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龍鎮大遺址規劃
『壹』 青龍鎮位於上海是西部的哪裡
青龍鎮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
在今上海青浦和嘉定兩區的交界處,北面就是吳淞江,是上海第一個名鎮,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
參考路線:
地鐵2號線徐涇東站 乘坐 白徐線 (或 白徐線跨線定班 ) 19站
紀鶴公路青龍公路站 下車
步行 1.3公里 到 青龍古寺
『貳』 上海市青浦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的歷史保護街區和古文化遺址名單
崧澤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
寺前村遺址 青浦區大盈天一村
劉夏遺址 青浦區徐涇鎮劉夏天一村
金山墳遺址 青浦區蒸淀大蒸村
福泉山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
果園村遺址 青浦區鳳溪果園村
凌家角遺址 青浦區沈巷凌家角村
樂泉村遺址 青浦區小蒸樂泉村
千步村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千步村
泖塔遺址 青浦區沈巷泖島
駱駝墩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中新村
塘郁遺址 青浦鎮城東區農業研究所旁
『叄』 上海一座古井發出「聲音」,考古隊連挖6年後,發現了什麼呢
2009年上海市博物館就已經開始計劃為了了解青龍鎮的歷史而展開發掘和考古工作。青龍鎮是唐宋時期的古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當時青龍鎮擁有當地最大的貿易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代替陸地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經濟和文化發展也相當繁榮,在考古隊後來的發掘中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後來因為河水改道,港口功能逐漸喪失,青龍鎮才逐漸沒落下來。
隨後,考古人員發現了整個地宮中最為重要的文物,是一件木質寶函,由於寶函結構特殊,考古人員並沒有在當時就將寶函打開,而是將其迅速進行包裝處理送往博物館專門的實驗室。最後根據上海市博物館展出的展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木質寶函只是整個結構的第一層,在裡面還有三層鐵制、木貼金制和銀制的寶函,是一個四層套盒。而由四層寶函層層包裹的就是佛塔的至寶:舍利子。
『肆』 上海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大多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上海城市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有了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於是在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沿線出現了許多新式里弄、公寓、花園住宅等,如:愚園路愚園新村,滬西別墅,新華路、番禺路外國弄堂,華山路范園等,其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有聯列式新里、小高層公寓、獨立式花園住宅。書中的虹橋路沿線花園別墅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興建,當時上海城市經濟發展中經營的佼佼者、政府官員、外僑商賈,為了避開中心城區的喧鬧,在城市西郊開發建造了自己的度假別墅,這些別墅建築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寬敞的花園。如沙遜別墅是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淮陰路200號姚家花園是參照美國建築師萊特的代表作——落水山莊設計、還有虹橋路2310號羅別根花園等都是上乘的設計作品。境內由於大量居住人口的遷入,一些醫院、療養院、俱樂部等建築也隨之應運而生。如延安西路上海私立婦孺醫院、同仁醫院、美國鄉村總會、伊犁路虹橋療養院等。
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等道路兩側的各種風格建築鱗次櫛比,有英國民居、鄉村別墅、德國民居、西班牙民居、法國建築等,與道路、綠化組成的城市空間一同形成了境內特有的市井空間,成為上海城市海派建築文化的一部分,也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步伐。在這之前,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播西方文化興辦書院、學校,如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現址為華東政法學院)早在19世紀末就形成了滬上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還有江蘇路中西女中,引入了美國學院派城堡建築風格。
總之,境內的歷史建築為上海留下了固化歷史的一部分。如今,我們正是在前人走過的歷史路徑上繼續向前,留住這些歷史印跡,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當人們回過頭去,回顧一下以往走過的時光,無疑會產生無窮的回味,而這回味的心境一定是美好的,而且智仁者會有各自的感悟。
這本優秀歷史建築集對老上海是回味,對初入區境的朋友,也許能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經營地區的歷史環境有所了解而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築制
上海是建築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宋淳化二年(991 年)上海始設青龍鎮,坊市繁盛,海舶輻輳,一批建築遺跡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縣,建築活動日盛,歌樓酒肆大量興建。歷經宋元明 3個朝代的發展,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城市樓宇相連,店鋪林立,其中私家園林、會館建築成為上海古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初步形成繁華大都市的風貌。
上海古代建築,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嘉定孔廟和龍華寺各建築群格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排列,形制完整,布局嚴謹;南翔寺雙塔和文廟魁星閣是中國木構架結構典型,體現了古代完美的結構工藝;龍華塔和真如寺的地基處理因地制宜,堅實牢固;書隱樓的木雕和磚雕藝術精湛,形象逼真。所有這些均體現了上海在建築造型和布局、傳統的木構架結構、軟土地基的處理、裝飾彩繪、施工工藝方面的創造性和重要的貢獻。
隨著上海開埠,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西方的建築結構、舶來的建築材料、外國的建築技術滲入傳統的建築業。
清道光二十年~光緒二十一年(1840~1895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區,出現了早期外國侵略者的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飯店、俱樂部和獨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多是一、二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券廊式」和歐洲古典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的第一次撞擊。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這是歐洲聯立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磚木結構的結合,成為上海居民一種獨特的房屋類型。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來火房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的建築。
清光緒二十一年~民國8 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發展階段。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的建築類型陸續出現。工業建築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車間。隨著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數量劇增,鋼結構得到應用,開始向多層建築發展,出現了5層以上的大樓。清光緒二十二年所建的匯中飯店、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建的英國總會、民國4年所建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光緒三十四年~宣統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風公司開創了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的紀錄。
民國8~26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高級影劇院,以及花園洋房、高層公寓。這一時期歐洲現代運動波及上海,從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在高層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民國12年所建的匯豐銀行大廈,民國14年所建的海關大樓標志著西方復古主義的頂峰。民國23年建成的國際飯店,保持遠東最高建築的紀錄達48年之久,是現代派代表性建築。這一階段還有一批「大上海計劃」建築,國民黨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籌劃,民國20 年動工,民國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還出現了諸如大新公司和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築。這類成功的建築多為中國建築師設計。
民國26~38年,近代建築業在上海處於停滯階段。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內戰爭,上海重大的建築工程處於停頓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沿黃浦江一帶集中了近代行政、商業和金融業建築;以跑馬廳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業建築;向西沿蘇州河、向東沿黃浦江匯集著許多工業建築;高級住宅主要集中於西區,這是20年代後租界擴張的結果。上海的華界區域,如閘北、滬南和浦東等地有大量的棚戶、簡易木屋和平房。據民國36年統計,舊上海共有棚戶5萬余戶,解放前夕,全市100戶以上的棚戶區有322處,13萬間,18萬戶,居住著近100萬人口。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從此,上海的城市建築掀開了新的一頁。在50年代初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上海的房屋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少量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對象以住宅為主。當時規劃建造兩萬戶工人住宅,以解決職工的居住問題,其中曹楊新村是解放後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1953年開始,除續建曹楊新村外,又新建了鳳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嶗山新村、日暉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區。這些建築多為2層立帖式磚木結構,以後發展為3~4層的混合結構,樓板採用預制安裝。這個時期還建造了一些影劇院、文化館、學校和具有較高建築裝飾水平的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70 年代開始建造較高層數的住宅,康樂路12層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層、3幢16層住宅是較先建成的高層住宅。其後,雁盪大廈、愛建大廈等高層公寓也相繼建造。到80年代以後,高層住宅建築的比重大幅度增長,新一代的居住區和居住樓不僅規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樣、設施配套齊全。
在工業建築方面,上海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投入力量改建、擴建一些老廠,如上海電機廠、上海柴油機廠。滬東造船廠、上鋼三廠等。從1958 年開始,上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建築施工的對象由民用建築為主轉到以工業建築為主,建設了彭浦、閔行、松江、吳淞、吳涇、嘉定、安亭、高橋、桃浦等工業區。這一時期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結構大量採用,重型廠房鋼結構也開始出現,如上鋼三廠轉爐車間、重型機器廠萬噸水壓機車間等工程。從60年代到 70年代末,許多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大樓、具有1.8萬個座位的上海體育館、高210.5米的上海電視塔等具有較高施工難度的建築也先後建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各種新型的、多功能的工業、商業、娛樂、文化、體育、住宅、辦公等類型的建築大面積建造。工業上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的企業。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二期工程、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永新彩色顯像管廠、耀華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線工程、施貴寶制葯廠等都在這個時期建成。聯誼大廈、電信大樓、華亭賓館、上海鐵路新客站、上海游泳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影城、中國科學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等具有現代特色和各種使用功能的建築也相繼建成。同期,每年還有幾十項上海市重點實事工程按期完成。許多建築不但造型別致,裝飾新穎,而且採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建築物的建成,標志著上海建築施工力量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的水平。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上海建築施工行業每年在建工程多達1萬多項,其中如黃浦江三座大橋、地鐵等大型市政工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工程、一批高聳挺拔、風格迥異的高級賓館、浦東地區大批內資外資高層建築工程、三資企業的廠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區建設及土地批租帶動起來的高檔商品房、高檔別墅建築、市中心黃金地段結合舊區改造出現的多功能商務辦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築以及一些高級裝飾工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成果。
『伍』 上海的青龍鎮在哪裡啊
上海歷史上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在青浦置青龍鎮,現在只有遺址了。青龍鎮位於青浦區北部、吳淞江南岸,為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唐宋著名的水鄉巨鎮,宋代享有「小杭州」之美譽,多年來對青龍鎮的研究,一直停留在青龍寺、青龍塔等地面建築和文獻記載上,其地下情況除20世紀80年代開河發現唐代水井外,基本一無所知。近10年來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和青浦博物館一直有做青龍鎮考古的設想,2010年初上報國家文物局,准備進行考古發掘,獲得批准。2010年11月底,青龍鎮遺址首次考古發掘正式開始,此次發掘重點是勘探調查,局部試掘。發掘中嚴格按照大遺址的思路規劃,在2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選擇四個區域考古試掘,總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了唐代生活居住區內的瓷器堆積,唐宋建築遺跡牆基、鋪地磚等,出土了大量唐宋瓷器、磚瓦塊等,使青龍鎮的考古研究有重大突破。目前,野外考古調查已經結束,室內整理正在進行。
『陸』 上海著名古跡和遺址簡介
魯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黃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1、魯迅故居
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
4、黃炎培故居
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民主憲政之父、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於1924年6月。位於上海市閘北公園內。
『柒』 一群人去塵封千年的古墓探險
3月9日下午,「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展覽匯集了青龍鎮歷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00餘件,以東南巨鎮、盛世佛光、絲路遺珍三個板塊進行呈現。《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帶您先睹為快。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館對外公布了青浦青龍鎮遺址考古的重要發現,宣布隆平寺塔基及地宮的開啟與發現,出土了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而在此前的2010年——2016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部組織的發掘出土了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這些在地底下埋藏了千年的文物,在上博文物修復師的悉心修復下,一改往日出土之初的殘敗與破碎,以全新面目立於世人面前。就歷史而言,青龍鎮遺址可謂「上海第一鎮」。青龍鎮遺址位於今上海西部青浦區白鶴鎮青龍村,據明正德《松江府志》記:「青龍鎮在青龍江上,天寶五年(746)置」。青龍鎮的置鎮比唐天寶十年(751)上海最早設置的華亭縣還早五年,比今天依然興盛的朱家角、七寶老街、南翔、楓涇等古鎮都早好幾百年。唐宋時期的青龍鎮被稱為「東南巨鎮」,是「富商巨賈,豪宗右姓」雲集之地。到南宋時期,青龍鎮因海上貿易的興盛,市鎮規模越發可觀,鎮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時人譽為「小杭州」。
『捌』 崧澤遺址到青龍鎮遺址多少公里
上海市青浦區崧澤古文化遺址至青浦區青龍古寺,兩地之間最短路版程距離約11.8公里左權右,駕車最短路程距離約13公里左右,途經路線有滬青平公路、崧華路、北青公路、趙重公路、青龍公路,全程駕車所需時間約29分鍾左右,共經19個紅綠燈路口。
『玖』 我想問下上海有多少歷史遺址或者建築搬遷或者拆除 還剩餘那些 舉例越多越好 謝謝
請搜上海 「優秀歷史建築」 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單,以及「歷史街區」名單,很多的,好像有幾千個吧
『拾』 上海這片地方的歷史有多長有什麼考古發現
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上海,只是一座近代新生的城市,鴉片戰爭之後走向繁華的“東海漁村”,所謂“百年看上海”,歷史非常淺薄,猶如“暴發戶”一般。
然而,上海“控江連海”,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又背靠江南膏腴之地,是對外貿易的超級良港,古人難道視而不見?近年來,上海諸多考古發現揭開真相,其中挖出一座古鎮,新發現改寫上海歷史,以至學者感慨:上海已經繁華了一千多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基礎。
青龍鎮的青龍塔
令人不解的是,作為繁榮程度不下泉州、寧波等海貿港口的青龍鎮,為何長期不為人知,以至直至近代,上海還被視為寂寂無聞的“東海漁村”?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個曾經繁榮的港口,為何會消失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