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堯城遺址

堯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3 16:31:41

① 堯的故事用自己的話怎麼寫

版本1
妲娥飛天
《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妲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豖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請不之葯於西王母,托與妲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無以為計,吞不葯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欲配飛升之葯,重回人間焉。
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
譯成白話文為:
很久以前,大羿到山中狩獵的時候,在一棵月桂樹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樹為媒,結為夫妻。
到了帝堯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同時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等妖魔鬼怪也開始危害百姓。於是帝堯命令大羿將鑿齒處在疇華之野,將九嬰誅殺於凶水之上,將大風戰敗於青邱之澤,射掉天上多餘的太陽,殺猰貐,將修蛇斬於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豖希。萬民歡喜,擁戴堯為天子。
後來,大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葯,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大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大羿團聚。
大羿聽說娥奔月之後,痛不欲生。月母為二人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下界與大羿在月桂樹下相會。據說民間有好多人都曾經聽到大羿與嫦娥在月桂樹下竊竊私語呢。
版本2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直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版本3
嫦娥原來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村姑,她勤勞朴實活潑可愛,尤其有著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心,她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個戀人叫後羿,是個神箭手,也是個好後生。
有一天,嫦娥與幾個要好的女伴在村邊小河旁洗衣。不料,無所事事、心術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閑逛到此。他見到嫦娥的沉魚落雁之容,頓時驚為天人,便一抹臉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覥著臉走過去跟嫦娥搭話。嫦娥見他不懷好意便急忙躲開,可是河伯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要強搶嫦娥入水。正在這危急關頭,後羿來到了,他一看,頓時氣得劍眉倒豎,怒發沖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聲,射瞎了河伯的一隻眼睛。河伯疼痛難忍,大叫一聲,便跳下河去。
經過這件事,嫦娥和後羿恐怕夜長夢多,便提早成婚。婚後,二人過得非常幸福。當然,他們並沒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滿快樂之中,兩顆善良的心總想為鄉親們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都快要著火了。人們無法耕種,無法生活,處於被滅絕的災難之中。後羿便決心要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拯救百姓於火海之中。他天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習射術。可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前來騷擾,他發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直貪戀著的美女嫦娥。為此,後羿十分煩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給了後羿一丸仙葯,好心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要面臨一場大禍,如若吃了這丸葯,便可擺脫人間的一切磨難和煩惱,升入月宮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獨寂寞的煎熬。後羿聽後,心緒不寧地回到家中,將仙的話如實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來走去,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裡非常痛苦。她深愛著後羿,絕不願他遭受任何磨難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還肩負著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正受著燒烤之災的鄉親們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對於丈夫的威脅,都源於自己。河伯對她仍沒有心,為了得到她,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怎麼辦呢?嫦娥想著,想著,突然,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了讓河伯對她了心,為了讓丈夫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個太陽為民服務,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葯,吞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後羿醒了,他發現嫦娥心神不定,臉上泛著神奇的紅光,很是詫異,又覺不祥。嫦娥深情地望著丈夫,她知道與丈夫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便眼含淚水囑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請求丈夫原諒她不能再盡到做妻子的義務了。話猶未盡,嫦娥只覺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變輕了,接著,雙腳離地竟飛了起來,她邊往天上飛邊回頭高聲叫著:「後羿,我的好夫君,永別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飛進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廣寒宮,做了月中仙女。然而,這里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只有一隻惹人憐愛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總在砍著桂樹卻總也砍不倒的吳剛相陪伴。
自從嫦娥犧牲自己,飛上月宮後,後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後羿明白妻子的作為是替自己和百姓著想的緣故,他深深地被感動和激勵著,日夜苦練著射箭的本領,終於戰勝了河伯的挑戰,射掉了九個危害生靈的太陽,拯救了人類。人間有了歡樂,鄉親們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後羿這種為了鄉親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後來,便封後羿為天將,於中秋佳節日使二人重逢團圓。從此,嫦娥和後羿在天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天帝還規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圓,以祝願花好月圓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屬。
版本4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裡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編輯本段]歷史考證《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妲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豖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請不之葯於西王母,托與妲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無以為計,吞不葯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欲配飛升之葯,重回人間焉。
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
《准南子·覽冥訓》:「羿請不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葯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初學記》卷一引古本《准南子》,於「姮娥竊以奔月」句下,尚有「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十二字,今本並脫去。姮娥即《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讀羲為娥,逐漸演變為奔月之常娥。《文選》注兩引《歸藏》,均謂常娥服不葯奔月。知常娥神話古有流傳,非始於《准南子》。又《准南鴻烈集解》引庄達吉雲:「姮娥,諸本皆作恆,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准南王當諱恆,不應作恆,疑《意林》是也」。漢文帝名恆故諱之,知姮娥作恆娥,而恆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頤煊雲:「說文無姮字,後人所造。」
民間的傳說又略有不同,大體謂嫦娥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寫照。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後,又說:「平時我沒法下來,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到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現這一情節的嫦娥圖,當是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是說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大羿外出狩獵,獨自吞食了不葯,嫦娥由於背棄了丈夫,怕天庭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宮暫且安身。可是月宮空無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慢慢地變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嫦娥墓位於山東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邊。據說大羿與姮娥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飛天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十日國的地望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南部(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現在的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為十日國的都城。堯王城遺址南側的天台山(現為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還有太陽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日晷等許多太陽崇拜的遺跡。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後來演繹為飛天的嫦娥)後就葬在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羿陵。
補充:
嫦娥奔月是遠古神話,是我國十大遠古愛情故事之一。
《淮南子.外八篇》中說,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之葯,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大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大羿團聚。
民間的傳說又略有不同,大體是嫦娥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寫照。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後,又說:「平時我沒法下來,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到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現這一情節的嫦娥圖,當是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後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了長生不之葯,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後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年)《天問》的記載,說後羿後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里的孤獨,倍覺凄涼。
人物簡介
嫦娥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後裔,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大羿的妻子,相傳大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
「嫦娥」亦作「姮娥」、「常娥」,是神射手大羿(後羿)的妻子。
姮娥即《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讀羲為娥,逐漸演變為奔月之常娥。《文選》注兩引《歸藏》,均謂常娥服不葯奔月。知常娥神話古有流傳,非始於《准南子》。又《准南鴻烈集解》引庄達吉雲:「姮娥,諸本皆作恆,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准南王當諱恆,不應作恆,疑《意林》是也」。漢文帝名恆故諱之,知姮娥作恆娥,而恆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頤煊雲:「《說文》無姮字,後人所造。」

②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的社會圖景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 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點,它們是:
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
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l500年,為了解這一千年間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王權發展的程度以及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 這一千年的歷史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期。其「社會圖景」可作如下歸納:
① 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一是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占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二是耕作技術的改進,為適應水稻、小麥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術隨之發生變化。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甚至還找到了除豬、狗之外飼養羊的證據 。
② 銅器冶鑄技術的發展。到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經能夠製造鼎等青銅容器了,青銅容器的製造比製造刀子等小件物品要復雜得多;而復雜的青銅容器,如鼎在這一時代的晚期成為中國王權的象徵。
③ 社會發展變化方面。一是等級制強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遺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約佔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餘件隨葬品,而小墓則佔大多數, 其出土的隨葬品寥寥無幾;
二是大型城邑的出現。陶寺遺址發現了建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萬平方米,南北1800米,東西1500米。修建這樣規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見當時組織人力從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出現反映王權的宮殿、宗廟。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城,發現了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多重院落,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到北京紫禁城的建造,開了幾千年中國宮城布局的先河。

③ 臨汾有哪些歷史遺跡

華門能算歷史遺跡嗎?
臨汾好像就是堯廟了,但是多年前讓火燒了一次,後面修繕過。
襄汾有個丁村遺址,洪洞有蘇三監獄,廣勝寺,大槐樹。
蒲縣有東岳廟,隰縣有小西天。仙洞溝(什麼位置我忘了)。

④ 廣州旅遊的歷史遺址

1、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

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六榕寺的別稱)以塔顯」之稱。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築曾被清政府焚毀,新中國成立後重建。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5、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在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⑤ 沁陽故城位於沁水之陽故名沁陽,古城遺址在哪

沁陽市隸屬河南省焦作市,古稱懷慶府、河內縣,因故城位於沁水之陽而得此名,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沁陽為中國首批「千年古縣」,1自古為豫西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覃懷古郡,河朔名邦,商隱故里,樂聖之鄉」的美譽。夏為覃懷首邑,商屬京畿重地,周稱野王邑,漢為野王縣,隋改河內縣,明清為懷慶府所在地。擁有有天寧寺三聖塔、清真北大寺、堯廟、堯泉、戰國墓、太平軍北伐指揮部舊址和紫金頂旅遊勝地。

⑥ 舜的遺跡

江蘇無錫的舜柯山,是堯、舜、禹三王中舜的故鄉。據考證,舜柯山一帶留有不少舜的遺跡。在舜柯山上,人們發現了不少石器時代的石鍋、石斧、石犁等,據說,是舜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品。據考證,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太湖流域發展成為全國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業比較先進,稻穀是主要農產品。傳說中的舜,生性敦厚,寬厚仁愛,村民們都願意和舜接近。舜在舜柯山一帶教導村民如何插秧種稻。在舜柯山上,有一塊「舜皇鋤印石」。民間傳說那年天旱無雨,禾苗枯焦,舜為民焦慮,以鋤擊石而留下的。當地建有一座舜皇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門前兩棵銀杏樹,樹圍甚巨,需四人合抱,可見廟宇歷史悠遠。廟前有一巨石,留著兩個清晰的腳印。據老人們說,那是舜皇看到太湖水泛濫,心中煩躁,連連跺腳而留下的。後來,舜出走到山西一帶,那是有原因的。相傳舜少年喪母,其父無能無德,娶後母。後母為人陰毒,生一子後,便處心積慮想害死舜。那一年,後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圖燒死舜。舜為了不讓後母背上殺子的惡名,不讓父親為難,毅然決斷離家出走,輾轉來到了黃河流域,這才有了後來的三王「禪讓」的故事。
(1)傳說
相傳上古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無錫斗山之下。
斗山有舜帝美麗動人的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舜帝,民間流傳曾在斗山躬耕,他辛勤勞動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給他送來了風調雨順的天氣,還差遣大象為他耕地,燕雀為他銜谷播種。他愛護人民、造福於民:「潤天地、識氣象、憐眾生、護萬物、愛禽獸、睦友邦」,倡導「天人協和、萬物共榮」之公德。
舜還勤勤懇懇協助堯帝治理天下,埋頭辛苦工作28年,受到堯帝的信任和重用,最後把他作為接班人,把部落聯盟首領(帝位)禪讓給舜,開創了上古史上所稱的「唐堯虞舜」太平盛世時代。
也許此事僅是傳說,但千古流傳,至今「舜柯天子坐龍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謠仍在廣大群眾中傳頌。斗山留存有「舜帝躬耕處」、「避雨石」、「釘鈀印」等遺跡。斗山西北有舜帝居住過的「西舜城」(宋時稱西舜鄉),東北有「東舜城」,西北澄江鎮有舜帝井,西有舜柯白盪遺址和遺跡等人文景觀。斗山還建有舜帝殿,內有舜柯天子塑像。
(2)疑古學派評價
上世紀初,疑古學派認為,堯舜禹的傳說出現較晚,而堯舜更晚於禹,故其傳說為後人編造,其人純屬子虛烏有。學術界普遍認為,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確實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雖為傳說,但自有其歷史價值。有的學者特別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愷」和皋陶等人,各有執掌,反映出部落聯盟議事會已經開始蛻變為貴族的議事機構。說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舜的傳說,有助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歷史發展的線索。
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始見於《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其後在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歷山的傳說多有轉述。到西漢,通過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在更大范圍受到人們的注意。東漢以後,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是,有關追蹤「舜耕歷山」的故實,辨析「歷山」等地之具體所指,在包括《史記》在內的諸多古籍註解中,可以說不絕如縷;在各種輿地之作乃至方誌之類的文獻中,也時有所見,並且綿延至今。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里。峰勢險絕,直插雲霄。古人有詩雲:「一峰浮黛插雲霄,石作三分結構牢,雲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九疑山志》載:「三峰並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或疑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隻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沖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涌,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舜王碑,人稱「舜王龍碑」,上刻七個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後遷至大陽溪邊的舜廟之側。遷移之因,也有一個傳說。
皋陶墓相傳帝舜時,九疑山出了九條孽龍,盤距在「蟠龍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靈。帝舜聞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嶺三山,終於來到九疑山間。他帶領百姓大戰三年,斬殺了九疑岩里四條龍;接著大戰三年,斬殺了蟠龍洞里的四條龍。又大戰了三年,方斬殺了三峰石天湖池裡的老蛟龍。帝舜連續苦戰了九年,積勞成疾,終於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臨終之時,大臣皋陶問他有何吩咐,他說:「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選一黃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後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龍駕歸天了。舜死後,人們刻了塊3000斤重的龍碑立在三峰石下。
皋陶心想,此地太險惡,遷到大陽河邊為好。啟靈這天,碑太重,三十個壯漢都抬不動。這時,幾只白鶴從天空飛臨,兩頭大象從地上走來。大象用鼻子捲起墓碑就走,白鶴在前面引路。當走到熊家山黃龍洞前時,突然,從洞里出來一個白發老人,笑著說:「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鶴來引路,大象來抬喪。」說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張牙舞爪,不讓葬在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過了馬蹄坳,穿過大桑塘,來到一座大石岩前。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狀似龍,龍角龍眼龍須龍牙俱全。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泉。白馬仙人還將峰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王冠,一條玉帶放在山上。這真是龍潛鳳棲之地。大象將龍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間。於是,將帝舜龍體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鶴,眾四面八方銜來紫蚌殼,放滿瓦棺,這就是「瓦棺貝冢」的由來。
皋陶結廬為庵,一直守護在舜陵前。死後化作一棵青松,長在墓邊石岩上,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侍衛著長眠地下的舜帝。 早年間濟南老城的南門名舜田門,是因為古史稱大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歷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後才俗稱千佛山的。
舜井的事跡,見於《孟子》等古籍。據載,大舜年幼喪母,後母與弟弟多方迫害他。他們騙大舜淘井,然後落井下石,幸虧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發掘出一處甘泉,人們稱之為舜泉,也叫舜井。
舜泉在歷代正史中都有記載,泛稱其在歷山之下,唐代的記載才明確說它在此處。宋代習稱它為舜泉,並由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特作《舜泉詩》,並由蘇軾書寫立碑,成為著名的景觀。舜泉的形狀多次變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兩個井口,後來僅留一井。1976年井口上掛著一條鐵鏈。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降伏了一條破壞河道的蛟龍,鎖在井內,並說待到鐵樹開花時才釋放它,這一傳說有可能是當年舜廟中的道士們炒作的。
舜井後有院落,稱舜祠,或稱舜廟。由丘處機賜名為「迎祥宮」。有石碑為考。
舜井原在南門大街的舜廟中。舜廟在大街之西,院落寬宏,殿宇巍峨,滿院松柏蒼翠,曾被譽為「松韻南熏」,列入濟南十六景之一。廟內有元代濟南狀元、史學家張起岩撰文書寫,由著名文學家張養浩額的迎祥宮石碑,因是濟南兩大鄉賢合作的珍品,被譽為濟南鎮府之寶。 1996年4月11日,時任規劃設計院院長郭國安、設計員楊業平等人開始了尋找舜井碑的過程。當時,郭、楊等人先是來到南郊前進村,找來該村一組隊長孫春政作向導,順著白雲湖大壩向上尋訪,後來到一個叫舜井沖的地方,在此偶遇放牛的王成玉老漢和蘇金壽婆婆,彼時,兩人均已六十多歲。老人將郭、楊等人引至舜井遺址旁,說起兒時經歷。王老漢談起青年時在舜井挑過水,蘇婆婆說她兒時在井邊洗過衣。那井口直徑約有兩米,砌成四方青磚台基。井上有亭,稱之舜井亭。亭內有碑,上書斗大「舜井」二字。舜井沖山頂有廟,謂之舜井廟。廟在1955年被拆,亭在1966年被毀,井在文革時期被填。
半個世紀過去,隨州城滄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沖,早不見牛歡草肥;如今已被幢幢高樓所掩蓋。據文物部門的同志分析,那舜井遺址該是在市國稅局大院之內。
慶幸的是那塊舜井碑失而復得。據蘇金壽婆婆講,1957年她兒子結婚時,為填平自家門前的場地,將一塊碑搬至堰塘邊作了過橋石。村人往來,皆從碑上走過;婦人洗衣,這碑又作了捶衣板。村中老人多不識字,也就不知這碑的珍貴。接著又是十年浩劫,年輕人縱然識字,但文物被視作封建流毒,舜井碑被眾人踩在腳下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時間又回到1996年4月11日,郭國安、楊業平等人聽說碑石尚在,便隨蘇婆婆來到她家塘邊,只見一塊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青石板平卧在水邊,心中大喜:難道這真是石刻舜井碑嗎?二人蹲在水邊,用手觸摸碑的底面,確有凸凹不平感覺。這時,隊長孫春政叫來幾位田裡幹活的農民,從水中抬起石碑,洗凈淤泥,碑上「舜井」兩字顯露出來,眾人驚訝萬分。字為顏體,斗方之大,筆力遒健,剛正蒼勁,法度嚴謹,氣韻典雅。
如今舜井碑保存在市規劃設計院,可惜斷裂為兩半。據專家鑒定,這塊舜井碑為宋代碑。史料記載,舜井確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為先秦時期隨州縣令所立,後秦碑遭毀,宋時續立新碑。當時還找到了碑座,碑座為錐形,中間有楔口。據說碑座現仍遺留在白雲山中。秦碑雖毀,宋碑尚在,實為隨州文物史上之幸事。

⑦ 東方太陽城的太陽古國

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日照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史跡茫茫,往事如煙,古國的風采大多已失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從珍貴的出土文物上,從為數不多的地上遺存里,從零零星星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中,我們仍然能夠追溯到那段輝煌歷史的蛛絲馬跡。
一、堯王城與東方「太陽古國」
歷史文獻中有一個崇拜太陽的「十日國」。《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反映的是,太陽母親羲和的後代建立過由十個(或多個)崇拜太陽神的部落組成的「羲和之國」。
《山海經》還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這里提到的湯谷、扶桑,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據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上雲:「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那麼這些神奇的「湯谷」、「甘淵」、「羲和之國」、「十日國」、「少昊之國」又在哪兒呢?
答案可以從《尚書·堯典》里找到:「(帝堯)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這部經過孔子修訂的「上古之書」明確表示,羲和浴日的湯谷(甘淵)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從《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可以看出,嵎夷的大致位置就在魯東南地區,即北到山東青島、南至江蘇灌雲的沿海地區,而日照就處於這一地區的中間地帶。
《山海經·海外東經》進一步將湯谷和十日國的地望(地理位置)定位於日照地區的堯王城遺址一帶:「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這里的「黑齒」就是上古時期傳說的「其人黑齒、食稻啖蛇」的黑齒國。根據「《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這個黑齒國就是著名的「齊師伐莒」中莒國公子投奔的紀障城(紀國)的前身,位於今天的江蘇省贛榆縣柘汪鎮到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而「羲和浴日」的「湯谷」、「甘淵」和「十日國」位於黑齒國之北,其地望當是堯王城遺址及其周邊地區無疑。
從地理和風水的角度來看,堯王城的選址是非常講究的。城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天台山,左(北)為傅疃河和奎山。因此,堯王城古城是建立在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的山前平原上,享有農、牧、魚、鹽和水運之利,是一處頗有「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
地下考古和地上遺存為此也提供了有力佐證。在考古學研究中,城址、墓葬與祭祀地被視為三大要素。除了出土與莒縣陵陽河遺址相似的「日火山」符號陶文以外,堯王城遺址上幾乎所有墓葬都朝向東南面約4公里處的天台山,而天台山上至今仍然殘存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太陽神廟、刻有太陽圖案以及古人祭祀太陽的岩畫等遠古遺存。
這些史實足以證明,堯王城地區即為《山海經》中記載的「羲和之國」、「十日國」,「少昊之國」,是名副其實的「太陽古國」,而堯王城遺址正是「太陽古國」的都城,天台山就是這個神秘古國的祭祀地。
二、帝堯與東夷文明的關系
史學界認為,華夏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中華文化是多種文化長期滲透融合的產物。其中最影響最大的是以炎黃二帝為始祖的黃河中上游文化(後來又稱夏文化)和以帝俊為祖先的黃河下游文化(又稱東夷文化),那麼,黃河上游和下游的兩大文化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在堯王城古國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據《竹書紀年》記載,帝堯(炎黃後裔)東巡時除了到天台山祭祀日神之外,還「築城於野,命羲和歷象」。
根據日照民間傳說,堯帝在成為部落大聯盟的首領之後,曾經東巡至此並築城一座,因此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堯王城。現在的遺址之上仍然有大堯王城,安家堯王城,劉家堯王城等村落。
帝堯選擇在這樣的一片沃土上建設城池似乎不是偶然的,這既與帝堯對東方太陽古國的重視有關,也與帝堯與東夷領袖大羿非同尋常的關系有關。大羿據說是帝俊的後裔。史料記載,帝堯之所以能成為軍事部落大聯盟的首領,是與大羿的合作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對此,後來漢代的《淮南子·本經訓》中這樣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由此可見,帝堯取得部落聯盟的統治權是藉助了東夷領袖大羿的力量。
與之巧合的是,傳說中的大羿和嫦娥的陵墓就坐落在天台山上。盡管墓前的碑文已經在文革時被紅衛兵破壞,周邊村莊仍然流傳著「大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
從太陽崇拜文化起源的角度考察,帝堯命羲和氏族「觀象授時」不無道理。出於對太陽的重視與崇拜,太陽古國的羲和族人世代相傳,發明了許多天文觀測技術和手段,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這應當是受到帝堯賞識和重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在大汶口和龍山時代,種植穀物的農業生產活動已經取代了狩獵和採集,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所以測日觀象的深奧學問和技能也就成為維護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某個人,某一集團能掌握了這門學問,能夠即時地指導農作,使收成有所保證,必定會被視若天人、神聖,享有極崇高的威望。
自帝堯開始,羲和部落世代世襲天文觀測之職。後人沿用這一傳統,甚至負責天文觀測的官位就直接稱為「羲和」。
地下考古的結果也表明帝堯到過堯王城。在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的生產是有地域性的。黃河下游生產黑陶,黃河上游生產彩陶,二者採用的是不同的製作技術。迄今為止,在龍山文化的地層里,整個魯東南地區只有堯王城遺址出土了彩陶,其它遺址都沒有發現彩陶。這是否說明該彩陶或者彩陶製造技術是由帝堯從黃河上游帶來的呢?
因此,我們可以說,堯王城遺址的意義,並不僅僅是揭示和證明了源遠流長的龍山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黃河上游文化和下游文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歷史事實。它還證明,堯王城古國文化的根源和靈魂與東夷人的太陽崇拜文化一脈相承。
三、「太陽古國」的太陽崇拜淵源
山東大學張富祥教授指出:「從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來看,我國上古人群的太陽文化意識首先應當起於東部沿海地區,或說以東方夷人的這一意識最為強烈,其次才逐漸傳播到西、北、南各個地區」。
張學海先生在《考古學反應的山東古史演進》一書中說:「山東或者說海岱地區的舊石器文化,起源於魯中南山地的沂河上游地區,並始終在該地區發展,同時逐漸向東南擴展,並在魯東南地區包括江蘇連雲港市北部地區在內,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從而勾勒出山東舊石器時代的發展脈絡」。他還明確提出:「這一地區包括郯城、莒南、日照市和江蘇連雲港北部地區,目前,海岱地區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存大部分在這地區,而以日照市沿海和馬陵山兩地最為集中」。
換言之,海岱地區的舊石器遺跡只局限在北起沂源,南到郯城和江蘇東海縣,東至日照沿海的三角地帶里。這給我們提供了如下一幅畫面。
在幾十萬年前,沂源猿人中的一個分支離開他們賴以生存的溶洞,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陽而居,最先來到日照沿海地區。在這里,他們驚奇的發現,帶給人類光明和溫暖的太陽竟是從東方大海中升起來的。於是在一個叫湯谷(天台山)的地方開始了祭祀太陽神的活動。這大概就是太陽崇拜的真正起源。「誇父追日,渴死湯谷」,或許就是羲和氏族遷徙之艱辛的真實寫照。到了五帝時期,這里曾經是少昊之國。山東大學王青教授指出:「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
據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竹書紀年》竹簡記載:「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築城於野,命羲和歷象。五年,初巡狩四岳」。從時間上看,帝堯即位後當年即東巡琅琊,到天台山祭祀太陽神,而五年之後才巡守四岳,足見帝堯對琅琊(太陽古國)和日神之重視。
史料上不但有帝堯崇拜太陽的描述,也有商王祭祀日神的記載。蔡運章先生在《三星堆文化的太陽神崇拜》中指出:「甲骨文中有商王到暘谷祀日的記載。特別重要的是,商王『觀日出』的地點是在『湡』地(湡,通作與堣、嵎,在今山東沿海地區),與《堯典》說的『宅嵎夷,曰暘谷。寅賓日出』,全相密合,絕非偶然」。
無獨有偶,人們在天台山極頂的岩石上發現了一副極為罕見的古代岩畫。畫中有從東海上初升的太陽,掛在天邊的月亮和星星,還有頂禮膜拜的首領和人群,畫上的題詞是早期甲骨文「王其焚吉」字樣,用的是占卜的語言,描述的是「王」帶領民眾在這里點火祭祀太陽神的景象。至於這個「王」是堯王還是商王,學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見。
四、太陽古國的興衰成因
以堯王城遺址為都城的日照「太陽古國」在少昊、大羿、伯益等東夷領袖的領導下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但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個龍山時期的大都市,這個輝煌了幾百年的太陽古國,在龍山文化的末期(夏朝初期),彷彿一夜之內變成了一片廢墟。並且在此後夏代的300—400年間,這一地區的文化遠遠落後於夏朝所在的中原地區。個中原因,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至今仍然無法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在東夷人(特別是伯益後裔)的大力支持下,殷人取代夏桀建立了商朝。《詩經·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就是傳說中的太陽鳥,是東夷人的圖騰。殷人的高祖「夔」即為「太陽之父」帝俊,由此可知商朝殷人與東夷人的同源關系。郭沫若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發現,殷人在每天均有早上迎日出,晚上送日入的祭祀儀式(《殷契粹編》),說明太陽崇拜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商朝的建立以及商王來到東海之濱的天台山觀日出,祀日神,日照地區又因此而再度興盛起來。在此期間,伯益的贏姓後人在今天的魯東南一帶建立了古莒國,天台山遂成為莒人和殷人太陽崇拜的聖地。
戰國初期,與莒國相鄰的齊國在齊桓公稱霸之後,尊王攘夷,不與「尚夷風、用夷禮」的莒國接盟,同時改在琅琊台祭祀四時主、在成山頭祭祀日神,天台山作為日神祭祀地和東夷人先祖祭祀地的地位隨之下降。
隨著莒國的覆滅,東夷文化的最後消失,作為祭祀聖地的天台山也慢慢變成了歷史。但是崇拜太陽、祭祀太陽的習俗已經深深地紮根在當地人的生活之中。莒縣博物館前館長蘇兆慶研究員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特別是東夷民族對太陽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歷史傳承,不少有關太陽來歷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於民間」,「主要崇拜太陽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湯谷(亦稱暘谷)一帶,是太陽神賜福下民的聖地」。「祭日活動,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秦漢時期的天台山似乎不甘寂寞。這座曾經一度「失寵」的山又成為黃老道和方仙道的發祥地,並隨著方仙道文化的興起和秦始皇的東巡而再度輝煌。
天台山方仙道的代表人物是為老子《道德經》做注的河上公和他的弟子安期生。安期生道業高深領一代盛名,曾吸引秦始皇前來尋仙訪道。傳說秦始皇東巡琅琊曾三上天台山。晉皇甫謐《高士傳》曰:「安期生者,琅琊人也,……秦始皇東游,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安期生棄金銀於不顧,留書囑咐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為此派遣使者徐福等數百人前往蓬萊山尋找,「輒遇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至今,天台山主峰還殘留有安期祠的遺址。
對此,宋朝日照狀元張行簡這樣寫道:「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安期生、於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

⑧ 炎帝黃帝堯舜禹在山西境內的傳說,遺址和地名

臨汾堯廟、堯陵、仙洞溝等,大禹渡、蒲州城等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⑨ 留城的古留城遺址

北齊末,廢留縣,並於沛縣。縣雖廢,城猶在,稱為留城鎮 。
至齊宣帝天保元年 (公元550年)省沛郡,以沛縣隸屬彭城郡,與留同郡轄,史稱沛留,二縣不復獨立存在。隋末合並州縣,留並入沛,仍屬彭城郡。
唐置徐州,沛縣屬之。據《元和郡縣志》載,沛縣有微山、泗水、泡水、留城、沛宮。當時留已並入沛縣版圖無疑。一直到宋代,泗水、泡水、留城、微山、歌風台、張良廟、仲虺廟均在沛境,(詳見《宋史·地理志》)。至此,史志上不再有留縣、留國之稱。唐開元以後,留城己趨敗落。這從著名的詩人劉長卿的詩中可窺端倪。他在《歸沛縣道中晚泊留侯城》一詩中寫道:「訪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雲去不返,危堞空崔嵬……蔓草日已積,長松日已摧。功臣滿青史,詞廟唯蒿萊。百里暮城遠,孤舟川上回。進帆東風便,轉岸山前來。」這就比較清楚地告訴我們,唐代天寶年間,留城是作為一個碼頭而存在的。從 「轉岸山前來」看,它離微山不遠,且是瀕臨河岸。按情勢應是泗水之岸,《水經注》雲:「泗水從湖陵城東南,又東過沛縣東,又東南流,徑廣戚縣故城南,泗水又徑留縣,而南徑垞城東。」詩中還反映出那時留城已十分荒涼冷落,城牆坍敗,蒿萊叢生。至於留城的陸沉,當在宋元以後。《金史·地理志》載:「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下有按語雲:「沛地自古以來,間有兵戈,不知河患。自金明昌中,黃河南北分流,而銅、沛、豐、碭迭攖河患。自此徐方不能安枕矣。」從金時,沛地河患迭起,一直到明代,「黃河之患,無歲無之」(《元史·地埋志》)。留城陷入微山湖,與河患有直接關系。沛地古稱沛澤,豐西亦有大澤,可見地勢低下。宋元以來黃河屢次泛濫,水從西來,西部淤積漸高,北水南流,聚為微山湖,留城遂陷湖中。地震可能也是留城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沛縣志》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春二月六日夜半地震,有聲如雷,雞犬皆鳴。崇幀十六年 (公元1644年)「九月地震,十二月地復數震。」清順治、康熙年間,地震頻仍,沛、留一帶地面可能有輕度沉降,形成微山湖。留城就是這樣陸沉於湖底的。據《五段鎮志》載:三段村東北有留城故址,是漢張良的封地。留城故址有龍興寺,是漢高祖劉邦與張良初次相會的地方。1937年前,江蘇省國民政府考古單位,曾在此挖掘過,現挖掘痕跡仍可見。留城故址有兩段碑,一是天後廟碑,天後是水神,想是古泗水兩岸人民為防水患所修,修於明隆慶年間,現存魏廟鎮房村。一是龍興寺碑,修於明嘉靖年間,現已淹沒。據老年人回憶,此碑早已殘缺不全,僅能分辨出龍興寺和嘉靖年字樣,因此碑發現在三段村東南,可能為劉邦與張良相會留城南。1958年後,多次在三段村東挖河時,不斷發現明朝時的遺物,如張氏家廟碑和各類廟宇碑,以及各種瓷器等生活用具。在銅山、沛縣收集的民間文學中,都有留城陷入湖中的說法。沛縣94歲的卞林氏敘說,據老輩傳說,很久以前,微山湖一帶沒有湖水,是大片的良田,方園幾百里的人們生活過得挺好。一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一聲巨響,眨眼功夫,汪洋一片,城市、村莊全部陷入水中。銅山縣67歲的劉學勝講述,從曲阜到徐州有18座聯城,其中有一座留城,俺劉家的家譜註明,先人就是從那遷來的。某年的六月底的早上,就聽一聲天崩地裂的響聲,耳邊響起嘩嘩的流水聲,整個留城失陷了,變成了水天相連的大湖。在銅山的利國一帶,民間記述為明洪武二十二年,一夜之間,留城陷落水中。因此,留城,在唐人詩題中尚可見到,宋元以後就消失了。留自唐堯時代為封國,至隋時並入沛縣版圖,其間先後經歷了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有近5000年的歷史,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楚漢相爭之時,留地更以特殊的地理,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張良被封留侯,也給留城增加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蘊的深沉。

⑩ 堯生思彌,塬畔村的潘城古代宋朝大將軍潘城遺址等有可挖掘的文化史料嗎歷史有沒有有關記載

只是一些城址,沒有太多可挖掘的東西,歷史記載潘城於1278年被蒙軍破城,洗劫一空,後焚燒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