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貝丘遺址
Ⅰ 八路鎮的山貝丘遺址
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
在位於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丘頂堆積有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魚骨、獸骨等先民遺物,初步推斷該遺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處少有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居之所,定名為距山貝丘遺址。
遺址可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
距山貝丘遺址背靠距山主峰北下方白石涯。遺址周圍地勢險要,頂部平坦,東西長70米,南北200餘米。由於活土層厚不易找到墓穴而在數次盜墓高潮中得以保存下來。只是頂層有所破壞,經雨水沖涮可以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動物遺骸等遺物。
據介紹,距山貝丘遺址地處古下邳國城西6里,4000年前,這里屬於古泗水和古沂水交匯處。在古代,每逢暴雨季節,泗水、沂水經常決口,下邳地帶便一片汪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先民們不得不居高處,而來源方便的貝殼就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人員宋國濤長期參與距山貝丘遺址調查研究,他向記者介紹,當地民間有用貝殼研粉做珍珠母中葯,用於治療惡瘡的習慣,千百年來,貝殼損失較多。
宋國濤說:「邳州已故博物館館長陳永清同志曾對距山貝丘遺址進行環境考古調查,認為當時在貝丘遺址生活的古人獲取肉食資源的生存活動應該包括撈貝、捕魚、狩獵和家畜等幾種。同時認為該貝丘遺址消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變化以外,隨著農耕方式的推廣,當地人逐漸放棄了採集、捕撈的習慣而開始從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
出土文物豐富保存完好
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貝殼、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單從出土文物陶鬲(古人燒湯煮飯的一種炊具)來看,它採用手工製作,製作手段較原始,通體打磨,表皮光滑,只有到中後期鬲才出現拍打的繩紋。且腿長襠深,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於填柴,後來灶台出現,陶鬲的腿的功能才逐漸淡化,說明它的年代較早。
邳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宋國濤說:「鑒於周邊龍山文化晚期才出現鬲,說明距山遺址的年代至少要在4000年以前。從出土的貝殼、陶片和動物遺骨來看,距山遺址和大墩子遺址、劉林遺址文化同屬一脈,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徵,反映了遠古先民的社會狀況和發展脈絡與黃河流域有廣泛的聯系。」
距山貝丘遺址的發現使邳州各遺址文化相互得以銜接和補充、使蘇北同魯南文化體系進一步明確。宋國濤說:「距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奚仲在此建國時已經有先進的文明。因為古下邳國是邳州最早的城池,從而說明了邳州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
據介紹,考古人員將進一步弄清該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了解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與環境的關系,進而復原遠古人類的生活,實現遺址保護與保護性開發,提高邳州風景區文化品位。
Ⅱ 2006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CCN 中城網 2006-12-26 14:50:43 查看網友評論
信息發布:佛山市信息產業局 資料來源:佛山日報 信息分類:科教文衛 城市:佛山市
--------------------------------------------------------------------------------
專家高度評價該項考古發現,認為發掘成果填補了珠三角考古多項空白
圖中頗為巨大、且酷似動物腳骨的骨頭被專家認定為亞洲象的腳骨。
專家在仔細查看密封在塑料袋中的稻穀。
發掘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編者按:
昨日,高明區有關部門邀請多名國內知名考古專家,參加高明古椰貝丘遺址專家論證暨新聞發布會。與會專家對高明古椰貝丘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進行了現場論證,並就有關部門對古椰貝丘遺址的保護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20粒稻穀完好如新、嶺南地區唯一史前木器現身……歷經4個月的考古發掘後,國內多家研究機構的著名考古專家昨日在高明區聯名宣布:古椰貝丘遺址(此前媒體報道稱之為「古耶貝丘遺址」,專家考證後認為,此遺址名應為「古椰貝丘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現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意義的貝丘遺址,其發掘成果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早商以前的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空白,應申報「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稻穀完好如新
可媲美河姆渡遺址
由於長期被水浸泡,以及遺址內一層灰土漿的天然密閉作用,古椰貝丘文化層保存狀況最好,出土遺物豐富,成為發掘成果最為突出的地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所、廣東省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機構的著名考古專家在為此宣稱,古椰貝丘文化層保存如此完好,以及出土遺物豐富,其考古意義不亞於河姆渡遺址!
發掘出土20粒稻穀最為受到專家關注,這些稻穀在嶺南地區的史前遺址中尚屬首次發掘。記者昨看到,這些稻穀在密封的膠土層和積水中完全沒有炭化,保存之完好,令人嘆而觀止。目前,專家正准備為出土稻穀進行DNA檢測,以確定稻穀是否為人為栽培。專家認為,目前已經出土的20多粒的稻穀,在嶺南地區的史前遺址中屬首次發現,為研究嶺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蘊涵的歷史信息無法估量,該遺址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得以充分體現。
嶺南地區唯一
史前木器首次現身
昨日,古椰貝丘出土的數件木器首度與世人見面。專家表示,這是加工和使用過的木器在嶺南地區首次發現,即使在中原地區,也很少出土這樣的木質工具。其巨大的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記者在高明區博物館的展覽廳看到了3件有人為加工和使用過的木製工具:第一件木器為一木錘狀工具,木錘的背面有很多經過敲打後留下的印痕。專家認為,該器具為古人敲擊堅果的木器。第二件為一跟圓形木棍,其前端已經被燒去大部分,形成一個圓錐形狀。專家推測,這是當時人類用來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生火烤食食物。第三件木器為一方形木板,木板上有數個人為鑽出的孔洞 ,專家初步分析懷疑為古人劃船用的船槳。
4000餘年前
古椰人曾捕食亞洲象
大量動植物化遺存的出土,也使得古椰貝丘遺址研究價值倍增。經初步鑒定,該遺址出土的植物有橄欖、南酸棗和瓜類種子等,動物骨骼有野豬、狗、亞洲象、硬骨魚類等, 對一塊亞洲象的腳骨遺存,專家斷言,當時的氣候非常適宜亞洲象的生存,當時古椰人已開始捕獵大象作為食物。
「古椰貝丘動物、植物遺存經保存之完好,簡直是奇跡。」專家驚嘆,他們認為,在過去很長時間的史前人類考古活動中,考古專家只知道有一個古人類採集生活的階段,但很少找到相關的遺存,而本次考古活動在貝丘發現的大量植物遺存如橄欖、堅果核等,讓專家真實地了解了古人的採集生活方式,填補了一項重大空白。
〔專家建議〕
可建遺址貝丘博物館 廣明高速應「繞道」
可以考慮在古椰貝丘遺址上建立起廣東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遺址貝丘博物館;正在建設中的廣明高速公路應為古椰貝丘遺址保護和開發工作「繞道」。面對遺址的眾多發掘成果,專家昨日共同呼籲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遺址的保護工作。
專家建議說,鑒於遺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有關部門應盡快確定遺址的分布范圍,劃定核心區,建設控制地帶和歷史的景觀區域。建議將該遺址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撥專款征購遺址核心保護區的地塊,以利於遺址有效和長期的保護,該區域完全有條件建立廣東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遺址博物館。另外,建議廣明高速公路遺址段北移50至100米,預留必要的建設用地。
廣東省文物局調研員楊少祥表示,省文物部門將盡快把古椰貝丘遺址的發掘成果上報省政府,確定對古椰貝丘遺址的保護方案。對於廣明高速公路遺址段走向問題,省文物部門將與廣明高速公路的建設方探討該問題。
〔小知識〕
什麼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主辦。該評選活動每年舉行一次,自1990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6屆。
該評選活動在考古界有重大影響,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極大地推進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考古知識的普及和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一年一度備受業內外關注的知名品牌。
〔相關鏈接〕
古椰貝丘遺址簡介
古椰貝丘遺址位於高明區荷城街道古椰村鯉魚崗,該遺址發現於1986年,1996年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做過考古調查。
2006年9月,為配合廣明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廣東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4個多月時間內,考古專家共發掘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資料,填補了廣東考古的多項空白。
〔對話〕
古椰貝丘四大疑點
亟待破解
即使發掘工作已歷時4個多月,古椰貝丘考古工作仍有眾多疑點亟待破解。昨日,記者在現場與考古專家現場進行了相關對話。
稻穀遺存證明當時已有農業?
記者:古椰貝丘遺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稻穀,這是否證明人類當時已懂得種植穀物,並已形成早期的農業?
趙志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發現,當時珠三角地區存在大量的野生稻穀,因此,目前尚不能確定古椰貝丘發現的稻穀究竟是野生稻穀還是當時人類的栽培稻穀,具體結論還需通過稻穀DNA檢測確定。
木質工具原為出海船槳?
記者:古椰貝丘發掘出大量木質工具,這些工具當時是用來做什麼的?
趙志軍:實際用處應該和石器工具一樣。我個人認為,這些木器的主要用途是制船的材料或者劃船的槳等等。在中原地區,很少出土這樣的木質工具,這里保存環境好才留下來了。具體來說,這些木具當時是做什麼用的,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古椰貝丘周邊曾是汪洋大海?
記者:有專家提出,古椰貝丘遺址周邊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一推論能否成立?
趙志軍:這一說法不無道理,我們在古椰貝丘遺址發掘出酷似紅樹林樹根的古植物遺存,而紅樹林則生長在靠近海洋的地帶。但目前,我們尚未確定發掘出的是否為紅樹林樹根,因此,古椰貝丘周邊地區的地質環境問題仍待研究。
大貝殼里裝滿小貝殼是為收藏?
記者:古椰貝丘遺址發掘的部分貝殼里裝滿了小貝殼,當時的人類為什麼會採取這種做法?
趙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這個問題考古人員也一直在思考,具體原因至今仍未清楚,但經過現場考察,我們並沒有發現當時人類有意為之的證據,因此,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Ⅲ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這些遺址又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發現。考古學家在浙江寧波發現井頭山遺址在現場發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種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貝殼等等。專家學者從這些遺存中了解到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生活和生產勞作的。正因為這些遺存讓考古學家可以對當時的哺乳類、禽類以及水生、陸生植物進行研究,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收獲。據專家分析這些生活遺跡是距今8000年前的遺址,這些遺址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這些遺址在哪時是怎樣的文化呢?
井頭山遺址不僅有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以及對中國人類發展史有價值外,它對我們了解一萬年以來的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和海洋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井頭山遺址為當時的中國沿海地區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
Ⅳ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
貝丘 開放分類: 考古、遺址、歷史、人類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
Ⅳ 有沒有人知道廣西南寧螄螺山貝丘遺址的資料
頂螄山貝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文物類別為古遺址,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與八尺江交匯處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現為邕寧區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隸屬邕寧區文體局。遺址位於距蒲廟鎮西南三公里的頂螄山,東面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個遺址呈西南與東北走向,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60米,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橫斷面可見40—50cm厚螺殼堆積,採集標本有蚌刀、石斧、夾砂粗陶片及多種獸骨。該遺址於1994年8月發現,1997年4—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和南寧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發掘。1997年7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保護碑記,劃定了保護范圍:南以木棉樹為界,東、西、北以現有的魚塘邊為界。頂螄山貝丘遺址地層堆積清楚,文化內涵豐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被評為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0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頂螄山貝丘遺址公布為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經考古專家論證,依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把集中分布在南寧及其附近的以貝丘遺址為特徵的一類遺址統一命名為「頂螄山文化」,這是中國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區第一個被冠以廣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頂螄山貝丘遺址為全國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南寧市(含邕寧、武鳴等七縣)首個獲得這一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頂獅山遺址,位於邕寧縣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獅山上,屬色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階地,八尺江與清水泉交匯處的三角嘴南端。現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廣西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貝丘遺址之一。199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隊、南寧市博物館聯合對頂獅山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500餘平方米,共發現三個階段的文化堆積。目前已發掘出一大批石器、石灘、蚌器、陶片、古人類遺骸等遺物,並陸續發現了牛、鹿、象、馬等多種動物遺骸,同時有古斧、骨游等文物。新近又發現了墓葬140多座,墓內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古人類遺骸化石180多具。這些墓葬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有單人墓,也有合葬墓,最大的合葬墓已挖掘出13個人體的骨骼。這批墓葬中,人骨保存狀況較好,葬式為屈肢葬和肢解葬,其中肢解葬式前所未見,體現了獨特的墓葬習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如此令人神往,蘊含富厚而又撲朔迷離之地,誰都會追思先人,發幽幽的懷古之情。
Ⅵ 河宕貝丘遺址怎麼樣
佛山市區紅線內呢一塊城市村落地帶集中了眾多祠堂,簡直系城市一絕,豪翁簡公祠、獨善馮公祠、靜隱陳公祠、東涯張公祠、冰壺霍公祠等等,保守估計不少於三十座,除了公祠(家廟)外,還可看到村廟、炮樓、家塾、牌坊等,另外蓮峰書院、豐寧寺、河宕貝丘遺址、狀元井、綠瓦亭、瀾石漢墓群等都在這裡面。點評:河宕貝丘遺址,河宕文化的出土還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這里生存和繁衍的風貌。以往說佛山的制陶業或者制陶史,都是始於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遺址中制陶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說,佛山制陶業的歷史往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ps:大約在五千年前,當時石灣東郊的河宕鄉還是一片途灘,在滿布貝殼的地上,石灣的原始先民正以盤築成形的方式製作陶器,並在陶坯表面拍印出各種不同的紋飾,然後把陶坯就地堆燒。現在從河宕貝丘遺址中收集得到的紋飾已經50多種。
Ⅶ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Ⅷ 我國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時期遺址是
一座有4000餘年歷史的貝丘遺址近日在邳州市距山被發現,該遺址是迄今為止黃淮內陸地區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徵,與黃河流域有著廣泛聯系。
Ⅸ 貝丘遺址有什麼樣得到特徵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
Ⅹ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