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京城遺址
⑴ 赤峰境內的蒙元時代遺址有哪些
蒙元時代,赤峰地區是成吉思汗後裔的封土,蒙古民族為開發赤峰作出過突出貢獻,留下了許多重要文化遺跡,主要歷史名城有:
應昌府:今克旗達里湖畔,是「北元」的首都,也是避暑的佳地。
全寧路:在今翁旗烏丹鎮,為弘吉剌領地,境內有張應瑞墓地,是元朝重要歷史文化遺存。
大寧路:故城在今寧城縣大明鎮遼中京城內,是元朝首都連接漠北、漠南,通往東北的重要樞紐,在元朝軍事、經濟、貿易、交通上佔有重要地位。
武平路:故城在今敖漢旗白塔鄉遼武安州城內,後遷大寧。
寧昌路:故城在今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村,城內發現過元代石獅、飛馬石雕、石螭首、龍鳳紋琉璃瓦,當時有過華麗的建築。在元代是內蒙古東部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元代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突出地位,但傳世的作品不多,因此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則更為珍貴。赤峰地區先後發現5座元墓,均有壁畫,主要內容有宴飲圖、出獵圖、歸來圖、行旅圖、山水畫、山居圖、禮樂圖和各種裝飾圖案。
⑵ 國家150重大遺址名單
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物證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既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有利於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美化城鄉環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啟動100處大遺址保護工程,殷墟遺址、元上都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成一批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區,有效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國家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出台一系列專門性法規,初步建立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目標任務,基本構建以「三線兩片」為核心、10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
「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150處)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1. 北 京:周口店遺址、圓明園遺址、琉璃河遺址
2.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4.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元上都遺址、遼陵及奉陵邑、
遺址(內蒙古、甘肅)、遼中京遺址、和林格爾
土城子遺址、二道井子遺址
5. 遼 寧:牛河梁遺址、姜女石遺址(含河北北戴河秦行宮
遺址)、高句麗遺址(鳳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
燕州城山城、石檯子山城)、金牛山遺址
6. 吉 林:高句麗遺址(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
羅通山城、自安山城)、渤海遺址(西古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龍頭山古墓群、六頂山古墓群、蘇
密城)、萬發撥子遺址、帽兒山墓地、龍潭山城
7.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8. 上 海:福泉山遺址
9. 江 蘇:揚州城遺址、鴻山墓群、徐州漢墓群(含徐州漢
代採石場)、淹城遺址、闔閭城遺址、南朝陵墓群
10. 浙 江:良渚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
臨安城遺址、馬家浜遺址
11. 安 徽:尉遲寺遺址、凌家灘遺址、六安王陵、壽春城遺
址、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12. 福 建:萬壽岩遺址、城村漢城、曇石山遺址、德化窯遺址
13. 江 西:吳城遺址(含築衛城遺址)、湖田窯遺址、御窯
廠遺址(含高嶺瓷土礦)、吉州窯遺址、牛頭城
址、銅嶺銅礦遺址
14. 山 東:臨淄齊國故城、兩城鎮遺址、城子崖遺址(含東
平陵故城)、桐林遺址、曲阜魯國故城(含邾國
故城、漢魯王墓群、明魯王墓)、薛城遺址、大
汶口遺址
15. 河 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隋
唐洛陽城遺址、殷墟、鄭韓故城、古城寨城址、
北陽平遺址、鄭州商代遺址、宋陵、清涼寺汝官
窯遺址、邙山陵墓群、三楊庄遺址、城陽城址、
仰韶村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
16. 湖 北:石家河遺址、楚紀南故城、盤龍城遺址、龍灣遺
址、擂鼓墩古墓群、銅綠山遺址、屈家嶺遺址、
唐崖土司城址和容美土司遺址
17.湖 南:里耶古城遺址、銅官窯遺址、城頭山遺址(含八
十壋遺址、彭頭山遺址)、老司城遺址、炭河裡遺址、漢代長沙王陵墓群
18. 廣 東:南越國宮署遺址、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19. 廣 西:靖江王府及王陵、合浦漢墓群、甑皮岩遺址
20. 重 慶:釣魚城遺址
21. 四 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含十二橋遺址)、邛窯、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明蜀王陵墓群、羅家壩遺址
22. 貴 州:可樂遺址、海龍屯
23. 雲 南:太和城遺址、石寨山古墓群
24. 西 藏:古格王國遺址、藏王墓、卡若遺址
25. 陝 西:秦咸陽城遺址、周原遺址、阿房宮遺址、漢長安
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秦雍城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統萬城遺址、黃堡鎮耀州窯遺址、豐鎬遺址、龍崗寺遺址、石峁遺址
26. 甘 肅:大地灣遺址、許三灣城及墓群、鎖陽城遺址、駱
駝城遺址、大堡子山遺址
27. 青 海:喇家遺址、熱水墓群
28. 寧 夏:西夏陵、水洞溝遺址、開城遺址
29. 新 疆:北庭故城遺址、坎爾井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
長 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黑龍江)
絲綢之路(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南)
大運 河(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
秦 直 道(內蒙古、陝西、甘肅)
茶馬古道(雲南、四川、西藏、貴州、青海、甘肅、陝西)
明清海防(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蜀 道(陝西、四川、重慶)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⑶ 談談我國著名遺存有哪些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 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⑷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⑸ 新時期至宋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1.這是學術性的原始社會至宋的古代史筆記。希望對你能有參考價值。http://bbs.ccnu.com.cn/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ccnu.com.cn/viewthread.php%3Ftid%3D1810129
2.新石器時期的考古學序列和考古學譜系
http://..com/question/65959337.html
3.考古學體系的逐步建立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全國除福建、新疆兩地尚待探尋外,包括西藏、台灣在內的各個省、區都已找到舊石器時代遺存,並且發現了年代早於北京人的元謀人和藍田人,提早了中國考古學的年代上限。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從喜馬拉雅山下至黑龍江畔,到處都有發現。各地發現的200多處人類化石和舊石器地點,代表了人類進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和各個階段。比較完整的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年代序列,利用各種手段復原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傳統的探索有了一定成果。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全國已發現遺址7000多處 ,作過發掘的有400多處。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是早期文化遺存的發現 。1977~1978年,發現了早於仰韶文化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和大地灣遺址。此後又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幾十處類似的遺存,它們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彼此又有一定的聯系,年代都距今七八千年,並且與仰韶文化有因襲發展關系。這就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驅,使中國考古學上最大的一段年代缺環日益銜接起來,對探討中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工藝的起源有重要幫助。在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也曾發現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河姆渡文化的干欄式建築遺構和稻作遺存尤為引人注目,表明這些地方和黃河流域一樣,從很早的古代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進行開發。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東北至新疆的廣大邊遠地區,雖然未能完全弄清當地原始文化的序列和相互關系,但已開始發掘代表性遺址,提出幾種文化的命名問題,研究工作開始深入。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又有密切的相互關系,共同組成豐富多彩的中華遠古文化。
青銅鑄造業的出現和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明顯的進展,現有早期銅器標本的科學鑒定表明,中國至遲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晚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比過去只知道殷墟銅器提早了好幾百年。為探討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歷史進程,已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燦爛的殷墟文化之間的缺環連接起來。從1959年起,在同傳說中夏人活動關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圍繞夏文化問題開展了較多的調查發掘,又對二里頭文化和龍山文化進行了分期和劃分類型的工作。目前雖未取得一致意見,但研究工作已進一步深入。1983年在偃師屍鄉溝一帶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城內又有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很可能是湯都西亳。這座城址的發現與研究,對夏文化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殷商時代的考古研究,過去主要限於商代後期和殷墟一地。現已上溯到商代早期,先後發現兩座當時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並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同時,擴大了對商人活動范圍的認識,北起長城內外,南至長江中游,都曾發現商殷時期的遺跡或遺物。其中較重要的有:黃陂盤龍城遺址、清江吳城遺址、藁城台西遺址、銅山丘灣社祀遺址、益都蘇埠屯商墓,以及遼寧喀左、山西石樓、陝西城固、湖南寧鄉等地接連出土的銅器。對鄭州商代遺址和安陽殷墟都已進行詳細的文化分期,又分別發掘宮殿基址、鑄銅等手工業作坊、貴族和平民墓地。小屯附近還出土4000多片刻辭甲骨。對整個商殷時期的文化發展及銅器、甲骨、玉器等方面,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居住在台灣省的考古學者整理過去殷墟發掘的資料,系統研究所出青銅器等重要遺物,也有很大的成績。
西周時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上是最近40多年發展起來的。50年代通過豐鎬地區的發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斷代標尺。70年代以來,在周原遺址先後發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兩處大型建築基址,並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發現銅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發掘則有:洛陽東郊的西周王室鑄銅遺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國早期貴族墓地。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銅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確的長篇銘文,為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是中國歷史上這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實證材料,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並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戰國時期鋼鐵生產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為原料的滲碳鋼製品。集中代表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列國都城,幾乎都曾作過勘察工作,對其布局情況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各地發掘的幾千座東周墓葬,是研究當時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和禮制變化情況的寶貴資料,其中,春秋中期的淅川下寺楚墓和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所出失蠟法青銅鑄件,曾侯乙墓保存完好的整架編鍾、編磬和其他樂器,江陵楚墓出土的戰國晚期錦綉衣物,突出地反映出這個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銅器銘文和竹簡、盟書的大量文字資料,既對文獻記載有重要的補充,又使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過去不被重視的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考古研究,40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年代下限延伸到明代。歷代都城遺址的勘察發掘已經全面展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進行工作的項目有: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並且分別對當時的宮殿和其他重要建築遺跡作過大規模發掘。以後,陸續又對鄴城遺址、南宋臨安城、三國時代孫吳的武昌城、六朝的建康城、北魏的平城及北宋汴梁城等遺址作過考察。考古資料足以說明中國都城建制的演變輪廓,其中包括平面布局、宮城位置、主幹大道和里坊制度等,發展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此外,對歷代的地方城市也曾進行一定的考察。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陵墓制度,是歷史考古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歷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馬俑坑等的發掘,西漢諸陵的調查和杜陵門址、寢殿的發掘,六朝陵墓的調查和若干帝陵的發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發掘,唐代和北宋諸陵的調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發掘。通過這些工作,大體明確了陵園平面布局的變化情況。各地發掘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墓葬數以萬計,積累資料較多的地區都已分別進行了各代墓葬的編年研究,其中既有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大葆台漢墓及唐代昭陵、乾陵的陪葬墓那樣的高級貴族大墓,又有各級官吏、地主以至貧苦平民的墓葬。詳細考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葬制的發展變化,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具體了解。各地墓葬所出數千方墓誌,又對文獻記載中的史實有許多補正。
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歷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產品特點,並結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進行瓷器器形和紋飾演變的分期斷代研究。積累資料較多、取得較好成績的還有絲織品、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項研究。
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發掘,也取得重要收獲,例如,東北地區的東胡等族遺存,高句麗、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方地區的匈奴、鮮卑等族遺存;新疆的漢代西域諸國和高昌、突厥等族遺存;雲、貴、川地區的西南夷系統青銅文化及南詔、大理遺跡;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國遺跡等。另外,又對額濟納河流域和敦煌附近的漢代烽燧遺址、內蒙古等地區的秦漢長城遺址、新疆吉木薩爾的唐北庭都護府城址、東北北部的金代界壕遺址重新進行一定規模的勘察或發掘。這一系列工作,為研究各地古代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闡明廣大邊疆和內地悠久的歷史關系,提供了確切的實物證據。
中外關系方面的考古研究也備受重視。對同「絲綢之路」有關的考古發現,主要是波斯薩珊朝銀幣、金銀器、織錦和東羅馬金幣、玻璃器等文物。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開展。
新出土的各種古文字資料,無論是過去已有相當積累的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戰國秦漢簡牘、歷代石刻和璽印,還是前所未見的周原甲骨、侯馬盟書、馬王堆帛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都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代的發現。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同考古學緊密地結合,在全面整理各方面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⑹ 內蒙赤峰市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自駕五日遊行程亮點:草原 落日 花海 民族風情駕車行駛在遼闊的草原上,准備自己的眼睛和心靈,觀賞「北京後花園」的美麗景緻。
Day1赤峰烏蘭布統經棚 1赤峰 2烏蘭布統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查看線路圖早起駕車從赤峰出發,穿過承德、木蘭圍場等,到達烏蘭布統草原(大概需要4小時),游覽廣闊的歐式風情草原,可以騎馬追日,或者拉弓射箭,體會一下「彎弓射大雕」的豪邁,還可以坐馬車、騎山地摩托車。參觀完將軍泡子、烏蘭布統影視基地之後,駕車前往經棚,品嘗蒙古特色美食,休息。
餐飲:
來到大草原,自然是品嘗蒙古族的特色食品,烤全羊、手把肉、奶食品,輔以馬奶酒,濃郁的奶香、地道的羊肉味兒,在草原夜幕帶來的些許寒意中,更品出其中美味。
住宿:
經棚賓館
Tips:
早晚溫差較大,晚上應注意禦寒。
Day2貢格爾草原達里諾爾湖渾善達克沙地曼陀山莊 1貢格爾草原 2達里諾爾湖 3渾善達克沙地 4曼陀山莊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查看線路圖早起駕車去往內蒙古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三大天鵝湖,有「草原明珠」、「百鳥樂園」之稱的達里諾爾湖(約310km,4小時左右)。達里諾爾是一個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候鳥遷徙通道,也是東北亞最重要的候鳥集散地之一。沿途車經美麗的貢格爾草原,沿著貢格爾河行駛,沿途還可以停下來,騎馬漫遊草原,觀賞駱駝峰、五指山美景,遠觀火山口——砧子山。
到達達里諾爾湖,若是恰逢候鳥遷徙的季節,可以觀鳥漫步,參觀達里湖水上樂園,步行至曼陀山莊,品嘗全魚宴,飯後,可以步行至山頂,遙望渾善達克沙地,這里沙地中點綴著一簇簇墨綠色植物,不時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別是一番沙地景象。
晚上在達里諾爾湖附近住宿,那樣晚餐可品嘗烤全羊,參加篝火晚會、燃放煙花等。
餐飲:
曼陀山莊,品嘗全魚宴。
住宿:
可以居住蒙古包,條件雖然比較差,但是可以在草原上充分體驗草原的夜生活,可以走在黝黑的草原上數星星,也是不錯的選擇。
Day3阿斯哈圖石林白音敖包沙地雲杉經棚 1阿斯哈圖石林 2白音敖包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查看線路圖早起觀草原日出。早餐後赴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阿斯哈圖石林(170km,行車2.5小時)。抵達石林,觀電影《無極》的拍攝現場,賞幽靜美麗的原始白樺林。游覽月亮城堡、羅漢陣、九仙女、將軍床、桃園三結義、鯤鵬落草原等地質奇觀,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奇石美景,感受上億年冰山運動帶給您的震撼。
下午返回經棚,途中可以游覽白音敖包國家自然保護區,並且觀賞素有沙地「神樹」「生物活化石」「生物基因庫」之稱的紅皮沙地雲杉林。
晚上回到經棚住宿。
餐飲:
野味,奶製品,手扒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住宿:
經棚賓館
Day4大青山冰臼群赤峰 查看線路圖
早餐後駕車趕赴大青山冰臼群,參觀世界上發現規模最大、形成最好、類型最多、保存最完成的青山岩臼——大景山景區,被稱為「世界奇觀」、「天下一絕」,感受峰嶺相連,溝谷縱橫、瀑布溪流飛珠濺玉,峰巒疊張,大小冰臼雄渾崢嶸,巍峨險峻的宜人景色。還有鷹石、棺石、僧石、道石、美女石、連陰寨、大石棚、鴿子洞、喇嘛洞等等。千百萬年的風削雨蝕,岩石上多生的岩曬,如赤橙色長軸的山水畫卷,展現在眼前。
下午參觀完,駕車返回赤峰(220km,約3小時)。
餐飲:
園林路、全寧街上的小吃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
住宿:
赤峰的住宿可以有多種選擇,如家快捷酒店經濟實惠是個不錯的選擇。
Day5喀喇沁王爺府赤峰博物館返回出發地 查看線路圖
早晨品嘗赤峰蒙餐,鍋茶,奶製品等。早餐駕車參觀喀喇沁王爺府(80km,行車1.5小時),喀喇沁親王府是清朝貢親王的府地,先後有十二代喀喇沁旗蒙古王爺在此襲政,是目前內蒙古現存王府建築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築群,是目前內蒙古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蒙古族親王府,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午返回赤峰,下午參觀赤峰博物館(免費,周一閉館),了解赤峰歷史、紅山文化,之後參觀市容市貌。
然後結束赤峰自駕之旅,返回出發城市。
餐飲:
蒙餐,鍋茶,奶製品等。
住宿:
如家快捷酒店
主題三日遊行程亮點:遺址 神秘契丹人穿行赤峰,參觀契丹人留下的遺跡,領略曾雄霸中國北方200多年的大遼王朝的昔日雄風,探索這個神秘民族興起與衰亡的奧秘。
Day1遼上京遺址祖州遺址遼太祖陵召廟 1遼上京遺址 2召廟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查看線路圖乘車從赤峰前往巴林左旗,參觀遼上京遺址。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在龍眉宮建立皇都,即今天的巴林左旗林東鎮古城遺址,雖然經歷歲月的滄桑,古城遺址已經遭到了破壞,但是從僅從遺跡上仍可以想像它曾經的輝煌富麗。
之後繼續參觀祖州遺址和遼太祖陵,祖州是祖陵的奉陵邑,主體建築是祖廟,供奉著遼代的四世先祖。祖州因這四位皇帝均出生於此而得名。目前祖州內城西部有一座建在高台上的石屋,就是著名的石房子,巨大的石頭建築,讓人不禁佩服契丹人的聰明智慧。穿過一道被稱為黑龍門的山谷,就會看到有一座霧氣籠罩的黛色山峰,山腳下便是埋葬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遼太祖陵。這里古樹參天、百鳥飛鳴,景色宜人,不過當年為了阿保機修建的太祖天皇帝廟因為後來金人的磨壞,目前只剩下兩塊雕工精湛的柱礎石可供參觀了。
最後參觀召廟,召廟是研究遼代佛教思想、美術史、造像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是一個以遼石窟藝術及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區,值得一看。
餐飲:
烤全羊等當地特色飲食
住宿:
宿巴林右旗如家賓館,當然在這兒會有多種選擇。
Day2遼慶州城遺址遼慶州白塔遼慶陵 查看線路圖
早餐後乘車赴巴林右旗遼慶州城遺址,欣賞具有東方佛雕藝術寶庫之城的遼慶州白塔,品「一口泉水六個味,酸甜苦辣加澀咸」的六味神泉。
之後前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賽罕烏拉慶雲山景區,觀草原長城——金邊堡,欣賞庄園式疏林景觀、高山草原。欣賞千花百草,第四季冰川遺跡——冰臼、冰長城。
最後到北方的重要皇陵——遼慶陵探秘,聽導游講述曾經監督在赤峰大地的大遼帝國的輝煌歷史,了解百萬契丹是怎樣消亡的。
餐飲:
品嘗下當地的小吃能讓你感受到當地的味道。
住宿:
宿巴林右旗如家賓館,當然在這兒會有多種選擇。
Day3遼中京遺址大明塔赤峰 查看線路圖
早餐後乘車從巴林右旗前往寧城,參觀遼中京遺址,遼中京是遼代五都之一,該城距今已經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目前有三座古塔、兩層土城牆和點將台得以保留,城中的金小塔、蓮花塔等都可以參觀,還可以到遼中京博物館了解遼中京的歷史。
大明塔也是遼中京城內的一處景觀,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靜。
參觀完,下午乘車返回赤峰。
餐飲:
涮羊肉、對夾、敖漢撥面、炒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住宿:
赤峰如家快捷酒店
⑺ 我國現存的古遺跡有哪些不少於六個.
元謀猿人遺址 人類歷史的開篇
周口店遺址 「北京人」發祥地
藍田猿人遺址 將人類歷史推進了
五六十萬年
丁村遺址現代人和北京猿人之間的文明
落筆洞遺址海南最早的原住民遺址
半坡遺址打破「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框架
河姆渡遺址7000年前的魚米之鄉
昂昂溪遺址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仰韶村遺址考古界的「文化聖地
良渚遺址史前_玉器發展的頂峰
薛家崗遺址 撩起遠古文明的面紗
卡若遺址 西藏原始文化遺址 之
廟子溝遺址 消失的村落
龍虯庄遺址填補了江淮地區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 空白
大汶口遺址 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
紅山遺址 中華文明史新曙光
柳灣遺址 彩陶的故鄉
龍骨坡遺址
把我國史前文化推前百萬年
上古城址
毆墟商朝都城遺址
楚紀南故城南國完璧
淹城遺址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鄭州商代遺址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豐鎬遺址 活頁的歷史書
臨淄齊國故城地下博物館
曲阜魯國故城 周代諸侯國最長久的都城
侯馬晉國遺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都城
趙邯鄲故城戰國時期趙國都城
三星堆遺址 世界第九大奇跡
琉璃河遺址 西周燕都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 東周時期中山國都城
秦咸陽城遺址 秦朝都城
蔡國故城天下蔡姓出蔡域
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的秦、魏分界線
二里頭遺址 華夏第一都
周原遺址 西周發祥地
金沙遺址 世上出土古代象牙最多之地中古城址
漢長安城遺址 歷經朝代最多的都城
漢魏洛陽故城定都時間最長的古城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締造隋唐盛世的古都
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北宋東京城遺址 首開三重門布局
遼上京遺址 一箭定上京
遼中京遺址 北方現存最大的土築古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大金第一都
元上都遺址 元朝首都遺址
元中都遺址 曇花一現的元代都城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東方巴比倫
明故宮遺址 明初都城
鄴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六朝古都
晉陽古城遺址 李唐發家地
揚州遺址 煙花三月下揚州
即墨故城遺址 「火牛陣」發生地
唐崖土司城遺址 沒落的土司皇城邊疆城址
高昌故城如同羅馬城一樣的廢墟
占格王國遺址 西藏高原上的輝煌文明
居延遺址 幽隱的天池
髏蘭故城遺址 一個沉沒於沙海的神秘王國
西海郡故城遺址 三角城
太和城遺址 山坡上的古南詔國都
北庭故城遺址 北疆重鎮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海東盛國
雅爾湖故城高地上的城市
城山子山城 中國北方最大的中心祭祀址
五女山山城高句麗第一代王城
鳳凰山山城鳳凰山上鳳凰城
尼雅遺址 東方龐貝城
羅布泊南古城遺址 埋葬在沙漠下的占代綠洲
米蘭遺址 軍事堡壘
安迪爾古城遺址 絲綢之路南道的漢唐遺存工業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中國礦冶第一驛站
湖田古瓷窯址交景德鎮古瓷窯中的一顆明珠
上林湖越窯遺址 露天青瓷博物館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中國白酒文化的「無字史書」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
秦代造船遺址 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廠軍事遺址
釣魚城遺址 東方麥加城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漢長城
固陽秦長城遺址 秦代軍事防禦工事
黃河棧道遺址 沿用2000年的運輸要道
劍門蜀道遺址 蜀道難
元大都城牆遺址 元時土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孤獨地矗立於黃土藍天間
羅通山城東北最大的古山城
城村漢城遺址 我國南方保存最好的漢代早期城址
宗教和園林遺址
白塔寺遺址 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
蘇巴什故城早期龜茲的佛教中心
白楊溝佛寺遺址 唐佛洞寺院
舜陵廟遺址 最古老的舜陵廟
法門寺遺址 千年佛指現世
天妃宮遺址 元代第一廟
鹿邑太清宮遺址 唐朝皇室家廟
玉虛宮遺址 武當大殿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壇類建築遺址
嘎仙洞遺址 鮮卑族的發祥地
圓明園遺址 萬園之園
大明宮遺址 大唐盛世的見證
玉華宮遺址 唐避暑行宮之首
華清宮遺址 楊貴妃曾經的沐浴地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秦始皇東巡行宮
阿房宮遺址 天下第一宮
夠六個了
⑻ 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址
最著名的 圓明園
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無比輝煌的歷史紀念,是中華民族歷史恥辱的紀念遺址,在人類文明史上,她是西方尖端文明毀滅東方文明的歷史見證,是全人類檢討和反思的文化遺存。
圓明園寄託著人們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情懷,圓明園所教育的,不僅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是一代又一代西方人,教育的對象是全人類。
中國瀕危遺址有:
河北懷來雞鳴驛、浙江省東陽盧宅 、山西省磧口鎮村落、甘肅秦城天水的古樓群建築、雲南團山歷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區的石林。
雞鳴驛:坐落在河北省境內,修建於1420年,是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大的驛站。外層開始脫落,一些廟宇瀕於消失。在2004年曾經被列為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
盧宅:被稱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中國民間故宮」的美譽。洪水和不得當的保護方法使得盧宅面臨許多危險。排水、防火和防風化等都做得不到位。
磧口:位於山西臨縣境南,明清時期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上世紀30年代,磧口碼頭功能盡失,但留下了一座座相對完整的商業建築群和周邊村落的民宅深院。近年來一些扶貧項目的開展和高速公路開通已經破壞了古鎮的文化韻味。
天水古樓群建築:天水市秦城區古民居有2000餘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秦城區的古建名人故居屢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勢。
雲南團山歷史村(音譯):完整地保持了19世紀的歷史的風貌。但近年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卻破壞了歷史原貌,一些地區對歷史文物的開發利用和改建項目已經破壞了歷史村落的完整性。
石林:約有250座千姿百態的石林鑲嵌在四川和西藏五大景區里,這些石林隨季節的不同和陽光的照射,不斷地變化著璀璨絢麗的色彩。然而有些石林甚至被砍斷作為休憩之所,微小的地震活動對其有巨大的危害。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7日在北京揭曉。上榜名單中,最「古老」的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和最「年輕」的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之間,相隔近
8000年。
,「搶救性發掘」保存下來的遺址有5個: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葬、遼寧省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臨安城御街遺址、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⑼ 赤峰境內的契丹文化遺址有哪些
契丹屬東胡族系,是我國北方歷史悠久,很有建樹的古老民族,公元4世紀見於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該民族建國後往往用契丹、大遼、北朝、北邊、北民、北界等泛稱契丹族。契丹族最初生活在今赤峰境內,從發生、發展、強盛、衰敗直至消亡,前後經歷12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遼文化」即以植根於本土的原土文化為主體,以中原唐文化為依託,吸收西域、東北各族先進文化的內容,構成了博大精深、恢弘壯觀的「契丹文化」,開創赤峰歷史上第三次文化輝煌時期,「契丹藝術」——繪畫、樂舞、建築、書法、雕塑等則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遼上京:遺址在今巴林左旗林東鎮,系遼太祖創業之地,建於公元918年,全城周長13.5公里,由漢城和皇城組成一個「日」字形平面布局。城內有皇宮、殿宇、衙署、寺院等華麗建築,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有安置外來商人和使臣的館驛,有京都所屬的縣城,有紡織、冶煉、制陶等各種作坊,還有密布的商業貿易市肆,是一座非常繁華的草原大都市。1120年金朝軍隊攻陷遼上京。到元代以後逐漸荒蕪廢棄,是研究遼國歷史的重要遺存。1961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在今寧城縣大明鎮,系遼國五京中規模最大的陪都,建於公元1007年。全城周長15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組成,平面呈「回」字形。城內有南北貫通、寬達60餘米的中央幹道,還有東西橫街。街道兩旁有八坊相對,市中心有市樓建築,供遊人登臨游覽或觀光;城內山岡上有寺院建築,還有使館建築。遼中京建立後,非常重視城市環境保護,城外有茂密的花、樹,城南有大片的苗圃;街道兩側有下水道,每當雨季,臟污泥水可以從涵洞向城外排放,市民生活非常方便。中京於公元1122年被金兵攻佔,經金、元、明三代沿用,是研究北方民族歷史的重要遺址。1961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⑽ 中國有那些著名遺址
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