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遺址
㈠ 山西省各地區名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餘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
1、太原市
山西省會,位於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稱晉陽,簡稱並(州)。自春秋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簡子築晉陽城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6959平方千米,轄6區3縣1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
2、大同市
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境內建築於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是國內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為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同九龍壁是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龍壁。轄4區6縣: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
3、朔州市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有集中體現金代建築藝術成就的朔城區崇福寺,邊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轄2區3縣1市: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
4、忻州市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境內五台山是5A級景區。總面積25180平方千米,轄1區12縣1市:忻府區、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原平市。
5、陽泉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境內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唐代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有冠山書院、女作家石評梅故居、中山國古長城等。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轄3區2縣: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
6、呂梁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宋朝名將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諍臣名相孫家淦,革命英雄劉胡蘭。總面積21143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離石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孝義市、汾陽市。
7、晉中市
位於山西省中東部。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有喬家、王家、常家等晉商巨賈大院,有被譽為「中國彩塑藝術館」的平遙雙林寺。總面積16408平方千米,轄1區9縣1市:榆次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
8、長治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傳說均發端於長治,被譽為「中國神話的故鄉」。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轄4區8縣: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
9、晉城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端。擁有古文化遺址6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尤其是現存宋、金時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46處。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轄1區4縣1市: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
10、臨汾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10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源在臨汾,5000年華夏文明之宗在臨汾,600年大槐樹移民之根在臨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資源佔山西的30%。
總面積20589平方千米,轄1區14縣2市:堯都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
11、運城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端。是關公故里,境內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永濟市、河津市。
(1)孝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省行政區劃中的一些地理知識:
1、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市;
2、117個縣級行政單位中,轄區面積最大的是呂梁興縣、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魯區,最小的是臨汾曲沃縣、臨汾侯馬市、陽泉礦區。
3、山西省共轄1398個鎮、鄉、街道(564個鎮、632個鄉、202個街道),建制村28079個。
㈡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有幾個鄉鎮分別叫什麼名字
唐河縣轄4個街道、14個鎮、5個鄉,分別是濱河街道、文峰街道、泗洲街道、興唐街道、源潭鎮、張店鎮、郭灘鎮、湖陽鎮、黑龍鎮、大河屯鎮、龍潭鎮、桐寨鋪鎮、蒼台鎮、上屯鎮、畢店鎮、少拜寺鎮、祁儀鎮、馬振撫鎮、城郊鄉、桐河鄉、昝崗鄉、古城鄉、東王集鄉。
唐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部。縣境西與新野縣、南陽市區接壤,北與社旗縣毗鄰,東與泌陽縣、桐柏縣交界,南與湖北省棗陽市相連。總土地面積2512.4平方公里。
(2)孝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
1、石柱山森林公園
石柱山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唐河縣城東35公里處馬振撫鄉境內,山體東西走向,長約40公里。山頂有兩塊大石屹立如柱,高約14米,故稱「石柱擎天」,為唐河縣八大景之一。柱有環痕,舊縣志載,系大禹導淮治水系舟處。
2、文筆峰
文筆峰塔位於唐河縣城建設路東段,唐河革命烈士紀念館院內,是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明末清初。
3、虎山水庫
虎山湖風景區位於唐河縣城東南25公里的馬振撫鄉境內,從312國道沙河鋪段修建的旅遊專線公路可直達該景區。景區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一座中型水庫。
4、白玉山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唐南古鎮黑龍鎮東北角白玉山旅遊風景區,距唐河縣城25公里處,毗鄰豫S240線,建築佔地5620平方米,有山腳、山腰、山頂五座綜合性廟宇數十座古建築,是豫西南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文化旅遊聖地之一。
㈢ 閔子騫生平
《人間孝聖閔子騫》又名:在《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閔子騫》之文下的論辭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耿閣
研學天理
來自專欄中國哲學昭日月
《人間孝聖閔子騫》又名:在《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閔子騫》之文下的論辭
耿閣(鳴天士君)著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閔子騫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會長 武新坦)
《人間孝聖閔子騫》
作者:耿閣
鞭打蘆花情滿天,
德行篤聖閔子騫。
一個故事昭宇宙,
百善知否孝為先?
耿閣德聖大道賢,
天賜獻丑小文篇。
精要幾字心坦撰,
留得眾妙善永年。
耿閣:著於2019年12月日下午1點58分。 本詩文原創。用時約略有35分鍾。特注說明:「閔子騫的父親名為閔世恭」。【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即:「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是沒有什麼異議的」。」言外之意的意思是人們肯定了閔子騫是一個大孝子」。再詩曰:《孝道是天下第一大道》:「人性是把雙刃劍,善惡美醜蘊其間。心靈美善百花艷,魔念丑惡萬理偏」。 又再詩曰:「
《余竊生為篤聖鄰》
作者:耿閣
「帝賜國皖照月輪,庄老獨秀耿閣魂。看那閔子孝聖客,人神仙凡乾坤尊。上借青霄彩虹雲,下收經緯天地春。世恭生兒德行媚,惹得羔鴉愛母尋」。【(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閔子騫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會長 武新坦)】(來自天涯社區客戶端)
㈣ 洛陽是幾朝古都
洛陽是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4)孝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西亳,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正統王朝先後建都洛陽,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從夏至清朝中後期,洛陽讀書音一直為標准音。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洛陽雅言。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勛卓異、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㈤ 誰知道鄂州的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歷史人文】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間低平;最高點「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點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內擁有大小湖泊133個,水域面積65萬畝,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魚米之鄉」。其中,全國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圓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島中有湖。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㈥ 德陽比較好玩的地方
有鎣華山、九龍山、石刻公園、德陽孔廟、白馬關等。
1、鎣華山
位於四川省德陽什邡市城西北37公里處,距成都98公里,古稱章山。1986年被定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景觀范圍106平方公里,山頂海拔3160米,區內最高海拔3900米,最低海拔871米。
整個景區集「雄、奇、剛、秀」於一身,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鎣華山壯闊奇妙的氣象景觀:
「五絕」(看日出、觀雲瀑、賞佛光、品聖燈、逛花山)、「四海」(雲海、霧海、林海、花海)。
5、白馬關
白馬關,蜀道五關之一,秦入蜀的最後一道屏障,從這里,出,可以望天下;入,可以霸一方,由此可彰顯其軍事和政治地位。
白馬關景區內除了龐統祠外,還有龐統被射落馬的落鳳坡、劉備安葬龐統的龐統墓、以徽派迷宮院落為主的倒灣古鎮;
以及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連接南北走道的交通大幹道——金牛古道;還有殘存有昔日輝煌的點將台、換馬溝、八卦古戰場、五丁谷等三國遺蹤,構成了德陽三國蜀漢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陽
㈦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版,屬於慎終追遠、禮權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1][2]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㈧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8)孝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