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講成功
① 有人說,西天取經成功是因為有一個團隊,西游記講的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故事,對此 你怎麼看
我記得我以前在公司里看到的一些掛在牆上的畫,畫著的就是取經團隊,上面說唐僧是個好領回導,孫悟答空能力強朋友多,豬八戒適應能力強,沙和尚任勞任怨。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真正能在現代社會上生存的人只有豬八戒和沙和尚。一個識時務者看的風雲氣色(當然這和他做過海軍總司令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只求安安穩穩的時候不願做那個出頭鳥(做過玉帝的貼身保鏢,處處小心謹慎)。
你學唐僧除非你的後台實在是夠硬,學孫悟空心直口快會死得很快的。看完整本西遊記你會發現豬八戒和沙河很適合現在社會人學習。
② 《西遊記》的結局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
西遊記的知名程度方面不用多做解釋,可以說有中國人在的地方就有關於它的傳說,不少對西遊記喜愛的人熟知這裡面的每一個章節,並且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凌雲渡這一關相信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今天我就唐僧師徒過凌雲渡這一點說說自己的看法,說說這凌雲渡到底有多危險,除了孫悟空其他幾個竟然都不敢過。
在過獨木橋的時候,孫悟空自然是沒有問題,絲毫不在怕的,輕松渡過獨木橋,豬八戒和沙僧就不一樣了,死活不敢過這獨木橋,唐僧也不敢過,但是唐僧沒問題呀,人家是「佛二代」,這一關對於唐僧來說是「脫凡胎」而存在的,敢不敢過並沒有太大關系,所以最後,唐僧和孫悟空成佛了。豬八戒和沙僧因為平時的表現只成了菩薩,跟佛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我覺得凌雲渡真正危險的是這里,一但表現錯誤前途都跟別人差一大截,沒有成佛,要知道成佛一直是他們的目標啊。不過豬八戒和沙僧的結局也告訴我們,有些事不是只看結局,過程也要做到完美啊!
③ 對《西遊記》翻拍最成功的一部電影你覺得是哪一部
對於《西遊記》的翻拍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我覺得就是大話西遊這一部劇了。因為我們內都知道。在《西遊記容》這個電視劇裡面,他們師徒四人都是對女生沒有什麼情感的。然而大話西遊這部劇裡面,我們可以充分的看到孫悟空的不同,以及他的情感。
④ 西遊記 有哪三大成功之處
《西遊記》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小說。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大約有三。
第一,是善於說故事,可讀性強。它主要由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唐僧和孫悟空等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等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的50多個故事,大都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鬥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調芭蕉扇等故事則尤為引人入勝。
第二,是善於塑造人物。它所塑造的孫悟空、豬八戒等幾個人物形象,都能使人過目不忘,都已成為這一類人物的代名詞。孫悟空號稱美猴王和齊天大聖,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他由仙石化成,手持一根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金箍棒,能夠七十二變,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了四十九天,反倒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世間一切妖魔鬼怪。他鬧龍宮、闖冥府,使得四海龍王和十殿閻王俯首帖耳。他大鬧天宮,打敗十萬天兵天將,令玉皇大帝也無可奈何。真是一個桀驁不馴、敢作敢當的英雄。後來,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無數妖魔鬼怪,為取經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他保護唐僧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他自己也修成正果。他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深深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小說中另外一個惹人喜愛的人物是豬八戒。豬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投錯了胎,長成一副長嘴大耳、呆頭呆腦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嚷著要散夥,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又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因此常常當眾出醜,成為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另一方面,他也還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的斗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斗,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夠知錯改錯,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其可愛之處。
第三,是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大膽奇特的誇張。在小說中,天府、龍宮、仙境、地獄是打通了的,人物可以騰雲駕霧,上天入地;玉皇大帝、東海龍王、天兵天將、妖魔鬼怪等可以共同登場;自然界的虎豹熊獅、花鳥蟲魚,甚至骷髏等都可以變成人形興妖作怪;有法力的人物可以變形、鑽心,無所不能。另外,書中還寫了許多寶物,如太上老君的金剛套、觀音菩薩的楊柳凈瓶、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人參果等都使人眼花繚亂,遐想萬端。
⑤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分別成為了什麼佛
唐僧——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斗戰勝佛,豬悟能——凈壇使者,沙悟凈——金身羅漢。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5)西遊記講成功擴展閱讀: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⑥ 西遊記團隊是一個成功的團隊嗎
我覺得不是一個成功的團隊,人物一個一個分析,唐三藏為什麼取經?觀音菩薩內對唐王,對唐三藏講了大容乘佛法的諸般好處,唐三藏一個前程的信佛人,自然安奈不住了,但是在取經過程中唐三藏面對種種危險,他也動搖過,唐三藏是唐王的乾弟弟,他就是不取經回去也是衣食無憂,孫悟空是戴罪立功,況且他自己有花果山,他取不取經無所謂,他之所以取經那是因為有緊箍咒管著,豬八戒對於取經也是無所謂,他有高老莊,西遊記里最希望去取經的是沙和尚,他犯罪住在流沙河,每七天還得受一次萬箭穿心的罪,他是什麼都沒有,就靠取經得到正果才能出頭,所以這個團隊靠的的觀音菩薩,靠的是緊箍咒,靠的是每個人心裡的小算盤,最後才取經成功的
⑦ 有人說,西天取經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一個團隊,《西遊記》講述的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故事,對此你怎麼看
一個不是或許都有點相似會是怎麼樣??
⑧ 六年級西遊記片段《取經成功》讀後感
《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成功,是發揮個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克服重重艱難、誘惑,堅持不懈取得正果的成功典範。我有幸讀過吳閑雲先生的《煮酒探西遊》,其最後一節專門談《西遊記》取經成功的啟示。下面我將講一講我個人的感悟。
《西遊記》從頭到尾是一本描寫成功的書。成功就是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西遊記》告訴我們,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其一,能力。每個人情況不同,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非一般人所能及。不過,如果是精英,可以學孫悟空勇猛打拚;如果賣苦力,可以學沙和尚淳樸堅韌;如果既不是精英,又不肯賣苦力,可以學豬八戒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總之,人盡所長。
其二,合作。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如來靠取經團隊,傳經得以成功,取經團隊靠如來,得以成功授封。可見成功是互利的,即雙贏。
其三,堅持。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個必要時間,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那麼,無論在兩三年之內如何難於完成,一定要堅持到底。在成功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兩三年時間就夠了,唐僧本打算3年完成,結果卻用了14年,而他一直堅持著。如果在任何一個時候他放棄了,那就徹底失敗了。
如來佛也是一樣,他欲傳經東土,一次又一次因為被沙悟凈在流沙河吃了而失敗,他還在堅持,直到唐僧這一次,傳經才成功,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就再來一次!所以成功沒有多麼高深的秘訣,就是一個「持」字。真做起來,靠的不是知識多少,不是能力大小,而是無盡的毅力。無論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成功靠的就是一個「持」字,不要輕易放棄。只要一放棄,等於又要重新再來。回想過去失敗的經歷,大多因為主動放棄導致。再回想曾經成功的經歷,一樣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這些困難與阻力在成功後再來看,真的就如夢幻泡影。只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就終有成功之日。
總而言之,《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成功,除了個人能力、團隊合作,最重要在於持之以恆。作為公務員,在明確目標之後,也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上不懈怠,為人民、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⑨ 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寫得成功三個的方面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 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 非常清晰明了, 為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 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 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 因為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為美德, 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
然而, 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 反復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故事的開始, 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乾, 是有賺頭的, 用「去」換取「正果」。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 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 靈吉菩薩說: 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 這個功勞是我的。金角銀角一回, 老君說: 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烏雞國一回, 文殊菩薩說: 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 都成了正果, 怎樣成的正果? 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 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 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 是因「功」成的正果, 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 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 也有做惡事的一面, 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我們從小看電視, 就學會了: 人物一出場, 還沒開始表演, 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壞人, 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
帶著這種思維枷鎖, 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的行為准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面, 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 可善惡究竟是什麼? 以何種標准來界定? 你說的清嗎? 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作者沒有這么狹隘, 都是一樣的。
拿現代社會來說, 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 不存在的事, 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 大家都在裡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潤, 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 大家都是一樣的。
西遊記是一本描寫如何成功的書,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 沒有好人壞人, 只有勝利者與失敗者, 把個說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
所以, 你讀西遊記, 不要管他諷刺什麼, 揭露什麼, 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 只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鑒價值。
成功是什麼?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 就是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現在偏偏要用上: 成功是一種信念, 成功是一種境界, 成功是一種超越, 這類高尚的語言, 這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沒那麼多廢話, 成功的准確定義: 達到目的。
西遊記告訴我們, 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 成功, 不僅需要手段, 而且還要不擇手段。當然, 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
你是精英, 就學孫悟空, 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賣苦力, 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
總之, 有什麼長處, 使什麼長處。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還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 一個叫互助, 一個叫勾結。其實是一樣的, 請大家注意, 這些感性認識的詞彙僅僅只是生動形象而已, 沒什麼實際意義的。
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 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
如來靠取經團隊, 傳經得以成功, 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現在的說法叫:雙贏。
3. 堅持
成功, 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 其中, 最為重要的一點, 就是堅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個必要時間, 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 那麼, 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於完成的。在成功的過程中, 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 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 兩三年時間就夠了, 那麼, 有阻力呢? 有強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長時間? 這就是不確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結果卻用了14年, 這14年他一直堅持著, 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候, 他只要一放棄, 就徹底的失敗了。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也是一樣, 他欲傳經東土,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 他還在堅持, 只到唐僧這一次, 傳經才成功, 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咋辦? 那就再來一次!
沒有什麼高深的秘訣, 就是一個「持」字, 很簡單, 真做起來, 靠的不是知識多少, 不是能力大小, 靠的是無盡的毅力! 無論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 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規定,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定律, 就是一個「持」字, 不要輕易放棄。
只要你一放棄, 等於你又要重新再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歷, 是不是因為主動放棄導致的? 再想一下曾經成功了的經歷, 是不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 這些困難與阻力在你成功後再來看, 真的就是如夢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麼時候, 才能成功? 誰都不能給你打保票, 因為這永遠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 你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 終有成功之一日。
棄清規, 破戒律, 汝今能「持」否?
一
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能將其中的一些片段記得滾瓜爛熟,我也一樣,再一次拿出那本在書架上已微微發黃的《西遊記》,愛不釋手,道一杯香茗,沒翻開幾頁,隨著吳承恩爺爺的精彩描繪,就被其中的情節給吸引住了。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孫悟空那種正義大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後勤,不好出風頭。
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二《西遊記》讀後感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三讀《西遊記》有感
我讀完《西遊記》後,知道了由四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這幾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這本書主要講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師徒四人從東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經的事情,他們一路上斬妖除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回到東土大唐。
在四個主人公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說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孫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爺是白骨精的化身,豬八戒還在唐僧面前打孫悟空的小報告,唐僧還在埋怨孫悟空。第二:孫悟空對唐僧忠心耿耿。因為孫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認為孫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後來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豬八戒寡不敵眾只好去花果山請大師兄回來搭救師傅,孫悟空一聽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計前嫌和豬八戒去搭救師傅。可見孫悟空對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難豬八戒總是說"我們散夥吧!師兄你回花果山當猴王,師弟你迴流沙河,我會高家莊當女婿。孫悟空堅持去戰勝困難;不肯散夥。第三:我喜歡孫悟空機智勇敢戰勝妖魔鬼怪,克服一個個的困難,終於和豬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經。
四《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
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系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洩或凈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裡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系實際上在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系在一起,而這一聯系的橋梁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每每讀起《西遊記》,老是會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節之中。
記得小時候,常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媽媽總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頭,說:「你啊,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得到過這樣的答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孫悟空。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著一本《西遊記》的連環畫,津津有味地看著,當孫悟空打敗了妖精,我們總會為他歡呼;當他受到了冤屈,我們也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共鳴;當孫悟空被唐僧誤會,被逼回花果山,繼續當他的齊天大聖,但當唐僧遇到危險,豬八戒趕到花果山向孫悟空求救時,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記得那時候看連續劇,當看到此片段時,眼中便充滿淚水。因為我知道,當時的我就是孫悟空。
這只活蹦亂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們的化身。當他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時候,就象徵著一個小生命的誕生。當他在花果山上無憂無慮地和群猴們玩耍時,就好似我們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就好似一個調皮的孩子,不小心跑進了大人們的世界,並且搞得一團糟,大人們想哄住他,便封了他個弼馬溫,沒哄住。又封了個齊天大聖,還是沒有哄住。而後如來出現了,伸出他的飛掌將孫悟空束縛在五指山下。嚴慈的父親,終於壓服了他調皮的兒子。度過了漫漫的五百年後,觀世音的出現給了孫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經之路,也踏上了漫長的人生之路。
唐僧師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難關。這就好像我們成長道路上布滿荊棘。最終,他們戰勝了難關,取得了勝利。「工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再恰當不過。而我們,只要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決心,也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學習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經。在學校里,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豬八戒,好吃懶做,做任何事情都馬馬虎虎,有的則像沙僧,誠懇老實,踏踏實實。有的像孫悟空,活靈活現,足智多謀。而唐僧則是心地善良,不願氣餒的人。若我們在學習上能個個都是唐僧,孫悟空,沙僧,有對學習的信念,那一定會取得成功。
隨著年齡的增長,《西遊記》帶給我們不再是對神話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感謝吳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像力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一個充滿離奇,曲折,夢幻的夢……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但我認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