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2里頭遺址在什麼地域

2里頭遺址在什麼地域

發布時間: 2021-01-22 23:41:22

㈠ 徽欽二帝坐井觀天遺址在什麼地方

坐井觀天園坐落於依蘭縣五國頭城遺址處,2003年動工建設,2004年6月面向遊人開放,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總投資600萬元。在建築風格和園區布局上,既注重歷史的完整性,又體現現代旅遊的時尚性,是對國家級旅遊資源精緻開發的人文景觀

五國城呈矩形,圍有古城牆,四面各設城門。正南面是五國城古城樓,三層重檐,雄渾古樸,氣勢宏偉;城門兩側各有一名荷槍的金兵雕塑把守。從南城門入城,過百米仰見高大的「坐井觀天遺址」牌坊;寬闊的廣場向北延伸,頂端是徽欽二帝的石雕,徽宗坐姿,欽宗立於其後,目光深邃而炯遠。一條東西路連接著二帝的居室「天水郡王府」和「天水郡公府」,王府內是徽宗居住的四合院(被稱為天井,「坐井觀天」的由來蓋緣於此)。廣場東側是都統府四合院,西側是押班兵營。園內,隨處可見徽欽二帝當年所作詩詞的牌匾碑刻。

㈡ 我國境內幾個重要古人類遺址的區域位置

屬於猿人階段的主要有:1.元謀人。1965年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發現有屬於一青年男性的兩枚牙齒化石、17件打制石器和40多種哺乳類動物化石,距今約170萬年左右。2.藍田人。1963年在陝西藍田縣陳家窩村發現一個完好的猿人下頜骨化石,屬老年女性,距今約50萬年。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一個猿人頭蓋骨和1枚猿人牙齒,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距今約110~115萬年。3.鄖縣人。1975年在湖北鄖具發現4枚猿人牙齒化石,次年又發現6枚猿人牙齒化石,其特徵所表現的年代與藍田猿人接近。4.北京人。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從1927年開始陸續發掘出猿人化石,迄今為止,共發現猿人頭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個,股骨7段,肱骨3段,脛骨1段,鎖骨和目骨各1塊,牙齒152枚。這些化石分屬於不同年齡和性別的46個人的個體。北京猿人的頭骨最寬處在耳孔稍上處,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突起,吻部前伸,腦殼較厚,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遺址還發現石器和石片10萬余件,洞穴的文化堆積層里有四層面積較大並且較厚的灰燼層,最厚者可達6米。北京猿人的化石資料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是目前世界上原始人類化石最豐富而且比較完整的。北京猿人的時代距今約69萬年。5.和縣人。1980年在安徽省和縣龍潭洞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蓋骨、1塊左側下頜骨碎片和3枚牙齒,距今約30~40萬年。6.金牛山人。1984年在遼寧營口縣金牛山發掘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猿人頭骨,此外還有椎骨、肋骨、腕骨、掌骨、趾骨等比較罕見的猿人化石50餘件,這些化石全部屬於一個成年不久的男性個體。距今約20多萬年。

我國境內的古人化石資料和遺址比猿人的為多,說明在古人階段人類活動的區域比以前廣泛。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1.大荔人。1978年在陝西大荔縣甜水溝的岩壁上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骨化石,還有180多件石器和10多種動物化石。其頭骨化石特徵介於猿人和古人之間,是由猿人向古人過渡的典型資料。距今約20~30萬年。2.馬壩人。1958年在廣東韶關馬壩墟西南的山洞裡發現一個頭骨化石,屬中年男性,是古人的早期類型代表。3.丁村人。從1953年開始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陸續發現粗大石器和動物化石,次年發掘出14處化石地點,發現3枚人牙化石。1976年又發現1塊約為2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距今約10萬年。4.許家窯人。1976年至1977年間在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附近的斷崖上發現大量化石,其中有人頂骨10塊、枕骨2塊、右下頜骨殘片1塊,臼齒2枚,還有1塊附著4枚牙齒的小孩右上頜骨。這些化石分屬於14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距今約10萬年。5.長陽人。1956年在湖北長陽縣下鍾灣村的名叫堰龍洞的岩洞里發現人的上頜骨化石殘片連同2枚牙齒,還有1枚前臼齒。長陽人的嘴部和頜部已經和現代人接近,是較晚時代的古人。

新人階段的古代人類還有一些原始人的特徵,但其體質形態的主要方面已經和現代人相差無幾。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在我國境內分布更廣,其中最主要的有:1.峙峪人。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現人的枕骨化石1塊,石器15000多件。峙峪人的時代距今為28000年。2.河套人。內蒙古和陝、甘、寧相連的河套地區,自1922年以來多次發現古人類遺址。1922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1枚小孩門齒化石。1956年和1960年又在這一帶發現有人頂骨和股骨化石。河套人是由古人階段向新人發展的過渡形態的典型。3.資陽人。1951年在四川資陽縣黃鱔溪發現一老年女性的頭骨化石,另外還有1件骨椎化石。資陽人頭骨最寬處在兩側頂結處,冠狀縫和矢狀縫的鋸紋比較簡單,人字點和枕骨外粗隆點基本上處於一條直線上。這些特徵都和現代人接近。4.柳江人。1958年在廣西柳江的一個岩洞里發現頭骨化石1個、下胸椎4個、肋骨5段及其他骨骼化石,屬於一個40歲左右的男性。5.麒麟山人。1965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發現屬於一老年男性的部分顱骨化石,其時代和柳江人接近或稍晚。6.山頂洞人。1933—1934年間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頂部的洞穴里發現有較晚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堆積,定名為山頂洞人。其化石材料包括三個相當完整的頭骨,還有頭骨殘片、下頜骨、脊椎骨、枕骨和牙齒等,分別代表著至少8個人的個體。山頂洞人的相貌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其腦容量已達1300~1500毫升。他們有方形的眼窠、高大的顴骨、廣闊的下頜。古人類學家認為,「假若給他們穿戴上現代人的服飾和我們站在一起,誰也不會用奇異的眼光多看他們一眼。」(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頁)山頂洞人的時代距今約18000年。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中國境內的遼闊土地上,就星羅棋布地居住著許多原始人類。在一二百萬年的漫長年代裡,他們經過猿人、古人和新人等發展階段而接近於現代人類。

㈢ 圖一 圖二 (1)如果想實地考察圖一和圖二的遺址,應該去的地方分別是哪裡_____________

(1)廣州、南京。
(2)孫中山;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用:為專國民革命培屬養了大量政治軍事人才。
(3)《南京條約》。太平天國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4)例:看到這兩幅圖片,我好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為中國的飽經憂患而感慨。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也會金戈鐵馬,報效國家。(言之有理即可)

㈣ 什麼是「二厘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屬青銅和宮殿文化。學術界對二里頭遺址有兩種看法,目前尚無定論:一種認為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

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10月下旬,7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華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意見書」中說:「建議盡早啟動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作為夏商都城遺址群,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尋找夏文化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中國社科院二里頭工作隊的二層小樓裝扮一新,「華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隊門口豎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為其揭碑。在專家眼裡,這是一塊分量很重的石碑,因為在二里頭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下,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里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發現「龍圖騰」

當劉慶柱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將之命名為「中國龍」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闡釋了其中的原因:「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二里頭遺址地處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所謂『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又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中國』即第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那麼,二里頭遺址所見的龍,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杜金鵬說。

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豬龍等,但它們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繫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里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杜金鵬說,偃師二里頭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而夏王朝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個中央王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文物,應該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龍圖騰。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㈤ 垓下遺址到底在什麼地方

垓下位於今安徽省宿州市 靈璧縣東南(另說固鎮濠城鎮), 是漢劉邦圍困項羽的地方,項羽在這里被圍失敗。

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現在叫 霸王城,當年的垓下古戰場就位於今天安徽省 宿州市靈璧縣城東南沱河北岸的 韋集鎮垓下村一帶,現在的垓下村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霸王城位於 濠城鎮北側,緊臨沱河(古洨水),是 垓下遺址的核心保護區,該城為一橢園形的漢代城池,佔地近30萬平方米,雖經2000多年的風摧雨浸,城牆仍高出地表2.5-4米。

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規則的四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的拐角處均構築成弧形。

城北瀕臨沱河(古稱洨水),城東、南、西三面開掘有護城河,當初的霸王城其實是一座土築的營壘,地勢偏高、四面環水,作為軍事要塞易守難攻。據當地群眾說,以往每當大雨過後,在土城的周圍常有殘劍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見這里當年的戰斗規模之大。

目前史學界已基本認定:現實中的「垓下村」就是歷史上的「垓下」,而整個古戰場的范圍應該是以此為中心,分布於現在的 泗縣、靈璧、五河、泗縣交界處的方圓數百餘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上。

因此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靈璧縣境內不僅有「霸王城」,附近還有 韓信吹簫台、散楚山、虞姬墓等。這些縣的縣志均有 垓下之戰的記載,足以說明當時戰爭規模之大和分布之廣。

(5)2里頭遺址在什麼地域擴展閱讀:

垓下之戰歷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返回。這時候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漢軍因為害怕項羽都開始逃竄。

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㈥ 三國時期遺址

四川多。。全是蜀漢的
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2、綿陽市
(1)綿陽市:
a.蔣琬墓、祠(綿陽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縣:
a.七曲山大廟(梓潼縣城北9公里處)
b.卧龍山諸葛亮北伐遺跡(有諸葛寨、八卦井、武侯廟、飲馬池等)
c.翠雲廊(從梓潼到劍閣、閬中的數百里古道,有張飛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陰平郡縣遺址(江油縣小溪壩鄉陰平壩,現有皇後山、點將台等)

(4)平武縣:
a.古江油關(平武縣南壩鎮)
b.李氏夫人墓(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降魏,其夫人自縊,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廣元市
(1)廣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關、昭化古城,廣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頭山東北麓)
b.費禕墓(昭化古城西門外)
c.明月峽古棧道(廣元市朝天區)

(2)劍閣縣:
a.鄧艾墓、鄧艾廟(劍閣縣城北10餘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b.劍門關(劍閣縣城北30公里大劍山)
c.姜維墓(劍門關旁)

(3)青川縣:
a.陰平古道(相傳在摩天嶺有孔明碑)
b.鄧艾廟與武侯祠(三鍋石鄉西陽壩)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譙周墓(南充市文化宮內)
b.陳壽萬卷樓(南充城西1公里處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2)閬中市:
a.張桓侯祠(閬中縣城內)
b.嚴顏寺(花冠鄉天冒水山腰)
c.瓦口關(閬中縣雙山埡)

5、瀘州市
a.瀘州武侯祠(瀘州市城西忠山)

6、樂山市
(1)夾江縣:
a.諸葛亮點將台(在夾江縣城西,距千佛岩500米處)
b.龐坡洞(傳說是龐德公隱居處)
c.漢柏(傳說為龐德公所植,在木城鄉漢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蘆山縣:
a.姜維墓(蘆山縣城東北鳳凰山);
b.姜城故址(蘆山縣城關);
c.姜慶樓(廬山縣城南街姜侯祠內)

(2)漢源縣:
a.孟獲城遺址(漢源縣城東75公里處)

8、宜賓市
(1)南溪縣:
a.桓侯宮(俗稱張爺廟,在縣城三元街)

9.達州市
(1)渠縣:
a.八蒙山古戰場(在縣東北3.5公里處,相傳張飛與張合在此交鋒,有張飛立馬銘,曾建有桓侯廟);

(2)彭水縣:
a.張飛刁斗(傳有張飛銘文);
b.張飛妍石刻(傳說有張飛手指刻字,在太原鄉英光村石彭公路西側)

㈦ 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都是靠有水源的地方生活,一般都是分部在靠近長江或者黃河流域的地方居住。專

我國早期人類屬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仰韶村遺址: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仰韶文化命名地。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 7.5公里仰韶村南的台地上。遺址長約900米,寬約300米,面積近30萬平方米。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7)2里頭遺址在什麼地域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 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

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㈧ 我國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麼位置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就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㈨ 二里頭文化的遺址在地域上屬於哪裡

就目前的來考古發現而言源,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的布范圍相當廣泛。除河南以外,陝西、山西、湖北等地均發現了以陶器為代表的文化內涵相似的考古遺存,或作為二里頭文化的地方類型、或地方文化在深受二里頭文化影響下的延續看待。盡管類似的考古遺存分布廣泛,但從遺存規模、等級等因素來看,二里頭遺址仍然是目前發現的二里頭文化中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址。表現在大型宮殿基址、隨葬青銅禮、兵器、玉器等高等級墓葬的發見,以及殉人奠基等現象。而河洛地區二里頭文化性質的聚落遺存分布亦相當密集,體現出中心聚落與一般聚落的分布關系,可見就目前的認識來看二里頭文化遺存的分布地域以河洛地區最為集中,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

㈩ 三星堆遺址在什麼地方

三星堆遺址來位於四川省廣漢市的鴨自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

三星堆遺址依託鴨子河,橫跨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越,形成了經東、西、南三面城牆及北側鴨子河為防禦體系的古城。古城內外可分作祭祀區、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並有三星堆、月亮灣等重要夯土建築遺跡,體現出高度繁榮,布局嚴整的古代王國的都城氣象。

(10)2里頭遺址在什麼地域擴展閱讀:

三星堆遺址發掘的意義

從三星堆出土的縱目面具、神樹等器物來看,這就是對青銅文明的一種創新。在這些器物中,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長江流域居民,吸收和接納中原青銅冶鑄技術,他們將青銅這一物質載體與本土精神信仰、生活傳統和審美趣味結合起來,進行創新,反過來影響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研究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絕佳實物標本,對其進一步的發掘及研究和保護很重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