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宮遺址10內年修嗎
1. 去年夏在西安未央宮遺址發現夯土堆東部有一個圓筒水泥建築,有一窗戶型入口,那個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2.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
西安的名勝古跡介紹 :
藍田猿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50公里處藍田縣陳家窩村和公王嶺。
半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東郊灞橋區半坡村北。
姜寨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臨潼區驪山山麓臨河東岸二級台地上的姜寨村。
豐鎬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安縣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
秦漢櫟陽城遺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北閻良區武屯鄉關庄和御寶屯一帶。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皇陵位於臨潼區驪山鎮東5公里處。
阿房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西部未央區三橋鎮阿房宮村附近。
隋唐長安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區。隋稱大興城。
大明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北部龍首原上。
青龍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南部雁塔區鐵爐廟村北。
華嚴寺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朱坡西的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區約15公里。
華清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臨潼區驪山北麓。
西安城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內。
鍾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中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處。
鼓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西大街北院門南段。
化覺巷清真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鼓樓西北化覺巷,為西安市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又稱清真大寺,因在大學習巷清真寺之東,故又稱東大寺。
西安城隍廟: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
翠華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城東南30餘公里處。
驪山:陝西省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
。由(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等景點組成。
終南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南30公里處。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縣東至藍田縣的總稱,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灃峪口等。
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西安城西南110公里處。太白山自古為道教、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現存有蒿坪寺、中山寺、大殿、斗姆宮、平安寺、明裡寺、放羊寺、文公廟、大爺海、拔仙台等寺院廟宇。太白山更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生鳥獸多達270餘種,已定名的昆蟲多達500多種,很多是國家珍稀動物保護品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
3. 漢長安城遺址公園老百姓如何安置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內村莊搬遷在即
來源:中國文物報 作者:龐博 2012-10-19
10月12日,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到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調研,詳細了解遺址保護、組織架構、搬遷安置等情況。他要求繼續加快工作進度,按照文物保護原則,把漢長安城遺址建成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
為迎接明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專家的考核,西安市已確定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項目的搬遷安置工作方案,絲綢之路起點的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
區內的未央宮遺址,將於今年十月下旬啟動並力爭年底前完成遺址內村莊搬遷和集中安置工作。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內文物本體的勘探、測繪工作已完成,遺
址保護先期啟動項目規劃初稿已形成。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區內涉及周河灣村、天祿村等9個村莊的搬遷安置。將西安北三環以北、第四污水處理廠西側作為搬遷集中安置用地;西安市明確宅基地確權范
圍內二層以下按照「拆一還一」政策安置,二層以上未建者按照每平方米650元標准給予獎勵;安置地范圍內8個村、2400多畝土地的征地協議簽訂工作已完
成,有關方面已籌措資金作為搬遷安置啟動資金。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
公里;遺址內有4個街道辦、65個村莊約6萬餘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和唐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乾陵及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等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申遺」名單,將於明年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核。
4. 古代宮殿,詳細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周圍築有十米多高的城牆,並有一條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了「城中之城」。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中國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3]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區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公里。
1956年,阿房宮被陝西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阿房宮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跡。
長樂宮
長樂宮,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宮殿,位於漢長安城南隅,周長約一萬米,城牆厚度約有二十米,總面積達六平方公里,相當於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當時著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長樂宮是中國漢代的「三宮」之一,屬於西漢皇家宮殿群。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長樂宮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相當於約8個故宮大小。(故宮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章宮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則堪稱中國的「漢三宮」。
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宮殿,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百一十座,稱為「東內」。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50公頃,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公元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的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對遺址進行保護與展示。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五世達賴洛桑嘉措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1961年3月,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
圓明園
圓明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中面積五千二百餘畝,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皇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1744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官僚、軍閥、土匪的毀滅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在清帝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5. 長樂宮遺址,未央宮遺址和建章宮遺址都在哪
長樂宮是中國漢代的「三宮」之一,屬於西漢皇家宮殿群。與未央宮、專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屬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長樂宮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相當於約8個故宮大小。(故宮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建章宮,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是漢武帝劉徹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宮苑。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建章宮建築組群的外圍築有城垣。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
6. 建章宮的現存遺址
神明台遺址,位於六村堡鄉孟家村東北角。現僅存一大塊土基,高10米,東西長52米,南北寬50米。
神明台為漢武帝時建築。武帝劉徹慕仙好道,於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台。神明台是建章宮中最為壯觀的建築物,高達50丈,台上有銅鑄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圍之大,至於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個直徑27丈的大銅盤,盤內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盤」。漢武帝以為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賜的「瓊漿玉液」,久服益壽成仙。神明台上除「承露盤」外,還設有九室,象徵九天。常住道士、巫師百餘人。巫師們說,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為鄰通話。
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神明台歷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至今只余千瘡百孔的夯土台基,立於台上觀賞,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的古漢風韻。 太液池,亦稱泰液池。建章宮池名。《三輔黃圖》卷四載:「太液池,在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未央宮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潤所及廣也。」太液池位於建章宮前殿西北,以象北海,佔地10頃,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個范圍寬廣的人工湖。遺址在三橋鎮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窪地處。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長3丈、高5尺的大石鯨,西岸有6尺長的石鱉3枚,另有各種石雕的魚龍、奇禽、異獸等。池中建有高達20餘丈的漸台。為了求神祈仙,漢武帝還在池中築有三座假山,以象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賦》曰:「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拾遺記》曰:「此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邊湖中,有各種動植物。《西京雜記》卷一載:「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萚、綠節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龜;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鵁鶄、鴻鶂動輒成群。」《漢書·昭帝紀》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漢昭帝為此作歌雲:「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宮中著名的風景區。池中置有鳴鶴舟、容與舟、清曠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種遊船。漢成帝常在秋高氣爽之季與後妃趙飛燕泛舟戲游於湖中。太液池作為一個大的人工湖,為建章宮提供了大量蓄水。
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側發現一件長4.9米、中間最大直徑為1米的橄欖形石雕,就是當年池邊的石魚。
7. 建章宮遺址公園什麼時候修
西安晚報訊 (記者 程慧) 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年西安將推動「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示範特區」的建立,啟動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前期准備工作。「十二五」末,我市將基本建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
入列國家文物局重點工程
據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北以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北段、東以明光路、南以大興路、西以西三環為界,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北以豐產路西段、東以西三環、南以隴海鐵路、西以建章宮西側距建章宮西宮牆約380米的規劃道路為界,面積9.38平方公里。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作為西安片區大遺址保護的重點工程,加大對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支持西安建立大遺址保護特區工作。
「十二五」期間,2011到2015年間修完。我是西安的
8. 從三印到三橋建章宮遺址坐那路公交
713路8站,約 50分鍾
9. 古代的長安,也就是現代的西安。現在的長安城啊,皇宮啊,還存在嗎還是被毀了。
現在的長安城皇宮不存在,被毀了。
歷史上的西漢皇城,在今天的西安市未央區西北角的漢城湖附近,正在進行開發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的珍貴實物見證。
(9)建章宮遺址10內年修嗎擴展閱讀
歷史上建都西安的十三個王朝中,十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作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長安城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歷史標志和象徵。
同時,漢長安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古代東方文明的重要標志。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跡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建都西安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
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未央區西部,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雖歷經兩千多年風雨,遺址區內地面遺存仍相當豐富,已探明重要遺址點46處,城牆和一些大型夯土遺跡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