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國古城遺址
Ⅰ 古代名美人
西施——「沉魚」據說是西施在河邊,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游動,沉了下去。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蕭山臨浦薴蘿村(當時蕭山未建縣,時屬諸暨)。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甄洛:河北無極人。無極縣現在隸屬石家莊市。
郭女王:據考證郭女王大名叫郭照,她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後,河北廣宗人。廣宗縣現在隸屬邢台市。
薛夜來(薛夜來本名薛靈芸):河北正定人。正定縣現在隸屬石家莊市。
孫仁獻(戲曲中稱孫尚香):浙江富陽人。富陽市現在隸屬杭州市。
楊艷、楊芷:楊艷、楊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皇後,兩人均是陝西華陰人。華陰市現在隸屬渭南市。
梁綠珠:梁綠珠是西晉大富豪石崇的寵姬,廣西博白人。石崇在朝中失勢後,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暗慕梁綠珠,並向石崇索取,遭到了石崇的拒絕,孫秀遂向司馬倫進讒言誅殺石崇,石崇臨死前對梁綠珠嘆息道:「我因你而獲罪」,梁綠珠也墜樓自盡。博白縣現在隸屬玉林市。
Ⅱ 古代漢中是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代的漢中指的是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漢中的歷史發展如下:
1、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2、夏代,境內有褒國。《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3、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
4、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布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5、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6、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里,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占據南鄭。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
7、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8、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9、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10、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11、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12、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
14、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6、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17、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19、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2)褒國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部為漢中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Ⅲ 夏朝是真實存在過的還是只是一個傳說,為什麼一點遺跡都找不到
由於夏朝的時間離現在非常的遙遠,而且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夏朝根本不存在,如果夏朝不存在的話,那麼中國的歷史文明將會排名四大文明古國最後,甚至都沒有資格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那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夏朝當然存在過,以下證據可以證明。
還有就是文獻記載,《史記》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驗證,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司馬遷關於夏世系的記述,也不會沒有依據,王國維即說,「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後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總而言之,「夏」應該是真正存在的,只是證據可能不足,但是我們要相信,經過研究學者的不斷努力,我們能證實夏是存在過的。
Ⅳ 褒國的古代諸侯國
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辭勞苦,任勞任怨,歷經十餘載,終於完成了大禹治理洪水,版拯救權華夏子孫於水深火熱之際。以有褒氏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漢中市以北,建立了諸侯王國。享國時間悠久,歷經夏、商、周三朝,褒國的末代國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諫,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被囚入牢獄。其子洪德為救其父,獻褒國美女褒姒於周幽王,以贖其父之罪,得復官爵。後隨著西周的滅亡而衰亡。現在在勉縣褒城鎮及漢台區河東店鎮有其遺址。
Ⅳ 褒國國君叫褒什麼阿麻煩給拼音…
褒 田字格中的「褒」字拼音:bāo 褒國在今天的漢中市以北,地域包括漢台專區、勉縣、留壩縣屬。褒國的開國國君是有褒氏,其人聰明睿智,勤勞勇敢。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辭勞苦,任勞任怨,歷經十餘載,終於完成了大禹治理洪水,拯救華夏子孫於水深火熱之際。以有褒氏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漢中市以北,建立了諸侯王國。享國時間悠久,歷經夏、商、周三朝,褒國的末代國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諫,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被囚入牢獄。其子洪德為救其父,獻褒國美女褒姒於周幽王,以贖其父之罪,得復官爵。後隨著西周的滅亡而衰亡。現在在勉縣褒城鎮及漢台區河東店鎮有其遺址。 褒國故址——古褒城(1936年)
Ⅵ 河東店的名勝古跡
陝西多古跡,此陝南小鎮也不例外。由河東店北去數里,褒谷入口處,不但有漢劉邦火燒棧回道所在地,還答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漢代隸書上乘之作《石門銘》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褒斜棧道沿途,特別是石門內外刻有100多方漢魏至明清的銘文、題詩等,最主要有東漢《石門頌》、《袞雪》(相傳為曹操嘆褒水滾滾如雪動,即興揮書於石)、北魏《石門銘》等,是研究古代政治、軍事、交通、科技、水利、書法、文化的重要石刻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價值也極高。1970年建修石門水庫時,石門及其附近棧道沒於水庫中,特從這些石刻中精選出十三方書法精品鑿遷至漢中博物館,這十三方摩崖遂被稱為「漢魏十三品」或「石門十三品」。入山數里便到褒姒鋪,就是「烽火戲諸侯」中的主角之一褒姒。褒姒以姒氏為姓,本是古褒國一民間女子,故而以褒姒名之。民女褒姒的故國古褒國的都城據《史記·周本紀》說: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前幾年有文物部門在河東店街上電影院附近立了一碑,上書「夏古褒國遺址」。
Ⅶ 古褒國歷史簡介
古褒國,位於漢中市以北,褒谷口以南的平原上。他是夏禹以國為姓,分封的13個奴隸主統領下的姒性部落之一。他的領土范圍,大約包括褒河下游兩岸數十平方公里的地方。
褒國是夏王朝的侯服之國,依照夏禮,有向夏天子朝貢的義務。褒國的貢賦,是沿褒水而上,運至渭河,再東渡黃河,運抵河南境內的夏都城。漢中的先民,早在夏王朝時,已經走向了中原。
在夏朝和商朝的近千年漫長歷史歲月中,褒國偏隅一方,過著平靜的半農耕、半漁獵的聚落生活,中原文化源源不斷的越過秦嶺,又通過褒國向巴蜀傳播。褒國在創造自身文明的進程中逐漸強盛起來。商湯攻舛(註:夏最後一個國君名叫「桀」),周武王伐紂,諸侯紛紛響應。當時褒國在蜀國的勢力范圍之內,便與蜀人一起參與了討伐紂王的戰爭。此後,褒國與周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漸密切。
周宣王時,周的德化已覆蓋漢江流域。褒國作為周南的諸侯國,臣服於周室。但因秦嶺的阻隔,又往往政令不甚暢通,使周王室鞭長莫及,蜀國乘隙不斷向漢中盆地擴張,褒國受控於蜀國,不能正常向周王室納貢。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便出兵討伐褒國。褒國的奴隸主褒姁為平息戰爭,便將國中一個美麗的女孩褒姒獻給了幽王。一則家喻戶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便由此而產生。
褒姒原是一個孤兒,由一對老夫婦撫養長大。據說今河東店鎮以東的駱駝坪就是褒姒的故里。因為她光彩奪目的美貌,受到幽王的寵愛,視為掌上明珠。幽王為討褒姒歡心,一意孤行,廢掉王後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這件事,不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連褒姒本人也不怎麼樂意。
申後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只好逃到他的外公——申國的國君申候那裡躲藏起來。
褒姒是一個性格內秀且又孤僻冷雋的女子。自進宮後,她一直鬱郁寡歡,從無笑容出現,儼然一個冷美人。幽王想盡了辦法,但始終不得博美人一笑。這時一個叫虢石父的奸臣出了一個餿主意:在驪山上點燃烽火,擊鼓向諸侯報警,也許能引得褒姒一笑。幽王聽後十分贊同,於是便演出了一幕「烽火戲諸侯」的鬧劇,當然,鬧劇過後便是悲劇。
話說西周立國之後,西方的犬戎是一大危脅。一直侵擾周的國土。為了傳遞軍情,周王在鎬京以東的驪山上修建了高大的烽火台,每遇緊急情況,便點燃烽燧。白天狼煙滾滾,夜晚火光沖天,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諸侯馬上就可以出兵援救。這在西周時代,是一件關乎國家安全非常嚴肅的事情,周幽王竟把點烽燧這樣的大事當成一件玩笑事,其糊塗昏庸可想而知。
烽燧點燃了,各路諸侯急急火火、浩浩盪盪趕到鎬京「勤王」,卻發現並沒有敵兵犯境,這才知道受了愚弄,只得悻悻然撤兵回國。褒姒見諸侯被幽王戲弄,終於大笑起來。褒姒這一笑可不得了,竟讓幽王認起真來,接二連三玩起「火」來。由此可見,褒姒決不是什麼有心計的美女,充其量只是一個花瓶子式的木頭美人,她不但沒有阻止幽王的胡鬧,反而起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美人一笑值千金」,這得了千金厚賞的恰是奸臣虢石父。「紅顏禍水」這個古話便是從這里生發出來的吧!
再說申侯,一直對幽王廢黜他的女兒和外孫耿耿於懷。消息傳到鎬京,幽王便想攻滅申國殺妻滅子以絕後患。公元前772年,幽王興兵攻伐申國,申侯忍無可忍,於公元前771年,聯合曾國和犬戎,大舉進攻鎬京。申侯也開了一個很惡的先例,引異族來攻滅本族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行為,盡管你有千萬條的理由,這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可以說,申侯是後來吳三桂「借兵滿虜覆滅明朝」的鼻祖,後來的汪精衛也是依樣畫葫蘆,歷史上漢奸的傳承也是如此有序。
再說回來,幽王一見申侯兵臨城下,慌了手腳,這個蠢貨居然還妄想著再點燃烽火諸侯還會趕來救援。烽火點燃了三天三夜,卻沒有一個諸侯趕來。結果,周京陷沒,犬戎軍隊進入鎬京燒殺搶掠,周京遭到一場浩劫。罪魁禍首周幽王帶著冷美人褒姒和美人之子伯服及王室珍寶東逃驪山,跑到驪山腳下被犬戎追兵趕上,幽王和其子伯服都被殺死,那個花瓶子木頭腦袋的美人被犬戎擄走了,從此黃鶴杳然,再也沒有出現過。就這么一個「美人」,葬送了周幽王的天下和他本人,說紅顏是禍水有什麼錯呢!
西周王朝在「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聲中以悲劇收場——滅亡了。不知那位冷麵美人到了犬戎之國,還能矜持不笑直至老死嗎?史無記載,筆者也不敢妄下斷語,但願這個木頭腦袋的美人能在犬戎國也能上演類似的鬧劇,把夷狄王國也「笑」滅亡了,還算是巾幗女傑,天道好還。惜乎,不曾見過這樣的好戲。
春秋時期,東周對褒國已無暇顧及,蜀國的勢力控制了漢中盆地。到了戰國時期,褒國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成了秦、蜀、楚三國爭奪之地。最終,褒國被楚國並吞,結束了他漫長的建國史。南鄭的名稱從此便正式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
Ⅷ 真的有 南越古國 這個國家嗎如果說女媧是虛構的 南越古國也是虛構的嗎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五世,歷93年。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Ⅸ 漢中有哪些三國歷史文化遺跡,略做介紹
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漢中就已設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兩漢、三國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古褒斜棧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林立,清凈幽雅,四季景色各異。清代文人王晚香將這里概括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石門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庫容1.05億立方米,灌溉50多萬畝農田,發電裝機4.05萬千瓦。壩高88米,頂長260米雙曲拱壩,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高峽平湖,碧波盪漾,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的人工湖上,可盡情瀏覽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間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當,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立體文博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溝通我國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沖,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開鑿與架設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棧道,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跡薈萃。古代、近代、現代的道路建築、水利工程、石門隧道都交織陳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棧道獨具一格,飛架在陡壁懸崖上成為古褒斜道縮影;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開鑿於東漢永平年間,採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國之魂寶」,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曹操「袞雪」;張良「玉盆」;鄭子真「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著先祖足跡,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褒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世世代代澆灌漢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舊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興建了石門水庫,三個時代水利工程惠澤漢中人民,形成了漢中水文化,水工程獨特風景線。
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
漢中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漢中市漢台區東大街26號,漢中市博物館以古漢台為館址而建立,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其建築主要依託古漢台原有建築風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3個院落組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展室、棧道陳列展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築群,重修瞭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園林式風格。
史載,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時,建都南鄭(今漢中城)。劉邦自漢中發跡而得天下,遂定國號為漢。他曾駐蹕的宮廷被稱為漢台。漢中、漢王、漢朝、漢台,這個漢字竟一脈相承了。宋以至民國時期,漢台為漢中府署所在地。現存的高台建築作為府署官員的娛樂場所,號為漢郡之勝。
自宋開始,古漢台作為歷代漢中府署的游樂場所,一直備受漢中守土官吏的重視,相繼修建了天漢樓(望江樓)、桂蔭堂、東西華廳、清暉閣以及鏡吾池等,成為漢中名勝古跡最為有名者,望江樓也成為漢中標志性古建築。民國時期,曾在此創為學校和漢中圖書館,尤其是革命先烈陳淺倫,在東華廳密謀組建紅29軍,望江樓也是革命志士活動的重要場所。
石門漢魏十三品
在古漢台碑廊里,嵌鑲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個大字「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是由日本著名書法家種谷扇舟先生題寫的。「漢中石門」是指陳列在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古人紀事頌德,將文字雕刻在金屬器物上,如青銅器銘文;將文字雕刻在石頭上,有碑、碣和摩崖。選擇自然山崖為依託,稍事修整後刻上文字的,稱為摩崖…詳細>>
曹操題「袞雪」二字傳說
袞雪二字取材於我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拜將壇遺址景區
拜將壇位於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台築成。兩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積與古漢台接近,是當年劉邦駐漢台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首先統帥三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繼而北征東進,逐鹿中原,百戰百勝,從軍事上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因此,拜將壇是漢王朝的發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歷史物證。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足以看出對於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們是難以接受的。
南台下東邊豎一高約2米的碑,是書法家舒同為拜將壇題字。碑背面刻有韓信登壇與劉邦的一段對話,摘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傳》。北台亭閣有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漢中期間的題聯:「蓋世勛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正是這個拜將壇,把具有軍事才能的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軍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吒疆場,所向披靡,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拜將壇始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的古遺址,也是劉邦在漢敬祭天地的聖地。
劉邦在漢中設壇拜將後,由韓信統帥三軍,僅用了四年半時間,就輔佐劉邦統一全國,成就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漢人、漢字、漢文化從此發祥
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座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老人,並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後,他復歸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楚將英布、韓信和秦將彭越,最後殲滅秦軍。漢朝建立後,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
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柏山隱身修行,後人稱此地為「辟穀」。
Ⅹ 為什麼西安是中國古都之首
因為西安是歷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專一,歷屬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10)褒國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西安風景名勝:
1,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
2,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