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遺址城
⑴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他父親內那裡總容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
(1)塗山遺址城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⑵ 塗山氏的遺址揭秘
安徽 電視台年曾報道「大禹治水,大禹娶塗山氏女,建立塗山氏國」的傳說一直困惑著人們,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的重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文化局不間斷地對蚌埠西郊的塗山進行科學探討。專家們對塗山腳下的禹會村進行了試發掘,探測到50萬平方米的地下遺址,並且有重大發現。「塗山氏國」遺址有望證實,也有望填補中華文明探源的空白。
曾經主持發掘蒙城尉遲寺遺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吉懷主持了這次禹會村的考古工作。遺址面積大概有50萬平方米,考古人員發覺了非常豐富的器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出土的東西讓他很高興,這都屬於龍山文化比較常見的東西。而且更典型的呢,就類似於這樣的,鬼臉式的鼎腿,這個是最典型的龍山的東西。所以判斷它禹會村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那就距今四千年前後的。
這個時間段印證了傳說 中大禹治水,大禹娶塗山氏女和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傳說。《史記》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地理位置吻合,地下又有大型建築遺址,使「塗山氏國」的記載有了被證實的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表示龍山文化就正處在這個階段,它就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了,已經到國家形成這個門檻邁進了。另外我們還相信這個禹會遺址跟大禹治水有關系
禹會村遺址已經列入「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課題,正式發掘也將開始。大量塵封地下幾千年的秘密也將逐漸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