員2.01萬人,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近千戶。
農業:宣化系城郊型農業,以種植蔬菜、葡萄為主,初步形成以精、細、特蔬菜為主導產業,以白牛奶葡萄等鮮食果品為特色產業的兩大產業格局。蔬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年產量達12.1萬噸。已有800年栽培歷史的牛奶葡萄久負盛名,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量達1220多噸。2003年,農業總產值達1.42億元,農業增加值0.77億元。
財貿金融:宣化古有「商埠」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宣化商貿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市場繁榮,購銷兩旺。200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總額達到12190萬元,居全市前列。全區營業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場達16個。同時,宣化還擁有四星級宣化賓館和宣化裕華大酒店、宣化得月樓等多家高檔次餐飲名店,為宣化的開放開發提供便利,創造條件。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區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15263戶,從業人員達27720人,產值達到15970萬元,營業額72670萬元。轄區內有中行、人行、工行、農行、建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交通通訊: 宣化距首都機場僅150公里,110、117和207國道廣連全國,京包鐵路穿境而過,宣大、丹拉、京張三條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全區公路硬化率達到95%以上。通訊發達,擁有裝機容量10萬門的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網,實現了區、鄉鎮、村三級與國內數字直撥通訊,行動電話使用戶數達7.8萬戶。
文教科技: 全區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劇場、電影院等文化機構,建有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家庭電視和閉路電視普及率達98%以上。全區共有完全中學3所、純高中1所、初級中學15所、小學49所,幼兒園39所,在校學生達43058人;學齡前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生升學率達100%,全部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普及率100%,脫盲率100%。另有中等職業成人學校9所,軍地高等學校3所。全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959名,其中、高級職稱1855名。1995年以來,共獲省級科技進步獎8項、市級30多項。
1948年12月7日,宣化縣再次解放,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政務院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宣化縣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10月,撤銷宣化縣建制,化稍營、定方水、沙嶺子等少部分地區分別劃歸蔚縣和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茶坊區,大部分地區則並入張家口市宣化鎮。1960年7月1日,宣化鎮升格為宣化市,仍隸屬於張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復宣化縣建制,除原屬宣化縣之化稍營地區仍屬陽原縣外,沙嶺子、定方水等地區回歸宣化縣,並新劃入趙川地區(原屬龍關縣,1960年7月劃入宣化市),改屬張家口地區。1984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宣化縣改為張家口市轄縣,至今。
編輯本段位置氣候
宣化縣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環張宣,近京津,連晉蒙,西北距張家口市區30公里,東南距北京170公里,西鄰煤海大同180公里。地貌呈盆地狀,地形主要由河川平原、淺山丘陵和深山區三部分組成。氣候屬中溫帶亞乾旱氣候,年降雨量300-400mm,無霜期110-140天,年均氣溫7.7℃。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馬鈴薯、大豆、菜籽等。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21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1.54萬畝,人均耕地2.22畝;林地面積88萬畝,草地面積100萬畝。在耕地中,水澆地38.9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8.64萬畝),佔耕地面積的63%。
水利資源
宣化縣地處永定河上游,國家2級河流洋河和桑乾河兩條大河流經縣境,3級標准河流有清水河、盤長河、龍洋河、水泉河等40條,4至5級的支流百餘條,過境河徑流量每年可達6.1億立方米。全縣現有機井1041眼,小型水庫7座,供水能力總計0.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宣化縣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9種,礦產地67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7處。有儲量佔全省第二位的金礦石,儲量在千萬噸以上的赤鐵礦和磁鐵礦,錳、砩石、蛭石、膨潤土、麥飯石、礦泉水等金屬和非金屬礦儲量都很豐富。 膨潤土儲量位居全國前10名,金礦石儲量位居全省前5名。 已探明的礦產地和礦化點達50多處。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境內有戰國遺址、元明建築和明代長城,北魏年間的柏林寺佛像、石雕造型工藝精湛;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遼代迤邏尼塔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欣賞價值;海拔1997米的鳳凰山,具有多季景色匯集一山的美麗風光;東望山外長城旅遊區集生態旅遊、革命歷史教育為一體。
1、宣化古城
宣化古城有上千年的歷史,保存著諸多的文物古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宣化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周長二十四里。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座落著雄偉、高大的拱極樓、鎮朔樓和清遠樓,它們是古城宣化的象徵。清遠樓、又名鍾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位於古城中心,樓高25米,台下十字拱門,台上亞字形三層樓閣,造型別致,全國罕見。十字拱門上懸巨鍾一口,重一萬斤, 聲音宏亮。四十里以外清晰可聞,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又名鼓樓,建於明正五年。為重檐歇山式,瓦頂二層門樓。樓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筆"神京屏翰"四個大字,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拱極樓,也叫南門樓,是宣化的門戶,最早建於永樂年間,堅實古樸,是城防建設精華,為省級重點文物。遼代壁畫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宣化下八里北出土,共有九座。據墓誌介紹,為遼代晚期歸化川漢人豪族之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畫,它們繪制精美,內容別具特色,色澤仍鮮艷奪目,是罕見的遼代地下藝術畫廊。再有遼墓墓頂的星象圖,融佛道中西方化為一體,在我國絕無僅有,有很高的天文史學研究價值,堪稱國寶,為國家級文物。
2、古遺址
縣境內古跡較多,其內涵時間上溯夏商,下迄明清民國。已查知有古代化石點4處,古墓26處,古遺址82處,古建築70處。通過發掘,獲一批石、骨、陶、銅、鐵器珍貴文物。解放後,又新建革命紀念文物。
(一)化石、古墓
(1)化石點:發現4處。古脊椎動物化石點有兩處,一處在馬圈鄉將台梁村;一處在羅家窪鄉海兒窪村。出納馬象牙化石一處,在辛莊子鄉響水鋪村。龐骨鹿化石一處,在定方水鄉定方水村。
(2)古墓葬:發現26處,已發掘3處。
小白陽古墓葬:位於李家堡鄉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1985年4月進行發掘,歷時3個月。清理出土坑豎穴墓48座,灰坑11個。出土文物陶器有鬲、罐、壺;銅器有刀、劍、鏃、斧、錛、鑿、飾品;以及骨器一部。均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據考,為春秋至戰國墓葬。
李大人庄古墓葬:位於小村鄉李大人庄村南500米處。1984年發現,1986年發掘。清理單體土擴墓6座。獲陶鬲、陶盆、骨鏟、石鐮、石斧、骨雕等文物。經考,為夏商時期文物。已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
高家疙噠古墓葬:位於江家屯鄉高家疙噠村南300米處。由群眾挖土暴露而初步發掘。清理兩個單體墓。出土帶箭人頭骨、石串珠等文物。據考,屬戰國時期墓葬。
(二)其它古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18處,夏商遺址2處,春秋遺址2處,戰國遺址27處,汗代遺址5處,遼金遺址10處
(三) 重點保護的古遺址
經過調查,縣境內發現遺址82處,其中4處列為重點保護。
王家窯遺址:位於塔兒村鄉王家窯村南1000米處。遺址面積為96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米。遺址內暴露有大量紅灰陶片,以泥質陶為主,亦有少量夾沙紅陶;紋飾以繩紋見多。屬戰國時代遺址。
水泉遺址:位於水泉鄉政府駐地北300米處。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遺址內暴露有紅、灰、彩色陶片;紋飾以繩紋、蘭紋;可辨器形有罐、豆、石鏃,以及未能分辨的大量石片石器。系仰韶文化遺址。1987年已報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發掘,但至今尚未動工。
關子口遺址:位於小村鄉關子口村西15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遺址內明顯暴露有紅燒土、房基痕跡,有紅、褐陶片,木炭、獸骨等。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屬龍山文化遺址。文化層深度1.5米。
龍門堡遺址:位於崞村鄉龍門堡村東40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5米。內有紅、灰、褐彩陶片和打制石片,可辨別器形有鬲、缽、罐等。系仰韶文化遺址。
編輯本段支柱產業
(1)農業特色產業。宣化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級糧棉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和省級農業示範縣。近年來,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已經形成了高產玉米、玉米制種、無公害蔬菜、規模養殖、果品等主導產業。玉米產業,以沙嶺子、江家屯、大倉蓋、洋河南、顧家營等河川區鄉鎮為主,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年產量約12萬噸。玉米制種業,以宣化巡天種業為龍頭,基地面積保持在4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賈家營、大倉蓋、洋河南、江家屯、顧家營等鄉鎮,年產量約1萬噸。無公害蔬菜產業,在縣外貿公司建有5000立方米高標准恆溫庫、低溫冷藏庫各1座,500立方米凈菜加工車間1處,帶動全縣無公害蔬菜、特菜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年產量約20萬噸。規模養殖業,依託京津張宣市場,發展城郊型質量規模畜牧業,已經形成450萬只蛋雞、34.85萬頭生豬、51.47萬只良種羊、1.75萬頭奶牛的養殖規模,並在王家灣、塔兒村等山區鄉鎮,建成了獺兔、北京油雞等特種畜禽養殖基地。果品產業,現有經濟林41.44萬畝,其中杏扁19.78萬畝,葡萄、蘋果、梨、杏、李子等21.66萬畝。
(2)工業經濟發展。目前,工業主要有礦產開發、煤炭開采加工、新型化工、機械製造等四大產業。礦產開發產業,主要是依託北部山區較為豐富的礦產(鐵、金、鉬等)資源,在李家堡、趙川、賈家營、東望山、大倉蓋等5個鄉鎮,建有礦產品精選、深加工企業70多家。主要有興宮礦業、坤源公司、華峰礦業、大白陽金礦等骨幹企業。煤炭開采加工產業,在顧家營鎮建有盛源宣東煤礦和華東煤焦、同利機焦等加工企業,在深井鎮正在建設和泰煤礦,在宣大高速公路、112國道等晉煤外運通道,建有煤炭營銷企業100多家,年實現市場交易額60多億元。新型化工產業,引進建成了粵華煤化工、艾科精細化工、京西糠醛化工、工業亞麻油等新型化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洋河南到沙嶺子一線。機械製造產業,依託宣化鋼鐵公司、宣化工程機械集團公司等大企業,為其生產配套產品,主要企業有恆泰履帶、泰龍帶鋼、粉末冶金等。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1、道路交通:境內有京包、大秦、宣龐三條鐵路干線,主要公路干線有110、112兩條國道,宣大、京張、丹拉和正在修建的張石高速公路跨越縣境。全縣13個鄉鎮全部通油路,306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2、通訊電力:全縣擁有郵政支局10個、電信分所7個,13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網路基本覆蓋縣境。境內有張家口沙嶺子發電總廠,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6座,總供電量1.57億千瓦時。
3、科教文衛: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7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2所,普通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學116所、民辦學校2所(宣化縣雙語學校、塞北武術學校)。全縣共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38個,其中文化館、圖書館、文物機構、電視台各1處。2006年,縣文教局獲宣化縣委、縣政府2004-2005年度縣級文明單位,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2005年度教育工作優秀單位,河北省教育廳2005年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市教育局2005年度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張家口市2004-2005年度文明單位等。
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20個,其中縣直醫療單位6個(縣醫院、中醫院、保健站、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衛校),鄉鎮衛生院13個,民辦醫院1所(趙川盛達醫院)。2006年,衛生局榮獲市衛生局度目標考核優勝單位,獲市愛委會市愛委會授予的2005年滅鼠先進縣,2005目標管理考核優秀單位;縣醫院獲全國十佳人民醫院、市文明單位、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稱號,申忠院長被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評為全國十佳院長。衛生監督所獲場所衛生監督、職業衛生監督、地方病防治、慢病先進單位。
4、城市化建設:我縣城鎮市場建設基本健全,近年來先後建成了沙嶺子、洋河南、趙川、顧家營等10個農村集貿市場,沙嶺子太師灣建材市場,深井、洋河南、顧家營煤炭交易市場,以及趙川冀東龍汽車交易市場。2005年以來,按照全市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准,不斷加快沙嶺子新區建設步伐,已投入資金350多萬元聘請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研究院,對沙嶺子新區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宣化縣沙嶺子新區總體規劃綱要》經過去年9月和今年3月兩次論證修改後,已經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向上級有關部門報批。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平文皇後王氏
平文皇後王氏(228年-355年)。北魏時期廣寧(今宣化縣)人。十三歲入宮,得幸於平文帝(即拓拔鬱律),生昭成帝(即拓拔什翼犍)。平文帝崩時,昭成黨在襁褓中。其時,國內動亂,有人蓄意謀害皇子。王氏將昭成藏在褶衣內,暗自祈禱說:"如果國運未終,你便不要出聲。"昭成果然長時未啼,得免於難。昭成繼位,意在壘源川定都,修築城廓,建造宮室,但計議不決。王氏聞後,勸說歸成:"我國從祖輩起常常遷徙,如今剛剛經歷國難不久,基業黨未鞏固,如果修建城池定居下來,一旦外敵入侵,傖促間難以盡快遷動。況且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於國無益。"昭成聽勸,才未大興土木。國家危難之時,昭志帝復興大業,多賴平文皇後之力。王氏於昭成十八年卒,葬於雲中金陵。享年57歲。
武恪
武恪(1329年前後)字伯威,宣化人,元代詩人。著有《水雲集》、《武伯威詩集》。
倪岳
倪岳(1443-1501年),明代宣府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初任翰林學士,後進禮部任左右侍郎。弘治六年拜禮部尚書。其時,四方所報災異,禮部於年底一律定成文章,分類奏報。倪岳均詳注日期,博引經史,驗證後呈報皇帝。平時還常勸皇帝勤講學,開言路,寬賦役,慎弄罰,黜奸貪,獎忠直,汰冗員,破迷信,省營造,止濫賞,帝對這些建議十分欣賞,多有採納。弘治九年(1497年),倪岳改任南兵部參贊機務,後又任吏部尚手。倪岳文有才,武有略,善決斷大事。先後向對上陳請多件事,對輔佐國是興利利弊多有成效。因而倪岳奏疏一出,朝廷命官便爭相傳錄。 倪岳病故後聖上贈封少保,謚文毅明世。
張俊
張俊(?-?)字世良。明代宣府人。成化末年,歷任赤城、龍門、葛峪馬營守備,不久改任游擊。弘治已未年(1499年),外族侵犯大同,張俊奉命領兵前往支援,遇敵數萬,陷入重圍。但張俊面無懼色,英勇奮戰,血戰一日一夜,身負重傷,仍身先士卒,最後迫使來犯敵人潰退。朝廷因此提升張俊為都督同知,後又合其佩戴征西印,鎮守大同。第二年,改鎮宣府,佩鎮朔印。張俊在宣府盡心竭力,忠於職守。外敵見無隙可擊,便退兵遠去。因此孝宗帝特降旨予以獎勵。正德年間,張俊奉詔入中府,宿衛皇宮。武宗對其十分器重,平日以"張總兵"稱呼,從不直叫其名。張俊作為將帥,對下能寬簡待人,對敵能以少勝多。先後經歷二十多次戰斗,受傷三十多處,卻從未戰敗。後因病解甲回鄉調養,病故於家。
熊偉
熊偉(?-?),字彥卿,明代宣府人。自幼苦讀書史,勤奮自勉。弘治丙辰年(1496年)登進士,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熊偉博學廣識,所提的建議大多數被採納實行,很受朝廷器重。已未年(1499年),被提升為通政參議。每日入朝議事,站立端正,出語響亮,意見深邃,孝宗帝很欣賞。弘治甲子年(1504年),北部少數民族有犯境的跡象,孝宗皇帝召集群臣計議,要九卿衙門中有才望者去治理邊關,熊偉受到舉薦。皇帝因平日感到"此人身體魁偉,聲音宏亮,"而准奏。熊偉到居庸關和紫荊關後,立即上疏十議:精簡將帥,增加戍卒,分別勇怯,核實功罪,多儲糧草,學習騎射,設置險阻,明確偵探,慎用機權,任用間諜。皇帝閱後很賞識,降旨熊偉依次實行。從此,邊防日漸穩固。正德戊寅年,熊偉還朝。論其功績理應晉級,正值大同巡撫缺員,於是朝廷升熊偉為右僉都御史。赴任後,熊偉一心想有所作為,卻因宦官專權而屢受制約。在任一年時間,朝中奸宦還派人向熊偉索要財物,熊偉未給,便被罷官落職。回鄉後,熊偉專心研讀經書,學作詩文,夏忘揮調扇,冬忘擁爐。所著詩文,清雅流暢。一作出就被眾人爭相傳誦,熊偉亦從中獲得樂趣,安度晚年,至88歲病故。晚年著有《雙溪詩文集》,正式刊行。
楊百之
楊百之(?-?),字允成,明代宣府人。生性敏銳,正德甲戍年(1514年)報考進士,被授為行人。戊寅年(1518年)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楊百之這官清正,不攀附權勢。其時,有同鄉人江彬,很受皇帝寵愛,權傾天下。同僚中不時有人暗示楊百之登門同江彬交結,楊百之始終委婉推辭謝絕,未登江彬家門。後來,楊百之從山西還朝,又十分痛恨某些朝臣敗壞國紀、殘害民眾的行為,曾勸說皇帝應"行以至公之道。" 楊百之後升任廣西按察使僉事。最後因待奉老人,辭去官職回歸鄉里。
穆得海、王羊兒
穆得海(?-1527年),宣化縣葛峪堡人。王羊兒(?-1527年),宣化縣小白陽人。二人俱為戍卒。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外族入侵,二人隨主將赴關山抗敵。雙方對陣,得海躍入敵陣生擒一人,當即斬首以激勵同營將士。敵聚集圍射得海。得海英勇無畏,東奔西突,又連砍數敵,最後力竭,戰死疆場。王羊兒面對強敵,亦毫無懼色,蹲下身子,與敵對射,箭無虛發,殺死敵多人。後因箭盡,被敵圍攻,力戰而死。戰後,王羊兒父親收屍,見王羊兒手上還緊提一敵的頭顱。鄉人見後都王羊兒的驍勇誤傷不已。
孫世芳
孫世芳(?-?),字克承,宣府人。明嘉靖丁未年(1535年)會試獲第六。入館試,世宗皇帝親自圈定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升檢討分校。穆宗登基後,常叫孫世芳至宮遼撰釋講議,多受啟發,後任孫世芳為國子監司業,命孫世芳以選拔人才、興起斯文為職任。孫世芳 曾於嘉靖年辛酉年(1561年),著《宣府鎮志》,記述明代邊關宣府鎮事,與尹耕的《兩鎮三關志》同受世人稱道。
董一奎
董一奎(?-?),字天宿,號北山,明代宣府人。學業成就後襲父職,最初任宣府游擊。嘉靖乙卯年(1555年),升任指揮僉事,歷任宣大、寧武、古北、延綏、洮岷總兵。萬曆壬辰年(1592年),佩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其時,叛軍許朝嗦、劉櫻據守城池。董一奎不得入內,就在城外辦公,八十多日晝夜不解鎧甲,致使鎧葉被汗水浸蝕透孔。癸巳年冬,日本派遣使臣經朝鮮來明王朝求封。兵部尚書石星因董一奎曾帶兵援助過朝鮮,了解日方情況,特意讓董一奎主持接待日使,並欲推舉他為封倭正使出使朝鮮。期間,游擊沈惟敬暗中與日本人勾結,前往拜見董一奎,打聽日本人求封內情。董一奎坦然相告:"待我到了朝鮮,詳細察看日人求封情意真偽,再做道理。"沈惟敬害怕通日敗露,極力阻止董一奎出使,向兵部尚書石星進讒言:"日本人擅長詩詞,恐一奎一能勝任。"石星被其蒙蔽,旋另派他人前往,中日會盟的事亦未獲結果。不少人嘆惜朝廷未用董一奎,惋惜董一奎的才華未得到發揮。乙未年(1595年),董一奎調鎮山西,後年邁解職回鄉。
胡以溫
胡以溫(1624-?)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蠡測編》、《文章具體》、《山堂清玩》、《騷體集》、《讀書論世管見》、《見山堂詩文集》、《續宣府鎮志》、《孝士家譜》等。
胡守訓
胡守訓(1625年前後)宣化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進士。博通經史,尤精理學,著有《在慈堂稿》。
孫衍策
孫衍策(1700-1793年),字圍之,宣化縣人,系武進士孫錫齡之子。自幼生性聰敏。乾隆年間學至廩貢生即任濟南南陽府通判,後卸任歸家養親。每遇親族中有人請求資助時,孫衍策總是慷慨解囊,毫無吝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府知府張志奇,知縣黃可潤率各縣紳士捐建柳川書院(後改為直隸第十六中學校,今宣化一中),孫衍策又捐助一筆巨資。聞聽老龍背地險難行,又出資獨修通下花園的大路。為此,後人贈"樂善不倦"匾額,以頌揚孫衍策的功德。乾隆五十八年,孫衍策病故,享年93歲。
鄭魁士
鄭魁士(?-?),字鰲峰,宣化縣人。道光初年,因參戰屢建功,官至直隸提督。鄭魁士從戎征戰,先後治軍四十多年。亦曾參與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及捻軍起義。晚年回歸宣化後,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如:築永固壩發興水利,修四牌樓以壯觀瞻,建鎮朔樓以司昏曉,開火石坡以利交通,等等。鄭魁士享年73歲,賜謚忠烈。
郭維成
郭維成(1866-1931年)字效宗,宣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歸國任宣化府勸學所總監、宣化府教育會會長,創辦並自任《教育叢錄》總編輯。
編輯本段建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宣化縣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基礎日漸雄厚,初步形成了機械、化工、冶金、建材、食品、醫葯等骨幹行業。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被國家計委、農業部確定為糧棉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出口貿易較為活躍,農副土特產品和工業品出口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縣屬外貿公司具有進出口經營權,承擔著張家口市所轄各縣區及河北省其他市縣外貿加工出口凍肉的代存中轉任務。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4億元(1990年不變價),財政收入達到7564萬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投資環境及基礎條件優越。縣境內京包、大秦兩條鐵路干線貫穿東西,110、112、207國道縱橫貫通,鄉村公路已成網路。電力、郵電、金融、保險事業設施先進,服務周到。郵政開通了國內外特快專遞業務,全縣電話實現程式控制聯網,中國銀行等金融專業辦事機構可辦理人民幣、外幣存貸款,國內及國際結算、非貿易結算等業務。

⑶ 宣化歷史

宣化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30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位於東經115°03′,北緯40°37′。東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總面積264.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蒙、朝鮮、壯、納西、布依、白、彝、侗、土家、達斡爾等13個民族。共29萬人。
宣化歷史悠久,形勢險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文物古跡。從先秦開始,這里是歷代府、州、郡、道、縣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歷史
宣化歷史淵遠流長,是我國開發較早地區之一,從宣化西南60公里處我國著名的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劉家窯、王河灣、水泉、龍門、趙川、關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楊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證實這里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時期宣化先屬冀洲後屬幽州。
周武王滅紂後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據,宣化曾屬東湖族佔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屬上谷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宣化屬廣寧郡。
隨、唐時期先後置涿郡、武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雲(大同)16州給遼國,其中包括武州。遼改武州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 金滅遼後,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翌年又改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為順寧府,宣化為順寧府治所。
明初年沿長城設九鎮。宣化改為宣府鎮,轄左、右、前三衛。為萬全都司鎮守總兵元帥駐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洲七縣。宣化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直隸省口北觀察使(俗稱道)。轄3廳10縣。宣化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佔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將察南自治政府改為宣化省。轄11縣,省會定於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後察哈爾省在宣化成立。省會設在宣化。1946年1月設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遷張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二、形勢險要
宣化位於冀北山間盆地邊緣,地勢險要,氣勢頑固,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誠如舊志所述「宣化全境飛孤(今山西代城飛孤關)紫荊(今河北易縣紫荊關)控其南;長城、獨石(口)枕其北;居庸(關)屹險於左;雲中(大同)固結於右,群山疊障,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素有「神京屏翰」之稱。
據志書記載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達70多次。所以歷代漢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視北部邊防,並選派重兵固守。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增築和修葺長城,沿長城設九鎮駐兵防守。其中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四海,西至大同長達1030里的防守任務。洪武、隆慶年間宣府駐扎新舊官軍達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駐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鎮國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時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
》巨匾,懸掛於鎮朔樓上。據《宣府鎮志》載:嘉靖年間,宣化城內有軍戶127497人,官戶4551人,民戶2035人。由此可見,宣府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三、人傑地靈
宣化自古為交通要沖,軍事政治重地,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發達。因此,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據《宣化縣新志》載:元朝設有「景賢書院」,明朝有「上谷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創立古城最高學府「柳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設宣化府中學堂(現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輩張蘇、林楓等同志邊任教,邊從事革命活動。爾後宣化府立師范學校、府立中等農業學堂,府立藝徒學堂和上谷大戲院相繼成立,就學者逾千人。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從中學堂挑選呂復等19人及州縣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學,開辟了旅外求學之先聲。
由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宣化涌現了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6人、舉人113人、武舉人165人、貢生390人。諸如:
孫世芳:進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編篡《宣府鎮志》。
張鏜:進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進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門總兵元帥。
張世卿:地方紳士出身,曾任大遼國國子監,監察御史,死後葬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
郭維城:清末舉人出身,曾任柳川書院院長,從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府城教育會長。深得地方學子擁戴。
馬 信:1917年生於宣化城內,1936年高中畢業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谷鳳翔:龍關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監察部長,司法行政部長。現為台灣察哈爾同鄉會理事。
筱桂挑:女,晉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宣化晉劇團團長,全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嚴於治藝,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73年去世。四、燦爛文化 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條件。宣化歷史悠久,遺存在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在,宣化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庫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100餘件。
清遠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的宏偉建築。面寬三跨間,外觀三層,樓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與宣化城四門通衢,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的500年前的鐵輪車轍依稀可見。樓體造型別致新穎,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上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高2.5米,重萬斤,鍾聲宏亮悠揚,可傳聲40里。樓的東、西、北三面懸掛《聳峙岩疆》、《震靖邊氛》、《聲通天籟》木製匾。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博士在《東洋建築史的研究》一書中,曾向全世界做過介紹。1984年大修後的清遠樓,青磚碧瓦,玲瓏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北距清遠樓200米。建於明正統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頂建築。面寬五跨間,樓高二層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層檐下有兩塊匾額。南曰《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書,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樓內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徑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記述宣化歷史和修建鎮朔樓經過。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樓:又名著耕樓,昌平門樓。建於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於宣化城牆之上。為城防建築。樓高14米。樓體二層,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兩樓成一軸線。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城:始建於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築包磚。展築後的宣化城垣為正方形,每邊六里多,周長24里有餘。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環城設7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安定一門;西有泰新一門,門外設關,環有瓮城、瓮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代北京城之縮本,僅規模較小、門制不同而已。現在城體雖破環嚴重,但土垣基本完好。為全國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長城:始建於秦明,位於宣化北部與崇禮縣為界,經人頭山由張家口入境,境內長52公里。在永樂至萬曆年間重修加固。因這段古長城位於明長城之北,故又稱「二道邊」。系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遺址:位於宣化城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晚新生代地層發育,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為舉世公認的早更新世標准地層。是研究地層變動、構造和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重點地區,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位於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環山坡下,有原山鑿就的多寶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數十;石窟三個,內鑿大小石佛300個余尊,興建年代不詳。但《宣化縣志》記載,明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龍王殿、三宮殿及禪房等。山上林木叢蔥郁,風景優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五龍壁:在宣化師范學校(原彌陀寺)內,全高4.5米,寬4米,中間是飛騰於雲濤霧海中的五條磚雕巨龍。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飛禽走獸,兩邊是奇花異草。為清初雕刻藝術珍品,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化寺塔:位於宣化城內西南隅(現駐軍佔地)。該塔始建於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為五級8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考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並於立化寺坐化圓寂。在日本佛教界頗有影響。近幾年來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於天泰寺街東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兩柱單孔歇山布瓦建築。牌坊上方雕有五層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個楷書大字。字體雄渾有力。刀工精湛道勁。相傳為清宣化知府方觀承所書。牌坊建築纖巧玲瓏,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原為省級重點文物,可惜毀於「文革」。現在重新規劃設計,正待恢復建築。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宣化牌樓西街天主教堂東側。始建於1930年,院落為中西結合的三進四合院。1943年日偽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國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在這里誕生,為省府辦公駐地。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位於鎮朔樓西側百米處。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築藝術特點,為宣化地區唯一廡殿頂式建築。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下八里村北。從1973年首次發掘出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後,最近又在張世卿墓地附近清理發掘出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外,還發現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的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侍女圖、備經圖等是在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飾等有著重大意義。墓群中的壁畫技藝之高。墓室結構之新穎考究,隨葬品之豐富多彩,宛如地下藝術殿堂,在遼代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頗有研究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搶救出兩座遼代壁畫墓,出土了銅絲網路和木偶真人雕像,這在河北省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遼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會堂等一批古代建築和遺址,也有待於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雙保護、開發、利用,使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⑷ 關於宣化區的歷史文化和名人軼事

歷史沿革

宣化歷史悠久。戰國至秦漢屬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設文德縣,始建宣化城。遼改武州為歸化州,金改歸化州為宣德州,元中統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為宣府。次年,置前衛、左衛、右衛,遣將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築宣府城,邊長「六里十三步」,周長達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為邊防重地。明正統五年(1440年),城垣包磚,6年後竣工,城高池深,氣象雄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府縣治所均在宣化城內,宣化由此得名。因其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稱「京西第一府」。 1913年(民國2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宣化為宣化縣治所。1929年(民國18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日偽盤據時期,宣化縣初屬偽察南自治區;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設察南政廳領轄宣化縣;1943年復改置偽宣化省,宣化縣為偽宣化省省會。此段時期宣化仍為宣化縣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縣分設,置宣化縣城區及近效為宣化市,並為察哈爾省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仍單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縣分置。宣化市轄現宣化市及龐家堡和下花園,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屬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復改宣化市為宣化區,屬張家口市。

⑸ 宣化區的歷史沿革

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對宣化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遺址和宣化城及附近的劉家夭、王河灣、水泉、趙川、關子口、白廟等地發現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及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已遍及宣化各地。考古專家論證說,宣化屬中國華北燕山山脈北緣,既有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又有北方紅山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融匯聚的中心地帶,文化積淀豐富,對研究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夏、商時期中華分九州,宣化先屬幽州、後屬冀州。
周武王滅商紂後,封台公姬爽建立燕國,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由東胡族占據。燕王派秦開破襲東胡,置之不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郡,宣化屬上谷郡。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為其一的上谷郡,置守尉監,因在谷之上,直名上谷。
漢置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宣化屬上谷郡下洛縣。濡子嬰居攝三年,王莽篡漢,改上谷郡為朔調,並改上谷各縣名。
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下洛縣為廣寧縣。
晉太康年間(公元228年至280年)宣屬廣寧郡地。
南北朝時期(公元488年至550年)設永豐郡,宣化轄境屬懷戍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設涿郡懷戍縣,宣化仍屬懷戍縣置。
唐初改為媯州,屬河北道。僖宗年間(公元885年)設武州、文德縣、宣化為州、縣治所。
五代時,西晉石敬瑭割燕,分16州給契丹,其中包括武州。契丹建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道。宣化為當時州、縣治所。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八年改為宣德州,九年復設宣德州、領文德縣,宣化仍為州、縣治所。
元初,改宣德州為宣寧府,後又改為宣德州。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因地震原因又改為順寧府和宣德縣治所。
明代,宣化是北部邊防重鎮,不設地方政府,只沿長城設九鎮,宣府鎮為九鎮之一,轄四海縣至大同1300里的防禦任務,是宣府鎮總兵駐地和指揮中心,又稱宣府鎮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為府城所在地。
1913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1929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在宣化設察南政廳。1943年改置宣化省,為偽宣化省會所在地。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設立宣化市,為察哈爾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恢復宣化市建置,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區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
2016年,同意撤銷宣化縣、宣化區,設立新的宣化區,以原宣化縣、宣化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宣化區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在原宣化區人民政府駐地。

⑹ 誰來就有分拿.說說宣化的歷史

宣化歷史悠久。戰國至秦漢屬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年),設文德縣,始建宣化城。遼改武州為歸化州,金改歸化州為宣德州,元中統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為宣府。次年,置前衛、左衛、右衛,遣將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築宣府城,邊長「六里十三步」,周長達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為邊防重地。明正統五年(1440年),城垣包磚,6年後竣工,城高池深,氣象雄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府縣治所均在宣化城內,宣化由此得名。因其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稱「京西第一府」。 1913年(民國2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宣化為宣化縣治所。1929年(民國18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日偽盤據時期,宣化縣初屬偽察南自治區;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設察南政廳領轄宣化縣;1943年復改置偽宣化省,宣化縣為偽宣化省省會。此段時期宣化仍為宣化縣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縣分設,置宣化縣城區及近效為宣化市,並為察哈爾省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仍單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縣分置。宣化市轄現宣化市及龐家堡和下花園,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屬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復改宣化市為宣化區,屬張家口市。

宣化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30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位於東經115°03′,北緯40°37′。東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總面積264.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蒙、朝鮮、壯、納西、布依、白、彝、侗、土家、達斡爾等13個民族。共29萬人。
宣化歷史悠久,形勢險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文物古跡。從先秦開始,這里是歷代府、州、郡、道、縣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歷史
宣化歷史淵遠流長,是我國開發較早地區之一,從宣化西南60公里處我國著名的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劉家窯、王河灣、水泉、龍門、趙川、關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楊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證實這里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時期宣化先屬冀洲後屬幽州。
周武王滅紂後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據,宣化曾屬東湖族佔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屬上谷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宣化屬廣寧郡。
隨、唐時期先後置涿郡、武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雲(大同)16州給遼國,其中包括武州。遼改武州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 金滅遼後,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翌年又改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為順寧府,宣化為順寧府治所。
明初年沿長城設九鎮。宣化改為宣府鎮,轄左、右、前三衛。為萬全都司鎮守總兵元帥駐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洲七縣。宣化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直隸省口北觀察使(俗稱道)。轄3廳10縣。宣化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佔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將察南自治政府改為宣化省。轄11縣,省會定於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後察哈爾省在宣化成立。省會設在宣化。1946年1月設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遷張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二、形勢險要
宣化位於冀北山間盆地邊緣,地勢險要,氣勢頑固,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誠如舊志所述「宣化全境飛孤(今山西代城飛孤關)紫荊(今河北易縣紫荊關)控其南;長城、獨石(口)枕其北;居庸(關)屹險於左;雲中(大同)固結於右,群山疊障,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素有「神京屏翰」之稱。
據志書記載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達70多次。所以歷代漢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視北部邊防,並選派重兵固守。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增築和修葺長城,沿長城設九鎮駐兵防守。其中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四海,西至大同長達1030里的防守任務。洪武、隆慶年間宣府駐扎新舊官軍達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駐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鎮國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時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
》巨匾,懸掛於鎮朔樓上。據《宣府鎮志》載:嘉靖年間,宣化城內有軍戶127497人,官戶4551人,民戶2035人。由此可見,宣府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三、人傑地靈
宣化自古為交通要沖,軍事政治重地,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發達。因此,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據《宣化縣新志》載:元朝設有「景賢書院」,明朝有「上谷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創立古城最高學府「柳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設宣化府中學堂(現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輩張蘇、林楓等同志邊任教,邊從事革命活動。爾後宣化府立師范學校、府立中等農業學堂,府立藝徒學堂和上谷大戲院相繼成立,就學者逾千人。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從中學堂挑選呂復等19人及州縣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學,開辟了旅外求學之先聲。
由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宣化涌現了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6人、舉人113人、武舉人165人、貢生390人。諸如:
孫世芳:進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編篡《宣府鎮志》。
張鏜:進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進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門總兵元帥。
張世卿:地方紳士出身,曾任大遼國國子監,監察御史,死後葬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
郭維城:清末舉人出身,曾任柳川書院院長,從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府城教育會長。深得地方學子擁戴。
馬 信:1917年生於宣化城內,1936年高中畢業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谷鳳翔:龍關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監察部長,司法行政部長。現為台灣察哈爾同鄉會理事。
筱桂挑:女,晉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宣化晉劇團團長,全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嚴於治藝,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73年去世。四、燦爛文化 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條件。宣化歷史悠久,遺存在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在,宣化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庫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100餘件。
清遠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的宏偉建築。面寬三跨間,外觀三層,樓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與宣化城四門通衢,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的500年前的鐵輪車轍依稀可見。樓體造型別致新穎,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上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高2.5米,重萬斤,鍾聲宏亮悠揚,可傳聲40里。樓的東、西、北三面懸掛《聳峙岩疆》、《震靖邊氛》、《聲通天籟》木製匾。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博士在《東洋建築史的研究》一書中,曾向全世界做過介紹。1984年大修後的清遠樓,青磚碧瓦,玲瓏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北距清遠樓200米。建於明正統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頂建築。面寬五跨間,樓高二層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層檐下有兩塊匾額。南曰《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書,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樓內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徑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記述宣化歷史和修建鎮朔樓經過。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樓:又名著耕樓,昌平門樓。建於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於宣化城牆之上。為城防建築。樓高14米。樓體二層,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兩樓成一軸線。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城:始建於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築包磚。展築後的宣化城垣為正方形,每邊六里多,周長24里有餘。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環城設7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安定一門;西有泰新一門,門外設關,環有瓮城、瓮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代北京城之縮本,僅規模較小、門制不同而已。現在城體雖破環嚴重,但土垣基本完好。為全國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長城:始建於秦明,位於宣化北部與崇禮縣為界,經人頭山由張家口入境,境內長52公里。在永樂至萬曆年間重修加固。因這段古長城位於明長城之北,故又稱「二道邊」。系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遺址:位於宣化城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晚新生代地層發育,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為舉世公認的早更新世標准地層。是研究地層變動、構造和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重點地區,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位於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環山坡下,有原山鑿就的多寶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數十;石窟三個,內鑿大小石佛300個余尊,興建年代不詳。但《宣化縣志》記載,明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龍王殿、三宮殿及禪房等。山上林木叢蔥郁,風景優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五龍壁:在宣化師范學校(原彌陀寺)內,全高4.5米,寬4米,中間是飛騰於雲濤霧海中的五條磚雕巨龍。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飛禽走獸,兩邊是奇花異草。為清初雕刻藝術珍品,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化寺塔:位於宣化城內西南隅(現駐軍佔地)。該塔始建於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為五級8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考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並於立化寺坐化圓寂。在日本佛教界頗有影響。近幾年來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於天泰寺街東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兩柱單孔歇山布瓦建築。牌坊上方雕有五層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個楷書大字。字體雄渾有力。刀工精湛道勁。相傳為清宣化知府方觀承所書。牌坊建築纖巧玲瓏,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原為省級重點文物,可惜毀於「文革」。現在重新規劃設計,正待恢復建築。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宣化牌樓西街天主教堂東側。始建於1930年,院落為中西結合的三進四合院。1943年日偽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國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在這里誕生,為省府辦公駐地。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位於鎮朔樓西側百米處。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築藝術特點,為宣化地區唯一廡殿頂式建築。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下八里村北。從1973年首次發掘出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後,最近又在張世卿墓地附近清理發掘出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外,還發現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的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侍女圖、備經圖等是在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飾等有著重大意義。墓群中的壁畫技藝之高。墓室結構之新穎考究,隨葬品之豐富多彩,宛如地下藝術殿堂,在遼代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頗有研究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搶救出兩座遼代壁畫墓,出土了銅絲網路和木偶真人雕像,這在河北省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遼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會堂等一批古代建築和遺址,也有待於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雙保護、開發、利用,使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⑺ WHAT'S宣化的來歷和傳說

宣化區位於北緯40°37′,東經115°03′,東南近臨首都北京150公里,西連晉蒙。宣化區轄7個街道、1個鎮、3個鄉:天泰寺街道、皇城街道、南關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北街街道、工業街街道、建國街街道、龐家堡鎮、河子西鄉、春光鄉、侯家廟鄉。

宣化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依明長城,南跨桑乾河,腹穿洋河與京包鐵路。經濟以農業為主,金、鐵等礦物質資源豐富。近年工業發展較快,材料試驗機廠生產的試驗機,多次獲部、省科技成果獎。文物古跡有明長城,柏林寺,小白陽古墓群及西陽城遺址等。

戰國、秦漢時,天下分36郡,宣化屬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縣(州縣同治),明代為宣府鎮,清朝改為直隸省宣化府。解放後,曾屬察哈爾省,置宣化市,後改屬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為區,屬張家口市。

全區總人口為41萬人(戶籍人口數39.4萬人),其中非農產業人口33.9萬人,轄區面積為264.2平方公里。 宣化雖地處燕山叢中,但地勢平坦開闊,匯集洋河、柳川河、龍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資源豐富,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6℃。

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有開采價值的礦藏達數十餘種,煤炭、鐵礦石、黃金、膨潤土、輝綠岩、富鉀頁岩、白雲岩等儲量豐富,城區東郊的宣東二礦煤礦年產原煤30萬噸,遠景年產原煤100萬噸。

全區GDP完成118.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億元,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21.51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5元。

經濟發展
工業:基本形成了一個以冶金、機械製造、釀酒、電力、化工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全區民營企業有830戶,從業人員2.01萬人,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近千戶。

農業:宣化系城郊型農業,以種植蔬菜、葡萄為主,初步形成以精、細、特蔬菜為主導產業,以白牛奶葡萄等鮮食果品為特色產業的兩大產業格局。蔬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年產量達12.1萬噸。已有800年栽培歷史的牛奶葡萄久負盛名,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量達1220多噸。2003年,農業總產值達1.42億元,農業增加值0.77億元。

財貿金融:宣化古有「商埠」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宣化商貿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市場繁榮,購銷兩旺。200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總額達到12190萬元,居全市前列。全區營業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場達16個。同時,宣化還擁有三星級宣化賓館和宣化裕華大酒店、宣化得月樓等多家高檔次餐飲名店,為宣化的開放開發提供便利,創造條件。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區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15263戶,從業人員達27720人,產值達到15970萬元,營業額72670萬元。轄區內有中行、人行、工行、農行、建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

社會事業
交通通訊: 宣化距首都機場僅150公里,110、117和207國道廣連全國,京包鐵路穿境而過,宣大、丹拉、京張三條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全區公路硬化率達到95%以上。通訊發達,擁有裝機容量10萬門的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網,實現了區、鄉鎮、村三級與國內數字直撥通訊,行動電話使用戶數達7.8萬戶。

文教科技: 全區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劇場、電影院等文化機構,建有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家庭電視和閉路電視普及率達98%以上。全區共有完全中學3所、純高中1所、初級中學15所、小學49所,幼兒園39所,在校學生達43058人;學齡前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生升學率達100%,全部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普及率100%,脫盲率100%。另有中等職業成人學校9所,軍地高等學校3所。全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959名,其中、高級職稱1855名。1995年以來,共獲省級科技進步獎8項、市級30多項。

體育衛生:有武術、足球、棋類、乒乓球等11個體育協會,業余體校1所。近年來,全區獲全國性各類獎勵40多項,省級獎勵100多項。全區有醫院17個(不包括部隊醫院),總床位數達到1365張。

社會保險保障:保險業務已有財產險、人壽險等4個險種,承保金額30多億元,職工勞動保險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區有社會福利院1所,敬老院4所,共收養150人。社會福利廠13個,固定資產10242萬元,年產值12055萬元。

旅遊資源
京西第一府旅遊區文物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及遼墓壁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拱極樓、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五龍壁磚雕、舊城垣、時恩寺及遼代壁畫墓群二區。此外,還擁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內的「武廟」大殿、按院街內的張自忠將軍故居、慈清西行時的行宮等人文旅遊資源;有9個「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京西第一鍾樓——清遠樓、京西第一鼓樓——鎮朔樓、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張世卿墓、京西第一磚雕——宣化五龍壁磚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極樓、九龍壁等景觀,豐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築文化、佛教文化、遼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覽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間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增進身心健康。遊客在這里可以觀賞宣化古城的雄姿,體驗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

宣化為歷代軍事重鎮。有「京師鎖鑰」、『析京屏翰」之稱。《宣化府志》記載:「宣化全境,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干左,雲中固結於右,群山疊蟑,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明代為九重鎮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號稱「九鎮之首」。從明英宗開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級別高於都指揮使的鎮守總兵,佩鎮朔將軍印,原萬全都司最高長官,正二品大員都指揮使,也直接隸屬總兵調遣。宣化府軍事工事堅固。歷代修築墩台 1948座。據志書記載,僅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北方部落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就達70餘次。乾寧元年(894年),太原李克用大舉出兵攻幽州,並佔領武州。元太祖八年門刀3年),鐵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1424年),明成祖朱橡五次北伐,駕巡宣府鎮地。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族瓦剌答部也先入侵宣府;崇幀十七年( 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宣府,巡撫未之馮自殺,總兵王承允迎降。在宣化歷代戰役中涌現出了一批如於謙、楊洪、羅亨信等文武兼備、忘身愛國的忠烈之士。

宣化是文化教育中心。嘉靖七年門528年),建立上谷書院。嘉靖三十五年(175年),開設柳川書院(今宣化一中)。清末民初,文化教育迅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土。宣化是內地同蒙古進行商品交換的集散地,素有「陸路商埠」之稱。明嘉靖年間,宣化開設「馬市」,官方以布帛易錫靶馬匹、皮張。隆慶元年門567年),宣大總督王崇古再開市場。萬曆年間,民市已具相當規模。清朝統治穩定後,貿易又趨繁榮。大德泉缸房、太和春葯店、朝陽樓飯店、吳德裕茶店、四和順茶鋪等均在這一時期開張。光緒年間,山羊皮褥一度成為宣化銷往外地的搶手商品,並曾向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宣統h年(191年),宣化商號達160餘家。

宣化是葡萄城。宣化白牛奶葡萄,已有近千年的種植歷史,為河北省名牌產品。傳說宣化葡萄的種植來源於張賽。據史料記載,唐朝始種,遼金時推廣,明清時全盛。宣化白牛奶葡萄色澤綠中泛乳白,如碧玉晶瑩耀眼,脆嫩欲滴,且皮薄肉映汁豐,味道清甜爽口,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贊譽。明、清時期,被列為皇家貢品。1905年和 1922年兩次在巴拿馬國際物產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旅遊景點:

宣府鎮(今宣化城區)建於明代,是我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區,特別是鎮朔樓(鼓樓),清遠樓(鍾樓),拱極樓很有特色。建於南北中軸線正中的鍾樓(清遠樓)有「第二黃鶴樓之美譽」。樓下十字拱門,上懸巨鍾重萬於斤,據說40里外可聞鍾聲。

鍾樓南面是鼓樓(鎮朔樓)。是河北省少存的門樓建築之一。乾隆親書的「神京屏翰」匾額,懸掛在鎮朔樓上。
宣化遼墓在市宣化區下八里村。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張世卿的墓。由墓道、墓門和前後二室組成,室內壁畫有80平方米,分布於墓室四壁和頂部,繪出行、伎樂、宴飲等活動,描寫了墓主人生前是的豪奢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墓頂繪彩色星象圖,它是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中外合璧的星圖。壁畫內容豐富,彩色鮮艷,年代准確,為我國已發現的遼代壁畫中所少見。

⑻ 宣化區的歷史文化

「上谷郡」,是宣化載入史冊最古老最響亮的名字。位於桑乾河流域,宣涿盆地的這塊古老的土地,應該是人類祖先的東方故鄉。在它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證明,早在二百多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在它東南40公里處的涿鹿,黃帝和炎帝部落之間曾展開阪泉。涿鹿大戰,從而融合發祥了中華文明。
從文獻記載看,宣化城的規模從唐至今變化不大。宣化城城牆每邊邊長約500米左右,這與《周禮.考工記》中「天子之城方九里,則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的規模大致相符。城池的位置大致在鍾樓西街,皇城橋北街以東的范圍內。最初的宣化城均為土城。
宣化府由於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稱「京西第一府」。豎立在鎮朔樓西側,由明代都御使羅享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記》碑文這樣描述:「宣府古幽州屬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當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經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為巨鎮,恆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宣化古城經歷了太多的滄桑。「一抓一把歷史,一靠一身長城」,是人們對古城的贊譽。雖然如今「古上谷郡」的牌坊已難覓蹤跡,屹立不倒的萬米城垣。
文物資源
古城宣化,早在秦朝時就成為上谷郡,明朝時為著名的長城九鎮之一,清朝時是全國72府之一,現今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京西第一府」。
宣化區境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寺廟和革命文物建築極為豐富,主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下八里遼墓群(1區);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城(含拱極樓)、五龍壁、時恩寺大殿、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下八里遼墓群(2區);張家口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立化寺塔;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

⑼ 宣化古城的區域歷史

早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為府城所在地。
宣化市古為上谷郡地;唐末置武州、文德縣,此後歷為州、府、縣治所。1946年1月,市、縣分設,方析城區及近郊為宣化市。40餘年來,置市、置鎮、置區,屢有變化,1963年,又改建為宣化區,2010年又改為地級市。茲述其沿革。周初,宣化及其鄰近地區,還是北方游牧部族放牧地帶,戰國時由東胡占據。燕國用大將秦開計,擊破東胡,拓地1000餘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宣化區地屬上谷郡。
秦,仍置上谷郡。宣化市轄境屬上谷郡沮陽縣。
西漢基本沿用郡縣制,但又分全國為13刺史部,設刺史監察郡縣。宣化地方屬幽州刺史部上谷郡下落縣。《宣化縣新志》載:漢武帝時,幽州部設有?瞀縣,即今宣化北境;有下落縣,即今宣化地,城在今城東。
東漢時,宣化市轄境仍屬下落縣。
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市轄境屬幽州廣寧郡下洛縣。下洛即兩漢時的下落。《晉書.地理志》稱,廣寧故屬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統三縣,下洛、潘、涿鹿。《宣化縣新志》對此作註:潘、涿鹿,今保安州也。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並將下洛並入廣寧。《水經注》指出,下洛為魏燕州廣寧縣,是廣寧郡治。據此,則宣化市轄境在北魏時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改東燕州為北燕州,領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市轄境屬北燕州永豐郡懷戎縣。郡、縣均治今懷來城。
隋大業三年(607),廢北燕州,改置涿郡,轄今赤城、涿鹿,直至北京、天津的廣大地區。宣化市轄境仍屬改隸涿郡的懷戎縣。
唐初復置北燕州,後改為媯州,屬河北道。僖宗光啟至昭宗龍紀年間(885---889),析其西部置武州、文德縣,屬河東道。宣化市為當時州、縣治所。
五代時,石敬瑭割讓幽(今北京)、雲(今大同)等16州給契丹,其中就包括武州。契丹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道。宣化市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遼大定七年(1167),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市為宣德州、縣治所。
元初,改宣德州為宣寧府,後又改為宣德府,至元三年(1337),因地震復改為順寧府。府轄三縣:宣德、宣平、順聖,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化市為順寧府和宣德縣治所。
明代,宣化是邊防重鎮,不設地方政府。宣化市既是當時宣府左衛、右衛、前衛的治所,又是鎮守總兵官的駐地,稱宣府鎮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宣化市為宣化府、縣治所。
1913年(民國2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宣化市為宣化縣治所。1929年(民國18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日偽盤據時期,宣化縣初屬偽察南自治區;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設察南政廳領轄宣化縣;1943年復改置偽宣化省,宣化縣為偽宣化省省會。此段時期宣化市仍為宣化縣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縣分設,置宣化縣城區及近效為宣化市,並為察哈爾省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仍單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縣分置。宣化市轄現宣化市及龐家堡和下花園,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屬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復改宣化市為宣化區,屬張家口市。
至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