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桑遺址
1.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的哪個市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1],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2]。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3]。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4][5],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4]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1],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2. 山東的歷史,高密的歷史
山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後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新莽天鳳元年,改高密曰章牟。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
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歸濰坊市代管。
(2)邱桑遺址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65萬平方公里。2017年山東省年末總人口10005.83萬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5個、縣級市26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4個 。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秦代置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屬幾經改變。撤縣設市後,作為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行政區劃及其稱謂因社會發展變化而多次發生變更。
3. 滕州界河鎮有什麼出土遺址
北辛文化遺址:在滕州市官橋鎮的北辛村北,薛河故道北岸突起的土崗上,發掘一處原始社會遺址。
滕國故城遺址:今縣城西南7.5公里姜屯鎮滕城村,為古滕國故都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故城遺址:位於縣城南20公里張汪鎮和官橋鎮交界處。城東北角有孟嘗君及其父田嬰墓,城北門外有毛遂墓。薛國故城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邾國故城遺址:城區東部,荊河東岸有一土城村,是史書記載為古郳國故址。
春秋昌慮邑城:昌慮故城座落在滕州市羊庄鎮土城村,古薛河北岸,陶山的北麓。
春秋魯國郎邑—郁郎:距縣城西北25公里,屬濱湖鎮。
春秋合鄉故邑城:在今山亭區城頭鄉駐地。
戰國靈邱邑城:今址在山亭區桑村鎮陡城村。
西漢陽城邑:古陽城為漢封邑,爵為侯,南朝劉宋置縣,名陽平,高齊廢。在今城區西部 20公里的級索鎮王晁村。
4. 邱中的歷史有誰知道啊~
請讀這一文章:
艱辛立業惠澤世人的邱子文先生
邱子文先生字必建,1912年出生於榕城達道坊黃厝池北畔巷內,祖籍官溪都山家村。其父母育有五男二女,子文排行第五。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子文先生的母親貧病交迫,不幸早逝,時子文僅5周歲。金元中年失偶,以父任兼母責,教養諸兒女。因家貧,子文先生15歲即輟學,經人介紹在中山路劉乾泰薴行為童工。
年未弱冠,子文先生即與長兄子忠、四兄子田,攜手共創雜咸出口業於榕城。子文先生對所業極其專心鑽研,對腌蘿卜、鹵鹹菜,均能在運用傳統工藝基礎上,積極吸取新科學方法,使產品適味可口,深受顧客歡迎。數年間,雜咸產品暢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大商埠。
艱辛立業
1932年,正當2l歲年華的子文先生與四兄子田聯袂赴港謀生。初到香港,舉目無親,兄弟倆餐霜宿露,為人打雜工度日。不久,兄弟倆在皇後大道西租得53號空樓為作坊,繼續操起舊業——腌鹹菜等潮汕風味雜咸。兄弟倆起早摸黑地操持,除擺設攤點外,還走街串巷叫賣。工夫不負有心人,生意日見興旺。第二年,該鋪號被敲定為「任合興」。
子文先生在有了「任合興」寶號後,更發揮其過人才智,洞悉供求,運籌帷幄,瞄準國際市場,從潮汕進貨,運至香港批發,生意越做越旺。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香港期間,香港百業蕭條,眾多廠家商號倒閉。但雜咸乃各階層特別系中下層群眾之必需生活食品,生意倒是一路旺盛,產品不斷擴展至外埠。
日本投降後,香港重見天日。值此時,任合興迎來了一位懂得做涼果之助理。這位精通涼果生產技術的師傅是一位廣州人,他見於文先生為人厚道,遂將自己製作涼果技術獻出,成立了任合興果子廠有限公司。由於製作涼果工藝精、質量好、價錢平,公司生意蒸蒸日上,產品暢銷南洋各地,任合興成為了港九涼果業之巨擎。
60年代開始,子文先生除繼續經營好任合興果子實業有限公司外,開始將目光投向房地產開發,不失時機地以較低價格買進大片地皮,不數載一躍成為香港荃灣地產業之巨子。跨進70年代,子文先生已成為香港有名氣有地位之人物。
惠澤世人
先生天性孝順,緬懷祖德,在到香港後的3年內,他們即寄80萬元回鄉,興建「景賢里」、「金元家塾」及「田文書屋」。爾後,每逢商務之空,便與兄長及子侄輩返回故里親奉乃翁,以及周恤榕城宗鄰和祖籍山家村貧苦者。先生助人為樂德行,深為閶里稱道。1939年至1940年間,日寇飛機肆虐榕城,死亡枕籍,盧舍為墟。先生率先捐萬元與同里倡募多金,後親攜賑款返故里賑濟災民。
子文先生以「修德行仁」為宗旨,團結旅港揭籍同仁,樂善好施,頻頻為社會興辦公益事業和為貧困鄉親排憂解難。他與鄉賢鄭植之先生合力出資創辦荃灣潮州公學,任建校董事;出資創辦仁濟醫院,擔任首任總理;為紀念一起赴港創業之兄長子田,毅然捐出巨資,在香港屯門興辦邱子田紀念中學,學校佔地九萬英尺,可容納1500位學生就讀;80年代中期又熱心出資促成香港九龍揭陽同鄉會之成立。由於先生熱心港九民眾公益,有口皆碑,眾望所歸,先後榮任荃灣商會兼義校校監、港九潮州公學名譽會長、香港博愛醫院顧問、荃灣潮州福利會副會長、香港潮州福利會名譽會長、香港九龍揭陽同鄉總會榮譽會長。
祖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子文先生欣聞家鄉面貌日新月異,長期以來淀積的綿綿思鄉愛國情懷頓時劇增。1986年,揭陽遭受太平洋第七號台風正面襲擊,損失嚴重。邱子文先生與鄭翼之先生帶頭捐款,登高一呼,共捐賑災款30多萬港元。由香港揭陽同鄉總會慰問團攜款回揭慰問災民,支持重建家園。1986年春,子文先生遵照乃父當年「爾曹事業成功之日,必須創辦學校,培養良材,造福桑梓」教導,將落實政策歸還之故居「景賢里」辟為「邱金元紀念小學」,同時捐資120萬港元,在故居後花園再興建一棟三層教學樓。1993年又捐資建一幢七層綜合大樓,先後兩次共捐資人民幣600萬元。學校佔地面積8690平方米。建築面積3566平方米。現有39個班,學生2700人。學校正式開課後,先生仍十分關心學校辦學情況。該校師生不負所望,辦學成績斐然,連續四次被評為汕頭市、揭陽市文明學校。1996年分別被確定為揭陽市、廣東省一級學校。學校被省教育廳和省婦聯評為「優秀家長學校」。
子文先生秉承乃父遺訓遠見卓識,堅持不懈輻資興學。在建成邱金元紀念小學後,他認為必須興建一座中學與之相配套,以利故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又主動提出繼續捐資興建邱金元紀念中學。該中學於1990年3月動工,第二年9月開學。「邱中」以其恢宏之氣派及鮮明之民族風格非常引人矚目。廣東省教育廳廳長視察後,譽之為「南粵校園一美景」。學校佔地面積為2235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為7500平方米,可容納22個班級1500位學生,現教職員110人。該校擁有先進水平的電教室、語言實驗室、微型計算機室等,此外還配備錄像機、攝影機、彩色電視機、實物幻燈機及1000小時之教學錄像帶和400盒教學錄音帶等。1996年學校被評為文明單位,1998年被省教育廳命名為十佳學校。子文先生捐建此座學府,既為家鄉解決了學子就學問題,又為揭城增添了新景觀。
子文先生還十分關心家鄉其他福利事業。1979年,他與鄭植之先生聯合捐建100萬港元,為揭陽縣人民醫院購置救護車、B型超聲診斷儀、胃纖維內窺鏡、心臟監護儀、心電圖儀等;1986年又與鄭翼之先生聯合捐資為揭陽縣人民醫院安裝電梯,他捐資35.4萬港元。
子文先生熱愛祖國家鄉,樂善好施,立德立言。從1979年起,便為家鄉公益事業捐資總值人民幣1403.8萬元。1996年被光榮地授予「揭陽市榮譽市民」稱號。(原載《揭陽僑聲》1998年4期)
5. 楚國是現在的哪裡
楚國大致為現在的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東省南部、江蘇、淅江大部、上海、江西省,最盛時還包括現在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5)邱桑遺址擴展閱讀
1、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彙上具有較多的自身地域特點。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鍾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
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從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與山東大店2號墓出土編鍾銘文的對照中,可以發現楚字的特色,這種楚字,略具蟲形,是蟲書的雛形。
2、西周時期的楚國在最南邊,當時可是不毛之地人口稀少,也難怪中原各國稱楚國為蠻夷。到了春秋時期,楚國開始大舉兼並小國,尤其楚成王、楚莊王時期最為強盛,齊、晉雖然稱霸,對楚國也沒有辦法。
3、春秋末期的楚國已經獨霸南方,僅剩的幾個小國也避免不了被兼並,此時的楚國國土在諸侯國里已經是最大。楚威王雄霸一時,一舉滅掉東部的越國,直接出兵打敗齊國,楚國直接與齊國接壤,盛極一時。繼任的楚懷王、楚頃襄王開始無奈的敗家,郢都被白起打破,楚國只能遷都陳,仍然稱做郢都,繼續對抗秦國。
4、楚國國家實力走向衰落,遷都壽春,避其鋒芒,雖然數敗於秦,依然屢敗屢戰,值得欽佩。六國全部被滅,楚國成為秦朝郡縣,全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