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馬相遺址

馬相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4 00:19:34

⑴ 馬亨佐達摩遺跡是怎樣發現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里處的馬亨佐達摩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參差不齊,這是什麼原因呢?對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亨佐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這些專家的一些主觀臆斷。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馬亨佐達摩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而且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著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設,難道它們都是首都?因為沒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國王同時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來推測統治者呢?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這么大的國土不可能沒有統治者,考古學家又仔細研究第一塊和以後出土的印章,但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印章上的字還是無法讀解。那麼,它是否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如果是,這兩個城市為什麼又沒有神殿和宮殿呢?因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宗教遺物。但也有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家族或個人的保存品,不能說明整個國傢具有宗教性質,況且出土的近3萬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謎團越來越多。有人認為只要能夠釋讀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釋這個文明的來龍去脈。其實,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個文明的起源和衰落,但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必須從多方面研究,以觸類旁通。

為了進一步證實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馬亨佐達摩進行了最廣泛的發掘。馬亨佐達摩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分西側的城堡和東側的廣大市街區。西側的城堡建築在高達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內有磚砌的大谷倉和被稱為「大浴池」的凈身用建築等,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谷倉的龐大,這似乎顯示了這個城市當時的富足。不過裝滿大谷倉的穀物是怎樣徵集來的呢?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餘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制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

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達到。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布整個城市。

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從挖掘結果看,這是一個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設施的城市,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形態的社會呢?為什麼它沒有宮殿,所有的住房水準又都一樣?完全不同於宮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及國王、法老陵密布、貧富懸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這是國內外廣泛而積極的經濟活動的表現。這所有的一切出於何人?這個設計師可以說具有現代化的頭腦。另外,整個馬亨佐達摩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惟一先例。

這個文明創造於何人?從何時開始?開始人們曾誤以為是受其他文明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但是進一步考古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對出土人頭類骨的鑒定也表明,這里的人融混了許多人種的要素,不是現在已知的某個特定民族。

從馬亨佐達摩出土的人骨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異的狀態下死亡的。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遺址中,除非發生過地震和火山爆發,否則不會有猝死的人。馬亨佐達摩沒有發生過上述兩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內被發現的,有不少居室遺體成堆地倒著,令人慘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遺體用雙手蓋住臉呈現出保護自己的樣子。如果不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恐怖令這些人瞬間死去呢?這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謎,考古學家們提出了流行病、襲擊、集體自殺等假說,但均被推翻了。無論是流行病還是集體自殺,都不能解釋「一瞬間」的死去。而且有誰一邊又在井邊洗物品,在浴池裡洗澡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印度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卡哈博士的報告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不用說這當然不是火葬,也沒有火災的跡像。」是什麼異常的高溫使馬亨佐達摩的居民猝死呢?人們想起了一些科學家推斷的遠古時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發生的核戰爭。馬亨佑達摩遺址與古代假想中的核戰爭有無關系呢?事實上印亞大陸是史詩神話中經常傳誦的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公元前3000年的大敘事詩《馬哈巴拉德》中記敘的戰爭景像一如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之慘景,提到的武器連現代化武器也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慘痛記憶留傳至今,是非1945年「廣島」事件所能相提並論的。詩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大決戰的場地是被稱為「蘭卡」的城市,而「蘭卡」正是當地人對馬亨佐達摩的稱呼。據當地人說:1947年印巴分治後屬巴基斯坦而被禁止發掘的馬亨佐達摩,有不少類似廣島核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玻璃建築」——托立尼提物質。即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托立尼提沙漠中試爆後,沙因高溫凝固成的玻璃狀物質。答案似乎出來了。有人認為,印度河文明與其他文明是同時堀起並存的。是不是可以說,印度河文明發展之初,受到過外來文明的影響。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獨特的高度文明。

還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果,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過去、現在都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奉獻著無法取代的財富,它不僅是印度文化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一環,揭開它的謎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終定能揭開。

馬亨佐達摩遺址

⑵ 三國時期遺址

四川多。。全是蜀漢的
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2、綿陽市
(1)綿陽市:
a.蔣琬墓、祠(綿陽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縣:
a.七曲山大廟(梓潼縣城北9公里處)
b.卧龍山諸葛亮北伐遺跡(有諸葛寨、八卦井、武侯廟、飲馬池等)
c.翠雲廊(從梓潼到劍閣、閬中的數百里古道,有張飛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陰平郡縣遺址(江油縣小溪壩鄉陰平壩,現有皇後山、點將台等)

(4)平武縣:
a.古江油關(平武縣南壩鎮)
b.李氏夫人墓(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降魏,其夫人自縊,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廣元市
(1)廣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關、昭化古城,廣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頭山東北麓)
b.費禕墓(昭化古城西門外)
c.明月峽古棧道(廣元市朝天區)

(2)劍閣縣:
a.鄧艾墓、鄧艾廟(劍閣縣城北10餘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b.劍門關(劍閣縣城北30公里大劍山)
c.姜維墓(劍門關旁)

(3)青川縣:
a.陰平古道(相傳在摩天嶺有孔明碑)
b.鄧艾廟與武侯祠(三鍋石鄉西陽壩)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譙周墓(南充市文化宮內)
b.陳壽萬卷樓(南充城西1公里處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2)閬中市:
a.張桓侯祠(閬中縣城內)
b.嚴顏寺(花冠鄉天冒水山腰)
c.瓦口關(閬中縣雙山埡)

5、瀘州市
a.瀘州武侯祠(瀘州市城西忠山)

6、樂山市
(1)夾江縣:
a.諸葛亮點將台(在夾江縣城西,距千佛岩500米處)
b.龐坡洞(傳說是龐德公隱居處)
c.漢柏(傳說為龐德公所植,在木城鄉漢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蘆山縣:
a.姜維墓(蘆山縣城東北鳳凰山);
b.姜城故址(蘆山縣城關);
c.姜慶樓(廬山縣城南街姜侯祠內)

(2)漢源縣:
a.孟獲城遺址(漢源縣城東75公里處)

8、宜賓市
(1)南溪縣:
a.桓侯宮(俗稱張爺廟,在縣城三元街)

9.達州市
(1)渠縣:
a.八蒙山古戰場(在縣東北3.5公里處,相傳張飛與張合在此交鋒,有張飛立馬銘,曾建有桓侯廟);

(2)彭水縣:
a.張飛刁斗(傳有張飛銘文);
b.張飛妍石刻(傳說有張飛手指刻字,在太原鄉英光村石彭公路西側)

⑶ 馬井鎮的歷史文化

馬井鎮歷史悠久,相傳漢昭烈帝劉備入蜀取道經此到成都,夜墜馬腳於井中而得名,其井原存專於漢帝宮內。馬井鎮解屬放前亦稱馬井鄉,1952年土地改革後設置兩鄉一鎮,即義馬鄉、金河鄉和馬腳鎮,1956年調整行政區劃是兩鄉一鎮合並,復名馬井鄉,1989年撤鄉建鎮。
馬井鎮文化內涵豐富。是全省聞名的大碑漢墓群、唐家包墓群、苟家包墓群、商周遺址和落馬井等市縣級歷史遺跡的所在地。

⑷ 印加馬丘遺址

馬丘比丘印加遺址:位於現今的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由於獨特的位置、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

⑸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有哪些重要意義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專入《中屬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⑹ 馬廠塬遺址的介紹

中國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馬廠類型 (馬廠期)、半山-馬廠文化由版此得名權。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鄉邊牆村。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1874~1960)在西北進行地質考察時發現。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調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處、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復查。該遺址是研究青海東部地區古文化的主要遺址之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馬丘比丘遺址是有什麼組成的

馬丘比丘遺址占來地面積約13平方自公里,東北西三面均為峭壁。遺址中的建築遺存全部是用巨型花崗岩石壘砌而成,所有的牆壁也全靠石匠以高超的技術將它們鑲嵌在一起,沒有用任何黏合灰漿,但石塊之間卻粘合得十分緊密。由於是建在陡斜的山體之上,所有的建築物都設置在不同的層面上,相互之間用層疊的石階連接,錯落有致,別有一種風格。古城中心有一大廣場,是一處露天的開闊地,當年生活在這里的印加人很可能在這里舉行大型聚會活動。光榮門——由巨石砌成的城門矗立在近1,000公里長的道路盡頭,這是整個山城惟一供人們出入的城門,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⑻ 上海著名古跡和遺址簡介

魯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黃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1、魯迅故居

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

4、黃炎培故居

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民主憲政之父、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於1924年6月。位於上海市閘北公園內。

⑼ 馬家浜文化遺址主要出土的文物有

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遺址分上下二層,上文化內層以灰黑色粘容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發掘出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陶片等。下文化層15—75厘米,為黑色粘土,發掘表明獸骨比上文化層更多,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礪石等。在兩層之間淤泥中還出土了30具人骨架,並有部分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飾品等。在發掘中還發現了長文形房屋遺址,南北7米,東西3米,殘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無角菱。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⑽ 馬家浜遺址的遺址現狀

馬家浜文化遺址與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脈相承,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現發現馬家浜文化類型遺址已達200多處,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
1961年,羅家角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16日,國務院將羅家角遺址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羅家角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馬家浜文化在我國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辯地說明了嘉興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興市人民政府在嘉興聯合舉辦紀念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40周年座談會,確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脈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同時,在嘉興博物館開展了「馬家浜考古標本展」。但馬家浜遺址發掘後並未在社會上產生普遍影響,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馬家浜文化晚於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館史前文化陳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紹,但卻沒有馬家浜文化的陳列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嘉興市委、市政府把宣傳、弘揚馬家浜文化列入了議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關部門也開始重視馬家浜文化的歷史地位,大力支持嘉興建設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興建馬家浜博物館。規劃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已經完成,並於2004年3月,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規劃啟動,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2004年4月,為紀念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45周年,嘉興市文化部門出版了《馬家浜文化》一書,填補了馬家浜文化專著的空白。馬家浜文化,作為古代太湖文化的搖籃,隨著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繼續展現給我們更多有關「江南之源」的寶貴資料 。
中新社嘉興十一月十四日電 題:七千年一夢今朝醒 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中新社記者 汪恩民
五十年前,浙江嘉興馬家浜村農民無意刨出的獸骨,讓世人「觸摸」到一個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記憶。五十年後的今天,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金庸先生手書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遺址紀念碑迎風佇立。
回眸: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興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登峰告訴記者,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距今約七千年。
據悉,一九五九年三月,馬家浜的農民在挖「馬骨泥」積肥時,大量的獸骨、陶片和人體骨架重見天日。考古隊來到了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遺跡一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完全不同於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態,改變了考古學界對於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的認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重視。
王登峰介紹,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正式確立了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蘇、錫、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區。它正處於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大約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時,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這一文化序列的發現和確立,說明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王登峰表示,正是它的開拓、創新、奠定了豐富、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礎,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成為領先一步的文明古國開創了堅實的第一步。「二00一年六月,國務院公布馬家浜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醒:千年文明記憶重現世間
據悉,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浜遺址僅因基本建設而搶救性地發掘了兩百多平方米。
王登峰稱,十月二十八日,國家文物局批准了嘉興上報的考古發掘方案,發掘時間預計三個月。「此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馬家浜遺址內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圍、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為馬家浜文化研究開辟新的空間和角度,推動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揚。同時為馬家浜遺址公園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好的實物例證和嶄新的展現方式。」
規劃:馬家浜遺址公園建設啟動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家騏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嘉興市政府編制了《嘉興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經過多次的專家論證、修改,該方案終於在今年八月獲得了國家文物局批准。規劃專門設立了『遺址發掘區』的概念,就是為了將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
「馬家浜遺址公園是嘉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護工程之一,也是嘉興經濟開發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一項實事工程。」吳家騏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馬家浜文化,以馬家浜遺址發掘為起點,馬家浜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開始啟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