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保護遺址的措施
⑴ 保護人類文明遺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到了遺址時
不應該在上面寫寫畫畫
類似XXX---到此一游
這樣可以保護遺址的原來面貌
⑵ 列舉我國遠古時期的主要人類文化遺址的名稱
1、山頂洞人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2、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3、北京人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 (歷史學為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7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但還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另指現代意義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⑶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
1、落實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2、加強執法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進程,爭取早日出台。
3、隊伍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4、加大宣傳
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3)人類為保護遺址的措施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國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在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後,目前已擁有世界遺產53項。新時代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形勢,形成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發展戰略,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⑷ 為什麼說我國是世界上原始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我國早
(4)人類為保護遺址的措施擴展閱讀:
1、元謀人
考古學者在雲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通過對元謀人遺存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能夠製造簡陋工具,知道用火(保護自然火種),能夠較好適應自然。
2、北京人
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這處遺址最先於1921年被發現,後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北京人」。
1929年,中國的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此後,又相繼發掘出土4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這些古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
3、藍田人
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的古人類被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藍田人的生活年代,本來認為是距今約69萬年前左右,但是1987年重新測定後認為是距今約7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
2018年由中英兩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發現一處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舊石器遺址。研究顯示,該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工具又向上追溯到約212萬年前。
⑸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哪些
1、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2、 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
3、 丁村人: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 因發現於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 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4、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
5、 河套人: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6、柳江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發現,故名。
7、 麒麟山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
8、 資陽人 :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
9、 峙峪人 : 1963年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兩萬八千年,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人類為保護遺址的措施擴展閱讀:
西藏古人類遺址
人類的棲息,繁衍總是選擇在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環境里,像西藏這樣大高寒地區,一般想像中,人類不需要到那裡去,至少,毋須很早以前就去了。可是,事實上,據考古發現,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那裡活動了。
1966年7月-8月間,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聶拉木縣亞里村南面,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東側,海拔4300米的河流階地上發現一件打制的石核和石核刮削器,以及20多件用燧石,玉髓,水晶製作的細石器。
隨後,又在中尼公路上羊圈(第九道班)東南約1千米的地方,朗弄曲河左側的階地上(海拔4900米),撿到3件打制石器。由於當時再進一步說明時代的材料不夠,認為大約是全新世初期的物件,那麼,也說明距今1萬年前,西藏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
到1981年,隨著西藏考古發掘工作的收獲,可以斷言,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足跡就已經到達那裡了。
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千米的蘇熱,在第二級階地上發現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狀器。
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於東北地區舊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頗為相似,但與鄰近的印度聶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不同,定日石器的特點,可以從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中找到祖型,由此推測,當時的西藏人是從內地遷去的(這批石器雖然發現較早,但研究較晚)。
1976年,在藏北3個地點也發現舊石器100多件,其中盧令地點的最有意思,有各種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狀器。製作比較精緻,刃口比較薄銳,刃緣也較勻稱,頗顯示其進步性質。其文化面貌頗與寧夏水洞溝(河套人時期)的舊石器相似。
與印度聶瓦斯晚期巴基斯坦索安晚期文化也有類似之處,似乎這里是喜馬拉雅山南北兩坡兩處文化交流的結合地。
至於細石器,分布很廣,已發現25個地點,分布的范圍:北緯28度15分-34度47分,東經82度0分-88度41分。海拔4600米-5200米不等。共獲細石器265件,有契形石核,錐形和半錐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
在這縱橫千餘里的細石器分布區內,所見到的石器面貌,基本上一致。研究者認為,這些細石器與青海,新疆南部所見到的細石器是同類的,因此認為,約在四五千年前,游牧部落早就在西藏廣袤的范圍內活動了。
⑹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因為什麼
主要原因:
中國國土大部分處於溫帶地區,氣候適宜,廣闊的水網分布,廣袤的土地,能承載大量人口的進行農耕經濟。
遠古人類活動遺跡大都是在河谷地帶、開闊地帶、濕潤地帶發現,而中國這部分地區分布比較廣闊,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絕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地區,氣候適宜,境內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特別是長江、黃河流域,更適合古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舒適的氣候可以為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人們得以繁衍,再加上中華文明從始至今未曾斷絕。
此外,四大文明古國也只剩下中國,其他三個古國已經滅亡,只留下痕跡,這也算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的原因。
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
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北京人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
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藍田人
「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英文名稱: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
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
⑺ 簡述古人類遺址與古文化遺址的區別 急用。。。。謝謝~~~
古人類遺址。古人類遺址即是指從人類發展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活動遺址它是人文旅遊資源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景觀。我國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目前年代最早的是距今204萬年以前的重慶巫山人化石發掘地、170萬年以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發掘地、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發掘地都是著名猿人遺址。其中北京周口店為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當今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化石最齊全、最多的一處,因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古文化遺址。夏至文化遺址是指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古代人類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場所遺址包括古城池、古戰場、古道路等。這類遺址往往給人以古代社會發展和各地歷史興衰更豐富的暢想空間。殷商遺址、豐鎬遺址、咸陽遺址、樓蘭遺址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遺址;三國赤壁之戰遺址,楚漢鴻溝之戰遺址,南宋具世界意義的合川釣魚城之戰遺址均是著名的葳戰場遺址;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遺址,劍門蜀道遺址則是代表性的古道路遺址。
⑻ 我們應如何保護人類文明的遺址
保護古遺址就是拓展文化傳承的現實環境。古遺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特點,囊括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倫理道德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習慣,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的延續,承載著本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認識標准。一句話,保護古遺址就是保護民族的基本文化習性與民族精神的傳承環境。如何通過古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揭示人類文明特別是傳統文化的特色,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使民族文化傳統與人類現代文明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現代保護意識的共鑄與技術手段的應用,保護古遺址,推進文化傳承向健康方向發展,逐步改善古遺址保護的現實環境。 保護古遺址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古遺址的存在與開發利用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與環境下,如何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古遺址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要實現經濟與社會、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就必須通過對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構建科學發展的內涵,通過對古遺址的研究認識,不斷推進古遺址重要性和保護意義的宣傳,增進共識,提高古遺址在和諧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作用,使人們從古遺址中汲取營養,在保護中學習體會感悟,激發人們熱愛古遺址、保護古遺址、利用古遺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保護古遺址就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源泉。就我們臨潼來講,依託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文物資源這一得天獨厚優勢,發展旅遊產業,打造中國第一景區並不是夢想。旅遊產業發展與文物保護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完善的統一體。發展旅遊產業可以促進文物保護,同時,為了發展旅遊業,吸引遊客,就要注重文物保護。由於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跡的開發利用正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文物古跡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保護利用好它,使其盡量完好無損地展現在遊客面前,以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文物古跡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長期為旅遊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門以及周邊群眾必然會重視轄區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從而使文物資源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永生資源。
保護古遺址就是建設活力臨潼的財源儲備。發展旅遊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區文物古跡眾多,而政府財力有限,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於眾多的文物古跡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由於各種原因許多文物藏品和古跡因無經費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因此,通過發展旅遊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單位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古跡既然可為旅遊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那麼,旅遊單位自然會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這樣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和群眾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只有我們堅持通過多種形式和多個層次的財力投入和努力保護,就可以使大批文物得到搶救和保護,進而永遠遺存,從而實現對那些震古爍今的古遺址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利用,進而實現適度開發,使之產生長遠的經濟效益。
保護古遺址就是推進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保護古遺址,實施古遺址本體保護和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最大限度地保護其原始風貌,以及通過技術水平與保護手段的結合,使古遺址本體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與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相適應,推進人文環境的改善,使各級政府與企業、群眾以及文物保護單位利益相一致,真正實現把保護放在開發利用之前,把教育功能放在認識發展之中,使這些古遺址既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又能做到展示教育和科學研究以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⑼ 人類遺址按時間排列
考查歷史復遺址是我們學習歷史最直制觀的方法,下面是保留了我國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遺址,依據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山頂洞人遺址 ②元謀人遺址紀念碑
③北京人遺址 ④河姆渡遺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相關內容。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我國原始社會人類出現的時間。山頂洞人距今約1.8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所以其先後順序是②③①④,答案選D。
⑽ 找出中國境內10個人類遺址(名稱,地點,年代),拜託了,謝謝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
丁村人: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
河套人: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柳江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發現,故名。
麒麟山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
資陽人 :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
峙峪人 : 1963年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兩萬八千年,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