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遺址山海經

遺址山海經

發布時間: 2021-01-22 18:09:04

Ⅰ 《山海經》中很多地點和現在對得上,那麼那裡面的一些異獸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過

說起中國上古神話故事,繞不開《山海經》這本先秦志怪奇書。在這本書里,記載了許版多奇鳥異獸,在權後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神獸,或者護佑一方的圖騰。還有一些山海經異獸,它們曾在古代神話故事裡占據重要地位,也曾被古人長期尊崇。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許多奇聞異獸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再比如一種神獸叫畢方鳥,從古代出土的遺址來看,很像是我們現在的仙鶴。仙鶴仙鶴,這個名字就能聽出來,哪怕在現在,這個動物也是帶有吉祥寓意的。更不用提在上古時期,它的地位和鳳凰、鸞鳥相當。畢方鳥是最古老的火鳥,傳說有火災出現的地方,就有這只神鳥出沒。它發出刺耳的鳴叫向人們預警,因此在古代被刻畫在木製建築上。這本書給人們展示了古代的神秘文明,讓人們確實對這些神獸心生尊敬。

Ⅱ 《山海經》寫的是哪有沒有能夠對應出來的地理位置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檯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

Ⅲ 關於山海經中的位置

網路上看到的,推出山海經說的並不是中國的地理,而是美洲。原文如下:


我最早知道《山海經》與美洲有關系一事,是在連雲山所著《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讀到一則介紹: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

這件事的確讓我著迷。

後業,我又讀到賈蘭坡老先生為這個美國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譯著名為《幾近退色的記錄》)所撰寫的序言。更令我驚訝的是,那位憑借雙腳踏勘美洲幾列山脈的美國學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許是不同譯者的譯名,使連雲山先生將亨利艾特·墨茲誤認為男性;或許是覺得獨自一人冒險走遍四列山脈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譯者將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譯為亨麗艾特·茉芝,這樣,中國讀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報》駐海外記者袁先祿在一篇題為《墨淡情濃》的訪問記中,將被訪者的名字譯為:亨麗埃特·墨茨。

據我所知,袁先祿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訪問默茨博士的資深記者。遺憾的是,當我輾轉尋訪到袁先祿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時,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祿八十年代初訪問她時,已經八十多歲,如今二十年過去,想來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祿先生留給我們一篇《墨淡情濃》①,讀了這篇訪問記,我們好象跟隨著袁先生一起,在風和日麗的芝加哥東南湖濱造訪了默茨女士。

還有她留下來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這本書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憶道,她是最先受到維寧(Edward Vining)有關著作的影響,並仔細研讀了維寧翻譯的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於是,「《山海經》里的這些章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著手對證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蹤查對並繪出地圖……」

真是令人汗顏!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

《山海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歷史著作。清代畢沅考證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然而由於其成書年代過早,且奇聞怪事、神怪傳說等夾雜,難於考證,故而二千多年來,一直有懷疑者認為該書「閎誕迂誇,奇怪 儻」,連司馬遷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魯迅也因該書記載了很多巫師祀神的宗教活動,而認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而疑古大師顧頡剛則更予以全盤否定。當然也有如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校訂該書時,給漢成帝上表,力陳《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近年來學界對《山海經》的呼聲日高。有的學者研判《山海經》,認為書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復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至於巫師的祀神活動,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動。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們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會,部落酋長往往兼具巫師職責,率領萬民祀神。

至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量神話,也絕不能以貌似怪誕而簡單地貼上神話標簽,不重視其所傳述的歷史內涵。其實原始初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記錄下來。《孔子集語·子貢第二》引《屍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回答,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並非黃帝真有四個面孔。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

倒是美國學者默茨直截了當地指出《山海經》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記錄般的客觀記載:「誰如果僅僅念上幾句這樣的『神話』,就會清楚地感到寫這些話的人是誠懇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記錄絕不是心血來潮的夢想,也不是捕風捉影的幻境。扎扎實實的、客觀的事實是:『過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禿山,大河東流。」②這里沒有什麼奇想。

於是,在反復研讀推證後,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

這位思維完全是開放型的美國女性又帶給中國學者一個困窘。她寫道:「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學者們在全國尋找線索而一無所獲,於是只好作罷……」

就目前所見資料看,中國人研究《山海經》還只是考證史料,查找地圖。

人們發現,《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雲: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 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 沱。」

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

於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

於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對於默茨的考察結果,中國學者能說什麼?我們可以不相信,可以認為是「臆說」,但反駁必然無力,因為沒有中國人也象默茨那樣,邁開雙腳丈量中國東部山水,找出《東山經》所列四條山脈到底在中國何處?

最有力的辦法還是依舊給《山海經》貼上神話的標簽,置於故紙堆中,不予理睬!

可嘆,中國歷史上,像徐霞客一樣的旅行家實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遠游」,羈絆了中國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


其實剔除《山海經》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容之可信,屢使後人稱奇。

《山海經》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

劉秀最後校訂完成《山海經》十八篇後,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容簡介: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經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於《山海經》,劉氏父子應最有發言權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

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

「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劃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於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麼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後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1926年這次游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誇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並《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於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於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麼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

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據。現在我們吃驚地得知,在美國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確實流傳著十日神話。徐松石教授經搜集考證,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於扶桑湯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亞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傳說。據謂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出現的。後來有一個時候,十個太陽白天並出,十個月亮夜裡並懸。弄到日間則熱似焦火,夜裡則凍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然後人類生活得以恢復常態。」

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說,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與《山海經》所記「東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鑠石的大峽谷應為古人眼中日出之處。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相似的十日神話傳說。至於是否古時來到大峽谷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的十日傳說帶回去,演變成羿射九日的神話,恐怕只能做為默茨的推想而難予考證。


《山海經》確實是上古先民認知世界的記錄,其囊括的范圍大大超越了現今的中國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經》又如何被分為「海內」、「海外」與「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別敘述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海內經》和《海內南經》、《海內北經》、《海內西經》、《海內東經》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海內」的輪廓,這個輪廓的東南角已達「會稽」,西北角已達「凶奴」、「東胡」,西南角甚至達到「天毒」(晉郭璞註: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東北角則明確記為「朝鮮」與「倭」。

請看:「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晉郭璞為此注曰:「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這就指明《山海經》之《海內北經》提到的「倭」和「朝鮮」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鮮、韓國。

既然古時已將日本和朝鮮列於「海內」,那麼,《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到達的地方,必然遠於日本和朝鮮。而在日本、朝鮮以東會是哪裡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應是美洲。

《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記載佐記——《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於《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雲「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而中國古人到達東部如此之遠的地方,之所以「質明有信」,並非虛妄,乃是因為有人雙腳丈量的結果。

《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晉郭璞註:「豎亥」為健行人。清郝懿行註:豎亥右手把算,算當為 。《說文》雲:「 長六寸,計歷數者」。而「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這就鮮活地描寫出古時測量大地者的生動形象。

「自東極至於西極」,氣魄何等之大!「東極」在哪裡?《大荒東經》載明,在「日月所出」之處;「西極」在哪裡?《大荒西經》載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人觀察一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來,命豎亥測量由東極至於西極的里程,也許與制定歷法有關。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與《五藏山經》所記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許多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無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如果是「海客談瀛」式的神侃海聊,沒必要編些古怪的山名。這倒從一個角度,證明古人確確實實到達了《大荒東經》所記載的地方。

這里應該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發現的幾處古代石刻。一處位於加拿大的阿爾柏達,一處位於美國北達科他,還有一處在亞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這些石刻文字明顯與古瑪雅象形文字不屬於一個系統,反而與中國商殷之際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些文字簡直與甲骨文相同。難怪北達科他商業與工業開發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並且在1972年再版的《關於北達科他的種種事實》一書里,附以有關中國人這次探險的記載。④

在北美洲發現的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東極至於西極」測量大地所留下的遺跡。要知道,「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如果不以古時測量步算(據說舊時丈量土地時左右兩腳各向前邁一步為一測量步),僅以普通行走,兩步為一公尺計,五億步當有2.5億公尺——已有20萬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離,早已遠遠超出中國本土,可以環繞地球幾圈了!如果考慮古人行走時翻山越嶺、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線行走,「自東極至於西極」距離的記載是可信的。

並且,這項巨大的測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個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國的壯士余純順。筆者雖然沒有仔細核查過他的有關資料,但以他經歷過的幾乎走遍中國大陸上的每一個市縣、行走時間歷時八年的情況看,他所走過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繞地球一圈。遠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華里計,一年約可走三萬多華里,三年便可行走十萬華里,足以繞地球一周。從《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兩篇記錄來看,其敘述風格如出一位親歷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時健行人完成了「自東極至於西極」的壯舉,將大荒之東和大荒之西的所見所聞記了下來,並講述給別人,因此才有了《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

偉哉,華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後,由衷的贊嘆:
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制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⑤

而今天,我們還趕得上祖先的腳力么?

註:
①《人民日報》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譯文如此,與《山海經》有出入
③《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8頁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頁
⑤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0頁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

Ⅳ 1986年三星堆問世,神話被證實,山海經里記載的真的是華夏文明嗎

「昔年曾讀《山海經》,所稱怪獸多異名。」——《題異獸圖》

01

山海經一直以來都被奉為描述遠古神話的書籍,書中記載的那些牛鬼神蛇不過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罷了。但是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發現山海經可能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真實的記載遠古文明。

04

一邊是神秘的古蜀文化,一邊是神秘的神話傳說書籍,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嗎?難道山海經記載的是古蜀文明嗎?如果只是一兩件出土的文物相似我們可以說是巧合,但是如果這么多件文物都能夠在山海經中找到蛛絲馬跡,可能真的存在某些關聯。

Ⅳ 兩個個關於山海經的問題(關於裡面地名的位置確定)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這個「崇吾」叫崇吾山,位於黃河南岸,站在川西的高原上,可以北望冢遂山,南望遙澤山,西望軒轅黃帝飼養野獸的搏獸山,東望 焉淵.
而昆侖虛(泰山)為夏人的大宗,為祭天和祭祀上帝之所,楊向奎先生說:「相傳古代帝王多行封禪,《史記·封禪書》中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封禪來源於邦社,本為後土祭,後來演變為祭天,合皇天後土為一。為什麼又選在泰山?章太炎先生認為泰山原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我以為它來源於『太室』,太室明堂是古代於國內舉行典禮的地方,因太室而有嵩山太室,廣其義則以泰山為東方之太室,於是在中國政治中心在東方時,泰山遂為歷代帝王之祭天中心矣。」[21]因此,古傳說中稱昆侖之上為「天庭」、為「帝之下都」,仍為夏人的宗教活動中心,故仍可曰「地之中」。

昆侖為「地首」的「首」當訓「始」或「長」,這都是本泰山為說。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五嶽之東岳,有「五嶽獨尊」之稱。《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五經通義》曰:「(泰山)一曰岱宗,……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於群岳之長。」《風俗通·五嶽》曰:「太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大約漢代還有泰山為昆侖的說法,所以《河圖括地象》等讖緯之書本泰山而說昆侖也。

Ⅵ 山海經是什麼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專奇書。該書作者屬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 。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6)遺址山海經擴展閱讀:

《山海經》中,有大量看似「超自然」的內容,呈現出客觀知識和主觀想像混合的雜糅局面,所以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語境中,深入研究它的人不多。

到了近代,隨著國人知識結構、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的大大拓展,以及甲骨文等新資料的不斷出現,被視為中國神話第一經典的《山海經》地位躍升,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普通讀者中,粉絲數都大大增加。王國維、譚其驤、小川琢治等中外學者都對它的價值,給予了相當的肯定。

Ⅶ <山海經>是什麼

《山海經》素稱中國最早的一部奇書、怪書。所謂經者,就是道,就是理。顧名思義,《山海經》就是講述山和海的道理。但是,《山海經》並不是很簡單的這么一部書。
一、《山海經》研究的緣起
從屈原、東方朔、司馬遷、鄭玄、王充、朱熹到現當代的魯迅、胡適、鄭振鐸、茅盾、聞一多、顧頡剛等古往今來的學者,沒有誰不讀過《山海經》,沒有誰不研究《山海經》。
不少學者都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集大成者;也有學者說:《山海經》是人類網路特別是文學的源頭;還有學者說:《山海經》是大禹治水的信史;《茅盾說神話》特別指出:「《山海經》是一部怪書,既非哲學,亦非文學,亦非歷史,也不像地理(雖然古來之目錄家曾把《山海經》列入地理類),可是所含神話材料獨多——幾乎可說全部是神話;這大概是秦末的喜歡神話的文人所編輯的一部雜亂的中國神話總集,可是作者亦只把這些材料當作『異聞』罷了」。
為了探究《山海經》的奧秘,筆者寫了《〈山海經〉考古》一書。全書8章,25萬字。
一般地說,神話是遠古歷史的載體,是人類歷史的童年。考古學對人類遠古歷史的鑒定,是兩套話語系統的統一。這兩套話語系統:一是神話傳說,二是考古文物。當考古學界在河南省鄭州發掘出二里頭文化遺址時,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夏朝記載是信史的命題就已經提出。上世紀90年代,中國學術界組織了數百位學者,囊括了歷史、語言、文獻、考古、天文、物理等學界精英,從事「九五」計劃重大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其目的是對商、周歷史進行斷代從而釐清夏朝的歷史。但是,課題結論尚未被學術界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尚未達到神話傳說與考古文物兩套話語系統的合諧統一,於是課題擱淺,不了了之。可是,誰也無法想像,《山海經》就是古代巫祝占卜時有意無意當中記述夏、商、周時代歷史和神話的一部「史學巨著」。
二、《山海經》是中國《洛書》
《易經?系辭傳》雲:「河出圖」,「洛出書」,大禹治水的行動指南就是《河圖》、《洛書》。但是,從古至今,沒有誰看過《河圖》和《洛書》。據說,《洛書》還是《易經》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洛」說起。「洛」,指的是河南洛水,河南洛陽因洛水得名。但是,洛水之「洛」又因何得名?則無人深究。既然有名,肯定就得有人稱呼之。誰是洛水最早的稱呼者?是先越之民。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現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是5000年中國走向文明的第一證。迄今為止,良渚玉器仍是世界第一精美的玉器。但是,在4000年前,發達的良渚文明因洪水消失了。在洪水到來之前,良渚先越之民遷徙了,與此同時,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了。有學者把夏商周三代祭壇與良渚文化遺址發掘的祭壇進行比較,認為良渚先越之民因洪水北遷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學術界認為:作為夏文化代表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禮器,基本上是良渚文化的傳承。筆者認為,良渚先民的文化因洪水遷移,是上世紀該遺址被發現後考古學界作出的判斷。而筆者對《山海經》的研究證明,良渚先民因洪水北遷中原,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說明在4000年前,當時的人們就把這件事記錄在《山海經圖》中。而我們知曉這件事,是在4000年之後。如果沒有考古發掘,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遠古時期有過良渚文化並且有過該文化因洪水遷移的歷史。而研究了《山海經》,加上考古發掘,我們才知道這是一段4000年之前在古代中國大地上發生過的歷史!這段歷史證明夏朝的存在是信史,不是傳說!當洪水淹沒良渚其地之後,良渚先越之民就通過以圖記事的方法,把這件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事記錄在《山海圖》中,最後經過翻譯整理,形成今天人所共知的《山海經》。
由於先越之民的後裔壯、布依等民族把「鳥」叫做「洛(駱)」,故可探知北遷中原的良渚先越之民也把「鳥」稱之為「洛(駱)」。河南「洛水」因北遷中原的崇鳥部族——良渚先越之民對鳥的稱謂而得名。所謂《洛書》,就是《鳥書》。細讀《山海經》,全書講的都是鳥的故事。屈原在《天問》中提到的《雉經》,實際上指的就是《山海經》,可證《山海經》是一部以雞(鳥)占卜為主的巫祝之書。在《全上古三代文》中為「黃帝作黃雀占」;在《山海經?海內經》中寫為「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該經中的「駱明」之「駱」是「洛水」之「洛」的同音異寫,代表的都是「鳥」的意思。「駱明」之「明」是為百越民族後裔壯族語言中「飛」的意思。「駱明」,即百越民族語言「飛鳥」的意思。《全上古三代文》中黃帝做「黃雀占」,是漢族語言的表達方式;《山海經》中「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是漢字注先越語音的表達方式。其中「白馬」是先越語言,是漢語「占卜」的意思。
據《新唐書》、《吳越備史》等有關文獻典籍,江浙一帶的越人後裔有《聖經》或《越中秘芨》,講述的都是越人及其後裔依託神鳥圖建立「羅平」國的事。這里的「羅平」,就是《山海經》中「駱明」的同音異寫,是漢語「飛鳥」的意思,建立「羅平國」,就是建立「飛鳥國」。整部《山海經》所講述的就是以「鳥(雞)」占卜的故事。所謂《洛書》,就是鳥占卜之書,盛行於良渚先越之民,發揚光大於夏、商時期,與《易經》分道揚鑣於周代,伴隨著大禹陵的守護者和泰伯、仲庸兄弟自周奔吳傳承於越人聚居區。至今,雞卜仍在越人後裔的壯族當中盛行不衰。《洛書》,是《易經》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易經》之「易」,本身就是飛鳥的形象。
三、中國夏朝的主體是先越之民
《山海經》記載了良渚先越之民因洪水北遷中原的歷史事件,與20世紀80年代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得出的結論吻合,證明了建立中國第一王朝的主體為先越之民。除此之外,《山海經》中還有許多證明:
(一)夏朝臣民是稻作民族。學術界把古代中國的民族分為三大地域(民族)集團,分別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以中原粟作農業區為主要活動范圍的「神農氏華族」集團;以紅山文化為代表、以燕山南北地區為主要活動范圍、以漁獵為主要經濟方式的「黃帝集團」;以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以東南沿海稻作農業區為主要活動范圍的「虞(夷)夏集團」。這三大集團在充分發展各自的個性化的同時,又不斷交匯融合,為夏、商、周三代文明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上的中原「神農氏華族集團」本以粟作農業為主。但在《山海經》中,夏朝最初的都邑嵩山,其後的都邑鄭州一帶都是稻作為主。在祭祖時,不僅選用的是精米,而且還有粳、糯之分,以雞占卜。這是先越之民傳統的祭祀方法,從夏代的帝禹、帝啟開始,到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現當代,都發現有記載越人及其後裔以鳥(雞)占卜的史料,直到今天,在壯族巫祝手中搜集整理成書的《布洛陀經詩》、《雞卜辭》都是《山海經》的間接傳承。可見從古至今,雞卜的巫術傳統在創始人先越之民及其後裔當中代代相傳,從不間斷。夏朝臣民為先越之民,由此可見一斑。
(二)夏朝臣民使用先越之民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古代,對帝的稱謂,有兩套語言系統。
一是先漢語系:黃帝、炎帝、軒轅帝……
二是先越語系:帝瑞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帝啟、帝太康……
從考古發掘出的青銅器銘文當中,先越語系得到進一步證實:王戉、王州句……
從先越之民到越人,使用語法都是倒裝句,官銜在前,為官者在後。
此外,經過語言學家研究,從一至十的數詞,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天乾地支的稱謂,古讀音為今天百越民族後裔壯、傣等民族的讀音,都可作為遠古時期的「官方語言」為先越語言的證明。
對於「父」、「母」的稱謂,《朱熹集傳》注、《毛詩古音考》、《詩?魏風》等典籍都說「父親」之「父」讀為「播」,「母親」之「母」讀為「米」,這些都是百越民族後裔壯、傣、布依等民族如今的讀音。
(三)夏朝時興玉斂葬。在《山海經》中,記載了在夏朝都邑嵩山、鄭州一帶實行玉斂葬的諸多事實。而學術界一般認為玉斂葬為西周至戰國時期沿續至漢的時興葬式。直到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良渚文化遺址以後,人們才知道「玉斂葬」起源於5000年前的良渚王國。《山海經》記載嵩山、鄭州一帶時興「玉斂葬」,顯然這類傳統葬式與良渚先越之民的北遷有關。
由於要完成廣西壯學叢書:《西南夷中的壯族先民及其後裔研究》的課題,涉及到《山海經》中的內容,筆者在六月上旬的頭一個休息日研讀了數遍《山海經》,覺得有話要說,用一個月的業余時間,每天工作到凌晨兩點,完成了《〈山海經〉考古》一書。根據「考古」結果,加上了「夏朝起源與先越文化研究」的副題。其上介紹的是該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其中還涉及《山海經》從圖到文的翻譯整理者為屈原,眾多學者苦苦探尋無果的「昆侖」山為先越語言,《山海經》中出現最多、足跡無所不至的帝俊為太陽神,帝堯、帝舜、帝禹、蚩尤都是以雞卜為主的崇鳥之族,以及盤古神話在遠古中國的源頭、形成的原因和夏朝名稱的源起,夏朝的國徽、軍隊建制等中國遠古歷史中重大且鮮為人知問題。

Ⅷ 請問山海經的神話傳說的遺跡或傳說存在地在江蘇境內的有什麼地方最好說的詳細一點,謝謝。

在江蘇省贛榆縣西有羽山,山上有一大池,廣可數畝,深不見底,人稱「禹淵」,相傳為禹父鯀因治水不成功投水自盡以謝天下之地。

Ⅸ 上古奇書山海經,其中的炎黃處在哪個地理位置呢

《山海經》是華夏族的一本史詩。由於中國古人的文字記載於甲骨、青銅、竹簡,導致中國早期的並沒有希臘、兩河、印度那樣出現長篇的史詩。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往往是只言片語,而《山海經》就是這些傳說的總匯。本文試圖解密其中的《西山經》、《海內西經》、《海外西經》和《大荒西經》,這些內容幾乎占據《山海經》四分之一的內容,主要記載古代雍州、巴蜀一帶的地理和傳說。

一,《西山經》中的山川形勢

《山海經》中的地理范圍,總體不出戰國時代人么了解的地理范圍。東經系列主要寫的是山東半島一帶;北經系列主要描寫山西、河北、遼寧一帶;南經系列主要描寫荊楚、吳越一帶,少部分涉及巴蜀;西經系列主要描寫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巴蜀一帶。以上每一部分都有4篇內容,而描寫中部伊洛河一帶的只有一篇《中山經》。《山海經》所表現的范圍和《禹貢》也是一樣的,都是戰國時代的地理知識。司馬遷將兩者並列,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周人是夏人的後裔,自稱是夏人,因為擅長農業而被商朝人稱呼為「周」,「周」在甲骨文中就是農田的形態。周人也是炎黃通婚的民族,其父系為姬姓,母方為姜姓,《史記·周本記》記載「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周族的祖先是棄,因為擅長農耕,於是擔任了夏朝的農官後稷,其子孫一直世襲這個官職。夏朝滅亡後,周人失去了官職,流竄於戎狄之間,實際上周人和戎狄本身就是一族。商朝人不斷對西邊的方國作戰,這些方國被稱為「羌」,意思就是牧羊之人。後來周人在渭河上游一帶重新開始定居農業,才開始發展壯大。

Ⅹ 《山海經》里所描述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山海經》在以前是一本想像力豐富的書,後來的很多神話故事都是以它為基礎改編出來的,《山海經》的記載虛實難辨,裡面記錄的風光和景色有的我們至今還能找到,當然,裡面記載的一些奇形怪狀的生物在我們今天看來也並不稀奇,甚至真實存在,那麼山海經里描述的全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個想法與我以前看到的變形金剛里的大人國那一集是由其曲同工之妙。通過那個就覺得我們的世界或者是宇宙,對於另一個時空的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個玻璃球。我們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可能就是人家一不小心將玻璃球掉地上導致的結果!

從些事情來看,《山海經》和《三體》里所描述的一些東西,雖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們可能存在於另外一個時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