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四川遺址
㈠ 茶馬古道遺址的歷史變遷
史書上早有記載:秦漢時,蜀地和雅安地區的商者就與大渡河以西當時稱為氂牛羌、氂牛夷等部族進行過騾馬、氂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還只為葯用的茶葉,也是一項流通貨物。從蜀地到達康定的新都橋、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區域等地方的道路,人們稱這條最早的民間通商交往的路叫「氂牛道」或「馬道」。
從中原地經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區,經金沙江、過西藏那曲等地到達拉薩的藏漢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時唐蕃古道,從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規模開通的川藏古道把茶葉更多地輸進了藏區;清時,雲南的普洱茶也輸入藏區。宋朝時,因北方邊疆戰事不斷,遼、金、西夏等游牧政權的侵擾,戰事和運輸需要大量的馬匹,宋王朝便把「茶馬互市」的重點從西北轉移到西南。從內地通往康藏地區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漢源)、雅州(雅安),兩地便成了「茶馬互市」的重要市場。
到了元朝,由於軍馬是自給,不需要茶馬交易,官方對茶葉的控制,完全在於以稅收充實財政。明朝時,北方戰亂又起,朝廷迫切需要軍馬,以茶易馬的舊制恢復,施行以茶馬司的「茶引制度」,嚴禁私人販運到民族地區,也嚴禁把茶種引過二郎山,違者會處以凌遲死刑。到了清代,邊茶是清gov-ern-ment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乾隆年間,以茶易馬的政策完全終止。「引茶制」改為「引岸制」。岸,是指茶葉的固定采購地和銷售范圍,口岸和路線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圍。由於清朝逐漸放寬了茶葉的控制政策,從而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藏漢茶土(土特產)交流為中心的貿易。到清朝中葉,因經營邊茶而發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滎經等縣的茶商就發展到了七十多家,以邊茶為中心的民族資本逐漸發展起來。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gov-ern-ment於打箭爐(康定)設官,監督茶葉等貿易,這時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漢貿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於藏漢交通要沖的康定,就必然成為漢藏貿易的重要集散地,邊茶業的發展走向極盛時期。那時的爐城(康定)在清史書中說是「全市基礎建於商業,市民十之八九為商賈」。
從歷代王朝對邊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邊」,用茶葉控制少數民族。統治者在實行重征茶稅和茶葉官賣的壟斷茶葉貿易的一整套政策是達到以茶治邊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
從唐以來的「茶馬互市」以及發展到後來的「茶土交流」都把內地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聯系起來,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始於唐代的邊茶業在客觀上成為藏漢民族團結交往的重要紐帶,對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瀘定等地到藏漢商貿重鎮康定,從康定又分南北兩線到青海玉樹、昌都,經西藏芒康、察丫、江達等地,直至拉薩,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這就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運輸茶葉最多,漢藏民族文化、經濟往來最為重要的通道;這個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態、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馬古道縱貫、網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歷史在前進,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歷史上茶馬古道那種貧窮落後,靠人背馬馱作為運力的景況。汽車已成為主要運輸工具,在四通八達的公路上往來飛馳,把藏族需要的茶葉、日用品運往各地;從成都到西藏拉薩有飛機可以直達,結束了千年茶馬古道的辛酸歷史。
㈡ 茶馬古道的具體位置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版茶葉與西藏的馬匹、權葯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大地上一條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㈢ 茶馬古道是什麼啊有什麼典故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陝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㈣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版藏的馬匹、權葯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
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大地上一條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國際通道。
㈤ 茶馬古道從什麼地方開始、經過哪些地方、最後到達哪個國家
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內,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容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
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
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5)茶馬古道四川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止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
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
㈥ 茶馬古道有哪些遺址
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雲南省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有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㈦ 茶馬古道具體經過哪些地方,經過的地方是民族
茶馬古道 - 起源 茶馬古道之路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葯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茶馬古道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貫通和連結的,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混淆它們的功能與作用。當然,有的學者主張茶馬古道應包括「唐蕃古道」,主觀上是想擴大茶馬古道的包融性。這一願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即任何一個概念若將其外延無限擴大,則其內涵亦會隨之喪失。因此,在對待「茶馬古道」這一特定歷史概念乃至在開發利用茶馬古道過程中,採取一種科學的、客觀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㈧ 大川鎮的茶馬古道遺址
2010年7月,甘肅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驗收組在甘南舟曲縣進行驗收時,認定舟曲縣石門溝棧道為茶馬古道遺址,並將其確定為全省「三普」重要新發現之一。
石門溝棧道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大川鎮石門溝村東北約200米處的石門峪口,東西兩側高達100米的崖體相互對峙,遠遠看去就像兩扇巨大的石門矗立在天地之間,非常壯觀。兩側崖壁上,現存80多個棧道樁孔,每個孔之間的距離大概在1.2米到6米之間。在東面高出河床約1米的地方,發現有北宋皇祐四年的摩崖題記1處,記載了北宋皇祐四年十月尚書屯田員外郎兼判階州事朱處仁一行,經石門溝棧道巡查關隘城寨的情況。
據史載,舟曲縣西南部的大峪、武坪一帶在漢魏時期號為「沓中」,是隴蜀道西線上的戰略要地,石門溝古道是通往古沓中乃至蜀地(四川)的必經之地。唐宋以來,這里又逐漸成為「茶馬古道」的重要路段,行走在這條道上的多是以馬騾馱運或是人扛肩挑,以販運茶葉、蕃馬葯材、皮毛等為主的客商,交易十分活躍。該古遺址以及北宋皇祐四年題記的發現,為研究古代隴蜀道路交通、民族關系、茶馬商貿、文化交流等課題提供了新的資料。
㈨ 關於茶馬古道的資料.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茶馬古道簡介
世界海撥最高的古文化傳播通道——茶馬古道
每次打開地圖,我的視線立即會被亞洲大陸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這里高山群峙,大江匯集,呈南北縱向,彷彿是地球母親緊蹙的眉頭。這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東邊是奇妙的雲、貴、川地區,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南亞諸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高山峽谷、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許多岩洞、道旁被火煙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傾述著無數代馬幫風餐露宿、如歌如泣的傳奇經歷;上了年歲的老人喝著酥油茶,用蒼涼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也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要發展,要交流,就必須打破地理環境的拘束。「茶馬古道」作為大西南地區自古以來聯接地域文化,打通對外交流途徑的道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致說來,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這么兩條:一是從雲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奔子欄、德欽到西藏的左貢、邦達、然烏、察隅或昌都、洛隆、邊壩、嘉黎、工布江達、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或從康定到甘孜德格、昌都),與上述線路重合,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克什米爾。在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藏、川「大三角」區域息息相關地聯絡在一起。
在過去,這些道路無一例外全靠馬幫、氂牛幫連接起來。是他們一步一步踩踏出了茶馬古道。就是這千千萬萬馬幫、氂牛幫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的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硬是踏出了一條山道,終於「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為大西南地區的聯系紐帶,成為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那些馬幫集中住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後來的城鎮。古道上經濟物資的大量交流,必然帶來相應的其它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更由於行進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系沿途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
「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
在水、陸、空交通發達的今大,對很多人來說,從未聽說過什麼由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進入世界屋脊____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自遙遠的、開放的唐代開始,直到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為止。至今,在短途區域里,仍在通行。
(一)茶馬古道的起源
1、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於人畜長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在陡峭的羊腸小道和絕壁上開鑿極為簡陋的棧道、雲梯,十分險峻,行走極為艱辛。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一書,形容西藏交通狀況時說:「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昌都地區交通運輸一直處於人背畜馱的騾馬驛道原始狀態。
2、公元7世紀,昌都地區的路道狀況。
唐儀鳳至調露年間,吐蕃佔領了滇西北廣大地區,並在吉比頂設置了神川都督府,派一員大倫統領,在滇西北設立了16個軍事據點,史稱鐵橋16域。昌都境內各宗(縣)都有人畜小道相通,山區過河路澗有溜索和溜索橋,少數江河上還架有石木結構分層向前延伸的懸臂橋和鐵索吊橋。15世紀的噶舉派僧人湯東傑布,編演藏戲,募鐵造橋。傳說他曾建造58座鐵索橋和60座木橋,昌都索曲鐵索橋就是其中的一座。過去,昌都境內的溜索橋、溜筒橋和伸臂橋最多。
3、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吐蕃把比較發達的高原畜牧業、水利、冶煉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而南昭的傳統工藝和茶葉為吐人所喜愛,神川鐵橋成為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形成「茶馬互市」、「絹馬交易」的肇端。隋唐時,驛道交通進一步發展,從長安經興元、利州(今廣元)、劍州(劍閣)、成都、彭州的驛道可通昌都;唐蕃通婚後,從四川經昌都至吐蕃的驛道有:「西山路」、「靈關路」、「和川路」三條。
4、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據史書記載,唐時藏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宋代,「茶馬互市」成為藏漢民間交往的主要貿易活動。因此,進藏路線也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有川、滇兩條,一是四川雅安產的磚茶(獲茶),以康定為集散地,馬幫由此上路,經甘孜、昌都到拉薩,轉運西藏各地:另一是雲南版納、思茅產的砣茶(碗茶),以大理為集散中心,商隊由此上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察雅、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再轉運江孜、……日喀則、阿里等地。
5、元朝,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
根據《漢藏史集》記載,從漢藏交界處起直到薩詡以下,共設置27個大驛站,僅朵甘思宣慰司(下轄今青海玉樹、甘孜州北部、昌都地區北部、那曲地區北部等)下就設立9個人站。驛站是接待和迎送以金字使者為主的過往旅客的機構,也是薩沙的帝師、本欽以及蒙古和西藏的使者們來往的道路。各大站負責的區域中又設若干小站。各小站間的距離,大約為騎馬者一大的路程。備站戶以烏拉差形式確保驛站供應和應差。大站幾千戶,小站幾百戶。
6、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占據中甸,滇商每年從麗江、鶴慶、大理、普洱運來茶、糖、銅器、糧食、副食品到中甸、康南、江卡、鹽井等地銷售,又從這些地區運出羊毛、酥油、藏香、氆氌和蟲草、麝香等山貨葯材,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明永樂五年(1407),下令藏區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和國師率川藏各族合力恢復驛站,並開辟雅州(今雅安)烏思藏驛站,使中原通往烏思藏的驛道保持在南北兩條。無論南道北道,昌都是必經之地。當時昌都的重要驛站有朵甘、靈藏、籠答、上下邛部等。
7、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致。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西藏地方政府要求在中甸互市,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號、喇嘛藏商、古宗馱隊相繼出現,礦業、手工業在中甸得到發展,外來客商不斷增多,中甸成為滇藏貿易的主要市場和商品集散地。清朝對驛站規模、人戶多寡、住宿情況、地理環境進行造冊登記,還增闢了西寧經玉樹、昌都至拉薩的入藏驛道。《清史稿》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驅逐准噶爾軍入侵,清王朝派兵進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薩的驛道。1910年,駐藏大臣聯豫派臧漢官員查看拉薩至昌都道路情況,並報告清王朝請將這條路修成「寬一丈五,能通牛車兩輛為度」,但清王朝無力實施。咸豐、同治年間。因為戰亂,商道阻塞,清末民國初又有恢復。
8、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商人除藏商外,還有漢族,納西族等,商人將茶葉、食鹽、布匹等運進西藏,再將藏區的獸皮、葯材等土特產品運往川、滇兩省。在藏區往返運貨,有時還得雇請人力背運和氂牛馱運,遇到江河激流只有靠溜索和牛皮船。
9、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的情形。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中,尤其是1942年緬甸陷入日本侵略軍的魔爪,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條國際交通道路滇緬公路被截斷,從麗江經西藏再轉道至印度的茶馬古道,頓時成為抗日戰爭中後期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其繁忙景象非今日所能想像。滇藏運輸線上,每年馬幫達一萬多匹,雙程運量,每年一千多噸,財貿總值每年近一千餘萬元。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條神秘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後可快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古樸,她曾經見證過普洱茶貿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源頭翠雲區、普洱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為始發點,經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西藏,沿途為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海拔從普洱茶的產區千餘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漫,讓世人深深感受到開道者的艱辛與無畏。
翠雲區、普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馬古道遺址,現今仍何留著石頭、石條、石板,並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現在石板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等。茶馬古道的石板上還保留著幾厘米深的馬蹄印,這就是歷史的風證。
茶馬古道,是雙向物資交流通道,馬幫將普洱茶馱運道到國內外後,又將那裡的工業品、土特產品馱運到雲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無,各得其利。
山間鈴響馬幫來。蹄嗒蹄嗒的馬蹄聲和清脆悅耳的鈐鐺聲,使邊遠的山寨、寂靜的山林充滿了生機。也讓山裡人充滿了對外界的遐想。古道馬幫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組成,每人都要隨身攜帶刀、槍等工具,浩浩盪盪。趕馬人當中還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數民族語言、風俗和路線、天時地利、馬幫宿營地點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馬古道上,馬幫連接起來長達3—5公里。從一個山谷到另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浩浩盪盪,甚為壯觀。
五條茶馬古道主要線路是:
北道:翠雲至昆明,途經15個驛站。由於人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翠雲至昆明的茶馬古道由原來的土路改為石鑲路,後來,此路延至六大茶山,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馬古道。
西道又稱後路馬幫,經翠雲、景谷、景東、彌渡等13個驛站入下關,然後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印度;一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入西藏,此道是更為古老的銀生茶馬古道。
南道分三線,即東出寮國、越南,南出緬甸、泰國,西出緬甸、印度。
無論哪一條道,都均為思茅、版納而出。因此,翠雲區是各路茶馬古道的源頭。
㈩ 誰有四川的與茶馬古道相關的文物圖片,急求!
出土文物沒找到,http://www.ynchaye.com/cmgd/ShowClass.asp?ClassID=3
麗江算是活著的茶馬內古道重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