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台仰韶文化遺址
A. 青台仰紹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一種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回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答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B. 中國發現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多少
1916年,在山西偶然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隨即進行了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
1921年,在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
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213處,具體分布情況是:陝西省2040處、河南省1000處、山西省1000處、甘肅省1040處、河北省50處、內蒙古自治區約50處、湖北省23處、寧夏回族自治區7處、青海省3處。
C. 全國仰韶文化遺址有多少
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213處,具體分布情況是:陝西省2040處、河南省1000處、山西省1000處、甘肅省1040處、河北省50處、內蒙古自治區約50處、湖北省23處、寧夏回族自治區7處、青海省3處。
D. 仰韶文化遺址的考古歷史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回自下而上是答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 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E. 仰韶文化遺址中最有價值的有哪些
仰韶文化遺址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仰韶文化是我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F.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抄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故名。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多數是粗陶。這是當作同系統文化的代表名稱。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 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G. 仰韶文化遺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仰韶文化遺址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專文組織《保屬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H. 仰韶文化遺址有哪幾個文化層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有四個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遺址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I. 仰韶文化遺址有哪些文化層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J. 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遺址在什麼地方
根據歷史記載總結如下:
1.文化名稱的由來: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故名。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多數是粗陶。這是當作同系統文化的代表名稱。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 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2.竹仰韶文化發掘歷史
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 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3.仰韶文化主要出土:
仰韶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七十餘年間,共經過三次有計劃的發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出土器中物有鼎、罐、碗、盆、缽、杯、瓮、缸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頻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綜上所述:仰韶文化遺址位於黃河流域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