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征惠州遺址

東征惠州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24 00:26:44

① 惠州有什麼文化古跡

(一)古城樓建築 1、平海古城。位於惠東縣平海鎮,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古城因開關酷似「燕尾鍾」而稱為鍾城。現仍完整地保留著晚清時期修築的四座城門,城東門正前方修弧形高牆;上端築雉堞,謂鍾城之「鍾耳」,城內有七星井、戲台、寺廟、祠堂、民宅等。一排排、一座座的晚清建築,構成「十字古街」,貫通四座城門樓。城門樓是當時最為高大雄偉的建築,以西門為例,門厚為14米,高2.4米,寬2.5米,城樓長為16.8米,寬10.6 米,總佔地178平方米,總高7.l 米。造形洗煉。雕粱畫棟,充盈著民族建築特色。 2、惠州古城牆,位於城區橋西上米街至北門渡口所、為明洪武二十二年(i3s9)擴惠州城時築,外包是青紅石條,內夯實土,城牆周長1255丈,高1.8丈,現保存完整。 (二)宗教建築 1、泗洲塔,又名西山塔,東坡稱為大聖塔,位於惠州西湖的西上之巔。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個名僧,叫僧伽大師,來到中州,南遊東淮,於泗洲(今江蘇宿遷縣東南)建寺,唐中宗親書「普先寺」賜之, ·一時很有名聲,唐宋人好佛,全國各地都塔,跡名泗洲,惠州當時也在西山建了這座佛塔,蘇東坡是崇佛之人,便稱為大聖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壞,明萬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體建築物,用磚砌成,共七層,逐層縮小 ,高達37.37米,有直插雲霄之勢,人們瀾上泗洲塔,整個惠州城一覽無遺。東坡有詩雲「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 2、沖虛觀。位於博羅縣羅浮山風景共內,為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7年)萬葛洪創建。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晉襄帝興寧之年81歲的葛洪自煉金丹羽化成道,晉安帝義原;初建「葛洪洞」,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洪祠」,宋元祜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沖虛取「元始天酋生於大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意,是道教第六洞天三十六福地。1945年,中共廣東區軍政委員會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曾設在此,沖虛觀現規模為清同治年間重修,有殿、丹房、齋堂等,全部建築面積為4400餘平方米。1985年由香港園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繕,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廣東省重點方物保護單位。 3、元妙觀,位於西湖平湖北畔,始建於唐,是我國道教著名古觀之一,後屢毀屢建,現存有明代所築的山門和清代所建的左偏殿、遺存歷代的碑刻、書畫等文物。 4、黃龍觀,位於博羅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漢王劉岩所建天華宮所在地。左側為金陽門,右側為起之門,前面有雲華門、雲華閣、甘露亭、羽蓋亭,後毀於宋未。 1992年,香港青松觀投資進行重建工作。已建成的雲清殿和雲師殿是黃龍觀的主體建築,整個建築雕梁畫棟,巧奪天工,器寄軒昂,規模雄偉、金碧輝煌。 5、華首台,位於羅浮山西南麓,是著名的佛教勝地,華首台又稱華首寺,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相傳有五百華首真人會集於此而得名)。明萬曆年間,「重興道物」,佛教在羅浮山興盛時期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稱為「第一禪林」,原有的大雄寶殿、鍾樓毀於1964年。1987年香港同胞關耀昌先生籌資重建,現建有望海觀音,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塑像,大雄寶殿,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 (三)壇廟建築 1、九龍峰祖廟。位於惠東縣平山東南4公里處,因有九條山脊似和條龍而得名。這里有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大小10餘座廟亭和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六百多年前,譚公童年在此放牛,後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祖廟始建於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廟內建築畫棟雕粱,精緻優美,大門有一對石獅,一副對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 2、歸善縣學宮(孔廟),位於惠城區橋東惠新中街,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專為奉伺孔子而設,「亦稱孔廟,明清兩代,學宮是闡教育才的歸善儒學,殿廡堂齋,亭舍門垣俱全。 1994年政府撥款重修,整個建築藝術構造層次分明,嚴謹細致,簡潔精美。 (四)書院會館詞堂建築 1、豐湖書院,位於惠州西湖境內,宋代、豐湖書院建在銀崗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遷書院於此,院內有亭、榭、台、沼,為憩息之地, 後院荒廢,嘉慶六年,知府伊秉緩重建,仍取名「豐湖書院」,院小建有澄觀樓、樂群堂、夕照亭和浴風閣,1922年院毀,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學。1996年,改為惠州師范,解放後,改為惠陽地區師范,文革時期,改為會議招待所。1978年,復為惠州師范, 1979年,改為惠陽師專。1993年,改為惠州大學。 現校園前面建造的古樸牌坊,其匾聯石刻為嘉慶(1801年)清代名士宋湖撰寫。匾額「豐湖書院」,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書法莊重靈秀,渾厚超逸。 2、黃家洞。位於惠城區橋西環城西二路 ,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磚木結構,進深三棟,總面積約700平方米,整座建築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五)紀念碑 1、豐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惠州市西湖西畔的豐山。 1984年建成,稱「豐山浩氣」,紀念碑高16.7米,底寬6.4米。聶榮臻元帥題寫碑名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鑲嵌著銅鑄的碑文。講述了源遠流長的東江地區革命斗爭歷史,碑座其餘三面是銅鑄的梅花、蒼松、紅棉圖案,象徵著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質和革命情操,紀念碑後是一幅又高又長的畫壁:虎門銷煙、誓覆清遷、東征奏捷、捍衛蘇區、抗日烽火、解放凱歌,壁畫形象地注釋了碑文,向人們展現了東江人民光輝的歷史和崢嶸的戰斗歲月。紀念碑廣場庄嚴肅穆,近百株松柏整齊有序地排列在廣場兩旁,紀念碑前有六尊花崗岩塑像,銷毀鴉片、同盟會員、東江農民戰士、紅軍戰士、抗日女戰士,解放軍戰士,每尊塑像高3.6 米,栩栩如生,重現了一百多年來東江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形象,現已成為我市新的旅遊參觀點。 2、葉挺紀念館,位於惠陽市淡水鎮。建於1987年,葉挺:惠陽秋長鎮周田鄉人, l896年9月10日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 15歲人惠州府立中等農業學校就讀, 16歲轉入黃埔陸軍小學,開始走上探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46年3月4日在飛往延安途中不幸失事遇難。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家,是「北伐時期的虎將,抗戰時期的岳飛」,紀念館陳列的文物、照片和圖片,充分地反映了葉挺光輝的一生,現已成為惠陽市的一大參觀點,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六)古墓園建築 王朝雲墓。位於西湖孤山麓。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蘇軾侍妾王朝雲病逝葬於此,時年34歲。蘇拭新撰墓誌銘,贊譽朝雲「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清道光初年,惠州豐湖書院主講,名士林兆龍為六如亭的朝去墓題寫對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並請人刻石,將聯巔於亭的兩邊柱上,後經翻新,醒目而有氣派。

滿意請採納

②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惠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縛婁古國在羅浮山下的東江之畔開創嶺南文化之風氣。

市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先秦時期屬南越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

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

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國」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21世紀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兩千年來,先後有400 多位歷史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這其中包括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中國古代醫學家、化學家、將道家學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蘇軾等等。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此領導過革命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在此指揮過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現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先驅,以及中國現代音樂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輔叔等文化名人。

(2)東征惠州遺址擴展閱讀:

惠州歷史名人:

1、葉夢熊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廣東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

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2、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人(現廣東省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3、葉挺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

③ 第一次東征的簡介

1925年2月1日,在中共的全力支持和幫助下,廣東革命政府開始了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
這次東征的主力是黃埔軍校學生軍和粵軍。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任東征軍總司令,蔣介石兼任東征軍參謀長,周恩來兼任東征軍的政治部主任,他們親自出征。當時在粵軍二師任參謀長的葉劍英奉命投入了東征之戰。由於葉不僅參與指揮,還冒著槍林彈雨,往來於友軍之間進行聯絡,協攻敵人,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這次東征在中共全力支持下不僅把戰斗進行到底,並且攻下了淡水城,奠立了第一次東征勝利的基礎。 在攻打淡水的作戰中,黃埔校軍以10名軍官和100名士兵組成的「奮勇隊」,15日拂曉發起攻擊,僅用半個小時就率先攻進城內。陳軍洪兆麟部2萬餘人由惠州前來增援。校軍和粵軍第2師以一部兵力進行阻擊,將洪部擊潰,並乘勝向敵追擊,一舉攻佔平山,爾後,決定置惠州孤城於不顧,繼續揮師東進,相繼攻佔海豐、陸豐等地。陳軍將領洪兆麟、葉舉見大勢已去,遂脫離部隊,從海路逃跑。東征聯軍的右路軍兵分三路,向潮州汕頭方向擴張戰果,於3月7日攻佔汕頭。當黃埔校軍協同粵軍在淡水、海陸豐、潮汕等地與洪兆麟部決戰時,陳軍第1軍軍長林虎見有機可乘,即率部從紫金、五華抄襲右路軍後方,企圖與洪兆麟、葉舉殘部前後夾擊右路軍。右路軍從揭陽、普寧迅速回師迎擊林虎軍。廣州大本營為支援右路軍的作戰,及時調駐江西的粵軍第l師陳銘樞旅和吳鐵城警衛師等部增援東江前線。3月10日,林虎部進占河婆墟,截斷了右路軍與廣州的聯絡線。右路軍決定除以許濟的第4師堅守潮汕外,以校軍和張民達的第2師從正面迎擊陳軍,以陳銘樞旅及歐陽駒師出河田,擊陳軍之背。3月13日晨,正面迎擊林虎軍的教導第1團干餘人,在晉寧以西的棉湖首先與對方接觸。因為此時右路軍的左右兩翼還未如期投入戰斗,校軍教導第1團官兵遂與陳軍數萬人展開激烈的戰斗。17時,校軍教導第2團趕來支援,突襲陳軍司令部。林虎當晚即率殘部奪路潰逃。校軍官兵遂發起追擊。林虎收集殘部退至興寧,與東征聯軍形成對峙。3月20日拂曉,東征聯軍各部對興寧發起總攻。戰至當天日暮時分,攻佔興寧。與此同時,東征聯軍的右路軍又攻佔了五華、梅州市梅縣區、蕉嶺、大埔等區縣,洪兆麟殘部逃往粵閩邊境;林虎殘部退入江西,潮(州)梅(州)地區全部為東征聯軍收復,困守在惠州孤城的陳軍楊坤如部見援兵無望,出城向東征聯軍投降。東征聯軍左路滇軍遂進入惠州。至此,第一次東征作戰結束。

④ 戰爭發生過的地方惠州有哪些

革命軍東征的時候惠州所有地方都打過了

⑤ 東征陳炯明的前因後果。

陳炯明陰謀叛變

1909年12月,陳炯明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工作。武昌起義後,廣東同志亟謀響應,陳炯明趕赴惠州組織起義。起義軍佔領惠州後,陳炯明擁有廣東紀律最嚴明、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起義軍,這也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真正從屬於同盟會的軍隊。二次革命時,陳炯明在廣東宣布獨立,失敗後轉赴南洋,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被孫中山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

1920年10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又任命陳炯明為陸軍總長兼內務總長。經過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陳炯明逐漸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但自從陳炯明當上粵軍總司令之後,由於野心膨脹,他開始醞釀叛變。

孫中山多次督戰討伐

1922年3月,孫中山撤銷陳炯明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等職,只留陸軍總長一職,最終導致「六·一六」事件的發生。1922年6月16日凌晨2時,陳炯明軍葉舉部4000人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先得密報,於當天凌晨1時秘密轉移至永豐艦,並立即擬電報,號召各軍討伐陳炯明。孫中山在「永豐」艦與叛軍相持50餘日,於8月9日離粵赴香港,於8月14日到上海。陳炯明發動叛亂的倒行逆施,給廣東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孫中山聯絡了駐在福建的許崇智、李福林各部,駐兩廣邊境的楊希閔、劉震寰各部及駐湘、粵、桂邊境各部及江西一帶粵軍,准備討伐陳炯明。

1923年: 35天瓦解陳炯明勢力

從1923年1月8日起,討伐軍只用35天時間就瓦解了陳炯明勢力。1月16日,討伐軍佔領廣州,陳炯明退據惠州。1月下旬,陳炯明見大勢已去,通電下野。5月,陳炯明及其舊部得知將獲得北方直系軍閥和港英當局支持後,再度叛變,公開對抗廣州政府。陳炯明部葉舉、洪兆麟進入惠州城,設總司令部於百花洲,推陳炯明為總司令。

從5月至11月,為東征陳炯明叛軍,孫中山多次親臨前線督戰,惠州飛鵝嶺、葫蘆嶺、梅湖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赴東江前線巡視

5月16日,孫中山赴東江前線巡視,慰勞各軍;20日調西、北江兩路軍隊集中石龍,直搗叛軍巢穴惠州,劉震寰部佔領博羅。同時叛軍林虎向潮、汕許崇智軍進攻,因許部黃大偉降敵,林虎於25日攻入潮安,進占汕頭,許崇智軍向揭陽退卻。

26日,孫中山令滇軍楊希閔、劉震寰圍攻惠州,陳炯明叛軍一部拉出後方,於30日佔據博羅,進窺石龍。

30日,孫中山率蔣介石、楊希閩赴石龍督戰,組織滇、桂軍分兩路進攻惠州、博羅,叛軍潰退。

登上虎頭嶺視察陣地

6月5日,孫中山偕程潛、朱培德、蔣介石等由石龍赴博羅前線視察陣地。第二天,他作出了3日內發動總攻惠州的部署。7日,孫中山由博羅赴惠州前線白沙堆陣地視察,登上虎頭嶺,視察惠州城北門陣地,慰勞劉震寰部。8日,孫中山下令聯軍總攻惠州城。范石生部攻西門,劉震寰部從飛鵝嶺攻惠州城,劉玉山部由西湖逼近惠州城,飛機多次投彈,孫中山一度親臨督戰,但連續進攻3天都沒有攻克。
赴梅湖山頂指揮炮手

7月,聯軍分3路總攻惠州城。孫中山因西江、北江已肅清,決定赴惠州前線督戰。28日,孫中山由石龍乘船巡遊東江,因颶風大作,抵博羅後即返石龍,召集高級將領開會商談進攻惠州事宜。31日,孫中山頂風冒雨由博羅乘船來到惠州,指揮聯軍猛攻惠州城,他還親赴梅湖山頂,指揮炮手發炮。

再赴惠州前線督戰

9月,孫中山自石龍再赴惠州前線督戰。11日,孫中山到惠州葫蘆嶺、飛鵝嶺、梅湖。第二天,孫中山令飛機協助攻打惠州,他來到梅湖,親自發炮轟擊惠州叛軍。由於要處理內外事務,孫中山於13日自石龍返回廣州後於18日出巡博羅,又於20日趕赴梅湖炮台,他下令發射15枚炮彈攻打惠州,並於第二天在梅湖重炮陣地向惠州城親自發射了6枚炮彈。他還登上惠州城的制高點飛鵝嶺視察並指揮攻打事項,命程潛主持攻打,令飛機隊助戰。守軍窺見後發炮轟擊,未中。孫中山又決定改用魚雷攻擊。聯軍總攻惠州城,先在南門外挖地道炸塌城牆20餘丈,消滅城上兩連敵兵,但因遇增援敵軍頑強抵抗,死傷甚多,未能攻克惠州城。25日,惠州城仍未能攻下,孫中山由惠州城郊白沙堆返博羅,於26日回到廣州。

叛軍退出惠州

11月,叛軍到達廣州北郊,粵、滇、豫各軍雖節節抵抗,已難久支。譚延闓率部二萬餘人加入戰斗,擊退叛軍,並乘勝追擊,先後克復石龍、博羅,叛軍退出惠州。

1925年: 徹底消滅陳炯明叛軍

1924年春,國民黨因改組和忙於建黨、建軍、建黃埔軍校而對叛軍無暇進攻。直至4月19日,滇、桂、粵聯軍再攻惠州,鏖戰旬余未下。這時叛軍內葉舉派與林虎派爭權奪利,相持不下。從此叛軍無力向廣州發動大規模進攻。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徹底消滅了陳炯明叛軍。

陳炯明簡介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系軍閥。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擁護孫中山南下護法,被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1920年所部發展到2萬多人。8月,奉命率粵軍回師廣東,驅逐桂軍。10月佔領廣州,任粵軍總司令兼廣東省省長。1921年5月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任內務總長兼陸軍總長。1922年4月,因阻撓北伐被免去陸軍總長以外的各項職務。1922年6月16日發動叛變,炮擊廣州總統府,企圖殺害孫中山。1923年1月陳部被逐出廣州,後指揮舊部盤踞惠州、潮汕、梅縣一帶,與國共合作的廣州革命政府相對抗。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兩次東征徹底消滅其殘部。1933年在香港病死。

⑥ 惠州的文化

惠州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從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間,有48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孫中山、周恩來曾在此進行過革命活動,廖仲愷、鄧演達、葉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語言
惠州市境內主要通行漢語方言,也有少數人講瑤語或畲語。龍門縣北部的藍田瑤族鄉有講瑤語的,但已逐漸漢化;惠東和博羅有少數人講畲語。
客家話是惠州市第一大漢語方言,這與市境固有的人文歷史背景和長期與其北邊的客家地區梅州、韶關、河源等地密切往來有關。東邊的汕尾市主要講閩語,故市境的東部地區有講閩語(福佬話)的。西邊的廣州市、東莞市主要講粵語,故西部地區有講粵語(白話)的。另外,博羅、龍門還有一部分人講「本地話」。
在現今惠州市轄境范圍內,除了常見的興梅,惠陽口音的大宗客家話之外,還分布著一種其系屬尚有爭議的「土話」群。經過研究發現,粵中地區的「本地話」多數地點與近代遷自梅州地區的晚近客家話在方言本質屬性上是同中有異的,分布在東江流域的惠州、河源及韶關三市11縣。根據劉叔新,侯小英收集,這種方言的分布於:
1, 惠州市區及郊區瀝林、水口、馬安、平潭、橫瀝、蘆洲。
2, 博羅縣:主要分布於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城)、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庄、觀音閣等鎮;
3, 惠陽區:與惠城區相鄰的平潭、鎮隆等鎮有少數村落使用本地話;
4, 惠東縣:分布於多祝鎮的三勝、明溪,大嶺鎮的大埔、蕉田等少數村落。
5, 龍門縣:本地話主要分布於東南部的平陵、路溪等鄉鎮;
6, 源城區、東源縣:以本地話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區及燈塔、船塘,康禾等地。
7, 龍川縣:南部的老隆(縣城)、佗城、附城、義都、四都、鶴市、通衢等處於東江兩岸的鄉鎮。
8, 紫金縣:西部靠近河源市區的臨江、古竹、柏埔、義容、黃塘等鄉鎮有不少村落的居民使用。
9, 連平縣:南部與東源縣、新豐縣毗鄰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綉緞、高莞、隆街、田源、溪山等鄉鎮。
10, 和平縣:東南部的林寨、東水鎮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鎮的部分村落。
11, 韶關市新豐縣:本地話(「水源話」)主要分布於東部的馬頭、石角和大席三個鄉鎮,豐城及梅坑鎮也有部分居民使用。
隨著社會的前進和新事物的不斷涌現,惠州市境內的漢語方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新詞的引進和一些舊詞的退出。同時,客家話、福佬話和白話詞語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納應用。這樣就使得幾個方言的一般詞彙都有一定的變動。
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和較多外來人(特別是外省人)的進入,惠州市境內使用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惠城區內,變化相當大,在公共場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於普通話的使用率。各縣城內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趨勢。 四東文化是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指:東江、東坡、東征、東縱。
東江文化,是指綜合以惠州為中心的東江地區主要文化資源。其主體是客家文化,包涵東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歷史的文化。
東坡文化,是指蘇東坡寓惠文化。即蘇東坡在惠期間的社會文化活動、思想文化內涵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東徵文化,是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為實現全國統一所發動的兩次東征及工農運動。
東縱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創建東江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包括東縱發展歷程和英雄人物事跡等。
「東江文化」的提出有人拍手有人反對,而後,雖然「新四東文化」的概念已正式推出,但在學界和官方仍存在不少爭議。「新四東文化」是指「東江惠州民俗文化」、「東坡寓惠文化」、「東江革命歷史文化」和「東樵宗教文化」。 客家人從粵東、閩西、贛南遷到惠州不過四百多年歷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傳統,博採眾長,創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於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采。如惠州山歌雖然源於梅州,但受當地土著歌謠的影響,曲調沒有梅州山歌那麼圓潤柔和,卻顯得高亢豪放。東江美食也獨具一格,與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廣東漢劇
漢劇與粵劇、潮劇並列為廣東三大劇種。漢劇別稱外江劇,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國牡丹」的美稱。惠陽漢劇團是在1963年以龍川的東江漢劇團為基礎,吸納了來自汕頭、韶關和梅州等地的漢劇漢樂人才組成的文化團體,曾經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蓮》、《海瑞罷官》等漢劇。該團1976年在惠州人民會場(今花都影劇院)連續上演了《秦香蓮》47場,場場滿座,盛況空前。1984年該團撤銷。但許多藝人仍滿懷對客家傳統地方劇的執著追求,自願組建了惠州市漢劇樂研究會,力爭讓這朵客家藝術奇葩重放異彩。
客家山歌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歌詞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當地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惠陽客家山歌「日頭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轉朝,若然轉去無朝食,番薯芋仔拿兩條」。(含曲調)就被星海音樂學院溫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攬勝》一書中。良井鎮樓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編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堅持用山歌幫助農民少盲,表揚好人好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被群眾譽為「山歌王」。永湖鎮客家女歌手黃紅英更是馳名海內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愛唱歌》唱紅大江南北。
客家歇後語
惠州本地客家口頭的熟語客家歇後語多是惠州人在工作勞動中經過日積月累創造出來的。這種口語的引注語,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句是類似謎語的謎面,後一句是謎底,也有省去後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黃牛過水――各顧各;駝背睡覺――兩頭不搭席;狗咬烏龜――無從下口;臘蔗打狗――少一轆;單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戲――辛苦搭出醜······」這種客家歇後語,善用比擬、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豐富又生動。
飲食文化
惠州美食有三件寶:東江鹽焗雞(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內外頗具盛名,是東江客家人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傑作。
惠州地域名優特產還有龍門西溪竹筍、蜂蜜;博羅酥糖、麻陂肉丸,羅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壩三黃雞;惠東鐵涌獻蚝,高潭明姜;惠陽淡水沙梨,鎮隆荔枝,等等。 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2014年為止,惠州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⑦ 惠州有什麼地方特色比如文化、旅遊等等

惠州西湖,那裡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曾去過...
惠州的四文化:東江,東坡,東征,東縱...
惠州的梅菜
龍門的米粉
惠州的荔枝、龍眼、芒果、柑桔……
還有惠州客家的豆腐...

呵呵。。樓主,採納我

⑧ 求高手,小弟需要了解惠州有關東征和東縱文化的歷史,急。希望能把該歷史過程完整描述一遍

去羅浮山那有個東縱紀念館應該能簡介些。我是惠州的我都不清楚東縱事跡啊。。。。。。。。

⑨ 惠州古城的古城消失了的景點

一、五先生祠:
又叫五賢祠,為祭祀明朝惠州在官績、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業績的葉萼、葉春及、葉夢熊、李學一、楊起元五人而創建,清雍正二年由惠州知府吳騫發起。在抗戰時被毀。其遺址在西湖披雲島北,即西湖東門於惠州賓館交界處。
二、文星塔:
惠州城區原有三座塔,現在仍存在的有泗洲塔、文筆塔,還有一座文星塔已經被毀了。
被毀的文星塔位於下角東江邊三台石上,大概位置應該在惠州糖廠附近。俗稱大江塔、三台塔,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惠州同知丘一鶚與郡人葉萼等同眾建。舊景有「三台曉日」,是惠州一景。1970年為築防空洞,拆毀文星塔。現狀規劃中。
三、萬石坊:
萬石坊就是現在的中山南路。宋朝惠州人李思純,知瓊州安撫使。與其知封州的弟弟思義、知康州的襯周翰、知新州的陳開、知雷州的黎獻臣,都是鄰居,同級官吏,同等薪俸二千石(石是古代的俸祿單位),共一萬石,故稱他們所居為萬石坊。舊時應建有牌坊,但今早已不存。
四、四牌樓:
老惠州人現在還有把中山北路叫做四牌樓的。據說以前這里建有四座牌樓(牌坊),紀念有名望的人士,其中包括葉夢熊、楊起元等人。不知何時被拆除,現在連名字都沒有了,除了少數老人會提及外,幾乎沒有人知道其曾存在。
五、桃園:
在下角元妙觀後側,此處多種桃花,春日芳菲燦爛,是邑人郊遊踏青的好去處。抗戰中漸廢作民居。「桃園日暖」是惠州西湖舊八景之一。
六、永福寺:
永福寺在豐山前,面臨鱷湖,唐朝開始建寺,是惠州最富盛名的一座寺院。西湖舊八景「野寺嵐煙」就在此處。日軍第二次侵惠時被焚毀,現在僅存古菩提樹一棵,枝繁葉茂,見證了千年佛寺的興廢。
現在紅花湖入口處正在易地重建永福寺。
七、古城牆:
2005年,惠州古城牆被拆事件,引起了人們前所未有對古城牆的關注。
惠州老城三面臨水,並建有堅固的城牆,古稱「天塹」。宋朝便建有城牆,明清又重建。東征軍攻打惠州城多次,才得以攻克。東征後城牆逐漸被拆,現僅存中山公園下至渡口所一段,是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惠州地名仍留下眾多與古城牆(城門)有關的地名,如南門、南門路、南門市場、水門、水門直街、平湖門、朝京門、北門街、小東門、東門城基等。

⑩ 惠州中山公園的景區介紹

歷史上曾建有梅花精舍、望湖樓、代泛亭、望野亭、仲愷紀念碑、豐湖圖書館等。1937年建中山紀念堂。1986年冬,於公園正前方豎孫中山銅像。
公園內現存有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攻克惠州召開軍民聯歡會和追悼攻惠陣亡將士的紀念地望野亭及當年周恩來演講處,還有隋代遺留下的隋井、隋唐居住遺址、宋碑、數百米長的明代城牆、清亭等歷史文物。
在面積只有1.5公頃的小小公園里容納了這么豐厚的歷史文物古跡,使中山公園成為一座難得的「惠州歷史風景線陳列館」,在這里,人們不但可以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還可以領略隋唐風騷感受思古幽情,過去一直是遊人首選之地。
2001年初,當地在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進程中,有關部門專門成立了中山公園整治工程項目指揮部,請來專家學者論證整治方案,並廣泛徵求了市民的意見,計劃將公園從1.5公頃擴至3公頃。
拆除與公園內涵無關的建築,修繕中山紀念堂和望野亭,並升高孫中山先生銅像,在正門處增建「博愛」牌坊,為突出公園的亮點,在新建惠州三洲田起義紀念柱、惠州七女湖起義紀念柱、鄧演達先生紀念碑的同時,將勘查並挖出隋井、修復宋代「野吏亭碑」,重建野吏亭,新建覽江廊和陳列館等。
擴修工程於同年8月動工,計劃包括門樓建設、雕塑、綠化及中山紀念堂修繕等項目在內的首期整治工程,於當年11月份完成並向遊人開放。二期工程計劃於2002年底完工。
惠州中山公園又是國民革命軍東征遺址之一。東征軍攻克惠州之後,在第一公園(中山公園)舉行追悼會,追悼在攻克惠州城戰斗中犧牲的烈士,惠州人民與東征軍舉行聯歡大會,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參加大會並發表演講。中山公園內現存歷史文物,有隋代遺留下的隋井、隋唐民居遺址、宋碑、明代城牆、清代建築望野亭和東征遺址等。這里是惠州歷史、人文景觀的陳列館,是惠州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惠州旅遊的一大亮點。
中山公園所在的梌山,正是隋朝置循州總管府時的府衙之地。唐宋年間,梌山風景秀麗,已經是人們踏青的好去處。北宋咸平年間的惠州太守就這樣描寫:「扁舟閑得侶,嘉樹遠成行。梅雨千林暮,春風百草香。」
千百年後,滄海桑田,獨特的惠州歷史文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積淀在這個微微隆起的山頭上。到了近代,地方政府為緬懷革命先驅孫中山,在梌山建惠州中山公園,使之成為廣東三大中山公園之一。這塊面積僅1.5公頃的彈丸之地。再加上1937年興建的惠州中山紀念堂和1986年冬公園正前方立起的孫中山銅像,中山公園更深入人們的記憶,「惠州第一公園」當之無愧。
小小公園里竟容納了這么豐厚的歷史文物古跡,使中山公園成為一座難得的「惠州歷史風景線陳列館」。在這里,人們不但可以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還可以領略隋唐風騷感受思古幽情,確實是一處城市裡不可多得的休閑好去處。
2007年,惠州中山紀念堂維修工程正式完工,一座「舊貌換新顏」的中山紀念堂出現在眾人面前。經過落架大修的惠州中山紀念堂達到了「修舊如舊」的目的,它的建築模樣俯看似「中」字、平面看似「山」字。身臨其中,肅穆感會油然而生。或許這就是「先驅傳史」的教化作用吧。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