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明朝遺址
⑴ 明朝四大軍事重鎮都是哪幾個,北方的有宣府和大同,其餘兩個是什麼
明朝洪武年初,朱元璋在北方設遼東(今遼寧遼陽)、大同、宣府(今河內北宣化)、延綏容四大軍事重鎮。
不久又設寧夏、甘肅〔在張掖〕、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三鎮,其鎮守為武職大臣,提督則為文職大臣。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也稱為太原、固原二鎮,這九鎮統稱「九邊」。九邊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
嘉靖年間明廷於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重鎮是明朝同蒙古殘余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
(1)大同明朝遺址擴展閱讀
遼東鎮
總兵初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隆慶後冬季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市)。管轄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北錐子山,全長970餘公里。
延綏鎮
總兵初駐綏德州(今陝西綏德縣),成化以後移治榆林衛(今陝西榆林市)。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在大邊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谷縣牆頭鄉),曲折迂迴,西至寧邊營(今陝西省定邊縣)與大邊牆相接。
延綏鎮長城遺跡多被積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⑵ 明朝大同總兵官更重要,還是宣府總兵官更重要
明朝大同府 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府屬京師,屬萬全版都指揮使司。權根據名字 宣府總兵官應勝一籌。
宣府鎮(鎮城所在地即今天的河北宣化)被稱為九邊之首,所以總兵官也應該更重要。
宣府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後,宣府鎮更是保衛京都,防禦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大同府為京師西北屏障。
宣府鎮的職務設置級別較高。宣府鎮設鎮守宣府總兵官一人,駐宣府鎮城,並且總兵官掛印稱將軍。九邊重鎮中總兵稱將軍者有六個,分別是: 大同曰征西前將軍,遼東曰征虜前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征西將軍,延綏曰鎮西將軍,六大軍鎮將軍中以「鎮」字為將軍號的只有兩個,規格上高於「征」、「平」字打頭的將軍。
綜上所述: 宣府總兵官更重要。
⑶ 明代宣大總督、薊遼總督所轄的宣府、大同、薊州、遼東分別是現在那些地方
宣府鎮是現在的張家口市宣化區,大同鎮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市,薊州鎮是河專北遵化東的三屯營屬,遼東鎮,東起鳳凰城(今鳳城縣),西至山海關,長一千九百五十里。
薊遼總督,全稱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節制順天、保定、遼東三撫,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嘉靖二十九年設薊州總督,次年改為薊遼總督。清初廢。薊遼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北京,經山海關一線到錦州直至遼河的地區。
(3)大同明朝遺址擴展閱讀:
宣府鎮占冀州地,秦漢為上谷郡;遼太宗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後,屬遼國;金滅遼後屬金;元屬中書省上都路;明屬京師,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論宣府鎮長城地理形勢時說:宣府,「南屏京師,後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誠邊陲重地。
宣府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後,宣府鎮更是保衛京都,防禦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宣化府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設置總兵官,始稱宣府鎮。
⑷ 大同明朝末的輔國將軍是誰啊
吳達海(1601-1654):穆爾哈齊四子。崇德元年(1636)隨睿親王多爾袞,攻沙河縣、專南和縣、魏縣、臨洺關屬有功。三年,隨揚威大將軍貝勒岳托,在開平、三河、趙州、臨清、安邱、臨淄多次擊敗明兵。四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後晉升三等鎮國將軍。五年,任鑲白旗梅勒章京(副都統)。七年,擢任刑部參政。順治元年(1644),隨睿親王多爾袞入關,追擊李自成農民軍至延安府;又隨豫親王多鐸南征,由河南至潼關。次年敘功,加二等輔國將軍。三年,隨多鐸征討蘇尼特部,擊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兵。四年,以考滿稱職加一等輔國將軍。六年,率師往大同,征剿叛鎮姜瓖。八年,封固山貝子,任都察院承政。十一年(1654),奉命前往福建鎮壓鄭成功,中途因病重返京,至家數日而卒。謚襄敏。
⑸ 明代宣府鎮、大同鎮的長城構築范圍及過程是什麼
宣、大地區是長城的主要防禦地段,是瓦剌、韃靼威脅北京的主要方向,土木堡之役瓦剌也先的主力就是從宣、大入侵的。宣、大地區是整個長城的突出部,明初承擔著支援開平、東勝的重任。開平、東勝內遷後,就成為主要防禦地段,擔負著拱衛京師、確保山西、保障京師左側安全的重大任務。河套棄守後,它的任務就更為艱巨,地位也更顯突出。因此,衛所密集,精兵勁卒多聚於此。分設兩鎮,以責專成,但在大敵入侵時,為統一指揮,密切協調兩鎮的行動,所以明廷又設宣、大總督,以統一這一地區的重大軍政事宜。
宣府鎮鎮治設在宣府,管轄東起居庸關東北的四海冶,西到大同鎮口台一段長城及其防守事宜。大同鎮鎮治設在大同,管轄東起鎮口台,西至偏頭關、老營堡一段長城及其防守事宜。
宣、大長城的位置:從四海冶經龍門所(今河北赤城東)、獨石堡、張家口、萬全、高山衛(今山西陽高)、大同鎮口台、殺虎口(今山西右玉北)到老營堡,全長920公里。
明成祖朱棣對宣、大地區「重門御暴之意,常凜凜也。」「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車騎者百戶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其詔書雲:「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儲五月糧及柴薪葯弩,墩旁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
總督餘子俊、翁萬達、楊博等,都曾積極主張並修築了長城。
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憲宗詔以第二年四月完工,但未能完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宣、大總督翁萬達「請幣銀六十萬兩,修大同西路,宣府東路邊牆凡八百里,」詔許之。
宣、大長城有所謂外邊、內邊和內三關,翁萬達所說的極邊就是外邊,次邊就是內邊,內三關就是倒馬關、紫荊關和居庸關。這樣,就在宣、大主要防禦方向上構成了大縱深防禦。以後又根據科臣的建議:「垣上宜築高台,建廬以A火器。」作了進一步的加強。
⑹ 明朝繁榮發達邊關重鎮宣府,大同為什麼在清朝衰落成這
奧妙就在於「邊關重鎮」這四個字上。
明代在邊關重鎮和隘口普遍開設「互市回」,宣鎮、大同答在身為要隘的同時還兼具商貿重鎮的身份。與北方滿、蒙各族開展的邊境貿易日進斗金,也促成了「晉商」這個階層的出現。
但是到了清代,由於清政府推行滿蒙一體,不面向蒙古設防,大同、宣鎮等地都成為了普通的內地城鎮。喪失了邊境貿易特權和便利的北方關隘衰落也就毫不奇怪了。
⑺ 大同作為明朝邊防重鎮,為何頻發叛亂
大同之所以多次發生叛亂,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朝廷當時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還有幾次發生爭是因為修建軍堡造成的。也就是因為這個重鎮多次發生戰爭,才讓這個城鎮的地位大大降低。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
第3個原因就是蒙古部落的強大。這個原因其實屬於外部原因,因為當時這個城鎮的軍隊多次與蒙古之間展開激烈的斗爭,但是蒙古軍隊的實力也越發強大起來。據統計,大同鎮總共遭受到了60多次蒙古軍隊的進攻,這些進步也會讓軍隊將士的軍事實力大大下降。由於熱血軍隊將士有非常大的外部壓力,也讓將士和統領之間有著非常大的矛盾。
⑻ 明代宣府鎮和大同鎮分別轄有哪些地方
宣府鎮轄有延慶、懷來、龍門、萬全、宣府、懷安、鎮虜、天成、高山、陽和等15個衛和四海冶內、渤海、龍門、長安容、倒馬關、紫荊關、美峪、鎮邊城、白羊口等26個所。
大同鎮轄有大同左、右衛、玉林、雲川、威遠、平虜等14個衛和高山、井坪等7個所。
⑼ 明朝大同府天成衛所在區域現在還有邊墩存在嗎有的話,都叫什麼名字
天鎮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西漢建延陵縣,唐設天內成軍,容遼代改為天成縣,明代又改制為天成衛、鎮虜衛。
你問的是天鎮縣城,邊墩在天鎮縣和河北懷安馬市樓交接,開始一直沿著山西和內蒙的省界到了陽高縣。
邊墩有很多。
具體自己網路 雁北長城徒步
⑽ 明朝四大軍事重鎮都是哪幾個,北方的,就知道宣府和大同,求解其餘兩個
明朝洪武年初,朱元璋在北方設遼東(今遼寧遼陽)、大同、宣府內(今河北宣化)、延綏容四大軍事重鎮。
不久又設寧夏、甘肅〔在張掖〕、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三鎮,其鎮守為武職大臣,提督則為文職大臣。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也稱為太原、固原二鎮,這九鎮統稱「九邊」。九邊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
嘉靖年間明廷於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重鎮是明朝同蒙古殘余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
(10)大同明朝遺址擴展閱讀
遼東鎮
總兵初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隆慶後冬季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市)。管轄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北錐子山,全長970餘公里。
延綏鎮
總兵初駐綏德州(今陝西綏德縣),成化以後移治榆林衛(今陝西榆林市)。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在大邊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谷縣牆頭鄉),曲折迂迴,西至寧邊營(今陝西省定邊縣)與大邊牆相接。
延綏鎮長城遺跡多被積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