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北庭春秋古代遺址與歷史文化

北庭春秋古代遺址與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1-23 14:35:06

㈠ 簡述古人類遺址與古文化遺址的區別 急用。。。。謝謝~~~

古人類遺址。古人類遺址即是指從人類發展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活動遺址它是人文旅遊資源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景觀。我國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目前年代最早的是距今204萬年以前的重慶巫山人化石發掘地、170萬年以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發掘地、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發掘地都是著名猿人遺址。其中北京周口店為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當今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化石最齊全、最多的一處,因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古文化遺址。夏至文化遺址是指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古代人類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場所遺址包括古城池、古戰場、古道路等。這類遺址往往給人以古代社會發展和各地歷史興衰更豐富的暢想空間。殷商遺址、豐鎬遺址、咸陽遺址、樓蘭遺址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遺址;三國赤壁之戰遺址,楚漢鴻溝之戰遺址,南宋具世界意義的合川釣魚城之戰遺址均是著名的葳戰場遺址;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遺址,劍門蜀道遺址則是代表性的古道路遺址。

㈡ 我國現存的古遺跡有哪些不少於六個.

元謀猿人遺址 人類歷史的開篇

周口店遺址 「北京人」發祥地

藍田猿人遺址 將人類歷史推進了

五六十萬年
丁村遺址現代人和北京猿人之間的文明

落筆洞遺址海南最早的原住民遺址

半坡遺址打破「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框架

河姆渡遺址7000年前的魚米之鄉

昂昂溪遺址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仰韶村遺址考古界的「文化聖地

良渚遺址史前_玉器發展的頂峰

薛家崗遺址 撩起遠古文明的面紗

卡若遺址 西藏原始文化遺址 之

廟子溝遺址 消失的村落

龍虯庄遺址填補了江淮地區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 空白

大汶口遺址 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

紅山遺址 中華文明史新曙光

柳灣遺址 彩陶的故鄉

龍骨坡遺址

把我國史前文化推前百萬年

上古城址

毆墟商朝都城遺址

楚紀南故城南國完璧

淹城遺址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鄭州商代遺址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豐鎬遺址 活頁的歷史書

臨淄齊國故城地下博物館

曲阜魯國故城 周代諸侯國最長久的都城

侯馬晉國遺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都城

趙邯鄲故城戰國時期趙國都城

三星堆遺址 世界第九大奇跡

琉璃河遺址 西周燕都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 東周時期中山國都城

秦咸陽城遺址 秦朝都城

蔡國故城天下蔡姓出蔡域

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的秦、魏分界線

二里頭遺址 華夏第一都

周原遺址 西周發祥地

金沙遺址 世上出土古代象牙最多之地中古城址

漢長安城遺址 歷經朝代最多的都城

漢魏洛陽故城定都時間最長的古城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締造隋唐盛世的古都

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北宋東京城遺址 首開三重門布局

遼上京遺址 一箭定上京

遼中京遺址 北方現存最大的土築古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大金第一都

元上都遺址 元朝首都遺址

元中都遺址 曇花一現的元代都城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東方巴比倫

明故宮遺址 明初都城

鄴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六朝古都

晉陽古城遺址 李唐發家地

揚州遺址 煙花三月下揚州

即墨故城遺址 「火牛陣」發生地

唐崖土司城遺址 沒落的土司皇城邊疆城址

高昌故城如同羅馬城一樣的廢墟

占格王國遺址 西藏高原上的輝煌文明

居延遺址 幽隱的天池

髏蘭故城遺址 一個沉沒於沙海的神秘王國

西海郡故城遺址 三角城

太和城遺址 山坡上的古南詔國都

北庭故城遺址 北疆重鎮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海東盛國

雅爾湖故城高地上的城市

城山子山城 中國北方最大的中心祭祀址

五女山山城高句麗第一代王城

鳳凰山山城鳳凰山上鳳凰城

尼雅遺址 東方龐貝城

羅布泊南古城遺址 埋葬在沙漠下的占代綠洲

米蘭遺址 軍事堡壘

安迪爾古城遺址 絲綢之路南道的漢唐遺存工業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中國礦冶第一驛站

湖田古瓷窯址交景德鎮古瓷窯中的一顆明珠

上林湖越窯遺址 露天青瓷博物館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中國白酒文化的「無字史書」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

秦代造船遺址 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廠軍事遺址

釣魚城遺址 東方麥加城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漢長城

固陽秦長城遺址 秦代軍事防禦工事

黃河棧道遺址 沿用2000年的運輸要道

劍門蜀道遺址 蜀道難

元大都城牆遺址 元時土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孤獨地矗立於黃土藍天間

羅通山城東北最大的古山城

城村漢城遺址 我國南方保存最好的漢代早期城址

宗教和園林遺址

白塔寺遺址 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

蘇巴什故城早期龜茲的佛教中心

白楊溝佛寺遺址 唐佛洞寺院

舜陵廟遺址 最古老的舜陵廟

法門寺遺址 千年佛指現世

天妃宮遺址 元代第一廟

鹿邑太清宮遺址 唐朝皇室家廟

玉虛宮遺址 武當大殿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壇類建築遺址

嘎仙洞遺址 鮮卑族的發祥地

圓明園遺址 萬園之園

大明宮遺址 大唐盛世的見證

玉華宮遺址 唐避暑行宮之首

華清宮遺址 楊貴妃曾經的沐浴地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秦始皇東巡行宮

阿房宮遺址 天下第一宮
夠六個了

㈢ 我國的歷史文化

總之,要好好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在被破壞的太厲害了
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鍾、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牆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一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製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一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一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范圍統一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范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范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佔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注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換一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義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一半,旅遊收入已佔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一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只要我們採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一些國家,一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一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一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一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

㈣ 文化遺址 古樓中 關於它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美麗的古復鎮鎮遠位於貴州制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
鎮遠古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經設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遠積淀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鎮遠不僅交通便利,更是美麗的低碳示範基地,美麗的景色中滲透著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整個古城顯得古香古色。它在1986年鎮遠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鎮遠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這里不僅文化豐富深厚,而且有著如山水畫般的秀麗景色。游覽鎮遠,在寧靜中回顧歷史,在美景中體味自然,所得絕非喧鬧的城市所能有的.
舞陽河風景區以舞陽河水系為紐帶,形成了多系列,多組合的景觀。
舞陽河蜿蜒而下,河面寬廣猶如湖面,兩岸盡是青山綠水,瀑布與泉水沿著山間縫隙順流而下,彷彿頑童奔跑山間。

㈤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㈥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㈦ 如何看待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

總之,要好好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在被破壞的太厲害了
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鍾、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牆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一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製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一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一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范圍統一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范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范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佔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注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換一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義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一半,旅遊收入已佔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一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只要我們採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一些國家,一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一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一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一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

㈧ 我國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