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的發現印證了
Ⅰ 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
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
2、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
3、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4、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
5、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
6、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圖冊資料來源 )
曾一度是國內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規模僅次於浙江良渚城址和陝西神木石峁古城。 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東南,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它的使用時間,大致同居住地相始終,發現墓葬1000餘座,都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個別俯身葬外,一般是成人的仰身直肢單人葬,頭向東南,排列整齊。不同的氏族葬區在墓葬規模和坑位密度等方面,存在著差別。這里的墓大致可分為三類:
大型墓:長3米上下、寬2米多。使用木棺。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有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或石制的禮器和裝飾品以及整豬骨架等。已發現9座,不及墓葬總數的1%。經鑒定,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長、寬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隨葬成組陶器(包括少量彩繪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見豬下頜骨數個至數十個。這類墓占墓葬總數的近10%。死者多系男性,僅分布在大型墓兩側的為女性。
小型墓:墓坑小而狹長,一般長2米,寬0.5米左右。大多沒有木質葬具和隨葬品。這類墓約占墓葬總數的90%。
陶寺墓地各類墓「金字塔式」的比例關系,應是當時社會結構的反映。早期大、中、小型墓在規模和隨葬品有無、多寡、品類、優劣等方面,差別已經十分顯著,顯示出氏族成員間的平等關系早已被破壞,貴賤有別高下依序的等級制度已經存在。處在塔尖位置的大型墓隨葬品豐富、精緻,有鼉鼓、特磬等重要禮器,推測墓主應是掌握祭祀和軍事大權的部落首領人物。而占墓葬總數將近90%的小型墓,墓室僅能容身,死者身無長物。 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和武器,有石制的斧、錛、鑿、鏟、刀、鏃,骨質的鏟、錐、鏃,陶紡輪和制陶用具陶拍、陶墊等。扁平長方形石鏟數量最多,晚期出現有肩石鏟。石鏟和木耒是當時兩種主要的起土工具,灰坑壁和墓壁上留有它們的痕跡。
隨葬的陶器有灶、罐、壺、瓶、盆、盤、豆,個別墓有鼎和觚。凡泥質盆、罐、壺、瓶、盤、豆,均施彩繪,都是燒成後著彩,以黑陶衣為地,上施紅、白、黃彩;或以紅色為地,上施黃、白彩。紋樣有圓點、條帶、幾何形紋、渦紋、雲紋、回紋、龍紋、變體動物紋等。斑斕絢麗的彩繪陶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一大特色。彩繪蟠龍圖形的陶盤,是其中最富特徵的器物。這是迄今在中原地區所見蟠龍圖像的最早標本。從出土情況判斷,龍盤是一種禮器,龍紋則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標志。一些彩繪紋樣與商、周青銅器花紋頗為接近。
大型墓出上的彩繪木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的另一特色。這些木器的胎骨都已朽沒,依靠殘存的彩繪顏料層得以剔剝出原來的形狀,已知有案、俎、幾、匣、盤、斗(勺)、豆、「倉型器」、鼓等多種器形。木鼓均成對,與一件大型石磬(特磬)同出。鼓腔作直筒形,高1米,直徑0.4~0.5米,系樹干挖制而成,外著紅彩或以紅色為地,用黃、白、黑、藍諸色描繪出繁褥的紋飾。由散落在鼓腔內的鱷魚骨板得知,當初是以鱷魚皮蒙鼓,即古文獻中所稱的「鼉鼓」。
陶寺遺址出土的玉、石禮器和裝飾品有磬、鉞、瑗、環、梳以及用綠松石、蚌片鑲嵌的頭飾、項飾、臂飾等。石磐通常用石灰岩打制而成,作倨句型,長80~90厘米。它和鼉鼓都是已發現的古代同類樂器中最早的珍品。墓中還有一種大型廚刀,通常大小3件成組出現,類似的器物在古代黃河流域是十分罕見的。
有不少從陶寺遺址出土的樂器,包括鼉鼓、土鼓、特磬、陶鈴、銅鈴、陶塤等。據考古專家介紹,整個陶寺遺址中共計發現類似樂器26件。其中,鼉鼓和特磬都是迄今所知同類樂器中最早的,這也使鼉鼓與特磬配組的歷史從殷商上溯一千多年;陶寺出土的銅鈴,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金屬樂器,該銅鈴紅色,長6.3厘米,高2.7厘米,壁厚0.3厘米,含銅量為97.8%,遺址早期文化層中,曾發現過同樣形制度陶器。這些樂器的出土,對於揭示四千多年前的音樂發展水平,認識音樂與祭祀、埋葬習俗的關系,探索禮樂制度的起源與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龍山文化時代陶寺先民過著長期定居的農業生活,掌握了較高的建築和鑿井技術,有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牛、羊等,以豬為最多,盛行用整豬或豬下頜骨隨葬便是例證。制陶、制石、制骨等傳統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還產生了木工,彩繪髹飾,玉、石器鑲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門類。生產的多樣化和專業化,使社會產品空前豐富。
(圖冊資料來源 )
Ⅱ 如何看待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Ⅲ 考古發現最早國都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意味著什麼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對陶寺遺址做了大規模發掘,獲得陶器、石器、禮樂器、裝飾品等數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開陶寺遺址的神秘面紗。
1999年開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對陶寺遺址開始了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遺址考古工作被納入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經過37年來兩大階段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已經能夠提出一條比較完整的系列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說,陶寺遺址的一系列新發現證明,黃河中游地區在堯時期業已進入早期文明社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指出,陶寺遺址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代表性遺址。但他同時認為,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陶寺文化的源頭、滅亡的原因等,尚待進一步研究。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說,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和現階段考古成果,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陶寺遺址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國都。
Ⅳ 為什麼說陶寺遺址已經具有了國家形態
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斷掉傳承的文明古國,而其他三個古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中國的許多歷史文化傳承,也有所湮滅,傳到現在,也是支離破碎,所以恢復古老文化的傳承,成了許多史學家們最大的夢想。
陶寺古城的發掘,是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早在那個時候,古人們就已經出現了階層,並且有了宗教文化,而且宗教文化占據了絕對的位置,古城雖然已經發掘了接近40餘年,但是仍然有許許多多的秘密等著專家們去發掘,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最初的中國,將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Ⅳ 為什麼是堯碑我已將堯字和山西陶寺出土的朱書扁壺上的堯字作了比較。都是太陽崇拜者!
堯、舜、禹是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我國傳說時代的聖王。孔穎達在《左傳·哀公六年》疏曰:「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平陽、浦坂、安邑都在山西!
堯治平陽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圖片
堯畫像
堯,姓伊祁名放勛,屬唐陶氏部落。《史記·五帝本紀》贊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論語·泰伯》頌他:「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堯在位時,關心民眾疾苦,為民造福。他開鑿水井,治理河害,制定歷法,發展生產,深受百姓愛戴。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平陽」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1978年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發現,從考古學上印證了「堯都平陽」的說法。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位於臨汾盆地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的陶寺村南,陶寺遺址佔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有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城內大城套小城,區域劃分清晰。既有居住區、也有墓葬區;既有供統治階級居住活動、祭祀、觀天象的宮殿、宗廟、觀象台等場所,也有供貴族、平民居住活動的不同形式小家庭房基,還有水井、道路和窯穴、陶窯、石灰窯等生產生活設施。這些正是文明社會成熟的表現,也符合「王都」的基本條件,應該就是「堯都平陽」之所在。
陶寺遺址古觀象台復原圖
陶寺遺址出土的鼉鼓
陶寺遺址出土的特罄
陶寺土鼓
陶寺彩陶龍盤
臨汾市有堯廟、堯陵,進一步印證了「堯都平陽」這一說法。堯廟位於臨汾市城南四公里,其所在地叫堯廟村。堯陵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的澇河北岸,距市區35公里。墓高50米,周長300餘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緊湊,木雕精細。陵周石山懸崖,陵墓由黃土堆積而成,古柏蔥郁覆蓋,清流環繞而過,景色秀麗壯觀。1984年中國考古研究院專家考證,陵丘屬人為形成,再根據堯陵附近發現陶片推測,4000餘年前人類曾在此活動居住。這與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堯廟
堯陵
舜治蒲坂
舜畫像
舜,姓姚明重華,本是虞氏的一平民,相傳舜青年時代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其活動的中心區域在今運城市永濟一帶。舜以孝聞名,家人對他都很刻薄,「父頑,母嚚,弟像傲」,但舜都能善待,《尚書》雲:「德自舜明。」《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由於其
Ⅵ 在廣西考古發現80萬年前的什麼印證人類中國起源說
廣西考古工作者日前來在田陽縣發現自了一處80萬年前的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那賴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
你自己看清楚了和人類無關,也和中國起源無關,只不過是一個就石器時代而已,記得老早說到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統一雲南還有廣西這些地方,派人去通婚等等來穩定當時戰爭後穩定(聽說移民了100萬的先秦人)從這些信息來知道,,當年這些真的是蠻荒之地,,,可能連耕種也沒有更加可能的是也有人吃人的事情(畢竟來說食物是當年很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Ⅶ 陶寺遺址的發現是不是可以標志夏朝已經確認存在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回為夏朝是多答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Ⅷ 經過對我國遠古時代存留下來的先民活動遺址與文物的考證,印證了炎黃傳說中哪些內容
黃土高原上的甘肅屢屢以其神秘的發現讓世人注目。上世紀初,位於甘肅西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曾震驚海內外。而位於甘肅東部天水秦安的大地灣遺址的發掘,被學術界評定為我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大地灣遺址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跡」。 一 渭河上游的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坐落在隴山西側的葫蘆河支流五營河與閻家溝小溪交匯處的第一、第二、第三級沖積台地上。這里南依山丘起伏的長蟲梁,北臨河水平緩西去的清水河,東起高崖溝,西至閻家溝。1958年,甘肅省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了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大地灣遺址。1978年以來,先後進行了兩輪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4752平方米,約占遺址總面積的1.34%。然而,大地灣遺址剛打開大門,就有驚人的發現,為世人呈現出「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的景象。 就初步的發掘情況來看,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復雜,被稱為中國史前建築發展史的「一塊活化石」。長期從事大地灣遺址考古發掘的專家經過初步研究後認為,大地灣遺址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平高,分布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二 大地灣遺址五期文化遺存出土的文物,對研究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尤其是對華夏文明的起源性問題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大地灣遺址是我國農業的策源地之一。在大地灣遺址 H398出土的炭化植物種籽,經鑒定是禾本科的黍(俗稱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這是我國同類標本中時代最早的,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時代相近。由此可以說明,在7000多年前,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我國最早的糧食與油料作物的種植地,大地灣文化是我國最早的農業文化之一。 大地灣遺址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大地灣遺址迄今共發掘出4147件陶器,而且發現了35座用於制陶的窯址。其中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些陶器造型單一,陶片分層,色彩不均勻,顯示當時制陶方法和燒制技術原始。到距今約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時,彩陶製作技術已突飛猛進。二期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個罕見的人頭形狀的雕塑,其形狀象徵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繪藝術於一體,被專家們確認為迄今為止我國史前雕塑藝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期還出土了一套成系列的彩陶圓底魚紋盆,其花紋依時間順序依次為寫實的魚紋、抽象的魚紋和變形的魚紋。其中一件魚紋盆直徑達51厘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直徑最大的魚紋盆。 考古工作者研究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和窯址等實物資料後發現,8000年前後的大地灣先民採用了一種「內模敷泥法」,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制陶方法之一。大地灣出土彩陶,將中國彩陶文化產生的時間上溯到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時間,這和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含有彩陶的兩河流域的耶莫有文化與哈遜納文化的年代大致相當。更重要的是,這一發現也充分說明了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區域之一,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 大地灣陶器上的彩繪符號與刻畫符號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有直線也有曲線,形狀有豎道、箭頭形、類 X形和植物關紋樣。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畫符號的時間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號與半坡符號基本一樣。雖然這些神秘符號的意義至今未能破解,但專家們認為,它們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已故著名學者郭沫若生前就認為:「彩陶上的那些刻畫標記,可以肯定地
Ⅸ 羅布泊發現千具干屍,專家鑒定有驚人發現,《山海經》記載是否屬實
羅布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從遠古樓蘭的輝煌消失在這里到中國科學家彭的失蹤。羅布泊傳說太多了。
那麼這些看起來像歐洲人的木乃伊是從哪裡來的呢?我覺得羅布泊在新疆。就連現在的新疆人都是高鼻樑,深眼睛,混血兒模樣。這也可以說明,在古代,生活在這里的人不是亞洲人,或者說他們的骨骼更傾向於歐洲人的骨骼。這就是為什麼這里發現的木乃伊看起來像歐洲人。
Ⅹ 在廣西考古發現80萬年前的什麼印證了人類中國起源說
廣西考古發現了元謀人化石印證了人類中國起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