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姆渡遺址觀後感

河姆渡遺址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1-22 20:30:52

Ⅰ 浙江博物館觀後感

[浙江博物館觀後感]我走進了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碩大的字——茶,浙江博物館觀後感。接著,我們來到了展廳。我們先走進了茶史廳,這里有各種各樣古代精緻的茶具,還有許多關於茶的知識介紹,我們還在這里玩有獎競答題,我還得了個一等獎。其中就講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這使我感到莫大的自豪。然後,我們又來到茶萃廳,這里陳列了好多種茶葉,看得我眼花繚亂。我還知道了茶總體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還有加工茶類,如花茶、緊壓茶等。最有趣的是緊壓茶,緊壓茶是用許多干茶壓成各種形狀製成,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展廳里就有好幾種形狀的緊壓茶,有一個南瓜形的緊壓茶最逼真,怎麼看都象一個大南瓜,非常有意思,我都忍不住想摸一摸。後來,我們又參觀了茶事廳、茶緣廳、茶具廳、茶俗廳這四個展廳,每個展廳都有自己的特點,讓人看了還想再看一遍。 今天我不但看到了許多從來沒看到過的東西,還對我國的茶文化有了許多親身體會,這次游覽可真是滿載而歸啊。------------浙江省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余件,觀後感《浙江博物館觀後感》。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製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絲織品;越國的青銅器,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窯口的青瓷,會稽古銅鏡和湖州古銅鏡;明清浙籍書畫家的作品等,均為聞名遐邇的文化瑰寶。浙江省博物館舊館址的一部分為江南著名藏書樓文瀾閣。1993年,浙江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新館佔地面積20400平方米,博物館里有幾個場館,分別是歷史文物館、青瓷館、書畫館、錢幣館、工藝館、禮品館、呂霞光藝術館、常書鴻美術館、明清傢具館、精品館等十個展館。館舍建築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築和連廊組合而成,形成了園中館,館中園的獨特格局,樓閣亭榭,以長廊逶迤相連,掩映於湖光山色間,成為天堂杭州一處耀眼的文化新景點。浙江省博物館舊名西湖博物館,1931年更名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浙江省博物館。該館原設歷史文化和自然科學兩大業務部門,1980年分出歷史部文物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學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有關數據顯示,該館館藏文物十萬余件,其中一級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綢片和麻布;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各種青銅兵器、青銅農具、印紋陶和原始瓷;從東漢至明代各個青瓷窯系的一批標本;還有大量的古今書畫。不久我們參觀完了,便回家了。

Ⅱ 寫湖州博物館觀後感800字左右

博物館游覽記今天,我和弟弟還有外婆,來到龍泉山腳下的博物館。一來到博物館,我感到一股古老文化的氛圍。一進去就看見了《煙水萬人家》,這一幅景象,這是一個漁翁,他身穿箬笠,手上拿著一根長竹,彷彿是一位年邁的老人正在捕魚。再往前走,我們又看到河姆渡人的文化,。他們的石斧、石錘等東西,讓我開了眼界。接下來我們看到了古代人民曬鹽的景象。這是由三維立體電影放的,我們的面前還放著古代曬鹽的用具;還有耕織的道具;茶具和餘姚古代傳統服裝等。我們走過「通濟橋」,來到了二樓。二樓的景色更美了,一走上去就能看到餘姚夜間美麗的景色,沒想到在這幅美麗的景色後面是電梯。在往裡走,就能看到我們餘姚的四大名人的介紹了,我還看到了嚴子陵的石像呢!馬上,你又能看到孫家和虞家的介紹,那介紹彷彿是一本巨大的古書。一旁還有青瓷器、秘色瓷、等瓷器。再向左走,你就能看到用蠟做的人,正惟妙惟肖地唱著姚劇呢!一旁還有介紹毛竹節的電影。哇!這里的果蔬可真多啊!琳琅滿目,數也數不清,這些果蔬都是泡沫做的,是我差點分不清了。在果蔬的一旁你還可以看見漁夫打魚的工具。如果你抬頭,還能看見大橋上有許多蠟人在舞獅子呢!橋下還有許多人抬著一個身穿長袍,頭帶官帽的人。當然,也是蠟做的。它們惟妙惟肖,,和真的一樣。兩旁還有假人在賣動西呢!有絲綢店、中葯店,還有茶館……啊!滄海桑田,歲月流逝,七千年前的文明聖火,照亮著姚江兒女勤勞智慧,開拓創新的堅實腳步。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餘姚,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古今文明交相輝映,經濟更具實力,文化更富特色,環境更加優美,民生更為殷實,正向著和諧宜居城市目標邁進。餘姚實驗小學 402班 陳欣瑤名師點評:小作者這篇游記,是按照游覽的先後順序來記敘的,首先描述了《煙水萬人家》的景緻,接著介紹的是河姆渡人的文化,然後上二樓,介紹的是二樓展出的餘姚的自然美景、名人文化和風土人情等等,小作者的介紹細致生動,條理清晰,語言通順流暢,彷彿是一個小導游,帶領讀者游覽了這個好看的博物館。小作者在作文的結尾,發出了游覽博物館後自己內心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讓讀者感受到小作者家鄉的美麗,作文的內容變得更加深刻起來了。(學樂中國特聘教師:羅丹娜老師)2010-7-29 7:29:00

Ⅲ 參觀農業博物館有感

參觀農業博物館有感

11月22日我們參觀了北京農業博物館,這一天浮現在我的眼前的是這一天那精彩絕倫的展品。

我們一早就來到了北京農業博物館的大門口,老師已早早的在那裡等候。8:30的時候我們准時開始了這次參觀。不久,老師把我們分成三批,我是第一批開始了二號展館的參觀。一進二號展館,映在眼前的是一個巨大的雕像:是螺姐等人的雕像,那巨大的鐫刻雄偉壯觀。往裡走是河姆渡人製作簡單的工具的復原圖,第二個蠟像是他們使用工具狩獵時的蠟像,再往裡走是河姆渡人使用農具的蠟像和他們種植的農作物,雖然它們已經碳化可是還得出來那是普通的農作物可是,那時的人們幾經會了種植農作物!再往裡走是就是農具介紹有銅鏟也有石鏟更有直轅犁與耬車的運作方式的模型。告別這個展品,一個人正看著一棵樹,原來這是賈思勰呀!他寫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梨樹嫁接的方法。又過了一段時間就是我非常喜歡的農具了有:直轅犁與曲轅犁還有水四犁和鋤頭的模型最後,我們告別了這個展館。

出了二號館我們下一站是三幕電影(呈現5D狀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講了從古代就有了二十四節氣來用來掌握農作物的出苗、接穗、豐收的時間古人不但這樣聰明,還在冬至後一天寫一筆,寫就個大字,在字寫完之際來臨的准時春天。看完之後真是百受收獲呀!

令我最最嚮往的是七號展館青少年體驗展館,裡面有插秧游戲告訴我們插秧也要「橫平豎直」殺蟲游戲告訴我們一些害蟲的天敵,吃飯游戲告訴我們不要暴飲暴食要多吃蔬菜等……..

這次活動真是好呀!讓我們玩中學,樂中知。願我們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願我們的農業文化源遠流長;願我們……

Ⅳ 學習中國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Ⅳ 鄉關何處的讀後感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有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鄉關何處」取自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在余秋雨看來,作者此時有著強烈的被遺棄感——時間上,古人飄然遠去不再回來,空留白雲千載;空間上,眼前雖有晴川沙洲、茂樹芳草,而家鄉又在哪裡呢?很能體會崔顥此時的思念與渺茫,故鄉遠在他方,卻又實實在在的存於心中,於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濃,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託只言片語來渲瀉。
故鄉不單是那個出生成長的地方,故鄉是屬於心靈的家園,即使再沒落再荒涼,也依然是我們心中最愛最依戀的現實存在。古往今來,多少離家的遊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身處異鄉,故鄉的一切都是牽掛,都是關切,都是濃情。余秋雨的表白是如此的透徹,淋漓盡致!「異已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循環……」
艾蕪老人折斷雙腿仍然說:媽媽,我要去遠行,世上沒有比遠行讓人消魂。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走得再遠心中一直心存一個媽媽,一路上暗暗地請媽媽原諒,當他們回來時自己已經蒼老,媽媽已不在,由一種孤兒變成另一種孤兒的暮年遠行者老淚縱橫,一聲「媽媽,我回來了」的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余秋雨講任何一個早年離鄉遊子在思念家鄉時都會有一種兩重性:他心中的家鄉既具體又不具體。具體可具體到一個河灣,幾棵小樹,半壁蒼苔;但是如果僅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轉換成回鄉的行動。然而真的回鄉又總是失望,天天縈繞我心頭的這一切原來是這樣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詩後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圖,詩意頓消。因此,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突然想起某本書上的一句話:「人生本就是一個旅程,借住在何處已並不重要……只要你我的心,一直在那個地方」。
鄉關何處?
「男兒立志出鄉關,不學成功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1〉 家的意義
家鄉可以具體到半壁蒼苔,又可虛幻到一種感覺。這便是作者說的「兩重性」。
崔顥和李白都自問家鄉何在,難道他們真的不記得嗎?不知道出生地?不。他們比我們清楚,但,此時的家對他們而言是種感覺:溫暖,可依靠,有足夠的魅力吸引自己。
大多數思鄉文人都是異鄉客。身處異鄉,自我會加大異鄉感,加大家鄉的魅力與味道,家鄉的味道達到峰值,變為創作的養分,化為另一種人生經歷。異鄉越美,便會感到家鄉越美,思鄉越切,由此心理,家鄉被吹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泡泡,一個夢,鄉愁越濃,泡泡越大,夢越甜。可異鄉客們都明白,這是夢,所以為了保護心中的夢之泡,「結果,一生都避著故鄉,避一路,想一路。」
賀老是少數幾個敢去驗證夢的真實「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路從何處來」多多少少有些悲涼吧!可這就是真實的故鄉。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
只有漂泊者的思想才有「意義」,才能體會思鄉這兩字的分量。冰心老人離鄉百年,白發蒼蒼時在夢中游回少女時代的家。異鄉客對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思想便有更多的內涵。
相信異鄉客在遇到觸發他們思想之物時,情感遠比文字猛烈。一切都是無言的。畢竟,情感本無言,只是我們執拗地用文字描述。
「他們不說理由也不向自己追問理由,抹乾眼淚又須發飄飄地走向遠方。」
二故鄉與語言
語言是文化直接表現,是地域的符號。作者在上海話的攻擊下,餘姚方言完敗,而漸漸的,便忘卻了。
「故鄉,就這樣被我丟失了。」
「故鄉,就這樣把我丟失了。」
丟失了基本的溝通方式,其內在的傳承又會如何?
三、了解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故鄉?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多少能大致說清北京這座城市的生長歷程?余秋雨老師也是在數年後才偶然曉得餘姚出了王陽明,黃宗羲等頻頻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名人,更有千古名窯的存在。誰又能想得到呢?
可這份遲來的知曉並不影響對家鄉的崇拜與自豪,反而更添色彩。
生長的土地,僅僅是地,毫無特殊,平凡致極,又怎會想到這里曾有的溫度與味道;時間,淹沒了這些;現在去追尋,總覺得不可思議。
就我個人而言,深有體會。
我的故鄉在山東鄒城,全國眾多靠煤礦生存的縣市之一,平凡,普通,遊走街市,嘈雜擁擠,略顯混亂,四處鄉音,親切平凡。可就在這里,有一位全國公認的優秀母親——孟母;有一位世界公認的偉大聖人——亞聖孟子;30公里外有一位中華文化的代表——聖人孔子。這三位偉大的人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華夏大地,共同為華夏文明增添力量與色彩。偉大的人!我從未想過自己與聖賢們如此接近,曾被我歸為最平凡的家鄉竟這般不平凡!
我非常能體會老師向我們介紹他的家鄉時的興奮,因為我也如此。每當課本出現孔孟聖人文章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向同桌「炫耀」:你看,這里有寫『鄒城人』,我的家鄉!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只是對家鄉的認同感格外強烈,所以高興,所以不管走到何處,我都認為自己屬於這里。
人說時間是最大的破壞者,土地覆過一層有一層沙,過去的都漸漸消逝,只有品德的傳承,民族文化的認同不會斷代,相反,會隨時間的痕跡,加深,加深……大范圍而言,民族認同;小范圍,地域認同,地區認同(家鄉認同)。特別在今天,多數國人為08北京奧運會自豪,為09挫敗全球金融危機驕傲,5000年文明更讓我們在今天為挺直腰板加份力量。在不察覺瞬間,認同感被植入,在計時器的沙粒的滾動中,增強。
而精神品德的傳承更為玄妙。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水土」,我更願視為「水土風情」,包含自然,人文;人文又蘊藏著長輩的言傳身教,上代人的品德隨教育,隨生活影響著下輩人,所以地區風氣需要長時間凝成,同樣,也不易別改變。
四、探索
「遠年的榮耀負載出元年的惡濁,精美的陶器貯存著怵目的殘忍。」
陶醉於文明的興盛,當蠻夷出現,格外觸目驚心,否認,否認,不願承認,自豪化為震驚。
「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潛入人們心底,是我們在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文明或許承載過蠻夷,但這是種進步,有蠻夷到文明的過渡。是文明總有亮點,這些亮點的存在證明了人類想進步的努力,今人看到古人的這些,足以自豪,孰能無過?蠻夷只是過錯罷了,所以「能這樣,也就夠了。」
五、回家
時間終究吹散每個人的味道,消失是必然,留存是偶然。如此怪誕,但作者仍認為自己是餘姚人,仍然為河姆渡激動,一個最本質的家鄉反而隨時間的盪漾,越發濃烈。家鄉,已成為一種信仰,一種自豪。
時過境遷,終究物是人非,甚至無非人也非,可這仍是家鄉!心中有家,何俱無家!!

念故鄉——《鄉關何處》讀後感

清早,靜靜的辦公室里想起了悠悠揚揚的歌曲《念故鄉》,歌聲婉婉轉轉,我的思緒也飄飄緲緲,不禁又想起了近幾日正在讀著的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是那般凝重,那般沉穩。讀著每一個文字,雖然生澀,雖然難懂,卻又止不住地想解讀,想剖析。每每品讀著更多的文字,心中總感到有一種濃厚的氣息窒息得令人喘息不暢,但又總是情不自已地被深深地牽引讀著又讀,於是傷感,沉痛,怨忿,嘆息統統聚攏來……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黃鶴樓》中的詩句,在余先生看來,作者此時有著強烈的被遺棄感——時間上,古人飄然遠去不再回來,空留白雲千載;在空間上,眼前雖有晴川沙洲、茂樹芳草,而家鄉又在哪裡呢?很能體會崔顥此時的思念與渺茫,故鄉遠在他方,卻又實實在在的存於心中,於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濃,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託只言片語來渲瀉。

古往今來,多少離家的遊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身處異鄉,故鄉的一切都是牽掛,都是關切,都是濃情。因為余先生曾是異鄉人,所以這里的表白是那麼透徹,淋漓盡致!「異已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循環……」

結尾,品讀著余先生被故鄉遺棄,心中不禁也凄涼、渺茫起來。是啊,誰又能真正說清自己的祖先曾是何鄉人?「鄉關何處」大概正是由此而來。但是不禁又想,為什麼要讓思緒飄得那麼遙遠呢?只要心中記著一個故鄉——或者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或者是曾經居住的地方……只要心中的思念能有所寄託,只要心中的牽掛能有所傾訴,那也不枉遊子的深情了,不是嗎?

Ⅵ 湘潭博物館的作文

星期六,爸爸說要帶我去博物館,我喜出望外,連忙上了車,催爸爸快帶我去博物館。專一路上,我禁不住屬滿心的愉悅,使我總想高歌一曲。
到了博物館,走進特別展覽,一幢幢房子模型吸引了我,我仔細觀察,終於發覺那是鄞州區域的模型。「那兒是東錢湖。「爸爸指著一塊天藍色的地方,對我說。接著,我們看見了鄞州區從1978年到1997年的一些信息。後來,我們來到二樓參觀了東方神舟展覽館。裡面的青銅禮器多種多樣,,一枚戒指上鑲嵌著兩枚寶石。還有河姆渡場景,裡面的原人各自擺著幹活的姿勢,有的在點火,有的在砍柴,還有的在打獵回來,扛著一隻小鹿。 在他們旁邊的一隻野豬正面對著參觀者,好像在凝視著什麼。
博物館里的展覽品,使我對古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Ⅶ 竹頌的讀後感

我國人民歷來喜愛竹子,中國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國家。從竹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竹子與中國詩歌書畫和園林建設的源遠流長的關系,以及竹子與人民生活的息息相關中不難看出,中國不愧被譽為"竹子文明的國度"。沒有哪一種植物能夠像竹子一樣對人類的文明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把竹子給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的作用和影響,稱為竹文化。
一、 竹子與中國歷史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系。因為只有竹子已為人所用,才須為其創造一種文字元號來表示。

唐代畫竹已經盛行,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始的。宋代以後畫竹更具成就。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與可也是畫竹的大家,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於"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為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繪畫創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為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各朝代畫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繪畫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流派。他們畫竹都十分傳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畫筆歌》中稱贊"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清朝畫竹也相當興盛,"揚州八怪"的異軍突起又為畫竹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國繪畫的傳統要求是真實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觀形態,鄭板橋畫竹則不但表現了客觀對象的天然特徵,而且表現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對社會的態度。他不僅留有許多絕妙的翠竹圖,還留下了《題畫竹六
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了竹子的特殊防護作用,注重發揮竹子的防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歷代取竹子做圍籬牆垣,防禦盜寇,保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弱噪音、凈化空氣、防止風害的作用,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不得取之以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由上可見,竹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展示了竹文明的風采。因此,竹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完善答案 (_灬椛ぺ荼蘼 回答採納率:51.8% 2009-02-22 14:01 檢舉 評價答案 是否解決問題(參與評價0次) 能 解 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部分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不能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是否原創答案(參與評價0次) 原 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非原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

Ⅷ 余秋雨 心中之旅讀後感

中國當代作家,我最喜歡的是余秋雨,讀的最多的也是余秋雨。每次讀他的書,都能受益頗多,不僅因為他的文筆,還因他淵博的歷史知識。
〈心中之旅〉不是他的新作,只是一本合輯,配上了圖片,盡管很多文章都曾出現在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和〈借我一生〉等書里,但拿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書里首先回憶了他的兒童時代,那個我們不了解的年代。在故鄉浙江餘姚(曾發現河姆渡氏族文化的地方),他家是全村唯一點煤油燈的人家,因媽媽又是村裡唯一識字的人,所以家裡晚上總是聚滿了人。有人托媽媽寫信,有人托媽媽讀信,那時家家都把聽信作為象我們現在晚上看電視一樣的消遺。還有他跟兒時的玩伴一起嬉戲的情景,在那個貧困年代,小孩子的游戲很簡單,可也正因為簡單,才容易獲得歡樂。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回憶他的老師,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師生情誼,誠摯感人。可那些老師的境遇,因那個無知愚昧年代,而遭受了很多迫害。
余秋雨說: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麼長,也就百十來歲吧,延長餘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范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相關。所以,他一路走一路思考。去新疆喀什,他說:人類是宇宙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宇宙是我們的曠野。曾聽到過〈出埃及記〉那悲愴的歌聲,簡薄的行囊,粗劣的衣履,蒼涼的目光。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不清楚。我們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求援,互相關愛,還能做什麼?我們因此而還能長途跋涉,因此而還有喜樂,因此而還叫人類。既嘆行路難,又作逍遙游;身寄星雲,愛及八荒;雖然微若螻蟻,卻也圓融安詳--能夠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關於故鄉的一段描寫也是我喜歡的:置身異鄉的體驗非常獨特。乍一看,置身異鄉所接觸的全是陌生的東西,原先的自我一定會越來越脆弱,甚至會被同化掉。其實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異己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想,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循環。我想任何一個遊子在思念家鄉時都會有一種兩重性:他心中的家鄉既具體又不具體。具體可具體到一個河灣,幾棵小樹,半壁蒼苔;但是如果僅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轉換成回鄉的行動,然而真的回鄉又總是失望,天天縈繞我心頭的這一切原來是真的嗎?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詩後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畫,詩意頓消。這些話是能引起遠離家鄉的我的共嗚的。
如果生命的空間,不能用自己的腳步去拓展,那麼,我可以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去做一次心靈之旅。

Ⅸ 半坡遺址觀後感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征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新石器時代,陝西半坡遺址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典型。有幸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它既給了我不少驚奇,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u,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
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接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消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像!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走進第二陳列廳,紅陶欲奪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彷彿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製造著如此完美的藝術品。他們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半坡時代陶器數量很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出現了大量的陶缽,陶缸,陶盆,甄等。我們最高興的是親眼看到了尖底瓶,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於提攜。它是一種汲水器具,其汲水過程符合力學原理:將尖底瓶側置水中,待汲滿了水,尖底瓶會自動浮起來並且保持平衡。這可能是尖底和雙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們都很難想像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還有一種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較大,但是至今這個尖底瓶的用途還未弄清楚。我猜,這種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種貯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們為了供奉而特別製造出這樣一個大造型;還有可能是由於尖底瓶對半坡人幫助很大,他們為了紀念它、感謝它而造出這個大瓶子來。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麼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出這個力學原理的?即使他們腦中沒有什麼力學原理可言,但他們卻造出了這么漂亮又實用的尖底瓶,這僅僅是半坡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嗎?我有點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圖案,較多的一種就是魚紋了。由於半坡人居住在滻河沿岸,漁業自然在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對魚也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他們想記錄下來,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只有通過在陶器上的紋飾來表現了。這里並不是說半坡人以魚為圖騰,只是魚已經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魚紋也隨之產生了,這也是半坡人對美的追求。
我也追尋著半坡原始的美,追尋著歷史的美。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遺址中佔有很大的面積,每一個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為土坑墓和瓮棺墓兩種。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內,其內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為同性合葬,沒有發現異性合葬;還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還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個因犯了錯誤而受懲罰的成員的下場;有屈肢葬,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親復仇中抓獲而被活埋的。還有一種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兒的,一般位於居住區之內的村落路旁,並且每個陶瓮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可能是供幼兒「靈魂出入」的吧。

結語:打開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